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毛泽东选集》读后感(共4篇)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4-12-11 21:16:27

第1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文采非凡,留下的各类书籍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特别是《毛泽东选集》,人常说:读《毛泽东选集》可以说是与一位伟人对话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在将《毛泽东选集》粗读一遍之后。原以为我会读不懂这本书,没想到读的时候竟没有感到乏味无聊,只是因为距那段历史有点久远,难免有些生疏,但我从中感受到了一些比纸张更厚重的东西——那是先贤伟人的思想结晶。下面就我的收获,与大家谈谈我的读后感如下: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说研究解决问题,一定要从事物本身出发,详细掌握事物的情况以及规律,然后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是凭空想象,往往要犯错的。毛泽东是通过革命解放旧社会,也就是要变革中国社会。基本要求就是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这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完成。他也非常重视和提倡这一点。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在湖南和江西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研究,写出多篇调查报告。其方法主要是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通过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他认识到中国社会,尤其农村的阶级分层,意识到广大农民尤其是贫下中农是革命可以而且必须依靠的力量。“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要解决问题,第一步也应该是通过各种手段详细的了解问题的本身,了解其来龙去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问题的解决方法甚至答案往往就显而易见了。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解决方案是否合适,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就是毛最根本的思维模型了。

二、矛盾的分析方法

除了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毛泽东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法,即矛盾的分析方法。“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又有其特殊的矛盾。矛盾的双方的力量并不是均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个系统有不同的矛盾,其中其主导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其内部矛盾,即内因。矛盾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所谓矛盾的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主要矛盾,认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或促进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的矛盾,我们要具体分析其矛盾,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他分析了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矛盾,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而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而其它社会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因而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有可能联合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其它阶级共同革命。另一方面,矛盾的一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力量很强大,因此革命不能速胜,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之间也有矛盾,使得其代理人在中国形成军阀割据。于是弱小的革命力量有可能在军阀统治的薄弱区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仔细分析所面对的问题的矛盾,找出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研究自己的解决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三、群众路线

毛领导的革命之所以能打败强大的敌人,除了坚持上述两方面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了。“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说明了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说明革命的力量来源。从群众中来,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可以接受的方法,把党的主张贯彻下去。我们干事情很少能有一个人能干成的,必须要团结其他人。怎么团结呢?“一切为了群众”,用利益来团结他人。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一切依靠群众”,合作就要信任他人。“从群众中来”,善于向别人学习。“到群众中去”,要把自己的主张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法输出给对方,变成其自己的自发的主动的行动。

四、工作方法

毛泽东很注重工作方法,关于工作方法的论述遍布于很多文章中。毛提倡的工作方法是“具体的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是耐心说服而不是命令主义。”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有矛盾“摆到桌面上来讨论”,同志之间“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对主要工作要“抓紧”,不要耻于向下级请教。“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不要什么事情总是捂着。”“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总结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到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选集》里睿智之感悟,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受益终身,以后我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在与为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2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1000字

两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读完了《毛泽东选集》,收获非常多。毛主席的智慧以及语言,真是太精彩了。大家有空的话一定要亲自去读一下,太有启发性了,今天我总结一小部分《毛选》的读后感。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做事情,先调查。调查帮我们了解情况,了解准确的客观情况,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主观认识,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这不管在做任何事情上,都很有用。

在个人成长方面,给自己立新年计划,要先调查自己的行动力。而一般行动新手的行动力,都是薄弱的、不持续的。而调查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先用一件事情持续做一段时间。试一下就知道了,不试的话就会飘。不持续行动做一件事,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行动力,给自己立出无法达成的计划,就是调查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调查可以怎样做?毛主席说:可以“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也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既要防止“左”,也要防止“右”

关于左和右,在革命时期,有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总的来说,左代表过于冒进,右代表保守。而且,“左”一般会加上引号,来代表贬义的含义。

有的人会说,这是政治上的话题,放在生活中不适用。如果这样想,就正好犯了“右”的错误。政治是关于处理世界的一套思考方式,既然是可以用于处理世界的大问题,为什么不能借用在处理我们的小问题上?

借助左右的视角,我们做事情,要避免极端。一个是左,就是高估我们自己,过于激进;一个是右,就是低估我们自己,过于保守。所以我们的成长进步,其实就是在左左右右的两个范围内不停地调整。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都在把握前进的方向盘,持续行动,持续调整,如果哪天想要歇下来,扔掉方向盘,就容易犯错误。

三、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动员群众

为什么群众工作很重要?

群众是革命工作的基本面,群众代表了“基本面”代表了“大多数”,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才能算得到了全局的支持。另外一个方面,发动好群众,就相当于发动了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一起来面对挑战。

我们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其实就是要获得最大的基本面的支持,那最大的基本面需要什么,我们就需要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最开始在革命初期,红军通过分田地的方式来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又通过“减租减息”来团结农民。

这个思路可以如何借鉴到我们的个人成长中呢?

