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这本书是阿兰.德波顿写的,英伦才子,前期读到中途的时候就感触很深,最近读完了想写一下读后感。
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家普遍的身份的焦虑进行了讨论,一是焦虑起因、二是解决方法。总体来说:每个人身份的焦虑是对自己一种在社会地位的担忧,害怕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或者是担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平庸,或者是滑落至更低的等级。
古代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份决定很大?是出身,当你出身于权贵,那么你一辈子可能就是权贵,如果你是一位农民,那么在古代除了进行起义或科举,那么你翻身的机会很小很小。所以说在古代在这样小概率事件面前,大家反而对自己的身份这件事觉得心安理得。但是现在发生了改变,从资本主义萌芽到目前的开始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推进除了生产力提高,还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阶级身份,因此对每个人出现了大概率的身份转变的机会,导致了目前大家普遍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从欧洲、美国工业革命进程来看,在经历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工业革命加速转变的时候,欧洲人民也经历过巨大的社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暂时还没机会看到,不过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制度的本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最高效的制度、同时我们的经济学过分的强调了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个原则,这样的做的目的本质还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利润的获取。我们都知道目前大家公认的企业公式为:原材料+劳动力+机器=产品+利润,其实作为一名企业家基本的常识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润,但是人力做为一项成本因素较另外两样有所不同,因为劳动力有感情、能够感受到痛苦、有喜怒哀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力会做出的反馈就是:一是经济需求、因为要赚钱;二是人性需求、主要为经济的安全、尊严和职位等等。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在不断的调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或稳步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本质就是企业的利润及投资要下降,这样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收益以及职业规划进程,因为企业不会进行规模扩张,导致员工职业晋升的机会减少。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个大概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的一个大不同吧。
其实在目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去追求合法的利润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企业都要活下去,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而做出一些伤害感情或违背原则的事情。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企业中那些雇佣关系不稳定的情况出现,难道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吗?在现在企业中,员工感情的需求有时候是第一位的,然后可能才是工作中的金钱回馈,可是我们往往在企业中看到的是勾心斗角、抱怨运气、处理事情鲁莽等等,这样的工作氛围导致员工无法获得稳定的感情需求。
对于解决焦虑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哲学、艺术、宗教、政治、还有波西米亚style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代入一个不需要用金钱或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领域,比如哲学中说“觉得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会地位,而是我的判断,只有这些才是我自己的,别人无法从我身边拿走”;艺术家口中常常说的“艺术的批判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宗教体系中“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话已经抹掉了社会中所有的身份;政治中如政治手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因为目前的身份大部分都是政治进行创造的、当然也可以抹杀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符合上流社会关于身份的定义的观念,其实这群开拓者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解药,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预测,只能等时间去给我们答案,这也就是大概很多艺术家在去世后,其作品的伟大才慢慢被世人发现的原因吧。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第2篇:身份的焦虑读后感2000字
《身份的焦虑》是以阿兰.德波顿于2004年在BBC主持的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为蓝本,进行编写并出版。书中德波顿用更文艺的哲学视角,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理论变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细流,注入人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地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所谓的“身份”,绝大多数人以为这是一种职位的体现,如经理、投资人、合伙人等等。但还有一种身份,却是我们每天无时无刻都会与之打交道,如我们会经常在各种社交平台,看看谁发布又跳槽了,工资翻倍,福利提升的信息;又如每遇节假日你苦逼加班时,经常又会在各种社交平台,看到谁去高档旅游度假圣地,谁去参加某个名流云集的酒会,谁又晒出了与某位知名人士的合影;再比如,去参加同学聚会,从工作、休闲聊到配偶、孩子,每人都要被问及近期状况如何,每一项都在暗中较劲,仿佛所有人过得都比自己滋润。
