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读《方方日记》心得体会

读《方方日记》心得体会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4:54:05

读《方方日记》心得体会

谈谈和《方方日记》有关的问题。

●●●

很多热心读者给我留言,让我谈谈《方方日记》。

随着年岁增长,面对热点问题,我更倾向于选择等一等:

情绪更容易点燃,但理性更有助建设。在正式谈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说两点:第一,《方方日记》开始连载后,我读过一些,不是全部,特别是疫情最焦灼时期,她写的文,我基本都看了。第二,疫情期间,我的文章中也两次提到过方方。一次是,2月19日的二条,我引用了方方说的一段话:“现在,我虽然不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但我还是个作家。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你们下笔时,请思考几秒钟,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果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老了,但我批评的力气从来不老。”这个引用至今仍在。

它来自疫情初爆发时方方的警告,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我至今都觉得,武汉疫情爆发之初,湖北时任决策者的应对不及时。而中国能拥有今天抗疫的成果,最值得颂扬的,是团结逆行的一线工作者,和平凡朴实的中国老百姓。第二次提到方方,是我在悼念李文亮的两位同事江学庆、梅仲明时,提到《方方日记》也写道:熟悉梅医生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好。这篇文至今也在。

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我们要记住那些在战疫中牺牲的战士,要记住他们也是普通人,有过热气腾腾的过往,有过闪闪发光的梦想,他们被永远地困在这个多事之春里,但我们不该将他们遗忘。说完这两点,我再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方方日记》的看法。

1.《方方日记》客观吗?武汉封城76天,《方方日记》写了60篇。

既然是个人日记,就决定了文字本身的私人化,很难做到客观。就像我们这些自媒写手,对某个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我们所写的文字,是我们自己见解和格局的显现,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事情本来面目的完全展现。或者说,任何一件事,只要形成文字,就已经失去了完全意义上的客观。因为文字承载的极其有限,而每个写作者都有残缺。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方方日记》,觉得它客观还是不客观,认为它是有点悲观还是非常真实,都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局限,是所有写作者的宿命。但今天,人们之所以揪着《方方日记》不客观这点不放,我想,不是对她私人化感悟和评价的抨击。而是对于疫情事件中,已被证实为谣言的部分比如殡仪馆堆满无主手机,还在抢救的护士被写成已经死亡未加求证也没有修改的不满。这世上没有完全客观的作品,但作者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方方日记》该写吗?烈士李文亮说,这个时代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从这个角度看,阅读量篇篇10万加的《方方日记》,有着大量的追随者,也说明这种声音不是方方一个人的心声。这些追随者,未必就认同方方所写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我更倾向的立场是:

这场突如其来又旷日持久的疫情,在每个中国人心头都引发了一场天崩地裂的地震。为了治愈内心的满目疮痍,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而那些善于表达的作者所写的文字,就成了通往出口的那个通道。我们在那些文字里流泪、惊慌、疼痛、悲伤,在泪水中获得清洗,又在共情中获得力量。所以,身在疫情中心的方方,有权写她的日记。而那些阅读方方日记的人,看见的和治愈的,其实不是方方,而是他们自己。至于后来,支持方方把日记写下去的人,为何在日记开始国外预售后,对方方不满,这不是该不该写的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任何书写,都是有意义的。需要审视的,是写作者的发心。

3.《方方日记》能出版吗?鲁迅先生说,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人看得好。传统作家的身价,源自他们作品的畅销程度。自媒写手的身价,取决于他们文字的传播力度。每个写字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到,这不是虚荣,而是本能。所以,尽管在网媒上,《方方日记》已流传甚广,但如果能集结成册,变成铅字,成为畅销书,获得大奖项,那自然更好。从这一点上,大部分人不反对《方方日记》出版。《方方日记》的出版,之所以引发争议,形成站队现象,主要两点:第一,在国外先出版。第二,有被人当枪使的嫌疑。尤其是第二点,当抗疫战演化成政治战时,过于私人化的《方方日记》,成为了西方政客妖魔化中国的一个“罪证”。阅读匮乏的年代,普通百姓并不关心哪个作家出了哪本书,但绝大部分人都不愿看见自己的国家陷入险境。尽管,这危机,并非由一本书引起,但这个时候,一本书会增加一宗罪。