我们个人成长的基本面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在于我们投入了多少时间在对我们进步有价值的事情上。如果我们始终花大量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做个人成长的“群众工作”,那我们也会获得有效的成长。

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才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反而去寻找捷径,不愿意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群众工作”,那样断然是没有好结果的。(曹正芹)

第3篇:毛泽东选集读后感1500字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这是《毛选》第一卷第一篇最开始几句话,也是几乎统领了第一篇甚至可以说是统领了以后的革命行动路线的思想概括。我国革命之所以在我党的带领下能够成功,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党找到了正确的切入点,即分辨敌友,也由此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具体鲜活深刻的思想的产生。

事实上,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往往决定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以及能对问题处理的限度。它反映了我们对问题的宏观分析,以及对问题的微观把握。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切入点的提出,本就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创新。以经典物理中“力”这个概念为例,世界各个物体本就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但如何把握这种联系呢?牛顿创新引入“力”这个概念。但问题是“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吗?尽管当今对“力”仍有很多讨,但比起对“力”本身存在方式的追问,从“切入点”这个角度来去理解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多。因为我们只需分析“力”这个切入点能让我们走多远,或者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何种程度。也因此牛顿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一种可供我们分析创造很多种描述手段的方法角度。至于对错与否,则不太重要。比如,就另有其它视角来去分析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如从能量的角度,或者守恒、甚至“对称性”的角度来分析。当然,从不同视角分析这种相互联系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信息,或者我们沿这一视角走的“路程”不同。如经典动力学在高速就不能很好解决了,也因此才有了狭义相对论。这不是牛顿力学错了,而是沿着牛顿力学视角走,我们走到了“终点”,需要开拓其它路线。对于系统科学几种典型的方法论,我们也可以从“切入点”这个角度来分析。如网络科学即是从“整体联系”出发去研究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多主体建模则是从“能动的个体”来从微观个体计算到产生宏观结论;动力系统分析则是从“方程本身”角度来分析而不是解析具体的方程解等等。

我想,或许对“切入点”的探讨有助于系统科学的发展。就其哲学意义来论,切入点本就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结合。毛主席所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其中这一“从小处着手”正是切入点的具体体现,而其前提则是要从宏观角度对问题有个大概把握。从具体科研实践来论,切入点本就是开启科研的第一步。而第一步也往往决定了以后所有步,甚至正确的第一步往往意味着问题已解决一大半。观乎我们目前的很多具体研究,则往往是模型方法工具占据大量篇幅,而其具体结论及其结论意义则揭示不到位。其原因就是切入点找的不够,或者切入点太小,以至于无法让我们能够统筹所用的具体方法工具,从而真正让这些方法工具为我们所用,并服务于我们的结论,或者能够印证要表达的那种“科研感觉”。

对于系统科学来说,如果只是做像其它具体领域一样的工作,那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系统科学的特色,也无法继续使系统科学真正具有影响力并能指导具体科研实践。如果只是用一些目前的系统科学方法来去研究其它各种具体领域的一些问题,只能说体现了一半的系统科学特色,它最具特色以及最具魅力的另一半没体现出来。那就是对“切入点”本身的分析,传统具体科研领域因其受具体学科术语限制,而很难认识到从此“切入点”出发的终点在哪儿,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够综合。对于具体的政策实践指导,也往往会有不利的影响。而对“切入点”本身的分析,也是对“联系”本身的分析。以及我们要从其它各领域视角综合来去分析问题,并能知道各个“切入点”的边界在哪里。这样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综合性,也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而非孤立片面的机械唯物的结论。

至于对具体系统科学的科研学习实践,则或许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在阅读文献解读文献时,更偏向于从其出发点或“切入点”的分析,并侧重文章具体方法理论公式模型及结论与切入点的联系。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讲述中,也偏向讲各种方法的“切入点”,或者或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可偏向于传达那种“科研感觉”。那种有一些大致的理论建构轮廓但一时表述不清并需要做一些实验或深入地看文献分析才能具体表达出的感觉。很多时候,那种感觉决定了能不能完成科研实践。

总之,“切入点”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把握角度。而这里只是写出笔者的一些浅见,并且文中或多有表述不当,也请各位读者见谅!并给出具体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第4篇:《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形势、指导实践,这体现在他始终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

