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650字
《1984》读后感650字
这本书于1949年出版,描写了政治讽刺作家乔治·奥威尔对极权主义官僚世界的噩梦视野,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恐怖世界,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堪称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小说之一。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自从我读这本书以来,这句话总是在我脑海中响起。这可能是我看过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本书了。1984年描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用最极端的方式运用极权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公民,工作,吃饭,喝酒,睡觉,说话,思考,生育都是由国家控制的,你不能表达自己,因为个人主义是一种犯罪,一旦你不顺从轻则恐吓,重则酷刑。
过去被控制,被改写成将加强现任统治者的历史。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着未来,谁控制着现在,谁就控制着过去。没有真实的事实。“真相”是国家所说的,黑色就是白色的,2+2=5。
1984年的世界被分为三个州:大洋洲(不列颠群岛,美洲,太平洋,澳大利亚),欧亚大陆(欧洲和俄罗斯)和东亚(其余部分)。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平,三者(持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持续战争是必需的。在直接的战略阶段,这是第一个口号。
第二个口号,自由是奴隶制,意味着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你失去自我,融入党内。这样,你将是坚不可摧的,不朽的。
无知是力量,意味着社会高,中,低阶层的分化决不会改变。中间要成为高层,他们要“代表低层”去贬低高层。之后,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出现,除了低层之外,一切都会改变。高中阶层制定法则,低层(无产阶级)就是愚蠢的反抗者,国家通过酷刑,恐吓,暴力和洗脑来维持其结构。
乔治·奥威尔的笔下所描绘的动物农场让人感到压抑甚至崩溃,让我顿觉自由意识的可贵,人性的可贵。
《1984》读后感500字
《1984》读后感思想自由值得人珍惜反思
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空有躯壳,却无自我的思想,与行尸走肉与机器人没有多大区别,人的价值也不能完全的体现出来。正因为人有思想才称为万物之灵,拥有管理的能力。这是读完《1984》之后第一感受。现在才知道从前五四运动青年、历代知识分子所宣称自由、独立的重要性。 生活在思想受到控制、个人崇拜的时代的人是可怕、可悲的,思想高度集中于一人、行为指示都受到这种高度集中思想的支配,就如纳粹时期的人们,更可怕的地方在于有异己之人会尽力消灭或者加以思想改造,这种对人思想的干预的痛苦毫不亚于肉体上的折磨,书中的温斯顿就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他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双重思想,但最终却成为一个服从于党、服从于他人指令的人是可惜的,但也看到这种经历思想折磨是可怕的,毫无人道可言。 温斯顿是本书的主人公,全文都是以他为线索展开,在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思想活动、思想之间的博弈,行动上的反复无常,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在文中出现了思想警察、摄像头等事物,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配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更可怕的是统治者为了美好自己的形象,当自己的预言、战况不尽人意之时,与现实不符之时,会让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尽量削去过去的历史,美好自己的形象,以加强统治。对于那些不服从党的指令、党的思想的人,思想警察会插手控制,甚至对其使之消失,并把他的历史记录完完全全的从历史中削去,人如同没有来到这世界一样,完全的消失,无人问津。 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看到温斯顿和乔丽亚的毫不妥协,因为思想两人走到一起,因为思想,二人成为朋友甚至是情侣,他们渴望思想上的自由,虽然两人还存在着很大的思想代沟,但他们两人还是在众人之中少见的不予之妥协的人物。虽然两人的事迹暴露,两人都被送入仁爱部,受到思想的控制管教,但他们的反抗是可贵的,为思想而反抗,为思想而活。 本书的结尾是可悲的,温斯顿被思想改造最终成为服从的人,但本书对人的启发远远大于其结尾,牢笼中的自由,身体虽被控制,但思想自由却是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思想自由值得人珍惜反思。
