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刺杀骑士团长》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关于《刺杀骑士团长》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3:55:44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100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早在《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还未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就有听说关于其中“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如村上春树这样的日本知名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对这一事件进行承认和反省,必然是极好的。然而这本书并非是一本考察历史的书籍,就如作者所说的,并不深究屠杀40万与屠杀10万这样数字上的区别,但屠杀的恶的本质是不会改变。

也许艺术家与疯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接近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我,去描述一个近似一个玄幻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热爱抽象画的的画家,却因为生活所迫而画肖像画谋生,所幸精湛的技艺使他业界颇具名声。然而,毫无征兆的,妻子向他提出了了离婚(也许只是他神经大条未发现征兆)。六年始终如一的平静的规律的生活被打破,也许是生活上的不幸,但是也成为自己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契机。在一段漫长的漫无目的自驾游旅行之后,他推掉了肖像画的工作,寄居在美大时候一位朋友父亲,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家里,位于偏僻的山上。彼时,雨田具彦因为年老痴呆,住进了疗养院。

一副画引发了“血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房间的阁楼上发现了雨田具彦的画,如本书的题目,雨田命名为《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不可思议之处,引起了主人公的好奇,他开始试图了解这幅画的创作历史,和雨田具彦的平生。而以一个社交关系很少的画家,这无论如何都是极为困难的,这时候,出现了这本书的第二号人物,有奇特姓氏的免色先生。免色通过某种途径,花费足以使他动心的报酬,让他给自己画肖像画,于此同时,这位富有,偏执,而且同样充满好奇心和规划的人,开始使故事变得复杂起来。

在这之前的故事还算是正常,直到在为免色画肖像画的某一天夜里,在某一固定的时刻,山上小庙的后面石头底下总会有铃声响起,这使得主人公深感困惑,在免色的帮助下,他们挖开了石堆,底下是一个高约3m的圆形石室,里面只有一个古铃。这之后,一个自称理念的东西,显现为骑士团长的模样,出现了。从这里开始,故事变得玄幻了起来。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妖神,但是就算持有万物有灵的观点的人,也无法想象理念作为一个神灵这样的东西出现的吧,而这个自称理念的东西,有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他是否是主人公在转变画风风格的时候,出现在其大脑中的一种东西,通过精神病人的视野,将其描述出来呢,未可知。

雨田的经历不断被免色发掘出来纳粹德国时候在维也纳留学的经历,弟弟在侵华战争时服兵役,退役后自杀的家族往事,似乎这幅画的背景渐渐清晰。而在这一线索的背后,另一条线索也在暗自发展。免色的计划,或者说他从未承认这是计划正在进行。免色委托了他第二幅画,画一个疑似自己女儿的13岁小姑娘秋川真理惠的画。总之免色也是一个有着怪异思维的人。

故事发展到第二篇流变隐喻篇,几乎没有看懂。主人公在痴呆的雨田具彦面前表演了杀死骑士团长,之后进入了另一维空间,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躲过隐喻的吞噬,重新回到人间。隐喻是抽象画锁具有的特征,是否意味着作者杀死了自己新的理念,放弃抽象画的理想,对人生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这一旅程的而考验,救了溜进免色家的小姑娘。这段经历要说明什么,与找到失踪的秋川真理惠又是怎样联系的,总觉得不可思议。

故事最后,经历过这些的主人公与妻子重修旧好,又开始画肖像画。而免色似乎也达成了什么计划,秋川真理惠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那幅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与自己的白色斯巴鲁男子的画,在一场火灾中失去。

在这本小说中,同样看到了作者奇异的生活理念: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妻女友,通过情念让远方妻子受孕的想法,与1q84极为相似。

故事在某方面来说是稀奇古怪的,但作者总能通过节制的表达,使得句子变得十分有意味而不显得哗众取宠,在这一点上,令人敬佩。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35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夜深人静,摒弃一天脑海里堆积的杂念,给思维留点空间,用文字记录《刺杀骑士团长》些许感悟。最早拜读村上春树的著作,是那本经典的《挪威的森林》,当时还处于到懵懂的学生时期,青春萌动、荷尔蒙迸发,只观注于书中的情爱描写,就像当年看过的《廊桥遗梦》,完全看不懂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无从去探究作品的真谛。

