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双城记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古典作家除沙士比亚外最伟大的作家,这本书是狄更斯巅峰之作,过了一个多世纪,依然奉为经典。读完这本书后,依然觉得回味无穷,整个故事不是跌宕起伏,而是娓娓道来。整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狄更斯有着很强的叙事能力,故事情节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双城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故事的大环境是法国大革命,双城指的就是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狄更斯通过来回切换场景的手法,描述了当时大革命下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比较坦诚,从一出场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譬如卡顿的才华横溢、正直勇敢,露西的美丽善良,马奈特先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洛瑞的能干精明等。
首先狄更斯在开篇布下宏伟背景,在这样背景下,讲述了一些小事,譬如洛瑞先生前往法国营救关了18年的马奈特,在酒馆与德发日太太对话,返程时在船上遇到达内等等,看了三分之一后,我依然迷茫,没有理清楚到底故事有怎样的关联,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前面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个场景的描述,都与接下来的情节有着密布的联系,读完后,反过来再看看,从一开始狄更斯就做了层层铺垫,直到爆发的那一刻,这种震撼,是当今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读着读着,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每一个场景,仿佛我穿越到了十八世纪的欧洲,就站在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毫无疑问,从文学上来讲,这是一部好书。如果单单是文学上的好书,我想《双城记》也不会成为经典,因为文学著作创作的诞生,不仅仅是让读者看了打发时间,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书中至始至终都是在革命,自由、民主、博爱、饥寒交迫,被贵族剥削的人民站起来反抗,势必要打到贵族,实现自己的民主自由。一旦革命沾了献血,一旦让反抗的人民尝到了献血的滋味,他们又怎么能适可而止,当这些革命人士站在胜利的舞台,他们疯狂的杀戮,报复,势必要把贵族们彻底消灭。这应该就是恨的力量了吧,恨让他们革命,恨也让他门杀戮,恨也让他们站到制高点后失去理智,比如德发日太太的行为。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震撼之处,但是男主查尔斯.达尔的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只单方面对其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进行了突出和美化,并没有充分描写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他对贵族的种种抗争也显得很抽象,是理想化的抗争。另一个德发日太太的人物塑造,虽着重刻画了她可怕、凶狠和冷酷无情,但并没有将她童年时期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悲惨人物塑造成正面形象。全书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卡顿,他爱喝酒,看起来很颓废,但是工作一丝不苟,正直勇敢,他没有因为向露西表白失败后而恨,也没有因为露西结婚生子而放弃对她的爱,露西的女儿爱卡顿叔叔,睡觉前都要向卡顿说晚安,卡顿也爱这个小女孩,对他来说这就是幸福。最后卡顿为了救露西的丈夫达内牺牲了自己,死的时候,他毫不畏惧,宁静安详,神态庄严。他告诉我们爱比恨更有力量!(慧君)
第2篇: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
故事的开端从一名被无辜关进巴黎巴士底狱被迫害了十几年的老人开始。
他被接出监狱时已经精神失常,失去记忆,只知道做鞋子。
在他入狱的这段时间,妻子去世,女儿成人。
老人刑满释放后,女儿把他接回伦敦悉心照顾。
在女儿的照料下他逐渐恢复正常。
女儿这时也陷入了恋爱,准备结婚。
老人在得知女儿结婚对象真实身份后陷入了挣扎,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婚事。
幸福的日子没有过多久,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女儿的结婚对象达尔内其实是法国贵族。
他看不惯贵族的压迫自行放弃遗产权力,从法国出走来到伦敦自谋生路。
为了解救远在巴黎的管家,达尔内自行前往法国,却被捕入狱。
在这里我真诚的敬佩老人高尚的情操。
他凭着曾经被关押巴士底狱的身份,苦苦为达尔内求情。
眼看达尔内马上就要被放回英国,一家团聚,却被人爆出了前尘往事。
原来,老人被关进监狱是因为告发一场贵族为淫乐谋杀平民的惨案。
贵族没有任何影响,老人却因此被关进监狱。
达尔内,就是这位贵族的儿子。
在老人刚关进监狱时,就发出诅咒“向苍天和大地控告这一家族的最后一个人”。
老人本想隐瞒这一切,解救女婿,却被巴黎人民发现了隐藏在监狱的自白书。
法庭判决达尔内二十四小时内执行死刑,这一美满家庭马上就要被拆散。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狄更斯的构思,他环环相扣,每一处伏笔都恰到好处。
在故事的一开始,达尔内曾出现在英国的法庭上被控告通国罪,狄更斯就埋下了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人来做伏笔。
这个人曾经答应过老人的女儿,为了拯救她所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
于是,在经过一番运作后,这名叫卡顿青年为了爱,勇敢代替达尔内赴死了。
你不得不佩服狄更斯,他写的每一处伏笔都在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
老人得知女婿身份时的反常,法庭上出现的相似的两个人,监狱里早就认识的内线等等,不亚于一部推理小说。
在老人舍己为人的情操下,这个故事真真的主旨,应该是借着这两个城市的对比,借着法国大革命下巴黎的现状来警示教育还未发生革命的英国,过分压迫劳动人民,就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革命。
