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渔姑情》读后感500字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沈惠勤老师《姑苏渔姑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关于他记忆中的家乡苏州。
因为我也是苏州人所以对文章中的描写非常感同身受又带有一些不一样的味道!我印象中的苏州人临水而居,老城区里常常是门前就是河水。在苏州有一种独特的船叫画舮。四四方方的船底,呈漏斗形,两端微微向上翘起,漏斗上托着二个像小亭子样的“房间”,被一个回廊串起,亭子和廊里摆放着桌椅,十分舒适。
坐在画舫里,感觉倒也自在,坐久了仿佛在家里一样习惯。若能临窗的位置,打开窗户,风就会钻进来,带着江水的清鲜,带着江岸柳叶的嫩香,让你感受到苏州的美好。睁开眼远眺,江南风韵的古屋升起缕缕炊烟。时不时还会有江岸的人家,划着自家的小舟来往穿梭,船夫会笑着向你招手问好,或者用并不熟练的普通话问了声:侬好!
倘若睡醒后,会发现川流不息的汽车竟在船的二侧跑着,也不要惊慌。因为运河就在马路中间,在苏州,船曾经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而现在多半用来载人游览了。所幸留了这一条河在其间,所以才能有这东方威尼斯的美誉。而车在船边行,船又靠着车缓缓的游动,这本就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之美。
船上的分工也是如此,一名船夫,一名歌手,就是一座画舫的基本配置。船夫的技术很好,不会太快让人看不清景色,也不会太慢,让大家感到无聊。每一桨都那么有力,能激起大阵水花,却又不累。歌手也不示弱,轻柔的歌唱着,曼妙舞姿,听醉了游客也听醉了这个苏州……
建议朋友们阅读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姑苏的文化与韵味,那是一种让人充满了向往与思念的情愫。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600字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
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但是苏州实在是给了我太多的滋养。还记得初来这个地方,我还是小丫头,头发又黄又少,整个人还瘦不拉几,用我妈说的话就是“屁股还没有我手掌大”,那时我九岁。不过,没多久,肉眼可见的“发福”了。头发乌黑,而且特硬,想来是苏州的油水滋养得好。身上有肉了,摸上去再也没有骨感了。而且这种幸福肥真是只多不少。所以也就变成现在的我了。
当然,光长肉可不行,我还增长了许多知识。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扎根在相城,一棵小苗到现如今也是有那么点枝叶了。而我也跟沈老师一样,依然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拜读沈老师《姑苏渔姑情》的时候,每每不禁赞叹沈老师繁忙之余还能笔耕不止,将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物习俗、乡情趣事都能娓娓道来。这不仅需要在室内青灯黄卷,说不定还要走访考察。这么地不辞辛劳估计都源于对家乡黄桥满腔的爱吧!
读沈老师的文字,总会不自觉嘴角上扬,总感觉我的心间也有一湾细流缓缓萦绕,温暖舒心。我也算是条水乡一尾鱼,记忆随水漾开,回想那时,初见江南鱼塘之水,何等兴奋!池水碧澄,我就探着头去照镜子,吓得奶奶连忙一把抓。见着扭着屁股的一群鸭子你推我挤,嘎嘎直叫,我就一边兴奋地喊着“鸭子!鸭子!”,一边飞奔扑过去,想抓着好好瞧瞧。不料,哗啦全下了水,我差点没跟着下去。只能眼巴巴地在岸上望着它们在池塘里撒欢,还暗暗骂它们“看我不把你们吃了”!山里来的孩子没见过大片水塘,也没养过鸭子,所以可新奇了。但是就苦了奶奶整天跟着我东奔西跑,不得不看紧了,生怕出个什么意外!实在没办法对我爸爸说:“这孩子我看不住葛哇,一看见水就要去弄,哪能办啊?”于是爸爸又是一顿骂,气得我回呛:“你就会告状!”
所幸,我去姑姑家学了游泳。差点没把姑姑吓死。扑通一声就往水里跳,害得大家手忙脚乱去捞我。现在想想,我那时可真胆大!大概是年少不懂事,没见过一汪河水,不知生死,无所畏惧。绑在身上的雪碧瓶一个一个减少了,我终于变成了一条灵活的小游鱼啦!可不会 “被胳肢窝一夹提留到船上”,再也不用担心我会掉水里了。
可惜,世事变迁,我别了我的老房子,别了我的清河阔塘。回不去的旧时光,没有了灿灿油菜花、青青蚕豆,没有了扑蝶捉蜂,没有了鱼塘捕虾、下河扎水猛……往事不再,记忆尤生,唯情不变。
沈老师的文笔细腻生动,我会跟着文字回忆,会跟着哲思,会感叹沈老师遣词造句的功力,感动于沈老师对家乡的赤诚热爱。这一幅幅水墨画,映的是江南的沧海桑田,映的是人间百态,映的是流不尽的恋乡之情!