1、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条件性。所谓普遍性,是指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所谓条件性,是指物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主观臆断可得,它受制于客观的条件。在《论持久战》一篇中,毛泽东同志的的很多论断都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联系的普遍性而言,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非孤立的,它与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及国际反法西斯运动联系密切。中国抗战的胜利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联系的条件性而言,毛泽东同志指出,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的援助是有条件的,必须要等到他们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此外,日本国内阶级的对立对于中国抗战的间接“协助”,也必须要等到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要把握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篇中,面对部分同志对红色政权的悲观情绪,毛泽东同志指出,伴随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中国革命形势是持续向前发展的,也将日趋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而在《论持久战》一篇中,毛泽东同志更是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体现了以量变促成质变的理念。

3、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毛泽东同志善用矛盾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他甚至就“矛盾”一事专门写就《矛盾论》,对于矛盾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剖析。他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为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告诫同志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更想真正掌握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法宝”,下好干事创业的“先手棋”,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掌握丰富的研究资料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掌握丰富的资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为此,我们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首先是“深”,它是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其次是“实”,它是指作风要实,力戒形式主义,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最后是“细”,它是指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注重细节,掌握全面情况。调查研究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而是要抓住每个细节,最终拼成关于事物的完整的图景。

2、培养较强的研究能力

科学分析是掌握客观情况的目的和归宿。要想科学分析调查得来的大量的资料,我们应具备较强的政治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方面是政治能力,它解决的是以何种立场来开展研究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保持政治敏锐性,真正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另一方面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解决的是以何种方法来开展研究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要想实现抽丝剥茧、把握客观规律,这需要我们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毫无疑问,上述能力的获得,非勤于学习、扎实积累不可得。

3、树立客观的研究态度

客观的研究态度是研究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保障。客观的研究态度体现在有信心和有勇气两个方面上。一是有信心,要看到事物发展光明的未来,避免“妄自菲薄”。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巨大冲击,经济发展罕见呈“负增长”。面对此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看待我国发展。此后,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带领全国人民一道,交出了全年经济增长2.3%的答卷。2020年,中国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信心稳则步调齐。”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心,这个“唯一”属实不易。二是有勇气,要有勇气承认自身的局限性,避免“自视过高”。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数据,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一事件背后,我们同样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理性看待并努力解决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毕竟,100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外,我国仍有6亿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

推荐信息

  • 关于《成语故事》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7:55:52

    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成语故事》一课。书中那绝妙的故事有时会把我惹得捧腹大笑,有时又使我热泪盈眶。其中让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又特别的爱讲排场。齐宣王每次听吹竽时,都喜欢叫300名吹竽手

  •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0:22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刻苦读书的件事情,作者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第二,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者这么刻苦地读书,

  • 《人世间》读后感(共2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3:52

    近期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透过周家三代人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期间的不同人生境遇,讲述从文化大革命到2016年近五十年来东北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我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准

  • 有关绿野仙踪读后感的范文精选(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8:05:2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十分经典,却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书——《绿野仙踪》。《绿野仙踪》,一共收录了十四个故事。它们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童话世界:奥兹国。如果把这十四个故事重新按时间顺序排列一遍,就恰好构成了一部“奥兹国编年史”。故事一开头,把房子连同多萝西卷走的一阵巨大的龙卷风,象征着小孩成长过程中所遇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9:30:4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讲述了海伦一生奋斗的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海伦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三天光明是作者幻想出来的日子。尽管这一切只是幻想,但她没有一丝的抱怨与遗憾,字字句句体现了她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 《小猫咪穿鞋子》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14:55:35

    小猫咪羡慕人类可以穿鞋,于是想尝试一下。当他发现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都不能穿鞋子,而自己“不用刨土,不用抓树枝,不喜欢游泳,也不参加长跑”,小猫咪得意极了,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穿鞋子。

  • 和大人一起读《春天到了》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15:00:20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春天到了》。春天到了,青蛙走到蟾蜍家,想把蟾蜍叫醒,他叫了好几遍,可蟾蜍一点都不想起床,还说等过了五月半再叫他起床。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要认真的想办法去解决。

  • 《小田鼠弗雷德里克》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15:03:07

    读完《小田鼠弗雷德里克》后,我感想颇多。这篇文章以一只名叫弗雷德里克的小田鼠为主角,描述了他与他的同伴们在严寒的冬天里,通过互相帮助和协作,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 叶圣陶《风》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15:06:45

    叶圣陶的《风》是一篇富有哲思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和追求的渴望,以及人生短暂的思考。在诗中,叶圣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风的自由和奔放,例如“风不分东南西北,飘荡在这无限的天地之间”,“风不拘泥于草木,它腾空而过,它疾驰而去”。

  • 《凿壁借光》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0/8 15:09:50

    《凿壁借光》说的是一个叫匡衡的少年,他非常刻苦学习,但是家里很穷,他白天还得出去给富人干活挣钱,晚上才能读书,因为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读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