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生门》有感
读《罗生门》有感
我为自己昨天开学读书学习,进入的集中状态感觉惊讶,仿佛又回到那个得意的学习时代,别人勉强及格的水平,我能得到优秀的成绩,那是自考时期,在延边大学业余时间学习文秘的时候的事情,特别是那位姓张吧老师的教学方法,给了深刻的启发,让我学会如何精读和精学。
这会儿,我似乎又找到了当时的感觉,昨天送走女儿,回到空荡的家,看到瑜伽馆里会员们的庆祝,那个优雅得如莲花般慢慢开放的,瑜伽的表演令我感觉有点后悔,可是那些舞蹈表演,似乎无法再打动我的心灵,还有那个聚餐的仪式,让我感觉厌恶,我原本就不喜欢厨房的活计,没有想到在那个会场,自行摆放简易的桌子,然后从外面送过来的餐食,这种半自助式的聚会方法令我讨厌,主要是觉得累,还没有等到开心,先累傻了。
而用那段捧场的时间,换来我安静地阅读日本芥龙之介的《罗生门》来得痛快,还是跟书聚会,聆听作者智者的所见所感所写更有趣。
罗生门,我不记得在哪里见过它的介绍,而且一直想买这本书,没有成功,可能是这种印象吧,所以在我选择是去见朋友、参加聚会还是读书学习的填补内心空虚的时候,这本书吸引了我,在学习了1个小时韩语之后,打开发这本印有美丽樱花的静谧蓝色背景的日本风味十足的小说,而且还想到有用这本书改编的电影,配合着看,应该跟参加读书会,与众多人一起读这本书感觉差不多吧。
因为无法拒绝,与人在一起时的闲聊,所以还是选择这种读书、看电影,写感受,如果还觉得不够的话,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书评影评什么的,但我觉得前三者就足够我玩了,足够占满整个身心啦,都快找不到自己了。
这本书,我是在摇椅上、床上一口气直接读完了,读的过程中,怎么跟作者的字面上的褒贬感觉不同呢?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篇小说《地狱门》里的画师良秀,他创作那幅画时候的方法,眼睛没有看到的真实,是没有办法画出来的,不只是残忍,最后连自己的女儿都牺牲掉,那么疼爱和溺爱的女儿,最后自己也自杀了,留下了那幅打动所有人的创作。
我一直怀疑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看不到的事情,无法描述也无法感受,特别羡慕蒋勋讲的曹雪芹,能把笔下的300个左右的人,都写的那么入骨和逼真,幻化成无数个灵魂进行生活,也羡慕那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一位模仿各种人的女疯子,模仿得象得所有人都以为她疯了,而她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验证了那件离奇的事情,可以转化成任何一位人,知道他所思所想所为,最终悟出来,用石头的想法看石头,用树的想法看树,用云的想法看云,用人的想法看人,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的神秘论。
好吧,我感觉自己也疯了似的,绕来绕去的,把自己给绕进去啦,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 又回到了原点,原点啊,那么我这么一圉圈的辛苦,有什么意义吗?
陪自己玩呸,好不,做什么呢?