《1984》读后感1200字
《1984》读后感1200字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让我感觉是从宇宙中一个金字塔尖的一粒沙砾开始介绍,起初只看到这粒沙砾的我们,看到的是完全荒诞无稽的社会架构,恐怖压抑的环境氛围,愚蠢呆板的人民大众,因为这粒沙砾完全悬空,我们没有现实生活中任何经验去佐证它,因而觉得悬空的无稽与愚蠢,但当我们一步步看下去,却发现社会体制的面纱在一层层被揭开,就如同我们渐渐发现了沙砾下的一层层塔台,这个社会有了根基,也因而生出蓬勃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最恐怖之处。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不仅英社的标语,更是这个社会维系的循环系统。战争不再是战争,是为了消耗历史潮流不得不到来的工业时代的生产品,以求得社会资源短缺的现状,社会资源短缺,人们生活永远的关注点在满足生命需求,而非精神需求,精神不发展,对于政权就无影响,即和平。
在消息十分封闭的大洋邦,你无法得知你是否和以前相比更幸福,也无法得知别国情况,英社告诉你生活美好,只要你顺从英社,那么就好吃好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双重思想虚构的美好生活,你生不出反叛的思想)你就自由了,而实际上是被英社奴役着。
无知的大洋邦普通民众只知道为一柄铁锅大打出手,而英社成员重复着捏造历史与仇恨节目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就是监视父母而服务英社,一个没有高级知识的人是最容易轻信和盲从的,也是最容易掌控的,无知的力量让大家对于英社没有叛心,默默痛恨却不敢改变,就是对英社扶持的最好力量。
这本书构造的社会是完全反价值的,“你出卖我,我出卖你”被挂在嘴边,思想警察来处理思想异端,不是死亡,是培养双重思想。
双重思想就是2+2=5,一套即知道英社是错误是伪造是虚假但仍能在脑中构建出一套英社的言论中实现了那个社会并深信不疑。我知道是假的,但我假想他是真的并相信假想的思想方法。听起来荒谬,实际上可怕。
英社的聪明在于,它知道历史存在于人脑中和文字记录里,只要没有文字记录,并能在每个人脑中虚构一套完美的社会体系,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这让我想起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并非真正的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认知,真正的世界是客观的,客观的如上帝。当我们的意识改变,很大程度上说是社会改变了。而这正是英社统治大洋邦的准则。书中还讲到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但和现代社会去很相近,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生活都是生活的表面,至于生活的真相,我们也许不知,就像文中的普通大众一样愚蠢。
而对于朱莉娅,一个只有下半身是叛逆的人,她没有双重思想,却生活中逃避现实,钻体制的空子的生活中,她宁愿像老鼠一样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也从不想努力去改变社会,这和现在的我们多么像,讨厌某些体制,却从没有想过要改变,实际上也是为体制顺从的一种体现。
最可怕可悲的是结局,原来兄弟会并不存在,原来以为是最懂我的人,实际上是最可怕的思想警察,以为我的爱超过一切,却在身体的恐惧下出卖所爱。所有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徒劳的挣扎和无声的溺死。最后终于养成了双重思想,并活着虚假的荣誉感中,这才是最可怕,是这个社会的可怕,无声的狞笑着。
睡前想: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我们是活在意识中还是真实中?
《1984》读后感1600字
《1984》读后感1600字
《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一九八四》和他的另一部小说《动物庄园》对世界影响巨大。
《一九八四》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生活在作者想象的未来的1984年;而我们现在看来1984年又是比较遥远记忆模糊的过去。这种政治模式似乎有些心领神会,但又觉得太过夸张,简单梳理一下小说的梗概。
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英社党手里,全国各处都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画像里的“老大哥”时刻在看着你。每个房间都有电幕,电幕既能播放歌曲、新闻,也能监控人的一举一动。还有身边随时出现的思想警察,不仅能监控人的行为,还能像某些幼儿园的超长望远镜,直达人的思想,看透你的感情。热爱老大哥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内心的信念。小说要诠释的是党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三句有些矛盾的论述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让读者理解战争的性质,自由的本意,无知的力量。
