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智能的结构读后感800字
通读《智能的结构》一书,在书中,加德纳不仅详细陈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方向,更在字里行间更展现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的优秀品质。
第一个品质是质疑权威的勇气。当时心理学界广泛推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得出一个智商的正整数,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智能。面对主流的认知,加德纳毅然决然地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智能的新理论,并提出了极具说服能力的证据,说明存在若干种相互独立的人类智能。
第二个品质是字斟句酌的严谨。正如对“智能”的命名,便是通过对“能力”或“天赋”等词汇反复比较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加德纳对每一种智能的阐释,并不是主观的杜撰或是臆测,而是依据生物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列举实例,通过大量有力的证据,论证其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个品质是广开言路的谦逊。书中,每每解读某种智能时,加德纳都指出了自己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与不当之处,并单列一章“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评论”,开展“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评”。正如加德纳在书中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广泛推广后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化时所言:“人一旦将自己的思想向全世界公开,就再也不能完全地控制这个思想了,就像人不能控制自己基因的‘产品’——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元智能理论现在已经有、将来也会有她自己的生命,不会因为我的愿望而改变。”这种谦逊与豁达,正是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
第四个品质是永无止境的创新。当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掀起变革浪潮时,加德纳并没有坐吃山空,而是不断地根据新的生物学知识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质,不断地完善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著成《重构多元智能》一书。
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人类具备多种多样的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的结构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其强弱的智能各不相同,教育的作用是认识到孩子智能的差异并挖掘其最大和最适的潜能。而师者,作为教育任务的执行者,应时刻秉持谦逊、严谨的态度、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基于孩子的智能轮廓,施加恰当的引导与培育,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2篇:智能的结构读后感1000字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九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儿童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加德纳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同样,今天我们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
如果一个人大脑的听说区域受到提伤,他就不能继续进行正常的阅读许多在其他方面正常就近于正常的儿童,都在语言学习方面表现出选择性的困难。但这类儿童,只要避开口头与听力的表现果道,他们在解决向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表现却是相当正常的在人类的身上,发现了数量惊人的与音乐能力表现有关的神经区域就我所知,没有任何涉及到音乐能力受阻的研究,想我们表明这种受阻与其他能力(如处理语言、数字或空间信息的能力)有任何系统的联系。音乐能力从这一方面来看,似乎是自成系统的,就如自然语言的系统一样像阅读能力早慧的情况一样,数学的超常才能,表现了一种自动的、不可能止步的过程,而不是由于过量的应用和实践,在一种随意选择的潜在的专门领域内铸就的才能。我认为某些神经中枢对特定的逻辑数学智能来说,完全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区域井不像题叶与额叶之于语言能力或音乐能力的关系那样密切,似乎不一定是逻辑与数学思维所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在人类大脑中,从事数学运算和逻辑思考的方式中,有在着比从事语言和音乐更多的灵活性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空间智能作为一种能力的混合物存在的。空间智能包括许多松散联系着的能力:如认出具有相同因素的实例的能力.以上操作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多种能力可以分别发展或者遭遇障碍。它们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一样合作,一种能力的运用完全可能会促进其他能力的运用。这些空间的能力可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另外两种空间智能的用途更抽象,更难掌握。其中一种,是对视觉或空间领域有关展示各种不同力度线条的感受。
加德纳曾经这样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通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我觉得当今的教育实践尤为重要,也要更为重视教育当中的素质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全面的阐释了人们的智力构造,这种理论的发展不但对素质教育展开了全新的解释,针对如今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按照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来教育孩子,没有理由把孩子放在同一个标准上比较。孩子发展需要的多重性,在“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为其提供幻灯、展示、放录像、语言描述、比较、绘画、音乐歌舞、观察模特等许多学习机会,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学习。这样,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孩子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无论孩子的特长是什么他都可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与同伴同步前进。
第3篇:智能的结构读后感
《智能的结构》这本书读了有两个月,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十章——人的认知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的认知智能分为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包含人对自身情感的检验与认知,最高水平是监测并符号化自身情结和高度区分情感种类的能力。通俗来说,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有一个认识和区分,最高水平是通过认知智能,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教师,要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让你感觉到慌乱、烦躁和暴怒的时候,当有这些负面情绪时,要积极调整,给学生展示一个乐观的状态。
当然,一个人一直保持斗志也是很累的,这就提到了人际智能。人际智能是一个人朝向他人的行为、感觉和动机,它的最高形式是“利用人际之间的知识,能使成熟的成年人解读他人的意向与欲望(即使当这种意向与欲望是隐藏着的),而且很可能会根据这类知识而做出行动”。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行为、表情或者其他方面,去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有什么目的,教师根据这些,去调控自己的行为、感觉和动机,找到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人的认知智能是最高级的一种智能形式,运用不运用一个人的音乐智能或空间智能,并不是非常要紧的事,但是否运用人的认知智能,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影响人的认知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