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岛》的读后感1600字

《岛》的读后感16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7:59:28

《岛》的读后感伊莲妮是阿丽克西斯的曾外祖母,看了几十页之后才找到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她是一名教师,因自己的学生迪米特里而染上了麻风病,最后和自己的学生两个人一起被送到了斯皮纳龙格,而送他们过去的是伊莲妮的丈夫吉奥吉斯。当伊莲妮和迪米特里踏上斯皮纳龙格的时候,“他们的旧生命仿佛已被抛在万里之外”。伊莲妮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安娜和玛丽娅,迪米特里则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大人总是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失望,而孩子却总是怀抱着各种希望,因为他们更容易满足。

“斯皮纳龙格已形成一种惯例,每当新成员到来,必会受到相当礼节的接待。”“对这些麻风病的受害者而言,斯皮纳龙格就是救济所,把他们从被社会抛弃的卑贱苦难中解救出来。”在这个小岛的领袖佩特罗斯·肯图马里斯及其妻子娥必达·肯图马里斯的接待下,伊莲妮和迪米特里开始熟悉这座岛,,这座他们即将生活至死的岛。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人们早起晚睡,每天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着。伊莲妮从一个教师变成现在“闲人”一个,她所负责的仅仅是保证自己和迪米特里的生活供应。尽管这里有政府的补助,有邻居的帮助,但是伊莲妮还是振作起了精神,毕竟生活在继续,即使自己可囫囵吞枣的过,可是还是想时不时的听到两个女儿的消息,想着好好照顾迪米特里,想着每周可以见一见丈夫吉奥吉斯。就这样,伊莲妮把自己住的地方打扫干净,列举了自己需要的购物清单,每次见吉奥吉斯的时候,拜托他前去购买,而且还会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写信,跟她们问好。可是这样的日子在不久之后,一群从希腊医院来的人打破了。

来的这群人有二十三个,他们和岛上其他的居民都不一样,“不是渔夫、小佃农、小店主,他们是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律师、教师、医生、石匠、编辑、工程师”,“有那么一刻,肯图马里斯对这群披着乞丐外衣的雅典市民感到恐惧。”而他们的到来,给斯皮纳龙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改变,这场改变不亚于我们国家历史上发生的“义和拳”和“太平天国运动”,比《肖申克的救赎》当中主人公向政府写了无数封信最终得到了图书馆经费的壮举更加伟大。他们改变了斯皮纳龙格长久以来不能改变的用水、用电、就医、住房、娱乐等各种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改变来了斯皮纳龙格的颓废的气息,让这座岛活了过来,甚至到后来,一些岛外的人主动来岛上寻求帮助。至此,斯皮纳龙格再也不是世人眼中那个人人避而不谈的“禁地”,他们似乎也享有了“公民的所有权利”。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帕帕蒂米特里奥和米哈利斯·科里斯,因为他们,这座岛“很久没有这么憧憬过了”。当伊莲妮把这件事情写进信里,玛丽娅读的时候,吉奥吉斯是这样评价的“谁能想到破麻袋一样的人能制造这样大的变化呢”。

其实,这也可以是在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简单直接的大声呼吁也许是无关痛痒的申诉,并不能让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甚至是基本的人权的维护。但是来了真正的律师、医生之后,这座岛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有了真正懂得外面那个世界的“政客”,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在这群雅典人到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及其迅速的证明,而帕帕蒂米特里奥当选为下一任岛上的领袖的时候,肯图马里斯似乎看到了这座岛的未来。肯图马里斯毫不迟疑的卸任了,他对这个继任者十分的信任,毕竟这个人在短短一年之内解决了自己上任六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让岛上的每一个人活的更像一个人。现在,岛上的男人们可以每个星期都去理发店搭理一次头发,而那小小的理发店则每天都挤满了人,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女人们和孩子们可以每周去看一次电影,尽管有的时候会延迟。可是,毕竟这里的生活和外界已经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比岛对面的布拉卡岛还要多种多样许多,因为伊莲妮见到了布拉克岛上没有而这里有的东西。

上天因为某种原因把这些人聚集在这所岛上,而现在,他们又和其他人一样了,除了不能走出岛屿之外。这些,都是这群希腊人到来之后的改变。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过去的命运究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之路,甚至在它到来的时候都没有给我们过多的思考时间,但是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之路的走向,只有第一步我们没得选。但是走出了第一步之后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改变它的轨迹。生命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转机。