生活的困苦看似是经济发展落后的结果,而通过故事的进展演变成极权主义社会的必然,即通过贫困让社会分为三类人,上等、中等、下等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艰难的情况必然得到根本的好转。如果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下等人就会消失,一些不受控制的思想就会涌现出来。所以要想保证统治的稳定就要保持经济的萧条。而伴随着生活必需品的匮乏,人的精神的萎靡,还会衍生出自尊心的出卖和道德的沦丧。小说中描写难以下咽的卷心菜和杜松子酒生动描绘出在饥饿面前人对食物的妥协,进而对权力的妥协。主人公史密斯回忆小时候饥饿中抢走即将饿死的妹妹的巧克力,成为后来内心痛苦、自我谴责的全部回忆。
主人公所处的大洋国和世界上另外两个大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的战争和仇恨从来没有消失过。而吊诡的是,大洋国跟这两个大国中的一个进行战争时,一定会和另外一个大国处于和平关系。战争的本质不再是争夺土地,你死我活,而是装腔作势。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不伤皮肉。战争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消耗生存的物资,使民众勉强能够维持的境地;另一方面制造战争的恐怖氛围可以维持社会等级的存在,民众在战争的恐怖气氛中凝聚人心,证明政权的合理性。如果没有战争,结果就会由于缺乏外来的危险从而使头脑缺乏清醒。战争是必须的,也就是“战争即和平”。
小说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史密斯和朱莉娅的爱情,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仅从眼神中就感受到了同类。他们之间寻找到并不是爱情,而是以爱情的方式在反抗被禁锢的思想。从开始史密斯收到朱莉娅的“我爱你”的小纸条,故事一直在忐忑不安,自己的一切一定会被发现,在完全被预见的心态进行一次次秘密的约会。这场没有结局的爱情中,一直处在偷情的亢奋中。他们相信的内党奥布莱恩实际上是他们自投罗网的陷阱;他们相信无危险的古董店老板是一名埋藏很深的“思想警察”。当所有的恐惧逐渐适应,当反抗的机遇就要来临时,一切都是该收场的时候了。恋人之间承诺可以相互出卖,但感情不变,承诺一直相爱。肉体上可以屈服,但在精神上是胜利者。被捕后每一种刑罚都描写的令人毛骨悚然,屈服,逃避,恐惧,凌辱,羞愧,自杀的念头,目的只有一个,使受虐者彻底悔悟,实现自我拯救,自愿匍匐在权力的脚下。他们不会让一个革命者慷慨就义,不会让一个死人成为烈士、殉道者。反抗者所受的折磨不是为了屈服与坦白,而是真心实意的转变信仰,改造灵魂。屠杀前要把反抗者转变成自己人。不仅在思想层面,在个人感情上也要彻底反悔自己的承诺,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再见时只有冷漠和厌恶。最直观的实验二加二等于几?三,四,五……答案不在于对与错,而是通过思想改造彻底领悟“双重思想”“思想犯罪”“犯罪停止”等新词。二加二等于几都可以接受,历史可以随时被改写,一个人的记忆在“双思”和“罪停”的指引下自由顺畅,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一切现象只要在脑中发生,那就是真实,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总结成一句话“自由即奴役”。
最后史密斯如愿以偿的吃了子弹,垂死的一刻看了“老大哥”一眼,才明白老大哥笑容的意义,一切误解都烟消云散,他已经战胜了自己,投入了老大哥慈爱的怀抱,他爱老大哥。
《1984》读后感1000字
《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美苏争霸,人民对未来的态度是消极而恐惧的,在这种背景下,《1984》诞生了。
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在1984年,资本主义早已消失,世界分为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其中大洋国就是由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领导,整个国家都处于极权主义的高压统治下,党员家中被强制安装电幕,生活的一举一动都被思想警察监视,政府还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改造过去的出版物,以现实情况为参考,保障党的预言的绝对正确。得益于对年轻一代成功的洗脑,任何对党怀有不满的人都瞒不过身边的亲属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将被“化为乌有”。不堪常年战争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条件和党的高压统治,主角温斯顿和裘莉娅决定加入反政府组织“兄弟会”,决心推翻老大哥。但现实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兄弟会不过是思想警察设的陷阱,两人双双被捕。