当自己过了而立之年,读完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恍然发现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远比情色情节有趣且丰富的多。书中以画家为主线,从突如其来的婚变徐徐展开,手足情深而又早年离去的妹妹,看似波澜不惊的婚姻其实早已危机四伏,前期缓慢而又细腻的铺垫,主人公平静的内心其实充斥着剧烈的矛盾和挣扎。风流一生的免色,早已被恋人的隐忍和付出而感动,精心、巧妙的布局,利用画家为了接近与恋人”疑似“的女儿,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直到最后才拨云见日。雨田具彦的画紧密契合着作品主旨,从中引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恋人的追忆,画里画外都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无时无刻地追问着人生的意义。

复杂的人性、复杂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每天都会在心里这样问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每一部文学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答案永远在自己心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内心深处各种情感和思维的碰撞与搏弈,每一次抉择都代表着一种态度和方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60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从预售的第一天起预定,到三月初拿到《刺杀骑士团长》,再到五一假期读完,因中间穿插着工作和考试的缘故,陆陆续续花了近两个月才读完。该书共两册,洋洋洒洒五十几万字,但读起来并不曾感觉无聊。当然,我个人不认为这是村上的集大成之作,正如译者林少华教授在讲座时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以下为我个人对该书的读后感,诚然每个人认知都存在着局限性,加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敢说本文有多专业多学术,仅是个人茶余饭后的闲聊罢了。简单的归纳了下,就说说该书两个优点和两个不足吧。

优点一:文体的独特性。读过几本以上村上的读者都能感觉到,村上小说有着独特的文体结构,用译者林教授的话说就是文体的节奏感,即“用节奏好的文体创作抵达人的心灵的作品”。不同于《奇鸟形状录》中部分章节的“掉线”,该书情节进展得不紧不慢且环环相扣,这也是为什么该书虽篇幅较长但不会让人读起来感觉无聊的原因之一。

优点二:寓意的纵深性。不得不说村上有着独特的世界观,通过“理念”、“隐喻”等展现出深藏于社会内部及人性中的“恶”,由主人公经历“迷失自我”再到“重塑自我”,战胜或杀死本源“恶”,进而拯救自己,并改变现状。此外,作者还倡导了“宽容”与“爱”,即接受并深爱非自己生物学上的女儿,这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眼见”,而是在于“心见”,即相信室(女孩姓名)是自己梦中与妻交合而诞生。然而该书寓意的纵深性之深,说实话我并未能全部领会,毕竟每个人认知不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加之阅历不同,上述可能说得不够全面。

缺点一:过多相似的原素。该书与《奇鸟形状录》中存在着太多相似的原素,故而总觉得缺了几分创意。如两书故事开头时主人公落魄的生活、老婆“跑了”、真理惠与笠原May、洞与井、本源恶、二战中屠杀等。

缺点二:女性角色缺乏性格。换而言之,该书女性角色缺乏魅力。村上曾成功塑造过很多女性角色,即便有些并非女主角且篇幅寥寥,但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女性魅力,如《国境以南》之岛本、《多崎作》之沙原、《挪》之直子、绿子和初美等。但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无论是柚、秋川笙子、人妻女友都缺乏女性魅力,并没有留下较深的印象,而真理惠又太小。

以上为个人的拙见。《刺杀骑士团长》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值得读的好书,相信可以冲刺诺贝尔。

村上春树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品读:文以载道化解内心的悲悯

村上春树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术后在家静养,身体一天天地好转令人欣慰,即便还有一丁点的小疼痛也是机体康复的一种信号。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令我重生。当然,不能让自己无所事事吧,拿本书来翻看真好,至少现在的我很合适。

