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野火集》读后感1200字

《野火集》读后感12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0:35:26

《野火集》读后感

实话,我不满意这个世界,不喜欢这个世界。也许人们会说,我们处于一个相对文明的世界,我们应该知足。可我为什么总是看到人性中恶心的那一面?人们说,美好的人,自然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多么荒谬的自我安慰!病理学家把带菌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然后告诉你这半个肺如何如何的腐烂;你不会说:“奇怪,怎么只谈我坏的半边肺?怎么不夸一夸那好的一半?”难道蒙上眼睛,发生的事情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大多数人不在意,所有人就都不在意吗?

1949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败退,导致了他们的不安和恐慌,只有强权威权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于是他们在台湾实施了人类史上最严的“戒严令”,通过政治强权、武力威胁、媒体暴力、教育蛊惑、限制公民的自由与民主等方面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是当年“白色恐怖”严厉打击的主要对象。

龙应台所处的台湾,淡水河是条发臭的毒沟,观音山是长了脓疮的病狗。婴儿喂假奶粉,小孩吃馊水油……四十年又怎么样?光复节又怎么样?

龙应台犀利而清楚地指出:所有的社会问题最后都无可逃避地植根于政治,而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说白了,是文化,不是政治。

我记得在不久前一位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人才?

《野火集》把学校比喻成“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一直把学生当成学龄前儿童、控制着、用鞭子“赶着”、采取“抱着走”的育婴方式去培养学生,他们标着框框,并不解释这些框框存在的理由,只要求“服从”,这种方式把太多学生逼成了“精神崩溃的老鼠”,自然造就了千篇一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懦弱畏缩的盲从者、担不起重担的脆弱无能者、没有主见道德沦丧的媚俗从众者、不会“闹事”的一代,自然也没有为公民社会做出准备。

学校,是每个人进入社会的垫脚石,正是培养一个人智慧和独立意识的阶段,正是把一个人从生而为人的感性拔高到理性的阶段,正是让一个人探索发现自我并重塑自我的阶段,正是培养一个人坚定的自我信仰和价值的阶段。没有关心,也就没有做价值判断,善恶是非不分就不知道要生气,没有道德勇气去面对这世间的一切。只知道鼓励争夺各类奖学金,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通通都在片面地追求成绩和证书来证明优秀与否,“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难道这就是对的吗?女孩跳楼时,围观的、人群中的、冷漠抑或打趣的大多数,难道就无罪吗!英雄牺牲,人们缅怀,新闻报道说,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温情的一幕。难道只有生命的逝去,人们才会察觉到自己的那一点点良知吗!

从小外界就教育我们,如何学习才能成功冲刺一百米,教我们,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但是没人教过我们,跌倒时,如何爬起来;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面对别人;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的创伤;心碎了一地时,该怎么收拾?

人们,仰视着金钱、权力、与竞争的胜利者。他们被这个时代的车轮拽着向前跑,他们也让自己的孩子面对激烈的竞争,那些所谓“有害”的东西,“游戏”、“小说”、“恋爱”,通通视为毒品。他们在“智”育上希望学生像野兔一样往前冲刺,在“德”育上却向后拼命拉扯。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质”,知识确实是力量,但真正恒久地支撑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闪光的坚定的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和信仰!没有这些,只会生产一套一套的花瓶,也就会在骨感的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面前败下阵来。“眼泪汪汪”、“没有意见”、“不知道”,无张力,无骨气。数不胜数,不堪入目。

教育如果只是往学生大脑里输入知识,剥夺了探索的路径,并且没有启发求知欲,独立判断的能力不会自己长出来。记住了结论,理解不了等于白搭,没有探索论证,结论也必然不深刻。

其实我不明白,为何多年前存在的问题到如今变换了形式仍然存在。虽然龙应台讲的大多数是台湾的问题,可是以小见大,我们难道还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吗?

生气,会有用的。“几流的人民就配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野火集》应当永远成为一面镜子,时时拿出来警醒、反省,让“做错事却仍有反省力与良知的人,感受被杀头之痛,辛辣中带有忠厚怜悯”,让公民意识永远放光。我相信1919年五四运动的爱国基因在中国人身上从未断层,我们需要的只是这一把野火,点燃、照亮我们的熊熊赤子之心!