温斯顿和裘莉娅的爱情故事这条故事线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两人胆大、天真,有许多共同话题,还有共同的反抗梦想。他们就好像是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有着坚不可摧的爱情。他不相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自己不再爱她,直到这种力量真的出现。被捕后,经历了无数酷刑的两人在极度的恐惧面前终于屈服于党,出卖了对方,一开始的刑讯逼供,对爱情的信念还能让他们坚持下去,当他们所拼命守护的爱情也被一点点地摧毁时,他们已经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与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说的最后,“重生”的两人不再是党的反对者,也不再是热恋的情侣,直到温斯顿被枪决的那一刻,他女主里最后的念头也是“我爱老大哥”,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整个故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是如此地真实,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大洋国极权统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样通过语言改革阻断人民的思想,怎样无痕地改变历史,以及怎样通过酷刑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细节都看起来毫无破绽,就好像这种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细想想,真是恐怖之极。
有些人肤浅地把这本书理解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小说而嗤之以鼻,其实这只是一本讽刺独裁者和独裁者本身的作品,更是讽刺纳粹那种借社会主义为名发展极权主义的行为,并不专门针对任何具体的制度,事实上奥威尔本身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好在1984年早已过去,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变得像书中那样恐怖,但类似的独裁、极权社会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纳粹德国、前苏联、朝鲜......一幕幕惨剧仍在发生;加上前几年的棱镜计划,政府以反恐为名通过手机监视民众,手机又成为了现在的电幕,这样的巧合实在令人感慨。不过极权主义有着多么美丽的解释,它终究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强烈抵制这样的暴行。
好在,现在无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权,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内容。要贯彻这些内容,就需要国家从上到下地遵守宪法,遵守人类道德,谱写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彻底打倒极权,全世界都不再会有人权纠纷,人类生活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愿1984的预言永远不会实现。
《1984》读后感400字
《1984》读后感
书买了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每次看到封面上写的字,包括乔治奥威尔的名字,就觉得这是一篇枯燥的社会研究性质的小说。结果这次翻开,只用了不到一周的业余时间,读完了1984这篇小说,中间几次甚至让我这样一个孕妇熬夜。
看书的时候对几个事情是存疑的:
第一个疑问是推荐语,“多一个人读奥威尔的这本小说,自由就多一分保障”这个话觉得夸大了,现在生活的环境谈不上对自由的渴望,也不知道这个推荐理由里,自由的程度是什么
第三个疑问是,“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觉得有点故弄玄虚之嫌,书里到底写了什么?
第三个疑问是:这个小说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某个时期的缩影,但是具体对应哪段时间?哪些事件?比较惭愧的是对不上号,只是依稀记得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窃听风暴》的电影,和这个比较像
虽然没有经历小说里那么专制的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但是小说描述的氛围,特别是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会让你有很强的代入感。不管是什么环境,我们得到的“自由”都是相对的,那么怎么判断和考量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自由呢??行为和思想,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接受?
在吃饭睡觉工作全天被监视的情况下,谈不上人权,还哪有什么自由。唯一“自由”的只剩下思想了。虽然还有思想警察,但是思想是唯一一个活动了可能不被发现的地方了。如果思想都不能活动,受到限制,如同行尸走肉才是真的死了。。
我特别能理解主人公偶尔那些出格的举动和想法,他喜欢和情人寥寥几次的约会,冒险租下一个自己的房间,冒险去一些很刺激的事。
《1984》读后感心得体会3600字
《1984》读后感心得体会3600字