网上订购的小说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刚刚寄到,正好可以打发时间。从外观看,显然这又是一部相对厚实的著作。该小说分为上下两册装订,上篇题目“显形理念”,下篇题为“流变隐喻”,一如树上惯用的写作风格吧。

粗粗先翻看了一下,似乎《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内容是为彰显不平静的现实与在一定程度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虚像梦幻叠出,小说反映不同年龄段人物间存在孤寂与繁华的矛盾心理描述,与此相关的铺垫,巧妙夹杂了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之间的跳跃闪回,仿佛“假”得很真切。通常在人世间难以置信的“虚无”与“存在”,在这部小说里反倒是成了“平分秋色”的典范。本人以为,该小说带着那么一丝“炫”的味道,因此阅读起来蛮好玩。

“梦影则多过于现实”,“超乎寻常的视觉性记忆” 书中如是陈述,梦游般的感觉贯穿始终。初起翻看时,《刺杀骑士团长》这书名,令己的神经不由产生一点莫名的紧绷感,外加整版封面、封底的设计又是大红色调,以及装饰画上的半侧黑衣无面人单手持一把中世纪长剑,无不透漏着一丝阴郁、血腥,还有神秘交错感。难道这是一部反映中世纪欧洲贵族生活的“暗杀”题材的小说吗?是也,非也!当你阅读完了自然会大白于真象。

个人以为,村上春树除了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外,他肯定也是个可以不折不扣地造就优秀艺术电影的高手,小说中他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这部小说里描写的多起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纵然是交叉与并列,不乏悬念。还有小说里的肖像画家“我”与其13岁时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的妹妹等人之间的时空交汇,自如交替的叙述角度,看似在客观叙述的场景到小说主人公等人内心的主观表现,比如小说中的少女“秋川真理惠”,还有“免色涉”等人物的眼睛所看到的某种事态的文字呈现。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的这种交替变幻的写作手法,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还有,村上春树的音乐素养与艺术涵养具有一定高度,尽管是小说,可书中时不时会出现有关欧洲音乐史等相关知识点,以及历史事件的交融视角。独具才性的运用描绘,世上没有第二。

该小说的开篇引子便是“梦”开始的地方。小说的主体基本上是以主人公“我”一名36岁的肖像画家的倒叙铺陈入笔,带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景,在小说里慢慢地改变,走出令他困顿的心,重新拾起画笔,朝向成为最好的肖像画家迈进?这位画家与生活了6年的妻子分手后,开始了八个月时间的“流浪”生活。犹如在小说的引言部分所写“恍若一场短梦,但我清楚知道这不是梦。倘若是梦,我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该整个化为一场梦。”

私以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多的则是在展现现代人的一种内心与现实“分裂”,但却又是不可分割的情感之间经心灵,或是现实碰撞后所产生的文字反射。就像翻译家林少华先生所言“我想村上是想表达:世界上有比尊严更宝贵、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与悲悯”。最后,我还想说,村上春树的小说《刺杀骑士团长》里面的文字比较唯美,至少他在描写自然环境等方面妙语佳句连连,相当脍炙人口。与此同时,翻译家的妙笔生花无疑是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一部小说精彩与否,可不可读,也许不同的读者自会有不同的感受,文学的意义总归是要具有一定的生命哲理,或才会有其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吧。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220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2200字

许久没正儿八经的看中文小说了,以为会很快看完,结果却高估了自己,或许是太久没看村上的书,竟忘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那是需要读者带着一份相对平和的心境,才能随着他的笔调进入另一个似现实又非现实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会好奇,会疑惑,会纳闷,会不可思议,却独独不会有大起大伏的波动。

合上书的那一刻,忍不住感慨,这本书简直就是村上春树的集大成之作呀,但凡我们近年看过的《1Q84》也好,早些年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等,所有带着村上印记的元素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得到,比如免色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男人,却隐隐中还是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缺失;比如十三岁的谜一样的少女,比如无缘无故出现在石室里的铃,比如借骑士团长形体化的理念(idea)……

