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少年毛泽东》有感400字
“好耶,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这样开心的喊话声来自好莱坞影城正在播放的影片《少年毛泽东》。每个人都在认真地看着。
这部影片真是精彩极了,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边远的韶山冲里成长着一个叫毛泽东的阳光少年,童年的无拘无束让他与伙伴们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虽然他的爸爸希望他成为一个种田人,但他热爱读书,后来终于走了出韶山冲去了外面的世界。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片段是:在旱灾和蝗灾的双重折磨下,乡亲们的庄稼都颗粒无收,只有秋满家和毛泽东家有存粮。于是乡亲们便拿着锄头,挑着担子去秋满家借粮,谁知却被人误解是来抢粮的。就在双方互相猜疑甚至要火拼的时候,毛泽东来了,他高声疾呼说:“我们家有粮,我们家借给你们!”乡亲们一听这话,又是激动,又是高兴……一场冲突就这样避免了。之后,大家一起来到了毛泽东家,都分到了粮食。而毛泽东父亲因为家中没有粮食而发愁。这时,秋满一家受到感动,推着几辆车,把粮食送来了。毛泽东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令我感动。
看完了《少年毛泽东》这部电影后,我的感触很深:少年毛泽东不仅热爱读书,志向远大,而且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我想到自己,现在的读书条件那么好,更应该以少年毛泽东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作对祖国有用的人。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600字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少年毛泽东》。少年毛泽东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长大后会成为这么伟大的革命领袖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这本书。
可是,看完整本书,我没有找到期待的答案。少年毛泽东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许多奇特的经历,或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和许许多多旧社会的孩子一样。
妈妈对我说:“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一个伟人,他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你用心多读几遍,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又把整本书看了好几遍,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先生打他板子,他就逃到山谷中走了三天;父亲与他发生冲突,他以死相逼。结果每次抗争,他都取得了胜利。这让他明白:要用公开的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他还特别喜欢看关于造反的书。我觉得正是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反抗精神,才使他日后能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反抗压迫,建立新中国。
他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少年时代,他的思想上已经开始革命。他的头脑里“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开始明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从此,他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他从小就同情劳苦大众。闹饥荒时,他把家里的米施舍给穷人。灾民被惨杀时,他觉得有切肤之痛。他把老百姓看成是自己的邻里兄弟,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妈妈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毛泽东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伟大领袖,我想,我已经找到答案了。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400字
暑假我看了《少年毛泽东》这部电影,影片中的毛泽东真的叫人佩服。毛泽东聪明而有正义感,假扮关公吓唬偷拿供品的管家,让管家把偷来的东西都还了回去。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机智而有谋略。
他不仅聪明,而且很勇敢,为了帮助同学们交学费,他设陷阱抓野猪。野猪追着他在树林里跑来跑去,可是他一点儿也不害怕,最终想办法让野猪撞死在了大树上。
他还能解决大人们没办法的问题。有一回村里闹蝗灾,大人们消灭蝗虫的办法又笨又没有效果。他带着小伙伴们指挥大人们用烟花炸死了蝗虫,很多乡亲对他赞不绝口。当很多人没有粮食吃的时候,他请求爸爸把自己家的粮食分给大家。爸爸说这些粮食是准备给他外出上学用的,他说他情愿不读书也要救大家。他真是一个善良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人小心大,志存高远。影片中,他写的两首诗我印象很深。一首是“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说明他很小就想着到外面的天地闯荡。另一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那么小的年纪,竟然有这么远大的志向,真的叫人佩服。
他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为亿万人民所敬仰。
我们少年人应该学习毛泽东的精神,立下鸿鹄之志,牢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明天者我们的明天”,努力奋斗,成为像他一样了不起的人!
观电影《少年毛泽东》有感500字
坐在电影院里,让时光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韶山诞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许许多多的梦——那个少年就是毛泽东。
少年有梦才精彩——那是一个渴望读书的梦。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了给上不起学的朋友凑学费,得罪了地主老爷,他的父亲毛顺生只能把地主管家窥视已久的“水磨坊”赔偿给地主才平息事端。毛顺生回家后怒斥毛泽东,不许他再去读书。而毛泽东——这个坚强又倔强的少年,用“弯曲自己膝盖”的方式保住了读书的机会。即使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我们透过荧幕,仍能感受到毛泽东心中强烈的读书梦!