黄渤导演并主演的电影《一出好戏》里的一段剧情很符合这群希腊人的出现。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意外流落到荒岛上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为了生存,岛上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跟随不同的领头人,以王宝强扮演的小王为首的“野蛮派”小王有很强的野外生存经验,但是没有心机,容易被利用;以于和伟扮演的张总为首的“资本派”张总是他们所有人的老板,大家在权势上惧怕他;以黄渤扮演的马进为首的“智慧派”马进没有权势,在公司是“弱势群体”。但他们最后都输给了马进的表弟张艺兴扮演的小兴,小兴的转变带有人性的转变,但是其中夹杂的还有着和斯皮纳龙格这座岛上的希腊人一样的特点知道如何利用局势,不过小兴利用的是岛上的局势,希腊人利用的是岛外的局势。但是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在告诉我们:努力想要求得的结果,不能只靠等待,关键是要“动脑子”,否则方向错了,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

推荐信息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他人暴力的言语。或许我们自己就是有意无意地通过暴力的沟通方式与人交流。一边受着暴力的言语、一边运用同样的方式暴力别人。反反复复、无穷尽也。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方式。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双方更深层次地了解彼此。“暴力沟通&rdquo

  •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5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一个静谧的小镇,几桩离奇的疑案彻底打破了几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事件的真凶怪人的谜底,传言背后的真相…在父亲的指引下,他们在迷雾中寻找真知,在磨难中历练风度,在不平中积累正气,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成长,也体验了人间的的温

  • 《写作课》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5

    《写作课》读后感隋昕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

  • 《发现母亲》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5

    《发现母亲》读后感前言:大家好,我是深圳的一个普通老师,2009年大学毕业,先在汕头的一个乡村中学教书三年,当我教高三的时候,对乡村教育感到特别失望与无奈;后来辞职到了深圳的几个私立学校教书,中途做了半年销售,最后发现销售不适合我,又重新应聘到学校做老师。从一个乡村教师到一线城市的老师,一路上磕磕碰

  • 《村上春树·猫》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5

    《村上春树·猫》读后感村上春树爱猫,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拜读过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但此篇所讲的却是另一个人的书,关于记录村上春树以及他所爱的猫的故事。本书作者是铃成和成先生,被称为日本公认的“最权威的村上春树研究者”和“第一个真正走进村上春树的世界

  • 《兄弟》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兄弟》读后感《兄弟》这本书是余华沉寂年之久的著作,一问世就备受关注,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这本书。故事发生在江南小镇,小青年李光头因在厕所偷看女人被抓,而十几年前他的亲爹也因此淹死在粪坑,被一男子宋凡平捞了起来,把尸体送回去,随后李光头妈李兰和丧妻的宋凡平结合,便有了李光头和宋凡平之子宋钢的兄弟

  • 《野火集》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野火集》读后感实话,我不满意这个世界,不喜欢这个世界。也许人们会说,我们处于一个相对文明的世界,我们应该知足。可我为什么总是看到人性中恶心的那一面?人们说,美好的人,自然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多么荒谬的自我安慰!病理学家把带菌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然后告诉你这半个肺如何如何的腐烂;你不会说:&l

  • 《上海堡垒》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上海堡垒》读后感《上海堡垒》是谁写的?江南,就是那个写《龙族》系列的江南。《上海堡垒》讲了什么呢?该小说讲述的是外星人进攻地球,上海即将沉没,一群热血青年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它讲的也是在末日来临之前,一群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以及希望的故事。其实我觉得就是在讲一群人在特定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也不算很稀

  • 《成为》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成为》读后感《成为》这本书是我目前以来看书周期最长的一本书;在这个阅读过程中3月15日恰巧读到书中第11章节,我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得知到我的父亲过世了…我不知道这是缘分还是天意?我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决定要打开这本书继续阅读的时候已经是5月份了,我是带着对作者能给我一

  • 《小说选刊》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7

    《小说选刊》读后感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只得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本人藏书虽不曾有万卷之多,也谈不上汗牛充栋,但昔日颇觉宽敞的书柜却早已弥满,已经不能存放与日俱增的零散书籍。特别是自己常年订阅的《小说选刊》,也没有了一席之地,只好被凌乱堆放在电脑桌上、椅子上和床头之间,甚至餐桌上都有了厚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