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敌人对手往往会鼓励鞭策你前行,而安逸生活就像一剂迷魂药,麻痹了你对事物的认知。
“得天下难,失天下易。”自古帝王何尝没有听过这句话,而实践时从中汲取教训却难如登天,因此造成了治乱交替甚至是朝代更迭。唐明皇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却因宠贵妃、信佞臣而造成“安史之乱”;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爆发“巫蛊之祸”,但他昏聩一时,并非无可救药,能及时醒悟,权衡利弊,因颁下“罪已诏”,使国家形势转危为安。据说,康熙在千叟宴上为他的敌人敬酒,因为他们推动他立下丰功伟业,成就千古一帝。这些帝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恰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不只是伶人,还有人生路上难免会出现的种种诱惑,在人们取得阶段性成功想奖励自己时,它们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因此麻痹心智,不思进取,最终只能葬送前程,抱憾一生。相反,也有些人看似失去了上天的眷顾,需要迎接劲敌的一次次的挑战与攻击,但实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给他们磨难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上进的动力,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
惰性与生俱来,而诱惑更易让人失去奋发进取的斗志,所以防微杜渐,抵制诱惑才是成功的关键。时时居安思危,不给诱惑乘虚而入的机会。在得到成功后,可放松却不能放纵,让自己休息身心,精神抖擞地去迎接下一次挑战,而不是丢盔卸甲,安逸享乐,要避免重蹈李存勖之覆辙。(刘书妤)
第2篇: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错的。一片完美的江山,呜呼,弹指一挥间,烟消云散。
李存勖,遥想当年,攻燕国,灭梁国,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就连天下豪杰都不能与他为敌。可是,庄宗并没有掌握这一盛世,后来的他,而是享受于安乐之中,宠幸伶人,不顾国家大事,只顾一己安乐。
后唐庄宗,本是一代枭雄,雄姿英发,平定了乱世,可最后,伶人擅权乱政,使朝廷上下互相猜疑,导致最后的“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衰败时,伶人们使他困顿,自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玩物可使人沉迷,沉迷可使人丧志,李存勖宠幸伶人,丧失理智。像当年的吴王夫差,原本有实力平定天下,却不听众臣劝告,宠爱西施,甚至丧志,最终导致被彻底打败。
关羽大意失荆州,项羽自刎江边。之所以他们都是失败者,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谦虚地对待实事,他们和庄宗一样,骄傲自满,导致丢了性命,被天下人嘲笑。
唐代诗人杜牧,少年得志,而且自己位列三公。但是,他并没有骄傲,而是心无旁骛的工作,将名利置身于度外,虚心对待每一件事。
“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在微小的地方积累,聪明勇敢的人多会被所溺的事困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总把忽微不放在眼里,那么最终会酿成大患。(许皓翔)
第3篇:伶官传序读后感
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主要叙述了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而衰的史实。从中深刻认识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王朝如四季轮回,悲剧不断上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画卷。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李自成农民起义之初艰苦奋斗,颇得民心。进入北京城后,军将贪图享受,骄横腐化,失去民心最终失败。开江破土容易,守住一世江山实属不易。天下太平安逸享乐,过多沉溺于某些“伶人”,早已没了当年锋芒,丧失斗志,失去进取心,最后亡身亡国。毛主席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北京之时告诫全党全军不学李自成,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因此我们应该坚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国家盛衰兴亡,与人,集体相关。忧劳可以集体不断壮大,个人事业蒸蒸日上。唐太宗政治成功之后,不安于享乐,戒奢从简,保持警惕之心,没有被“伶人”左右。任用一批有志之士,诚恳听取魏征纳谏,真正做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迎来了闻名于世的贞观之治!
今天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伶人”如网络游戏就是我的伶人。他让我对课本失去兴趣,整天沉迷于此,成绩下降。开始认为自律可以战胜,不在意。最后腐蚀原本坚强意志,结果……
贪图享乐,亡国败身。以史为鉴,警醒自我。切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坚守初心,不负韶华,专心读书,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打下夯实基础!(于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