按:《1984》是英国作者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它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合称“反乌托邦三部曲”,也是一部令专制政权讨厌的书。老舒在这里给出了漂亮的解读。
书名: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
乌托邦(Utopia),提及这词的含义,可能更多会被理解成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幸福国度,有点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比桃花源更有组织)——但这是空想。不知道是哪位翻译家把Utopia翻译成中文“乌托邦”三字,感觉这三字用得很是绝妙:“乌”即“乌有”,整体意思即为“寄托在乌有基础的国度”。这种国度如果实现,会是如何?反乌托邦三部曲给出的是一个扭曲、变态、恐怖的状态。批判最深最辛辣的毫无疑问当属《1984》。
第一次看《1984》的时候,便已经感觉到一种畅快,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去印证,只觉得整本书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这书各种如何的好,大家也说得太多,就我自己来说,重读此书,依然觉得很赞便是。
普罗阶级与动物都是自由的,但是他们认知实际上被限制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边,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被抹杀,“常识是异端中的异端”,因此这种自由是极为局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缺乏理解力,所表现出来反而是一种心智健全。在大洋国(包括欧亚国、东亚国)里,普罗大众面包配给的不断提高,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等等,至始至终都是统治阶级制造出来的数据,可能有时你会觉得今年面包配给确实是比去年少了,但“事实”上,所有过往的资料(报纸、档案)表明,确实是增加了,你是错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1984》构建的社会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统治的手段则是无时不刻的思想控制和无处不在的监视控制。老大哥告诉你的就是真理,“2+2=5”是否正确,答“正确”或“不正确”都是不对,最标准的答案是老大哥说“2+2”等于多少就是多少。制造一个谎言,就需要用更多的谎言为之铺垫。即便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随意的篡改。“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粉饰的手段。思想控制不容得异端,因此需要无孔不入的监控,作为统治党的灵魂,老大哥无时不刻的看着你,工作、吃饭、如厕、性交,每时每刻。于是,异端思想从此无法传播。《史记·周本纪》载“(周厉王)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严,道路以目”,我以为一直这已经是极端了,但1984里,“道路以目”中的一丝表情都可能是被认为反动。明代的时候,据说有个官员在家里请客人吃饭,第二天明太祖朱元璋问他都请了谁,吃了什么菜,他一一作答,太祖微笑着说:“你没骗我”,想想那微微一笑中带着什么样的杀机。可能大致如此。
从第一页开始,男主角温斯顿已经死了,温斯顿犯了思想罪:思想犯罪并不必然蕴含死亡,思想犯罪就是死亡。不过死亡并不严重,毕竟能够“死亡”说明你曾经“活过”,最终的审判是“不存在”。在温斯顿被捕后,有这么一段对话:老大哥存在吗?他当然存在,党存在,老大哥就是党的具现。他是以跟我一样的方式存在吗?你不存在。思想罪是一个美妙的词汇,一切罪恶皆源于思想。不过思想层面的东西,始终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才能成为定罪的证据。温斯顿被思想警察监视了七年,在日记里写下“打倒老大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将其逮捕,但并未如此,因为这个行为从程度上还不是最终的反叛。最剧烈的反叛,始于性,终于爱。
在那个世界里,正常的性被视为禁忌。因为性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只要本能的欲望还在,那么人心始终无法控制。性行为唯一得到承认的结婚目的是生儿育女,为老大哥服务,性行为的过程要报着对老大哥负责的态度而进行(新婚之夜抄写一千次“我爱老大哥”最好),愉悦和快感是要不得,毕竟一次满意的性交,本身就是造反。性欲是思想罪,甚至可以说,性欲是思想罪中最严重的。因此,要用各种办法扼杀性本能,但本能是不能扼杀的,那么就要使它肮脏化,然后把无法用性行为释放的热情、精力乃至歇斯底里的状态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疯狂和对领袖的赞美。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实际上是普罗阶级对政治感受的唯一要求,周期性的狂热调动。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某部票房很高的电影,窃以为,那片子可取之处着实不多,但成功抓住了道德制高点,导演想必也是读过《1984》的人。