而写作手法更是一如既往的“村上式”,手中的笔有点不受控地紧随着极度活跃的思维,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似乎每一个思维点都能延伸出许多条不得不解释的线,而读者也不由自主的被拖着读,时而当下,时而回忆,时而现实,时而虚幻……

我以为村上先生是调皮的,他总是故意将项链剪断,让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全书的各个角落,非得让读者耐心专注的看完,捡回所有的珍珠再重新串成项链,才能明白作者的深意,而这或许便是村上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所以,这厚厚的两大本共768页的小说到底想分享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经历呢?简言之,可如下图所现:

诚然小说的主线不过是作为主人公的“我”,以画肖像画谋生,年届三十六岁之时,某天早上,被结婚六年的妻子突然告知,“不能在一起生活了”。猝不及防的我简要询问几句未果,也就看似坦然的接受了婚姻的结束。一个人开车在外流浪了一个多月后,搬进了朋友父亲在小田原郊外山间的旧居兼画室,半替友看房,半暂住避世。这短暂不过半年的山居生活中,因着好友父亲雨田具彦一幅不曾面世的画作《刺杀骑士团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现实与虚幻交替出现的事件,环环相扣……逼着“我”不得不正视少年时期因妹妹死亡而至的创伤后遗症。

是的,这本书我读到的最大感受便是创伤与救赎。而书里的每个人在面对各自的受创时,反应不一,结果更是迥异。

雨田继彦,我好友的叔父,面对战争的创伤后遗症,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二十岁,彼时东京音乐学校的在校生,按理在毕业前是免除兵役的,却阴差阳错被征兵派去中国参加南京攻城战(南京大屠杀),退伍返校后不久,因无法承受战争期间的血腥与无人性带来的沉重心灵创伤,神经分崩离析,最终在阁楼用剃刀割腕自杀。

雨田具彦,我好友的父亲,也是我此刻居住的山间旧居主人,经历维也纳暗杀未遂事件的创伤,以及弟弟雨田继彦的自杀悲痛,内心伤痕累累,选择了沉默以对,将满腔的愤怒和哀伤,以及无法对抗世界巨大潮流的无力感、绝望感和自己独自存活的内疚感,全化为笔下的安魂画《刺杀骑士团长》。

所谓安魂画,便是为了安顿灵魂,医治创伤的作品,而这幅作品画完就一直被深藏在阁楼上,不为人所知。雨田具彦在92岁高龄后,处于基本分不清“歌剧和平底锅有何区别的状态”,住进伊豆高原的护理机构,俨然成为“生物学上(也是社会学上)没有也无妨的存在”。

而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一直若隐若现着我对妹妹的回忆与思念。

妹妹小径,小我三岁,天生心脏瓣膜有问题,是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狂热粉丝。在一次富士山风洞游玩途中,发现一个类似兔子洞的狭小风洞,不听劝告要钻进去,及至很长时间后才又钻出来,直接把我给吓坏了。这件事之后两年,妹妹死了,当时她十二岁,我十五岁。

我一直无法释怀妹妹的死亡,一度怀疑当时从富士山风洞出来时妹妹便已不在了……而我也因此有了极度幽闭恐惧症,虽然是在妹妹去世三年后才表面化。大抵是因为亲眼目睹妹妹被塞入狭小的棺木,被封盖锁牢送去火葬炉的场景后,自此不敢进入狭小封闭的场所,连电梯都不敢坐。

这是我因妹妹死亡的创伤反应在身体上的表现,是看得见的,但此外还有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创伤:我三十岁遇见妻子柚,便让我想起死去的妹妹,“不是因为具体脸型相像,而是因为其表情的变化、尤其眼睛的转动和光闪给我的印象近乎神奇地像得一模一样”。这让人忍不住怀疑我爱上妻子真正原因,似乎也能证明着何以妻子的父亲初次见面就不喜欢我,甚至预言“久长不了哟!顶多四五年吧”,这三言两语连同不快的回响一直留在我的耳底,或作为某种诅咒影响到后来的后来。

与妻子离婚后,因着免色的缘故,我为秋川真理惠画肖像画,这个沉默寡言的小个头十三岁少女,同样让我想到了妹妹:相似的韵味,年龄也大体和妹妹死时年龄一样。乃至于在小说发展的后半段,我会为了“拯救”真理惠,而听从化形为骑士团长的理念(idea)之语,重现画作《刺杀骑士团长》那一幕,用一把厨刀刺杀了骑士团长(理念的化形),将画里不协调的元素“长面人”拽到这个世界,并借由长面人进入寻找自我的隐喻通道,最终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与黑暗…...

