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共7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共7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4-05-15 02:50:57

第1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的习惯丢掉好久,近来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内的工作之余读完一本书。就把这当做一个开端吧。

我是一个嘴笨的人,从小到大没有和人吵过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冲突不多,二是嘴笨。我们那管嘴笨叫不会讲话,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有用的话,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说讲到人家心里的话,所以从小我就明白,讲话真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我才发现,讲话何止是一件难事,简直是这辈子最难的事。啥叫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了一万句好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可就因那么一句话离了心。你不知道哪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看似荒诞,生活的理就都在这里。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这是通篇的主题,序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上篇的吴摩西,下篇的牛爱国,以及这两个人物牵扯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说,做人难,说话难,有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难。总之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来就有表达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彻底理解。也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对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本书固然是可以长久的历经时间的考验,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离故事背景太远,不免会产生“怎么有这种人呢”的疏离之感。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接触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环境。

一件事牵扯着另外一件事,话讲着讲着就从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笔糊涂账,话说到底也讲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个例子,吵着吵着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这种人现在也不乏少见,但咱不能把它说成民族性上面,这么说和书中各种人物从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

“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真是心酸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这话没错,可是这肚皮带来的隔阂真让人无能为力。“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的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百口莫辩也是这个理。真的到了说了也白说的地步,人家压根听不进去,才会觉得这话说得是那么无力。而往往一个人觉得真伤了心,任说啥都没有用,这就叫百口莫辩。一件事连着另外一件事,一句话引着一个想法,人判断一件事时又是一个想法连着另一个想法,弯弯绕绕,话难就难在这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两句话,算是在一大堆难处里的两句劝慰话。“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宽不了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是想不清楚着一点,也活不到今天。”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活在当下。说话难,往往就是话里有话、客套话、真话、假话、大话、胡话。说话难,人生更难,但是知道了这个难处,能稍加体谅别人,也算是尽绵薄之力了。(林易)

第2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人的自信到底来源于哪?

最近杨笠挺受争议的,她说的那句:“为什么男人如此普通,却那么自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确实,普通又自信的男生在我们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他们那不知来历的迷之自信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

他们的自信到底来自于哪?为什么在部分女性的眼里,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很普通的男性总是有着比我们高出一大截的自信。

在我看来,其实还是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有人之前说过,女生总是被要求做到100%完美,但是男生总是被要求勇敢。其实男女教育的差异是怎样的,我不知道。但是从小到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勇敢的女生是很少的。上课时,敢举手回答问题的永远不是成绩好的女学霸,往往是一些成绩中等,有点闹腾的“马小跳”。就拿我自己举例吧。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活跃张扬的人,但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变得拘谨了。

小学的某一天,J跟我说,班上有个男生Z吐槽我,上课总是和老师互动。J没有做什么评价,其实我现在想来她当时也很不喜欢我的行为,她只说一句:“Z自己不也是那样?”在此之后,我真的很少在课堂上说话了。无论是举手回答问题还是与老师交流。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关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大概就是说一个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老师就让他知道答案的时候举左手,对答案不确定的时候举右手。(好像是这样)其实我当时挺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因为我真的有很多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哪怕那个答案99.9%接近正确答案,我也不敢举手,但是有很多很多男生,他们说出来的话可能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但他们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然后说他们想说的。老师并不会批评他们,反而说他们很活跃很勇敢。而在我看来,老师对女生的要求总是更加苛刻,可能是看过老师说出:“没有完全正确。”时眼神里流露的失望表情之后,我们对待举手这个动作更加的谨慎。

其实说外界对我们要求完美造就了我们的不勇敢,我觉得也不太对,因为说实话,教育的天平从来没有刻意地向那一方倾斜过(个人看法)。或许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追求完美的心态使得我们在听到:“为什么你那么普通,却迷之自信”时拍手叫好。

其实我们在认同这句话的时候,映射的是一个不太自信的我们,“曾经躁动的我们有一大半变拘谨。”其实我觉得社会挺双标的。我们总是说着:“你要勇敢去爱,去表达。”但在被普通男性追求时,又骂别人“你这么普通,凭什么追求我?”一边又在视奸男神微博,从来不敢点开那个对话框;一边在歌颂勇敢的人,一边又在别人发表完意见后说普通的他高谈阔论起来的嘴脸真丑陋;一边在怂恿小组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不敢回答的问题,在其受到老师表扬和赞许的目光时,心里感到不公:凭什么他没完全答对,却也能笑得如此开心?这样的心理不平衡的时刻太多了。

说真的,到底是别人太过自信,还是你太不自信?

