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山月记》读后感(共6篇)

《山月记》读后感(共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3:34:12

第1篇:山月记读书笔记800字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主张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山月记》

大唐年间,一位丰神俊逸的青年人李征走上长安街头。他满腹才能,但也恃才傲物。以诗传世是他的梦想,于是不久后他就辞官隐居,潜心诗作。日复一日,小李诗名未成,囊中却见羞涩,想到身为一家之主,总不能饿死妻儿,小李虽然无奈,但也收拾行李,再次出来做官。这一次,小李更加痛苦,不能适应的依然还是不能适应,理想和现实依然还是对立,于是在某个月朗风疏的夜晚,小李狂性大发,跑着跑着,变成了一头猛虎。再后来,他的好友出差途中与他不期而遇,小李将自己为人时候的事情说了一遍,有心酸、有反思,但很遗憾,什么都回不去了,再不可能重新开始。

这个故事是日本文豪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如果说,《人虎传》更注重一个故事的新奇,那么《山月记》则更希望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该怎样将内心与现实融洽安放,实现自我价值,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很多人说,故事中的李征,说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觉得自己或许总有一些地方与众不同,于是把“梦想”“情怀”这样的字眼看的很重,但又害怕去努力,在与现实冲撞时逃避,恍恍惚惚,任时光荏苒,终究一事无成。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努力,战战兢兢打磨,一件一件小事情的积累,人生这样,其实也已经是一种了不起。

想起和一位业内前辈的聊天。我问他,是什么让他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奔波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出那么多好新闻,我问是不是因为情怀。他这样回答我:“情怀这样的东西,要有,但要放在心里。置于情怀之前的,是专业,情怀可能会因为心情而改变,只有专业才会让你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2篇:山月记读后感1000字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下苦工琢磨自己;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却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山月记》讲述了才子李征因正直孤傲、洁身自好而无法融入所处环境,自持才高,想成为一名诗人,但因种种原因,文不得志,内心五味杂陈,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之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谈为主,而在交谈之中,李征对自己的分析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时刻游离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无法自拔。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

文中的这句话在我的理解,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一种最平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浮躁、冲动变得理性、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抗争的口吻,可以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生活中,大多数人内心中或许同样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想法,不受客观因素制约,正是这种原始的内心所想,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原始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主人公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是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这兽性和人性的转变,过去没有珍惜作为人的自己,如今已经失去作为人的资格了。”

大多数的人始终在彷徨,不甘心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无所作为,无所行动,又不得不成为普通人,不愿庸碌一生,却缺乏对自己的深入认识,沉浸在自我认知中,无法自拔,洋洋得意。但归根结底,不如脚踏实地努力,得来的实在。

我很喜欢看到过的一句话“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生命的“长度”我们没有办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这并不难,难的是抛去好高骛远稚嫩的想法去过普通人的日子,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与方向,静下心来,不断反省,平复内心的躁动,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最踏实安心的生活。(郝佳明)

第3篇: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并不是一本被很多人熟知的作品,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完全因为简介里的一句话: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读来虽有所获,但仍然觉得“被骗了”。

说实话这本书我没有读懂,但是里面的很多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是一本日本作家依托中国历史记载而写的中短篇小说集。说它熟悉是因为《山月记》取自唐传奇《人虎传》,《名人传》取自《列子·汤问》,《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人物取自《西游记》,以及后面故事里的人物来自《左传》《论语》《史记》,除了《夫妇》和《光·风·梦》背景为他国外,其余篇章都是取材中国历史故事,并且整部小说集没有故事以日本为背景。

也许是我的经历不足,对于书的客观如何暂不作评价,也不够格评价,只是说主观方面的。我觉得本书非但没有疏肝理气,反而就是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下的作品。

李征天性狂介,最终变成老虎,然后有了那句“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这句话太耳熟了,要是在高中我也需能感叹一番,但现在看到这句话十分的心平气和,甚至还觉得有些矫情。庸庸碌碌也是自己选择,既种其因,便承其果,何必给人以自己无辜之感。