重回现实世界后的我,意识到和妻子之间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下意识地希求柚来替代死去的妹妹。我下决心要和妻子柚好好的深谈一次。

小说的结尾,我和妻子“破镜重圆”,创伤得到了救赎,因画作《刺杀骑士团长》而打开的环也终被闭合上了。

只不过作为读者来讲,未免觉得还是有点戛然而止的突兀,尚有不少遗落的珍珠并未找到呢,比如对于妻子柚的“离奇受孕”,比如“无面人”的身份以及那不曾画出来的画像……

或许便是这样了吧,小说本不必太较真,一如生活。虚实之间,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有人都是永未完成的存在。对于有形之物,时间是伟大的。时间不会总有,但只要有,就会卓有成效。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800字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

首先第一本就是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其实看完有一段时间了,疫情前就看完,不过相比最近看的新书还是有必要拿出来比较下的。

这本书刚开始总的来说是带点玄幻的,类似于抽象现实?你跟我说这是类似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人写出来也不会奇怪。热销榜书籍,具体也想不起来,随手复制当初的随笔 :

这本书刚一开始看完全看不懂,什么无脸人,突然化作空气般消失,让人完全感觉是一本玄幻魔法小说,虽然没怎么读过树上春树的作品,但也没认为他是一个类似起点玄幻文那样的作家啊。

耐住性子继续往下看,又让我有点小惊讶。好多小黄文啊,作者可谓花了大幅度的篇幅去描写自己的外遇性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文化之开放。这个当时我曾告诉了一位书友,我以为她看过,她没看过反而饶有兴趣的问我这样是不是有铺垫。我没法回答因为我也才看前半段,还不明白其在整书剧情中的作用,不过倒是让主角生活血肉丰富了不少,我也纯粹当做这本书的消遣文段来看了。

在经历小黄文惊讶之后(说实话我当时看书都不是在私人空间,每次有人在周围的时候我精神都会紧张起来,翻页速度提升一倍)又一次有点迷茫这本书的性质了,开始怀疑这是一本精神病的自传,沉迷于自己的幻觉的作家。这一切都从发现自己妻子出轨和离婚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崩溃,并在孤立社会交际的过程中这一病症进一步加深。至于是不是这样还有待进一步看。

今天又看了一小段,感觉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得不承认主角逝去的妹妹开始占据一定的戏份,前期以及各种对周围人的情感都带有一定对自己妹妹的情感寄托。或许这也是男主压抑情感的发泄?此外,对于可能为免色的女儿的出现,不免有点成为新妹妹的替代品?毕竟上一个替代品?已经成为了前妻。

事情出现了转机,貌似不是简单地可以概括为精神幻想。我开始承认自己可能一开始就没看懂这本书的内容,当里面涉及到南京屠杀等战争时,不得不让我把思想内容拔高一筹,开始觉得最终整本书的具体意象只有完成阅读时才能得知。

读完了这本书,原来是我想多了。我潜意识认为书的结尾会出现骑士长等均为现实投影的说明,主角的刺杀对象也是真实鲜活的人,对于这类现象都会作允说明。可能是类似于中国恐怖电影一样的思维,以为最后都会将非现实因素全部予以消除,以一个什么原来是做场梦之类的收尾。但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真的是一本非现实小说,有着诸多超现实的魔幻元素在里面。最后对于主角来说也是个好的结局,或许不经历这一切他可能无法接受自己被绿的现实,也无法与妻子破镜重圆,更加无法接受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定义为此书为一本被社会毒打后又被生活拯救的成长故事,毕竟里面许多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成熟了很多。如果实在缺书来打发时间或喜欢这类型,或对村上春树有一定追崇,可以拿来一看。如果不是,建议可以先看看其他想看的书,毕竟人生苦短,先看自己喜欢的。