感觉近年来,社会总是以不自信为美,却还冠其谦虚之名。我承认,有些男性确实是自信过了头,但是可不可以不要误伤那些自信而勇敢的人呢?说真的,我很想知道,自信的源泉到底是啥?好几年前有一个学姐发过一条说说,我印象特深。大致意思是:“我努力读书,用心工作赚钱,为的是有一天能够奋不顾身地拥抱我所爱的人,当他有钱时,我不用感到自卑,而当他落魄时,我可以庇护他。”但是觉得说得挺好的,但是我今天突然想到了这句话,觉得总感觉哪里不对,有很多问题闪过我的脑海。难道人的自信就仅仅来自于钱这么简单吗?难道表达爱意的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很多吗?是不是人在金钱上碾压别人的感觉非常好呢?奇葩说里关于毕业表白的辩题里,有人说,表白不期待结果就是不负责。难道,我们必须要拥有很多,有足够的把握才能去表白吗?简单的不期待结果的表达爱意是耍流氓吗?

这部电影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卑的人太可怕了。牛爱国在从军官变成修鞋匠的落差中变化,自卑感笼罩着他。在面对妻子出轨的时候,他所能想到的原因是他穷,而出轨对象是个大款。他开口闭口都是:“我穷我就应该被戴绿帽吗?你真是个破鞋。”全然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生活之沉默无趣。物质匮乏的基础上,精神生活也是相当贫困的现状导致了婚姻的破灭。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杨笠那句“普通却自信”的吐槽不香了。因为相比之下,自卑的人在我心里似乎比自信的他们更加可怕。或者说,我对自信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对自卑的包容度。我可以接受一个人自信超过他本该有的10%,也无法接受一个人自卑在正常范围内的10%。无论是来自于何处的自卑感,我认为都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暗淡无光。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所产生的自卑感,还是仅仅是崇尚谦虚而慢慢滑向自卑的泥潭,还是在内卷中被卷得生无可恋产生的自我否定,我都觉得可怕。我不希望以上的任何情况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不过我得承认,以上的情况似乎都能给我们带来进步,但是我们非得带着这种情绪,状态去追求进步和变成更好的自己吗?不必这么看问题吧。

你挺普通的,和很多人比起来,你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闪光点,但真的,没必要自卑,没必要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忧伤里,也没必要吐槽比你自信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没有,就慢慢寻找、建立或者塑造优点。

也别向牛爱国一样把别人看的那么肤浅和简单,不是所有人都是用金钱和颜值来judge你的,别把周围的人看成拜金人和外貌协会,他们不喜欢你,可能真的不是因为你穷还丑。

第3篇: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1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是最近看完的一本小说,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和余华的《活着》一样,看这书就像听村口的老大爷给你讲过去的事,你听得津津有味,但《活着》听着听着故事结束了也就没有然后了,《一句顶一万句》却不会随着故事的结束而结束,相反,讲了个什么故事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听故事的人最后反倒成了故事中的人。不是说你成为了杨百顺(小说的主人公),你显然不是杨百顺,但说到底我们和杨百顺又有什么区别呢!

杨百顺他爹老杨是个卖豆腐的,但他不想卖豆腐,于是便离开了家,跟了天主教传教士老詹,名字也就改为了杨摩西,后来老詹死了,杨摩西只好另找出路,出路就是“娶”了寡妇吴香香并把名字改为了吴摩西,可他和吴香香说不着,吴香香后来跟“隔壁老王”跑了,吴摩西带着说得着的养女巧玲一块出去找,本打算随便找找就回家,结果老婆没找到反而把女儿给弄丢了,吴摩西找巧玲找了好久,可最终没有找到,他也就没有回延津,而是流落到了他乡并终老于他乡。

这就是小说上部《出延津记》的主线。小说下部《回延津记》则主要讲了发生在巧玲及巧玲的儿子牛爱国身上的事。

发生在杨百顺、巧玲和牛爱国身上的事都不是一些大事,但祖孙三代人的事迹却书写了一部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什么是中国人的孤独?简单说就是找不到人交心。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孤独了不会去找上帝谈心,而会去找人聊天,而和身边大多数人,往往都说不着,和说不着的人说了一万句话还不如和说得着的人说上一句话。而说得着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而且,现在说得着不代表以后也说得着。