4.《方方日记》为什么不该叫《武汉日记》?《方方日记》就叫《方方日记》,这没有问题:一个叫方方的作家,疫情期间写了她自己的日记。但把《方方日记》改成《武汉日记封城60天的记录》,并不妥:

虽然出版社和销售商,更愿在矛盾扩大的冲突中,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方方一个人的日记,无法代表武汉1000多万人的日记,更谈不上是封城60天抗疫的记录。至于将这本日记形容为“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封面设计为别有用心的红底黄字黑口罩,以此去诋毁中国抗疫封城是“将人们禁锢在监牢里”,中国体制腐败专制无人权,就显得有点下作了:西方体制那么自由美好高大上,面对病毒不照样束手无策。尽管后来,方方本人解释澄清,说她不懂英文,翻译没有注意,很多细节随后都会修改,但这样的“第一印象”,还是伤害了很多国人:时至今日,科学家也无法证明,武汉是病毒的发源地,长于武汉且成名于武汉的方方,不该把自己的日记,取名为一座城的日记。

5.《方方日记》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出版?《方方日记》目前只是预售,正式出版还要等几个月。

不管是在哪国出版,出版社之所以这么着急打出这张牌,不仅仅是出于资本的考虑,更像是对中国的发难:以中国人自己的文字,攻击中国人自己的抗疫,让中国为世界疫情的大爆发买单。翻译成英文的这本日记,会以语种优势煽动更多西方人,通过一本书定义当下中国,进而去支持那些提出“庚子赔款”的西方政客。从方方个人角度考虑,65岁的她,自1978年开始发表文章,至今已写作42年,获得的最高奖是2009年的百花奖和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如果,在这场堪比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疫情里,她的这本日记能给她带来海量销量和至高声誉,她自然要去搏一搏。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种愿望的达成,是以迎合西方的仇华心理、矮化中国的牺牲付出为前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情感,或许也不是方方抨击的“极左”狭隘,而是大部分国人的朴素情怀:最难的时候,当和这片土地站在一起。孤独的赤子,不会此刻想着出名。

6.《方方日记》为什么引发争议?我觉得,这场疫情,不仅在大部分中国人内心掀起了战争,也在复杂多变中,修正了我们的认知。3月中旬开始,疫情主战场从中国转移到欧美,整个局势都复杂起来了。我们明显能感觉到,伴随多国对疫情防治的不力,欧美国家开始不断沦陷,西方政客为转移国内矛盾,纷纷甩锅推责,试图让复工复产的中国当接盘侠。承受了疫情之灾的中国,又开始承受舆论之殇,处境越来越艰难。方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她在3月中下旬才和外国出版社接洽,商量并决定出版日记的。我们不妄自揣测这是巧合,还是另有他因,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立场,本能地觉得此刻出书,并不妥当。

在《走到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里,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回忆当年,战乱动荡恐慌中,她和钱钟书先生始终不愿离开祖国的原因时,这样写道:

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

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一个“父母之邦”,看得人双眼一热。

没有人要求文人必须高尚,但大是大非的选择,可见修为。

文学没有国界,但文人有。

7.反对《方方日记》,就意味着忘记反思?

听说因为对《方方日记》的不同立场,身边很多朋友都闹掰了。

其中有个声音是:

谁反对《方方日记》,就意味着谁忘记反思。

面对疫情,仅仅因为外国人比我们做得差,我们就可以不用反思了吗?

当然不是。

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和一个强大起来的民族,在灾难事件上,从来不该向低处看齐,而应该向高处着眼。

这种反思、追责和弥补,不该因一个文人的日记而忘记,而要为一个国家的未来而践行。

而避免悲剧的方式,从来不仅仅是记住苦难,而是不再有。

所以,有没有《方方日记》,我们都不该丢反思和问责。

8.除了讨论《方方日记》,我们最该做什么?