第3篇: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是一曲时代节奏的起始音符,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最初的那一笔重重的色彩。它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仁爱的化身,如马奈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和卡尔登;另一类是复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妇、甲克,以及法国革命中“疯狂”的群众。两厢对立,壁垒分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爱别人甚于自己的人都是傻子。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这种爱纯得像冰、热得像火,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最悲壮的行为,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无声息,也可以爆发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为了情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哪怕这种牺牲是因为拯救自己的情敌。这样的故事不可思议,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作者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思考。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她)幸福,哪怕这种爱会伤害自己,哪怕这种爱会让自己消失……
当今的爱情似乎被强加了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利益……这些本不该成为爱情的影响因素的东西却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人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生存而爱。很多情况下,虚伪代替了真诚,物质凌驾于精神。也许我们是一群理性的动物,也许我们所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是否应该正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吃好喝好睡好么?媒体上报道出的一个个为情仇杀的事件,应该为当今的人们敲响警钟了,大家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为爱而杀还是为恨而杀呢?如果我们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会了无生趣,失去色彩。(付宏敏)
第4篇:双城记读后感400字
《双城记》告诉我,丛林法则是两个阶级之间博弈的底层规则,从强弱变弱强,从弱强变强弱,期间血腥无比。但文明的崛起终将扭转局面至趋于平衡。
马奈特医生的一封信赤裸裸展现法国贵族的真面目。当他们力量强势时,残酷地剥削底层人民似乎是他们生存的乐趣。底层人民如同低贱的玩具一般,好玩才有价值。一旦失去价值,连杀他们,贵族都嫌弄脏宝剑。这就难怪底层人民得势时的嗜血行为,这是压抑在内心已久的愤怒与仇恨的爆发!在那残酷且黑暗的时代,没有上层精英及法律的庇护,底层人民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依靠。遇强不强,永无翻身之日!因此,对于“德发日太太”们的恨及复仇行为,可理解。
但是大环境的残酷抹不掉一个个小人物对爱的向往。洛瑞对马奈特一家的友情、对银行的兢兢业业;马奈特一家的其乐融融、相互关爱;普洛斯小姐的忠心耿耿;以及卡顿对马奈特小姐纯洁的爱情,这些小爱就是一点点暖化仇恨的阳光。今天回看历史,残害和反抗只是插曲,和平才是结局。爱终将驱逐恨!
第5篇:双城记英文读后感
"A tale of two cities"is one of Dickens's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novel profoundly exposed the society contradiction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intensely attacks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class is dissolute and cruel,and sincerely sympathizes with the depressed classes.The novel also described many magnificent scenes like the revolt people attacked Bastille and so on,which displayed people's great strength.The novel has portrayed many different people.Doctor Manette is honest and kind but suffers the persecution actually,Lucie is beautiful and gentle,Charles is graceful and noble,Lorry is upright and honest,Sydney is semblance of indifferent,innermost feelings of warm,unconventional but also selfless and lofty,Miss Pross is straightforward and loyal,Evremonde brothers are cruel and sinister……
The complex hatred is hard to solve,the cruel revenge has made more hatreds,loves rebirth in the hell edge,but take the life as the price.As an outstanding writer,in Dickens's work,the language skill is essential.Each kind of rhetoric technique,like the analogy,the exaggeration,the contrast,the humorous,and the taunt are handled skillfully,and the artistry of the work is also delivered the peak."A tale of two cities"has its difference with the general historical novel,its character and the main plot are all fictionalizes.With the broad real backgroun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author take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Doctor Manette's experience as the main