不论是杨百顺、巧玲还是牛爱国,也不论是出延津,还是回延津,小说都在反复讲一件事——说得着和说不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却最终没有找到,这本小说让我深刻明白什么叫“人生至苦是孤独”。

它还让我明白——精神上的痛苦不是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有。以前的我很肤浅,总觉得像杨百顺这种没文化的普罗大众,每天想的应该都是怎么填饱肚子,根本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可我现在明白了,孤独面前,人人平等。

这本小说让我想到了我的二爷爷,他没有结婚,所以无儿无女,晚年信了基督教,后来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我对他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因为他已经过世很多年了。我只记得,他在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后,每年除夕,还是会回家来和我们吃年夜饭,他每年都会给我红包,可我却不记得他都说过什么,印象中他只是吃完饭,然后默默地坐一会儿,然后就回镇上去了。也许,他内心也有很多话想说,只是我们作为亲人,可也说不着吧。

最后一次见到二爷爷,是和爷爷一起去镇上见他最后一面。二爷爷躺在床板上,弥留之际的样子,我见了只觉十分悲凉。对于二爷爷的过去,我知道得不多,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结婚,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过几个说得着的人,我过去只觉得他是没有故事的小人物,可现在想来,要是把他的人生写成一本书,也许他就是杨百顺,也许他就是牛爱国。

除了二爷爷,我还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包括我那不久前突发心梗猝然长逝的叔叔。我曾一度以为他们都是那种只知道干体力活且很容易满足的人,不会像我们一样思考人生理解孤独。可我发现我错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害怕孤独,也有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而我们作为亲人,并没有体谅过他们,也没有和他们好好谈过心,甚至没有看出他们藏起来的委屈。

人一生所要经历的悲伤如果可以分摊到每一天,那人生也就不觉得悲伤了,可事实是,巨大的悲伤会在某一天突然降临,需要你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把它消磨殆尽。这时我们还要宽慰自己,“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第4篇: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800字

刚刚把《一句顶一万句》看完,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本小说围绕着河南延津这个地方展开,上部是出延津,下部是回延津。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个,这三个人是祖孙三代。第一代叫吴摩西,第二代叫曹青娥,是吴摩西的继女,第三代是牛爱国,是曹青娥的儿子。吴摩西是延津人,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带女儿曹青娥离开了延津。在路上,父女不慎失散。吴摩西辗转到了陕西咸阳。曹青娥则被人贩子卖到了山西沁源,并在山西沁源生下了牛爱国。牛爱国也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离开家乡,为了解开心结又辗转回到延津。吴摩西的出延津和牛爱国的回延津,都是因为生活变故,而生活变故与小说中出现最多的两句话有关:谁和谁说得着,谁和谁说不着,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有或者没有共同语言。

老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这部小说告诉我,人注定是孤独的。也许在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可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人不一定是我们亲人,也许是我们朋友、同事或者其他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场雨或者一阵风。而且,这个点醒我们的人也不可能永远与我们灵犀想通。偶然的心有灵犀会给人一种身受洗礼的感觉,但是这样的美好不可能与我们终生相伴。我们不能奢望此刻的“知己”能成为我们一辈子的知己。这样的美好都是过去,未来还有未来的美好。而未来的美好就在于我们对当下点点滴滴的珍惜。我想,牛爱国根本不可能找到当初的章楚红了。

小说通过曹青娥之口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是“人这一辈子,啥都能选,就是不能选日子”;第二句话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两句话。因为看到这两句话时,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梦:去年,2018年,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和母亲相对而坐,在我们中间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我说了一句话:妈,我是不是永远都回不去了。后来我醒了,发现自己的枕头湿了。从上大学开始离开山西,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做那个梦时也有十四年了。家乡山野,家乡的人,虽然经常在梦里出现,但是终究是回不去了。跟从前的同学朋友们联系时,我的感觉仍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也很希望我们见面后仍是当初的感觉。而这本小说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发展的另一种结果——也许,当初的感觉真的回不来了。(李大玮)

第5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我原来杀猪时,听你说过,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两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后一个往哪儿去,这几年愁死我了。”杨百顺对老詹说。