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一共读过四本。依照阅读的顺序分别是:《挪威的森林》、《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及刚刚读完的《刺杀骑士团长》。恰巧这也是村上春树这几部作品的发表顺序。我并不觉得村上的作品都好,但是,他的每部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上春树是个悬念大师,他总能循着故事的脉络,设置出种种悬念,让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和我阅读过的前三部小说不同的是,《刺杀骑士团长》我读的是电子书。关于阅读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一只HB铅笔在书页的空白处涂画,写上我阅读的一时感受。读电子书就生生的杜绝了我这个不知是好是坏的习惯。所以我经常跟书友们调侃说我不喜欢读电子书,读电子书必定写不出读后感。

但是《刺杀骑士团长》是个例外。读完这本书后,感觉有太多的感想需要付诸纸张。

《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依然是村上春树一贯的风格:36岁的肖像画家结婚6年的妻子突然提出离婚,迷茫的画家简单收拾了行李驾车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几个月后画家回到东京,住进了同学雨田政彦父亲、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的山中别墅,在别墅中,他发现了雨田具彦藏在阁楼上的画《刺杀骑士团长》,就此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刺杀骑士团长》发表于2017年,此时村上春树已年届七旬。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类似《挪威的森林》的情色描写和人物性格中的抑郁;《1Q84》有1984的1Q84两个并存的世界,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是高速公路上“爱老虎油”广告牌下的悬梯,《刺杀骑士团长》则是“有”或者“无”,连接通道在雨田具彦的临终关怀病房里;类似于《1Q84》里的少女作家深绘理的对于绘画有着天生敏感的13岁女孩真理惠;《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的多崎作固然是没有色彩的,《刺杀骑士团长里》,则直接为画家设置了一个叫做“免色”的邻居。所以,我认为《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对自己所有作品的一个总结性大合集。

在《1Q84》里,青豆刺杀领袖并和领袖交合,却怀上了爱人天吾的孩子,在《刺杀骑士团长》里,画家流浪时的一个清晰的梦,却让已和别人同居的妻子怀上了他的孩子。在我看来,村上春树对自己没有孩子这事以及年轻时的放荡是心存芥蒂的,纵然时光流逝,他依然无法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晚年的村上春树,是否幻想着,在一个他未知的地方,有着一个与他血脉相承的存在呢。

于是村上在书中设置了免色涉这个人物,为了和有可能是自己女儿的真理惠接触,他斥重资买下了真理惠家对面山上的房子,并用望远镜窥视、请画家为真理惠画肖像、和真理惠的监护人姑姑交往。同时村上又让画家与妻子复合,共同抚养同样父亲身份存疑的女儿。

为了让这个存疑具有真实性,村上设置了“有”和“无”两个世界。通过“理念”和“隐喻及双重隐喻”的关联,来说明“无”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里,村上与其是在告诉读者,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

然而现实和理念是脱节的。少女真理惠突然失踪,将姑姑、免色和画家都带入焦虑中。为了找到真理惠,画家在以骑士团长为实型的理念的指引下,在雨田具彦的临终病房杀死了骑士团长,从而引出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中的长面人隐喻和双重隐喻,隐喻帮画家打开了通往“无”的世界的通道,在“无”世界里,面目不清的“自我”将他摆渡到了河对岸,画家喝了河水,在画中女性角色唐娜的引导下,穿过森林和洞穴,奋力挤过一个长长的、逼仄的通道,跌入雨田具彦别墅的后山那个神秘洞穴中,回到了“有”的世界。与此同时,因好奇独自潜入免色家中而不得出的真理惠同样在骑士团长理念的指点下,利用保洁人员到来的机会,离开了免色的府邸,安然回到家中。