《罗生门》这篇小说,太短了,我仔细去读过,看过,感受过,就是觉得它没有完,而且还以为后面的那篇《竹林中》《地狱变》是前后连续的章节呢,到现在我似乎还是没有回过味来,不过想想,那篇《罗生门》,真的好神奇呢,我在那里看到立体空间,至少比3D还立体的感觉呢,而且有声音有气味有厌恶有无奈也有荒凉苍桑感,一切的感觉,不好的战争的瘟疫的不幸的如秋风过后凋零的冬季般失去一切生的迹象,苟延残喘着,也在蓄积着一种新的生命的力量。
可是我更喜欢读的部分是最后 的《侏儒的话》,应该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历史上称他为鬼才,我还不知道呢,可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应该失去很多原来的滋味吧,但是其中的精神还在,那么深刻,那么真实,撕去了一切虚假的面具,勇敢地说出事实出来,不带着一丝的对弱者的怜悯。
我原本是累,原本是想看一半就休息的,原本以为看一半就会厌的,或者是看一部分就知道大概内容的,可是这部分让我看到了最后,而且那个时间,是不知不觉的2个小时,卧在床上,侧躺着,正躺着,变换各种姿势,就是想让身体舒服点,放松些,别分享去我的精力,让我看看自己不想看到的逃避的,或者是被蒙上纱,上面贴上彩色画面的背后的真实的部分。
这半年多来,我的执着,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想了解历史,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也想了解东北的历史,更想了解故国的历史,可是这些历史,都是统治阶级的历史,都是弘扬他们的丰功伟绩的,都是把民众当成铺垫的,在这个比较的世俗社会当中,他们越是突出,民众就越暗淡。
而我从小就有个梦想,想当领导,想当领袖,长大了的时候,具体变成学习好,当班干部,工作了,有个职务当个领导,可是从小的时候,从妈妈的教育中,还是从读过的国外的那些民主国家的一些领导艺术,里面的方法,就是把被领导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保护,进行爱护,对方才会信服于你, 听你的安排与指挥,也就是说你得他们群体优秀程度还是才智的总合,或者是劳动付出的总和,否则是没有资格做这个位置的,还有一种观念,就是你只有了解了群众的意图,并且按照那个意思去做,就成为大家拥护的领导和领袖了。
这是我想成为领导的主要理念,从书本上来的,还有就是从妈妈那里学习来的,结果我努力大半生,苦恼了大半生,挫败了大半生,到现在,看了这本书,提到的有关政治的论点:不是提取民众的意愿,而是植入意愿,或者是用欺骗的方式,或者是用暴力的方式,如演员如艺术家用感染的力量,或者如政治家使用欺骗和暴力的方式,都能达到目标。
而现实生活中呢,我感觉靠的是请客送礼位关系,靠的各种依附称臣纳贡,象大国与小国间的生存关系。而这些我都是做不来的。可是这句话让我彻底放下想做领袖,还有想出人头地的热望,渴望,我想做我自己,做让自己感觉愉快的安静的舒服的事情,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
这里面还有好多的观点都立刻使我清醒,可是因为细节和感动的地方太多,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在阅读的时候,心动了,思考了,可是随着阅读内容的推进,这些内容也都成为过去。
说到这里,我还有一点,需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的,就是那两足动物被称为人的与穿着羽绒服的鸟事的不同,鸟事只有现在,而人有三生,也就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也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总会是生活在懊悔和焦虑中,对过去的懊悔对未来的焦虑,不到地纠缠于痛苦当中,也许这就是人吧。
总之,这本书,让我有了思考能力,按照自己的状态生活和思考的能力,想当作家的,就不能有所谓的自惭形秽的事情,我知道啦。
罗生门读后感300字
罗生门读后感
这是暑假在微信读书上听的书,本来以为是一篇中长篇小说,结果发现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先说一下,我读书吧,完全是凭眼缘,或者去找别人推荐的看,我不喜欢看励志书、心里鸡汤什么的,不功利地想从中收获多少东西,但是也不会去看那些没有一点营养的网文,所以看的就很杂,喜好随心不随意哈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把人性以及人的那点小心思全都展现了出来。在死亡威胁下,拔死人头发、做强盗这些令人不齿的事都做的理直气壮,女人与情妇一边商量谋杀亲夫一边却又互相猜忌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编制谎言,即使骗不了别人,也要让自己心安理得。
也许跟芥川龙之介(作者)的生活经历有过,所以整篇文章都透露着一种阴暗、绝望。我觉得我们看这书的时候,不用太纠结于书的那些负面内容,人性本就复杂,生物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我们只需了解就好,做好自己就好。有句话怎么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罗生门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第2篇】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罗生门》为名的小说集,小说第一篇即名为《罗生门》。这不同于电影《罗生门》,电影《罗生门》实际上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丛林中》拍摄。
据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破产的农民因迫于生计,拿起屠刀,决心作强盗。但是或许是因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胆子太小,总之一直没狠下心来动手。一天,他来到一个刚刚经历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里到处是残垣断壁,且尸横遍野,一片萧索绝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寻到一些财物。结果在一处废弃的门楼里他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怒斥道:“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这一番话让强盗完却放下了最后的一点善心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丢弃了仅存的良知后,他就抢走老太婆的衣服,扬长而去。
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据说为了描写尸体,作者芥川龙之介曾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去取经。真是佩服他,为了完成这篇小说对着恐怖的尸体看上几个小时,还要忍受尸体浓烈的腐臭味。也许正是这些描写及小说人物的为了谋生的举动让人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苦难。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