杨百顺最想跟罗长礼一样喊丧,可惜这活儿不常有。他想上学,被父亲的假抓阄戏码阴了。离开卖豆腐的老杨,他跟老曾杀猪,师傅有了续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来到染坊挑水,谁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离时遇上意大利的传教士老詹,改名“杨摩西”,跟老鲁破竹,闹翻后在蒋家庄挑水,社火里扮的“阎王”被县长看上,就在县政府种菜,还“嫁”给了卖馒头的寡妇吴香香,改姓“吴”。吴香香和人私奔后,吴摩西带着继女巧玲被迫假装寻人,谁知弄丢了巧玲,他又从新乡去了开封、洛阳,寻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罗长礼”,最后落根咸阳。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从吴摩西到罗长礼,他的一生经历了父子、兄弟、师徒、雇佣、夫妻关系的叛离,颠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众多人物中,可分成了两类,“说得上”的和“说不上”的。说得上话的,无论亲疏,隔千山万水、跨重重关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也要和他说上一句话;说不上话的,枕头挨枕头睡着,吃一碗饭、流一脉血也心隔着心。

为了这个“说得上”的人,“说得上”的一句话,好“喷空”的杨百利从卖豆腐的儿子成了火车司炉,庞丽娜舍下为他做鱼的牛爱国跟人跑了两次,姑娘牛爱香到了四十岁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继父吴摩西,临死也没有见上继父的孙子……爱好、爱情、知己……大家都在寻寻觅觅。

刘震云用“喷空”(河南话,聊天,但比聊天热情奔放)的形式给我们讲了老百姓百十年来寻找的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一句“说得上”话的故事,似乎我们从生到死走过的路吃过的饭都是为了找到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见识,或能码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说呢”,或是他和她的话,或是我们谁都等待的一句话。

牛爱国还在找,芸芸众生都在找,全书中独有老詹不用找。从意大利来中国四十多年,他只发展了八个教徒,每天被自行车驮着去各个地方布道但没有人听,可是他并不孤独,他有一幅画,画着宏达的教堂,开着明堂的窗户,里面装的是他不灭的信仰,背面写着“恶魔的私语”,纵然你有几百次想杀人想放火,但画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

第6篇: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长大,铸就了各种各样的性格,有生性沉默寡言的,有生性爱说的,可人跟人在一起,图的不是别样,正是合不合适,说不说得着。

亲情,爱情,友情,这些都是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情感,我们处在这些情感中,自然就需要跟人打交道,遇着了跟人打交道,那自然就得看两个人脾性能否对的上,说的话能否对心,做的事能否对理,书中的各个人物,人生中遇着了那么多的人,对脾气的也没几个。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就象是车站,一趟趟火车带来了一车又一车的人,来来回回,熙熙攘攘,真正停留的也就身边那几个人,所谓真正对脾气说得着话的人,也就那么一两个。可人是在变化的,就跟这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变化莫测,那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脾性自然也是在变化的,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也才有了曾经很能说得着的人最后无话可说,所以珍惜当下说得着的人,不求以后不管过去,只要现在。

中国人讲究家,书中的杨百顺,即吴摩西、罗长礼和书中的牛爱国一样,通过家慢慢摸透与人交触重要的是什么,而家人延伸的各个人物无一不是在自己的情感世界挣扎,他们都在寻找,寻找一个让自己的心舒服的人和关系,寻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和自己追求的理。书中描写的人物友情、爱情、亲情,都是各人在找寻这个世界的理,他们的生活,一地鸡毛,通过作者朴实无华接近生活的描写,我知道了人活在世界上,遇着的人与事不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世界,由缘分决定的,遇着的人有什么样的想法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是由他们各自的出身和环境决定的,既然所有这些事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那我们只能放平自己的心态,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多么华丽的文笔,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和性格心理描写,将一些非常简单的道理夹杂在日常中向读者娓娓道来。如若通过杨摩西的婚姻选择、曹青娥的婚姻选择等人物经历,向读者表述了'遇着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着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在别人身上'这一道理,细细品来,我们人生会遇到许多的大事小事,要做千千万万的选择,凡事都得先问问自己,把自己的内心码清楚了,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世间的事千奇百怪,曲曲折折,兜过几道弯也许这件事就不单是这件事了,吴摩西、牛爱国、吴香香等这些书中人物,往往是通过一件事,延申出了另一件事,或者是另外三四件事,与人理论或是交流的时候更是如此,如吴摩西和吴香香吵架本说的是这件事,但会由这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上,细想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跟人生气的事时,也许生气的不是对方这件事的做法,而是他的做法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是个怎么样的效应,或者我当时因为其他的糟心事或看法觉得对方的做法伤害到了我,于是跟人理论,理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也不单单是说的这件事。总之,一件事牵连着另一件事,环环相扣,因为最初的一件事而影响了后面的每件事的走向,于是就像《一句顶一万句》里那些人物那样在最后一件事惹到自己的时候,会觉得是因为前一件事发生所以会导致这一件事,而又由前一件事追溯到前前件事,最后思来想去,竟是挂了七八道弯才想明白这件事的起因。看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经常会想起“蝴蝶效应”这个名词,但小说里面所要表述的东西,岂能是这四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

