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1
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相信的力量。读完全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那些兼具无私大爱与细腻温柔的行为佩服之至。同时,我也在思考,除了相信孩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果老师或者成人不转变思维方式,被动的强迫的信任又有多少持久力?
书本中的众多案例让我想到了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是否就能豁然开朗?何为好学生?何为好老师?标准不同,评价也就丰富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根”,这些“根”向全身输送养料,滋养着他们精神上的美质。
只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会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毫无休止的说教或者站在成人视角的审判,都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在忙乱中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去感化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论著,提醒我们要适时地慢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陪着孩子长大。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激励和点燃。
换个角度看看孩子的内心,或许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2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要相信孩子》,我仿佛是与这位教育大师促膝长谈了一番,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这本书仿佛雪中送炭般给了我很多指引。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这一章节,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沉默寡言的同学沃洛佳打伤了同学谢廖沙,然而事情发生后,沃洛佳一直保持沉默,不愿作出任何解释。谢廖沙也一言不发,但他向老师告状的时候再三重复说是沃洛佳平白无故把他狠揍了一顿。当时还很年轻的作者对孩子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于是他把这次打架怪罪到了沃洛佳的头上,结果事实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作者错怪了沃洛佳。通过这个例子,我才明白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审判官,而应该要设身处地的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也不应该伤害儿童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的自尊感。
这本书还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这一章。惩罚首先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惩罚这一手段是常会犯错误。儿童对大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是很敏感的,哪怕是很小的不公平也是这样。因此,对于儿童的这些想法,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予以考虑。
这本书不仅在工作中给了我许多指引,让我在育儿过程中也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3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本著作《要相信孩子》,合上手中的书本,我心中感概万千,是感动、是敬畏亦是深深的反思。
书中格里沙的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有多少个像格里沙那样的孩子被我们当成了反面教材,教育其他的孩子们不要模仿,却忽视了像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如果我们不懂孩子们的心里,什么时候伤害到了他们,何谈教育?
想想自己有时候也会犯和女教师一样的错误。首先,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其次,她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还没有注意、理解格里沙的苦衷。书中的这几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环。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我们老师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更会引起学生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读了这本书以后,告诫自己,先冷静10秒以后再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要先了解学生犯错误背后的事情缘由;另外一方面,明确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学会正确地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4
网络上有句流行语:“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道理大都都是长辈告诉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感悟。要知道,没有语言比亲身经历更有力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身为家长、老师的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坏学生,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错误,其实殊不知,我们的干预反而错过了让孩子自我认知的最佳时机。
所以当孩子犯错了,请相信孩子!
当然,我们说的相信孩子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导孩子自觉地改正错误。在《请相信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述了小男孩维佳的成长故事。老师发现维佳在班里偷东西后,并没有在班集体面前揭穿他的行为,严厉批评他,说出他的错误所在。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我相信,在这件事情中领悟到的人生道理,将使维佳终身难忘。这就是亲身感悟的力量!
试想,如果当时这位老师是在班级同学面前当众责骂、批评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经常当众斥责孩子,会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觉得自己下不来台,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样会刺激到孩子的内心,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其次,孩子会对老师、父母产生怨恨。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那孩子可能就会对父母也不尊重。
同时,过多的批评还可能使孩子性格发生改变。青春期的孩子还可能加剧青春期逆反。
所以,相信孩子,引导孩子发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这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读后感500字5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浅薄的教学经验,让我遇到到了许多问题。而这本书恰如雪中送炭般给我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他的教育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东西。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顽童的转变"。少数孩子对自己的缺点不但根本不想掩饰,反而希望大家都看得到,并且好像等着老师对他采取什么措施。柯利亚就是这样的孩子,故意逞英雄把树根弄坏,纵身跳入沟壑,他有一颗敏锐又冲动的心。教师发现对他的漠不关心、冷漠无情的态度引起了孩子的反抗,因此,老师们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激励孩子去干好事,去干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事,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和满足。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一个顽劣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而忠厚的人,让他勇敢而满怀信心地走向了生活。
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合适的方法,在集体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步影响他们,转变观念,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
第2篇:要相信孩子读后感600字
身为教师,我想我们曾不止一次对某个不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有时对他们的规劝、严厉责罚甚至上升到班集体的尖锐批评,却换来他们挑衅式的态度和满不在乎的目光,他们不仅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我批评,反而还在同学面前给人一种以此为荣,以此炫耀的形象,不禁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绝望。
很高兴在书中看到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面临和我们一样的困境,拜读全书后,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会治病,而是会预防。对我们而言,我们往往只致力于纠正孩子的缺点,却从不预防缺点。试想:我们不曾对新初一的学生做任何的心理预设,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不曾去了解他们的小学生活、家庭矛盾甚至性格倾向,每个学生都会在新环境下收敛自己,却在时间推移中缓慢爆发,往后对于学生应接不暇的矛盾和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育生涯中痛苦的来源。
二、对学生的预期不要过高,不要妄想在瞬间用一定的教育措施能把学生教育好。有时我们善良的出发点,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千万不要神化自己的魔力,也不要低估学生的世界。苏老: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批评,都在唤醒他内心深处是个坏孩子的角色。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有时看似平淡的教育却会给他们的内心造成创伤,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越会使他们日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
三、正如书名所说,要相信孩子。我们要明白通往儿童的的道路,不只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铲除杂草(他们的缺点),从面对他们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会善于去发现并巩固每个人身上的所有好的东西。有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它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各种优点迅速分支,自然而然的把他们的缺点连根拔除。
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列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合上手中的书本——《要相信孩子》,我的心中充塞着满满的情绪,是感动,是敬畏抑或是深深的动容。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无疑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不要急于处罚孩子,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多么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啊!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恰恰演绎了他这一观点。是说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园里新开的一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知道摘花是不对的,但我的奶奶生病了,我想把花送给她,让她也能看到这美丽的花。”苏霍姆林斯基明白了,原来这是个懂得爱人的孩子。他又摘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师爱”——极大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每时每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发现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引导和促进孩子发现自身潜力和优势,进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自我肯定与内心的尊严感。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对待任性的米沙和叛逆的瓦洛佳,我们就可以知道师爱是一份多么厚重、多么细腻的情感,是一份多么巧妙的智慧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铭记:“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在“蹲下来看学生”的同时“仰望孩子”。近几年常听到:“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钦佩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对教学的感悟竟如此之深,这个理念的内涵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宽容。在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中我感受到有时我们还要懂得仰望孩子!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吧:“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孩子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我相信看过这个例子的同仁都有所感叹,唉,多富有诗意,多么童真的答案啊。可遗憾的是,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被所谓的这一“标准答案”给“喀嚓”一声剪断了!在感叹之余我们是否该感到后怕?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也有发生?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多姿,许多奇思妙想是我们成人世界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在“蹲下来看孩子”的同时还应“仰望孩子”,这种敬畏之心,仰望之情还应体现在我们的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记住吧:“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的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我最大的心愿,读了这本书更是坚定了我的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