少年有梦才精彩——那是一个让天下劳苦大众不再受饥荒的梦。在蝗灾来临的时候,毛泽东想尽办法消灭蝗虫。面对一轮又一轮的虫灾,村民们一年的庄家颗粒无收。大户人家不肯借粮,还准备了枪支弹药。就在村民要闯进地主家门、地主枪手要开枪的危急时刻,毛泽东站了出来,他说服父亲开仓放粮,帮大家渡过难关。这样的情景,让人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也被毛泽东这种可贵的品质所深深打动。
少年有梦才精彩——那是一个走出大山的梦。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每时每刻都想走出这封闭的山村,想走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于是,他怀揣着这个梦想走了。他从韶山冲走到了长沙,从长沙走到了北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他不但自己走出了山村,还引领中国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一切,都源于他少年时那个走出大山的梦……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脱离了那个黑暗、贫苦的年代。我们衣食无忧,还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心中更需要有梦想——读书的梦、成长的梦、富民强国的梦,还有让中华崛起的中国梦!就像毛泽东一样,做一名心中有梦的少年,让梦想的翅膀带我们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少年毛泽东》观后感600字
五月三十一日的那天,物业服务中心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特意邀请尊德天城全体少年在中影大时代观看了《少年毛泽东》。看了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高,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石三小时候热爱学习,他家旁有一座庙,国王在这座庙里举行了一次礼会。石三也去庙里玩,然后又被赶了出来,他又偷偷进去了,想听听里面在说些什么。父亲说:”你呀,差点惹出了大祸。”但石三说:“我今天却学到了很多东西。”
石三的小伙伴家里很穷,不够交学费。每次都用粮食来换,石三想到了办法:我上山打野猪,把野猪卖到市场上,我们就可以交学费了。想完,石三就画了一张陷阱图。叫来一些小伙伴,他们开始行动了。最后终于抓到了野猪,换了钱,交了学费。以后不管我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像石三学习。
有一天,蝗虫来了,把庄稼全吃光了,人们都哭得死去活来,石三开动脑筋想出了种种驱赶蝗虫的办法。乡亲们没饭吃,但是国王那里还有粮食,可是国王不愿意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大家。石三说:“我家有粮食,都到我家来。”石三的父亲说:“别听他瞎胡闹。那些粮食是给你交学费的。”石三跪下说:“要不然他们会饿死的。”父亲说:“好吧!”国王也感动了,愿意把粮食分给他们。乡亲们终于得救了。
走出影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我要向毛主席一样,勤奋学习,聪明,乐于助人,有胆量,我要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踏着伟大的脚步,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400字
暑假,我读了《少年毛泽东》这本书,看完书,我感慨万千,毛泽东少年时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有救国救民这样远大抱负的人。
毛泽东小时候非常有正义感,看到中国人给外国人当汉奸而感到耻辱,为自己国家的领导人感到耻辱,袁世凯为了得到人民的信任,竟然签订了日本的亡国条例“二十一条”,顿时,全国人民立刻开始了反袁运动,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非常兴奋,自己终于能为国家进一小点的力量了,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正义感的我们的好主席。
他的外婆给它起了一个小名叫“石三伢子”,这个小名代表着顽强、不屈向上。石三伢子在16岁时来到了一个高等小学堂,富家子弟都不停的嘲笑他,嘲讽他,可是他忍辱负重,终于以过人的才艺破格录取为那所小学堂的学生,后来,毛泽东在“一师”专攻文、史、哲等方面的内容,成绩显著。为了克服自己不专心的坏毛病,毛主席曾经在长沙城中的闹市区读书,一点也不受到外界的影响,仿佛就是融到了书里一般。毛泽东小时候还看过许多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盛世危言》等。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精彩,活的有活力,过的饱满,还要有一个必须实现的愿望,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