就像人生一样,说来说去都是那些大道理,简短的几句话就能囊括人生的大部分原因,可这些事哪能就凭这些话就能理清楚呢?人生又哪能像方程式或者专业名词一样有个固定格式和标准答案呢?凡事得去经历,得去看,去体会,然后再获得,成长。

事事拐着弯藏着委屈,我们所看到的未必就是它真实的,我们所想的,也未必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活一生,免生闲气,图个快活罢了。而怎样才是快活呢?这就需要我们追本溯源,不停的解剖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心一码一码捋顺,找到自己的喜欢和追求,去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走自己想走上的那条道路。

可我们想走的道路不也是通过外界的事与人得到的吗?那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知道那些路里面没有拐着几道弯呢?大概走了几条道知道了其中的几个弯以后,我们反而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而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第7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一、“不是…不是…而是…”中的绕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二、说得着与说不着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三、平凡小人物的孤独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再次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推荐信息

  • 《三国演义》500字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40:52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和一系列故事。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生动形象。我喜欢其中的诸葛亮和关羽。其中关羽对我的感情最深:以酒杀华雄,以汉不杀曹,以五关六将。但最后,由于他太骄傲和粗心,荆州,战略地位的蜀,放弃了吴国。这就是“不小心失去荆

  •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40:22

    《围城》这部小说,从高中开始到现在,我已经读了四遍了,每一次读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围城》读后感1300字。书中把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选择比作是围城,他没进去前却拼命想进去,进去了就想出来,告诉我们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乎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书中那句"城中

  • 《丑小鸭》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40:52

    今天,我读了《中国童话百篇》中的《一只丑小鸭的悲剧》。这个故事主要讲鸭妈妈带孩子求鸭博士教它们本领,鸭博士讲了一个丑小鸭的故事,最丑的那只鸭子觉得自己也是白天鹅,就把它的想法告诉了鸭妈妈。鸭妈妈说它是鸭子,因为象鸭爸爸,所以丑。丑小鸭不相信,就很愤怒地离家出走,到离家远的一条小河。丑小鸭吃饱鱼后,做

  • 关于《英雄郑成功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45:22

    《英雄郑成功》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生动的塑造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形象。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与世长存,郑成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统一祖国的大业而奋斗。我们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以他为光辉榜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郑成功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将领,清兵入关后,父亲

  • 关于《屋顶上的小孩》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53:52

    清晨,推开窗户,托着脸看着对面陋房屋顶上有两个小孩坐在屋顶上,我突然想到薇拉和小妹。薇拉和小妹经常爬上屋顶去看日出,在她们的小妹妹宝宝夭折后的第二天清晨,妈妈发现了日出的美,“就像天堂的大门打开来了。”从那一刻起,这幅伴随着死者而来的优美却痛苦的画面就强加在她身上了。死亡带来了一个失衡的世界。活着的

  •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55:22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文采非凡,留下的各类书籍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特别是《毛泽东选集》,人常说:读《毛泽东选集》可以说是与一位伟人对话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在将《毛泽东选集》粗读一遍之后。原以

  • 关于《成语故事》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55:52

    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成语故事》一课。书中那绝妙的故事有时会把我惹得捧腹大笑,有时又使我热泪盈眶。其中让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又特别的爱讲排场。齐宣王每次听吹竽时,都喜欢叫300名吹竽手

  •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0:2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刻苦读书的件事情,作者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第二,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者这么刻苦地读书,

  • 《人世间》读后感(共2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3:52

    近期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透过周家三代人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期间的不同人生境遇,讲述从文化大革命到2016年近五十年来东北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我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准

  • 有关绿野仙踪读后感的范文精选(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5:2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十分经典,却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书——《绿野仙踪》。《绿野仙踪》,一共收录了十四个故事。它们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童话世界:奥兹国。如果把这十四个故事重新按时间顺序排列一遍,就恰好构成了一部“奥兹国编年史”。故事一开头,把房子连同多萝西卷走的一阵巨大的龙卷风,象征着小孩成长过程中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