clue,interweaves the unjust charge,love and revenge three independences but also incident cross-correlation stories together,the plot is criss-crossed,and the clue is complex.The author use narrates,foreshadowing,upholstery and so many techniques,causes the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strictness,the plot winding anxious and rich of theatrical nature,it displayed the remarkable artistic skill.the style"A tale of two cities"is solemnity and melancholy,fills indignantion,but lacks the humor of the early works
第6篇:双城记读书笔记1000字
《双城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狄更斯在作品开头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通过这部小说宣扬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暴政引起暴力,而以暴制暴只能带来更多的流血,唯有仁爱,才能挽救这一切浩劫。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位女孩,杀死了她的父亲和丈夫,把女孩和她的弟弟打成重伤。怀有正义之心的马奈特大夫,因为揭露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的罪行,被他们投入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侯爵老爷的行为让人愤慨,他们的生活荒淫无度。每天早上需要四个壮汉来伺候他喝巧克力饮料,在侯爵的眼里,只有四个人伺候,才能体现他的地位,才是符合体统。侯爵老爷不光是浪费和荒唐,在这样一位侯爵老爷眼里,人的性命还比不上他的马。他的马车撵死了一个小男孩,他扔下钱就走,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责怪小孩惊了他的马。小孩的父亲忍无可忍,杀死了侯爵。贵族们的暴行引起下层人民的不满,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巴士底狱被攻下后,马奈特大夫得救了。他的女儿露西由好朋友洛瑞在伦敦抚养长大,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还活着时,和洛瑞一起从伦敦来到巴黎。把父亲接回伦敦后,露西用温暖和爱帮助父亲恢复了记忆。亲人们才知道这十八年在马奈特身上发生了什么。露西爱上了查尔斯.达奈。而达奈正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侄子。马奈特大夫为了女儿的幸福,心里斗争了好久,克服了内心的伤痛,接受了这个优秀,温和又善良的青年。
德发日太太是攻占巴士底狱时妇女中的领袖。她就是被侯爵抢去的那个女孩的妹妹。她一家人让侯爵害得家破人亡。她活着就是为了复仇。攻占监狱后,她就割下了狱长的k头。据马奈特回忆,狱长其实并不坏。德日发太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她以同样的暴行报复施暴者,滥杀许多无辜。她决心要把侯爵家斩草除根。她发现了达奈。不顾丈夫的哀求,(德发日和马奈特医生是老朋友),把无辜的查尔斯.达奈送上了法庭,法庭判达奈死刑。
卡顿是追求露西的另一个青年。他有很多缺点,自知配不上露西,仍然勇敢地向露西表白了对她的爱慕。他说虽然露西拒绝了他,这是他一段美好的回忆。露西选择和达奈结了婚,卡顿真心地祝福她,并且说,愿意为露西牺牲自己的一切。看到露西心爱的丈夫要被送上断头台,他利用自己和达奈相貌相似,买通狱卒,用自己替换了达奈。卡顿从容赴死,为了心爱的女人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爱终究会抵挡暴力,因为爱是永恒的。但恨不会,充满仇恨的人终究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自己。被仇恨笼罩的德日发太太便是如此。
德日发太太杀红了眼,杀了达奈还不罢休。她又要去杀露西和她的孩子。露西带着孩子提前逃走了。从小伺候露西的仆人普洛斯小姐和德日发太太发生争执,她夺过对方的武器杀死了残酷的德日发太太。
《双城记》中,作者用笔刻画了上层贵族无耻的嘴脸和德日发太太报复的丑态,也刻画出了一个个善良仁爱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不顾自己的安危来保护露西逃走,这是普洛斯小姐的爱。愿意为了自己所爱女人一家的幸福,不惜献出自己来救出她的丈夫,这是卡顿的爱。能冰释前嫌,不将恩怨牵扯到下一代,这是马奈特的爱。
十八年前,贵族侯爵因为私愤将马奈特投入巴士底狱,让法律成为了一纸空文,甚至成了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十八年后,德日发太太为了报仇,将无辜的查尔斯·达奈送上了法庭,让他被判死刑。昔日贵族太太们围观杀戮,今日德日发太太们也以围观杀戮为乐趣。
当受暴者变为施暴者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面对这个世界?狄更斯在这本书中做出了回答:爱,总比恨更有力量,因为爱是永恒的。(浅语湾)
第7篇:双城记简介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第8篇:《双城记》读后感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故事中,梅尼特医生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查尔斯‧代尔那的法国青年做证,露西和代尔那因相爱而结婚。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故事场景转至法国。代尔那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断头台。
卡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亦最复杂的角色之一。颓废、消极,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出社会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他仍然选择为另一名律师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凭这一斛温柔和对露西的爱,卡登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另一个人的性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笑颜。这是卡登守护露西的表现,为爱而牺牲,这在那个大时代、甚至现代,是多么高贵的举动!