很多人说,太理想化了,没人做得到。你就多看看,多想想《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龙应台说得难道没有道理吗?

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炉的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出来的我们,该有点国家重器的样子吧。

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情,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你就多一点勇气与天真吧,你今天多做一点,明天就少一个人说:“反正没有用,我要去国外。”国外,毕竟不是我们的家。

推荐信息

  • 《上海堡垒》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上海堡垒》读后感《上海堡垒》是谁写的?江南,就是那个写《龙族》系列的江南。《上海堡垒》讲了什么呢?该小说讲述的是外星人进攻地球,上海即将沉没,一群热血青年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它讲的也是在末日来临之前,一群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以及希望的故事。其实我觉得就是在讲一群人在特定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也不算很稀

  • 《成为》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6

    《成为》读后感《成为》这本书是我目前以来看书周期最长的一本书;在这个阅读过程中3月15日恰巧读到书中第11章节,我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得知到我的父亲过世了…我不知道这是缘分还是天意?我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决定要打开这本书继续阅读的时候已经是5月份了,我是带着对作者能给我一

  • 《小说选刊》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7

    《小说选刊》读后感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只得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本人藏书虽不曾有万卷之多,也谈不上汗牛充栋,但昔日颇觉宽敞的书柜却早已弥满,已经不能存放与日俱增的零散书籍。特别是自己常年订阅的《小说选刊》,也没有了一席之地,只好被凌乱堆放在电脑桌上、椅子上和床头之间,甚至餐桌上都有了厚厚的

  •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7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这是一本可以引发灵魂拷问的书。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发现和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是一个作者。让我看到她的不同面,感叹她真的很有趣。读书会书单发布,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引发了我的人生思考,来了一个灵魂拷问:我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回顾上半年的书籍阅读,使我渐渐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7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爱因斯坦用7年时间完成了相对论,爱迪生用13年时间完善了留声机,我用了3天时间读完这本《思考的艺术》,它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他的封面有树枝、鸟笼、鸟,我很喜欢大自然,先不说内容,这个封面我很喜欢!能让我安静下来!让我思考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要用

  • 《将夜》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7

    《将夜》读后感纯水,纯水,今天连币都不聊了,聊一部电视剧,聊一本小说,《将夜》。哲学话题,哲学话题,我从小学的最好的科目,第一是政治,第二是语文,第三是代数。高中哲学课这种都学得最好。别人都不感兴趣,我最擅长。从小哲学素养都是杠杠的。以下内容包含大量剧透,如果你对这本小说很感兴趣,可以先阅读原著,但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8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高基尔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正如我快乐的源泉,给我带来了欢乐与收获。书里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他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雨来是一个勇敢、

  • 《我把一切告诉你》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8

    《我把一切告诉你》读后感初次接触雨总是在2014年下半年,那是经过同学的介绍说当晚YY有雨总的公开课分享,那是我只记得同学说雨总是一个大V牛人,并介绍了他的经历。当时我并不在意,但是还是去听了两个小时的课,也当是消磨时光了。听完那堂课直到2015年10月份,在实习大战初战失败后,我开始警醒,以自己的

  • 读《鼠疫》有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8

    读《鼠疫》有感不同于《局外人》的晦涩难懂,也不同于《霍乱时期的爱情》那般浪漫。作为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鼠疫》,就是在描写生活。什么是鼠疫呢?鼠疫就是生活。鼠疫杆菌总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可能派出一群老鼠出来夺走一座城市的幸福。生活也是一样的,随时可能出现的横祸,也将让人上堕入痛苦的深渊。

  • 《流亡》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28

    《流亡》读后感洪灵菲发表于1928年的《流亡》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不仅塑造了沈之菲这位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形象,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早期革命青年挣扎于家庭责任和革命理想之间的两难境地,但不免又抽象地表现了“革命”概念。正如孟超所说:“他不但是忠实的反映出在革命低潮中革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