我没有看出真理惠的脱身和画家刺杀骑士团长及其之后的一系列行动有任何关联,无非是村上春树的故弄玄虚罢了。画家进入“无”的世界,其实是村上春树对自身的一些反省。“无”的世界,恰似一个庞大的子宫,画家重新经历了孕育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新生。

村上春树是个天才作家,他的文字有着众多的受众。他曾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十多年却终无所获,我想,他的局限恰恰在于“思想”或者称之为“理念”的缺乏。正如他在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所说的:在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边。这种极度感性的语言,决定了村上春树的作品永远到达不了一定的高度。是他扼杀了自己的思想,正如画家刺杀了骑士团长。

村上春树老了。才华从他体内逐渐剥离,抽丝而去。但在《刺杀骑士团长》中,雨田具彦在德国和恋人一起筹划一起对纳粹独裁者的刺杀行动失败,恋人被杀,自己被遣送回国;而他学音乐的弟弟,被征兵前往中国,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回国之后不久自杀于家中。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日军在激战后占据了南京市区,在那里杀了很多人。有同战斗相关的杀人,有战斗结束后的杀人。日军因为没有管理俘虏的余裕,所以把投降的士兵和市民大部分杀害了。至于准确的说来有多少人被杀害,在细节上即使历史学家之间也有争论。但是,有无数市民受战争牵连而被杀害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这,就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无关才华。

推荐信息

  •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11:51

    近日,读书会的同伴推荐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让我对稻盛和夫产生好奇,并上网了解了很多他的事迹,使我打开了了解日本企业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学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时看的也大多数是西方的管理和商业书藉,一直以为西方的管理体系发展最全面,层次最高。读了此书后,有一种感觉是,原来东方的管理还

  • 《大圣归来》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18:21

    没有哪个角色,能像孙悟空一样永恒。他无所不能却一根筋,他正义勇敢又无厘头,他有脾气但很可爱……他72变,总有一点是你我。“故事发生在唐僧十世轮回中的一世,此时唐僧年龄尚小,俗名江流儿,在市井集头玩耍打闹;悟空还压在五行山下,对如来又恨又怨,抱着能够逃脱翻身的渺茫期望;世界演进到了唐都长安城时代,城头

  • 《小游击队员》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22:51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柳丝轻抚着面颊,一缕阳光照进窗户。今天我又一次翻开了《小游击队员》。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是《小游击队员》。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撤退时被鬼子杀害,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

  • 关于《老人与海》的读后感2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25:21

    老人与海是美国的小说家海名威写的,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决定独自去所有渔夫们此前没有去过的深海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勇气。在第85天圣地亚哥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艰苦与搏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终于在第88天早晨,将鱼叉刺进了这条鱼的心脏。再返回的途中,

  • 《拔苗助长》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27:51

    古时候,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夫。他种了二十多亩地。庄稼苗儿一出齐,就得天天锄地除草。火热的太阳当头照,头上汗珠往下掉,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急的是,他在田间累死累活的干了三天了,但是那庄稼,好像并没有长高。又过了一天,农夫锄地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田地里的庄稼苗,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

  •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24:21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

  • 《上甘岭》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33:51

    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都知道”一个苹果”的故事,看完这个电影我真的倍感荣幸,自己生活在现在这个幸福的时代。这是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的一次战役。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火箭运输员在往前线运送苹果时,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给连长吃,可他认为别的战士比自己辛苦,把苹果让给了战士。但战士们相互谦让,最后苹果还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32:21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季爷爷产

  • 关于《狼图腾》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33:51

    《狼图腾》的作者是姜戎,三十多年前,他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十一年。在草原上,姜戎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毂,也与狼缠绵过。蒙古狼带他穿过了历史的千年谜雾,径直来到了迹团的中心。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

  • 《弟子规》读后感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5:34:21

    我读了《弟子规》,有两句话我感悟最深:“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喜欢我,我孝敬父母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不喜欢我,我能很好的孝敬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关于这两句话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王祥是晋朝有名的孝子,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续娶。继母不喜欢王祥,经常搬弄是非,说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