相较於代表的温柔和爱,多法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徵。由于亲人惨死在代尔那的父亲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终其一生为仇恨而活;为置代尔那一家於死地,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终於让自己死於擦枪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叹恨的力量,将本该快乐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复仇女神。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阿修罗地狱。教训和意义不能因为岁月而被遗忘。如果我们无法从其中获得一些什么,相同的悲剧依旧会重演。两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轻柔的飘落水面,没有水花,却有一个个涟漪,提醒人们:真正的自由平等无法用断头台建立。有一天,世界会变得更好,就像卡登临死前看见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会是我们的世界。
第9篇: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的一篇小说,它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之间的故事,所以叫双城记,下面介绍主要人物及关系:
马柰特大夫:故事主人公马奈特大夫初次登场,即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台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丧失了理智和感情。他给人从狱中搭救出来,“死”而复生,逃离曾经那样亏待他的法国。五年之后,已经在伦敦僻静的街角安居乐业,往时遭受迫害的阴影仍频频进逼,骚扰他的梦境。
露茜·马奈特:马奈特医生的女儿,娇小轻盈的漂亮身材,一头丰厚的金发,一双和银行的劳瑞先生的目光相遇时带着询问神情的蓝眼睛,一个具有幼嫩光滑的奇特功能的前额。后和夏尔·达柰结婚。
夏尔·达柰:发育良好,模样端庄,面庞饱受日晒,是一副年轻上等人的派头,他的叔叔埃弗瑞蒙德侯爵曾凭御赐空白捕票断送了马奈特大夫的前半生。
德发日夫妇:巴黎圣安东区一家酒铺的老板,曾是马奈特医生的旧仆。他的酒铺是革命团体秘密联络的据点,但是对太太欲将马奈特大夫一家斩尽杀绝的密谋,他并未染指。
西德尼卡顿:利用貌似达奈的条件,李代桃僵,打破了德发日太太的疯狂的复仇计划。
为了深爱的露茜,代替她的丈夫上了断头台。
第10篇:《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路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路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路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双城记》的开头是一段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作者狄更斯看到了那场推动历史潮流的大革命背后的两面性,而这也是我在多年后陆续读到若干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书籍后才明白这段话的意义所在。在书中,狄更斯既描写了特权阶级的荒淫与残暴,同样也展现了它的对立面第三等级劳苦大众令人更加怵目惊心的嗜血复仇,这正表明了作者对革命的暴力性的质疑,当狂热掩盖了理智,当以一种暴力压制了另一种暴力,如何保证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宣言,一种社会秩序被打破,一个阶级打倒了另一个阶级,最终平等只是沦为一种口号。
书中塑造了了象马奈特大夫这样完美的道德标杆,这其实也折射出狄更斯那份人道主义的悲悯心态。在狄更斯的眼中,法国大革命期间不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数的人被推上了断头台,底层民众的狂热不断被煽动和操控,直到雅各宾专政实行了恐怖统治,断头台上滚落的不少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领袖,正如罗兰夫人所言:“自由呵,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而在书中卡登为了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实际正是狄更斯所奉行的人道主义光茫的映射,如果当人性和爱也被弃之一边的话,那么任何形式的革命都是值得怀疑的,当仇恨压抑了一切,人也如同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杀戮机器,正如书中的德发日太太。直到今日法国人也在反思那段历史,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也曾经有过似曾相识的一段过去,革命从来不能成为泯灭人性的借口,也不能用仇恨来代替爱的存在。
第11篇:双城记名言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太阳悲悲戚戚地上升着,它所照临的光景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一个有才能和好性格的人,不能善自应用,不能发挥所长,独立自主,自求幸福。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专心于健康的事越少,变为不健康的倾向的危险就越大。
从前的灾难给与他种种力量。往日苦痛已经化为力量和权威。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些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
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却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纵使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而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那声音好象是许久许久以前的声音所遗留下的细微的回响。它是这样完全失掉人类声音的生趣和韵味,以至它对于感官的影响好象一种美丽的色彩褪化为黯淡的污迹似的。它是这样低沉而咽塞,好象是地下的声音。它是一个绝望的迷惘的生物的表示,好像一个孑然流落在荒野之中的饥饿的旅客在倒毙之前回想起他的朋友和家人所发出的声音。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