其实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演变,身份已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职位的体现,更多人每人在他人眼中、口中、心中价值及重要性的一种体现。换句话说,现代人种种压力的来源,看似是对物质财富的担忧,本质上却是对一种更抽象东西的隐忧,即身份的焦虑。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一个人问“你长大以后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另外一人回答“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我自己”。当然我们每人年幼求学时,每当成绩不理想时,家长都说“看看那谁的成绩,你怎么不成为那谁”。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为了父母口中优秀的代名词,更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随着成长,慢慢的,“别人家的孩子”也逐渐成为了自我对身份焦虑的一种担忧。
对自我身份焦虑的一种担忧,担忧自己在他人眼中没有价值,或者不够重要,无法成为社会认同的成功典范,其实这正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模型”的一种真实反馈。马斯洛需求模型,根据人的需求提出了著名的五个层级,满足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满足稳定工作生活的安全需要、满足情感需求的归属与爱需要、满足自我着重的尊重需要,以及追求实现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每人在满足最初始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后,都希望可以获得更高层级的需要。对于我们追求的高层级需要,正是我们所处现代社会的一套判断成功的全新标准。类似“别人家的孩子”的高峰,我们只有达标了,才能获得身份,进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获得了尊重却没有继续努力,我们还可能丧失身份,失去他人的尊重。而且,我们自己内心也会对自己有所期待,可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很可能让期待落空。
正因此,我们一边努力实现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更高层级,一边又要不断克服自我身份焦虑带来的隐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与自我需求出现严重偏差,如一些高官,想升职却因诸多主客观原因,而失之交臂,自我向上实现不得,只能向下实现鱼肉百姓的夙愿。在书中,作者给出一个关于自尊水平判定标准,即自尊=实际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取得质的飞跃,在逐渐满足低层级需要,且高层级需要经常郁郁不得志之时,我们应该清醒知晓,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情感反馈越多,我们的身份和存在感就越高,我们都渴望积极的存在感,很难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我们判断自己价值的参照物也是其他人。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所有人的节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均不约而同走到了重新反思的阶段。居家隔离期间,有人深感自我身体出现问题,有人深感自我意识思维跟不上节奏,有人深感自我经济出现偏差。针对这些状况,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自怨自艾,有人杞人忧天,有人反思反省,有跃迁突变。其实所有这些不同状况的反馈,均是我们自我身份焦虑的一种真实佐证。应对疫情不同的情感反馈,也正是“二八现象”带来的真实体现。
所谓“二八现象”,由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这80%人的嘴中每人都塞一个“奶嘴”,这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奶头乐理论描述这样一个设想——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为了抚慰这些“被遗弃”的公众,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填满。
当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充斥之时,慢慢的,我们会不自觉陷入一种缺少自我判断的感性思维模式中。不读书,不交流,不思考,在一种自我喜欢的舒适区中不可自拔,越陷越深。时间久了,我们会不自觉发现,马斯洛需求模型的高层级不但出现偏离,反而自我对身份焦虑愈发强烈。不断焦虑,不断担忧,让我们对所处生活缺少了些许的情感幸福认同。
《身份的焦虑》是继《旅行的艺术》后,阅读阿兰.德波顿的第二本著作。多人的推荐,数次阅读后,我简单总结出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德波顿通过分析何为身份,何为焦虑,如何破解焦虑,告诉我们每人真实需要的,并不是刻意追求无休止的物质财富,而是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幸福的密码,这才是破解焦虑的根源所在。
第二,多去发现事物背后的底层道理逻辑,跳出画面看画,不拘于现实,懂得思考。我们每人面对自身身份焦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反馈,倘若只知一味地从简单感性思维入手,身份焦虑也会越陷越深,跳出现有模式去思考,定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逻辑。
第三,增加延缓满足感,提高自己的核心优势。专注于在自己的优势上面,做到专而精,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不能被别人所取代,并且不断给自己增加延缓满足能力,让自己始终沉浸于一种愉悦的环境之中。
第四,不断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道理,让学习成为思维方式的一种习惯。现实生活的我们,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要保留一种敬畏之心,尝试去接触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不断去学习、去交流、去分享,让学习贯穿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第五,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适当取舍,适当放空冥想,保持内心宁静。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摆脱掉身份的焦虑,是让我们学会做自己,而我每个人不应该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最后奉上一句《身份的焦虑》的金句,作为全书核心的写照: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会用最珍贵的光阴为不值得的错误而担心,这才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
第3篇: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