女主角茱莉亚吸引温斯顿的也绝不是什么漂亮的面孔、深度的内涵,就是一种性冲动而得不到的恨意,关注一个人,要么欣赏,要么嫌弃,最初显然是后者。按照温斯顿自己的话来说,他想对她先奸后杀。茱莉亚是是青年反性同盟成员,腰间的鲜红色饰带似乎在标榜着她的贞洁。但实际上,这红饰带恐怕是唯一称得上“干净”的东西了,在反性口号的背后,掩盖着的是混乱的滥交,道貌岸然的外表行的尽是肮脏龌龊之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才是老大哥们的真相,莫说书中的乌托邦,古往今来,凡是统治者行的皆是“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双重标准,一直如此,从未改变。
茱莉亚说一看到温斯顿,就知道他是跟老大哥是作对的。这说明思想意识其实还是很容易转化为外在表征的,温斯顿刻意去留意每一个细节,自以为隐藏得很深,其实不堪一击,极其脆弱,在还没有出击的时候,已经被老大哥攥在手中。现实就是如此,你以为你控制了一切,实际上一切控制了你。挣扎是徒劳的,是白费劲的。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他们就充分了发挥了那种动物本能,那种简单的原始的粗暴的欲望,他们的拥抱就是场战斗,高潮就是胜利(至少他们认为这一刻胜利了)。
茱莉亚的“反动”做法跟温斯顿是不同的:茱莉亚了解老大哥的各种不堪,她认为一切针对老大哥的反抗都是徒劳且愚蠢的,所以她选择的一种接受,就像接受天空一样,她的反动更多的是刷嘴皮子,或者像温斯顿所说的,“(她)腰部以下才是个反动派”。——茱莉亚的这种表现其实比比皆是,或者多数情况下都是这种心态,况且坦白地说,推翻了旧的老大哥,新的老大哥不见得更好,一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更迭,推翻一个暴政,建立一个暴政,如此循环,毫无新意。斗士之所以被讴歌,原因在于斗士始终是少数派,“枪打出头鸟”这五字说得着实深刻,从这点上来说,斗士一词是一个悲剧。做到随遇而安,茱莉亚是聪明的。
终于,他们就陷入了无法回头的深渊之中。如果说性只是肉体的彻底反叛,那么爱则是思想的不赦重罪,因为爱这种东西会占据你大脑的一切,从此再也容不得老大哥。从性到爱,万劫不复。在他们第一次正式约会的时候,他们曾听到了画眉鸟的歌唱。它在阳光下,他们在阴影里。它可以自由的歌唱,不为谁,只是它传递出一种生命的活力,而他们却无法发声。那一刻,他们孤独得很彻底。他们是死人。老大哥说“你们是死人”,然后,他们被捕了。
作为思想警察头目的奥布莱恩显然是小说中的第一大反派,然而说来讽刺,最初温斯顿看到他的时候,第一反应却觉得他应该是志同道合隐藏在老大哥内部的卧底。而温斯顿的被捕,也正是源于奥布莱恩的“钓鱼”,奥布莱恩挖好坟墓,让温斯顿自己躺进去。实际上,茱莉亚到底是不是也是思想警察之一,鬼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下,似乎是不能奢望的,因为它不存在。
老大哥是公正的,他给了温斯顿很多机会,七年的时间,足够温斯顿去自我修复,只是温斯顿实在无可救药。虽然从头到尾,温斯顿到底做了什么,可以说他什么都没做,他也没有真真正正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抗争。温斯顿存在的威胁只是一点异端思想的火苗,但怕只怕是哪一天可能就会引起熊熊大火,因此必须被消灭。这非常合理。温斯顿看到他所认为的兄弟会的书籍的时候,他的理解越是清楚,错觉越是严重,越是神志不清。而老大哥最令人称道的做法在于,对于每一个思想罪的人,他们都不会简单粗暴将他杀死了事,他们会不耐其烦的对他开展思想工作,他们要改造他,让他意识到什么才是“事实”什么才是“真理”,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手段无法避免的会有一些暴力方面的配合。肉体的折磨和思想的教育应该绝佳的搭配。
温斯顿招供了。他充分意识到,他之前所看到,不会真的发生,一切是他想象出来的,是幻觉。所谓真相,就是老大哥告诉你的一切。幸福生活就是每天多频道准时播放的电视剧。但他有所保留,他没有背叛对茱莉亚的爱。因为还有爱,所以在完全无助的状态下,本身还存在着生而为人的价值,也因为如此,在老大哥看来,温斯顿还没有忏悔,思想还是没有彻底改造,因为除了对老大哥的爱,其他一切所有的爱都是不应该拥有的。
温斯顿始终还是一个人,有爱,也有恐惧。在101室,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最深的恐惧。温斯顿屈服了,他对茱莉亚的爱在那一瞬间彻底地放弃了。他可能是最后一个人,也可能不是。但他现在已经不是。改造已经完成。
通过这事,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对老大哥的爱和信仰才是获得幸福好好活着的唯一途径。除此,别无他法。
“这本书让他着迷,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本书让他放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没告诉他任何新讯息,但那也是部分的吸引力所在。如果他有可能把他片段的思维依序呈现,书上说的话就是他会说的。这是跟他自己相近的心灵制造的产物,但这颗心灵更加强劲、更有系统、较少受制于恐惧。他察觉到,最好的书,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事告诉你的书。”
1984,我们拥有一个美妙的新世界。我爱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