不管我们反对也好,支持也好,生气也好,无所谓也好,以《方方日记》为原型的《武汉日记》(或者是别的书名),还是会在国外发售。

这是即将发生的事实。

而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和机遇,我们不敢妄下断言,但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中国人依然选择相信:

新冠肺炎最先在中国爆发,但不一定起源于中国,也不是中国的原罪。

中国的动作,并非完美,但为防止疫情蔓延,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努力。

现在,是抱团取暖的时候,是万众一心的时候,是脚踏这片土地的每个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好自己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提前到来,我们却可以在今天,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家人的生活,善待周围的朋友,活出自我的热望,不负中国人的称谓。疫情之下,摒弃狂躁戾气,保持内心定力,踏上眼前路,升起一团火,当个建设者,朴朴素素做好自己,是当下的中国人,都要认真写好的集体日记。

推荐信息

  • 方方日记的价值与遗憾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29

    方方日记的价值与遗憾陈玉明有很多朋友跟我谈起过最近爆红的方方日记,不少人问我的看法,还有人建议我写写。我一直不想写,因为争议太大。我的朋友圈里,赞方方日记的,和骂方方日记的,几乎各占一半,而且往往态度都很激烈;大抵是自由派的朋友赞,反自由派(这里本来想用“保守派”,但考虑到&

  • 方方日记:她笔下的一滴墨水,落到我们头上就是一片大海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29

    方方日记:她笔下的一滴墨水,落到我们头上就是一片大海作者:桌子先生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我猜,你一定听过那一句话: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对,它就是湖北省前作协主席方方写的。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写出来悲天悯人的情怀。曾经一度,我也和你们一样,很喜欢看方方的日记

  • 《方方日记》引起的社会撕裂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29

    《方方日记》引起的社会撕裂作者|刘胜军01昨晚在老友群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们为方方日记吵翻了天,一个个面红耳赤、恶语相向,只可惜微信里没法拳打脚踢。似乎全社会也被方方日记空前撕裂了。其实,不是日记撕裂社会,而是本来就存在的社会撕裂被日记的一束亮光照射得清清楚楚而已。看到一个很精辟的评论摘录如下:对于

  • 方方日记是小问题,方方背后的土壤才是大问题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方方日记是小问题,方方背后的土壤才是大问题原创赵皓阳最近一个月以来,几乎每天都有粉丝私信我,让我说一说方方日记的问题。之前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是她个人的事情她自己想写,有的人愿意看就支持她,有的人不愿意看就批评她。批评她的人比支持她的人多,就说明大多数人民做出了选择。人民群众已经讨论的很透彻

  • 《爱在山野》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爱在山野》读后感我读了《爱在山野》这本书。刚开始读感觉枯燥无味,就是一本描写动物的书,没什么意思!但后来渐渐地被书的内容所吸引,读着读着就仿佛走进深山,跋涉于山谷,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了。作者从一只受伤的黑麂开始,跟踪寻访黑麂种群。在寻访过程中经历了猪蛇大战、相思鸟迁徙、人和野猪之战,每一件事都惊心

  •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读后感与老师点评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读后感与老师点评此次阅读的作品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读着东野圭吾的小说,就会有奇妙的吸引。虽然因为是用中文写的,所以读起来有很多困难,但是不是随笔或生硬的内容,而是有趣的小说,读起来很有意思。1.作家-东野圭吾小时候的东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考虑去尝试和体验。比如看了本有

  • 俄罗斯小说《青春》读后感及老师点评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俄罗斯小说《青春》读后感及老师点评青春。2018年六月。北京的夏天。好热。“我失掉了我生命的目标。”“这是怎么会发生的?你说说吧。你可以相信我。”这个世界好奇怪。来中国之前,我没想到,和我最亲密的人,我志同道合的人,那些与我看世界一样的人,也会是离开他

  • 《花冠病毒》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花冠病毒》读后感2002年的那场非典,在我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如今的新冠病毒,从其以狂风般的速度席卷华夏大地,再到现在全球疫情仍未褪去,作为一名经历者、见证者,我内心的感觉五味杂陈。闲暇之余,我拜读了毕淑敏老师的《花冠病毒》。书中模拟了当年那场非典病毒带来的灾难,巧合的是与书中描述相吻合的时间点,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0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后感这一篇长达30页,内容多,写读后感如文字过少容易失之笼统,故而只针对“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一语写点感想。农民是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同盟军,但是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为了迁就国民党而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

  • 《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49:31

    《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读后感读林清玄《古龙的最后境界与愿望》,心中颇为感慨。古龙,生于1938年,卒于1985年,享年47岁。生活纵情放荡,酒色才情都不辜负,争议颇多。《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盗侠楚留香》《陆小凤》,汪洋恣肆,叱咤武林。他,临终前一周绝笔:“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