因为是小说集,每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拿来感慨一番,但限于篇幅以及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只说一部分。悟净的求道,李陵和子路的故事都是取自典籍,按说因典籍记录而发散甚至改编故事的很多,鲁迅先生也有故事新编。可自从我看到“始皇在其先王驾崩当日临幸三位先王妃子”突然觉得恶心,再也看不下去了。因为有种听到别人在说自己家事的感觉。经史子集和史书都在,何由他人随意置喙。如果说小说不可为真,那么何以我不可自己去理解我所认为的李陵、孔子、子路呢?所以书里中间篇节我跳过很多。《论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答苏武书》,我觉得我可以直接与先辈对话,日本文化所滋生的文化精神非华夏大地滋生的文化精神,所以不敢苟同。

书中的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纠结于虚无时,人会下很多定义,然后一一推翻。比如“即便是为了道而舍弃生命,也要分清时机和场合。”“可汉人所说的礼仪究竟是什么呢?不就是将丑恶的表面加以美化,不就是虚饰吗?”“眼睛能看见一切,唯独看不见自己。所谓我,就是我不能理解的东西。”连孔子也说,中庸的德行不容易达到,那么没人能达到的德行是否真的存在呢?对于这种界限不明,无关痛痒、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少看较好。

之前一直觉得应该多涉猎一些书,不能只专注于熟悉的领域,对于读不下去的经典书籍应该咬牙坚持。可是忽然觉得看书和交友一样,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一本书或者说作者,也需要懂得它的知音。

第4篇: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第5篇: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第6篇:山月记读书笔记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推荐信息

  • 《曾子杀猪》读后感(共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38:10

    【曾子杀猪文言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杀猪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

  • 《呼啸山庄》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43:40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书店的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呼啸山庄》,回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可我没想到它讲述的是这样的令人伤感: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带回家一个弃儿,取名希刺克厉夫。恩萧先生死后,他的儿子辛德雷为了的报复希刺克厉夫夺走父亲的恩宠,百般的折磨他。后来希刺克厉夫因为他的情人凯瑟林爱上了画眉山庄的埃德

  •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共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44:10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该书是对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读了于老师的作品,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丰:第一、让学

  • 《凡卡》读后感(共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43:40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小的油灯下面,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一边叹气,一边跟乡下的爷爷写信。他非常瘦弱,还饿着肚子,打着赤脚……文章《凡卡》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喉咙里像塞着什么,说不出话来。啊,可怜的小朋友凡卡!他孤苦伶仃的在老板家里做苦工,经常挨打,晚上也

  • 《水浒传》2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51:10

    佛,不管是作为哲学还是作为信仰,都离不开"慈悲"二字。《水浒传》一回回读下来,便觉得八百里水泊上有佛性弥漫着。那些看似杀人喝酒吃肉的英雄,哪一位不是尝尽了人间的苦头,又对弱者苦者难者善者怀着感情之人?哪一位不是惺惺相惜、生命相倾之人?谁能说在阶级情、民族情之外就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类之情?梁山英雄身

  • 《故乡》读后感大全赏析(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51:40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难懂”之类的借口不看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借以阅览一番。当我们学到《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把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读了一遍。这使我感触颇深。如果单单只是《少年闰土》的话,恐怕我们还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伙伴不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可是当听了《故乡》全文之后,鲁迅想要

  • 关于《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50:10

    周一下午,我们六年级一班全体学生与杨老师一起看了《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典礼,获得“孝心少年”称号的几位少年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游柘楠,母亲去世,父亲有疾病,家里还 有妹妹和弟弟,照顾家人的重担落到了身一体瘦小的小柘楠肩膀上。有一天爸爸回来了,小柘楠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上写到:“爸爸,你回

  •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8:58:40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价值和意义则来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这节读书会刚好读到了物质世界观与文化世界观。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未来生命时光中,你还剩余100份精力,你会怎样分配?其中列举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观中的部分:谋生、享受财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观中的部分:亲人、

  • 关于《白象家族》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6:58:11

    《白象家族》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动物小说,名叫《白象家族》。 这本书的作者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我读了深有感触。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故事中的主人公听到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一头迷路的小象,小象浑身是泥,右耳朵有一道血口,主人公给小象包扎好,给小象起名为“

  • 关于《狼王梦》的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7:03:41

    今年暑假,我读了《狼王梦》一书。这本书讲了一只叫紫岚的母狼被权势欲望所吸引,时时幻映着自己的狼儿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故事。小说扣人心弦,使我完全置身在了狼群之中,我的心也跟着紫岚一家的幸福而起伏。有人说狼妈紫岚是个被权力欲而扭曲的可怜的失败妈妈。而我却更多的被狼妈紫岚那博大无私的母爱所打动。是啊,紫岚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