这一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水土,她在跟随着时代步伐勇敢前进,我们也要敞开胸怀,以包容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明天!共创美好家园!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500字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
《姑苏渔姑情》数十篇作品,囊括了黄桥过去与今天的风土人情,而且是那么的具体与真实。让我对鱼米之乡的姑苏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苏州人,对其笔下的各种风俗、童年趣事深有感触。白居易当年咏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啊,江南给人的印象便是小桥流水,令之神往。若说江南是一位母亲的话,那么苏州就是她最端庄、优雅的女儿了。
苏州是用古朴的黑与纯洁的白勾勒出来的。那黑色的屋顶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洁白的墙前站着一位身穿蓝布白花的少女,忽然羞涩地走开了。忽而传来了一阵欢笑声,原来是那位少女和同伴们坐在船头戏水……沿河走去,见着了一座石拱桥,走上桥去,有一座微斜着的塔,顿悟,那是虎丘塔,它与春秋一代霸主阖闾相伴,它不孤独。
茶香袅袅,在苏州不品一杯碧螺春那实为憾矣。“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洞庭西山茶园几百亩茶树郁郁葱葱,真可谓“绿遍山原白满川”。坐在一亭间,赏着茶树,品一杯碧螺春,茶香里带着苦涩,可喝下去以后,一股清新怡然之气却又泛了上来。顿时,身心都溶化了溶化在这诗情画意的胜境里了。
江南园林家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无论哪个园林里都环境典雅而庄重。竹,苍翠欲滴。松,苍劲挺拔。湖,宛如翠玉。石,千姿百态……
浓浓诗情,浓浓画意。啊,我溶在这座城市里了……
也许只是不经意间就会走进苏州,就会突然爱上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在午后阳光下打盹的安宁,会突然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也许转过一座屋角,便一眼望见一个幽远的门廊,看到小桥迷蒙,看到一位青衣在婉转歌唱。
盘错的藤萝下,繁华的细花前,藏着多少人的童年,掩着多少人的故事。时光的底片,会在不经意间倒流,古铜的镜子,会映出过去的欢愉。花开盛夏,千朵万朵压枝低,悄悄地沉进水面,任鱼儿在此间嬉戏。夜间的睡莲悄悄开放,与月光辉映,与天空交臂,恣意展现着自身的美好。
几程山水,千般故事,在此都不足为奇。苏州,这一道令人沉迷的水烟之岸。你来或不来,苏州,都在这里。
读《姑苏渔姑情》有感1000字
读《姑苏渔姑情》有感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黄桥人。在读这本由苏州市黄桥实验小学的沈惠勤老师写的黄桥回忆录时,心中不由生出无数的感叹。身为90后的我,其实对家乡的“水乡记忆”谈不上没有,但零星依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当我迈入花甲,我着实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但是在拜读了沈老师的这本书后,我想我对家乡的记忆和印象确确实实像烙铁般在我心上烙上了深深的痕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传,写黄桥的说实话我可真没有去自习搜罗过。沈老师这本书可谓帮我们这代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了解家乡的捷径。为何说是“捷径”?就像教婴童一样,没有任何的教育比真切地带他们去感受生活,更能学到东西的了。那么沈老师这本书,当你打开阅读它的时候,你仿佛就看到沈老师在把“远去的水乡记忆”一笔一划描摹在我们的面前。书中所有的章节都像是沈老师的日记,日记最大的优势,就是它不会抹去历史的精华。百度百科说,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作事情的记录。日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沈老师的“日记”却没有那么简单,她采用的散文记叙的方式,使她想要呈现的东西更加优美。试想,在那么优美的文字里,读故乡的历史文化,该是一种多么享受的事情啊!
在沈老师的这本《姑苏渔姑情》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第七辑,风物趣忆。原因极其简单,在我十岁前,我便在黄桥的另一个村庄里度过了我无忧美好的童年。这一辑中所写的“乡野花草”“油菜花悼歌”“青青蚕豆”足以勾起我幼时在田野间奔跑的欢愉。加上我外公也是船间渔民,母亲经常与我讲起她小时候随外公撑渔船去太湖边打捞,无论是水中的何种鱼,母亲信口拈来,不在话下。我也常常向往那种在渔船上任阳光肆意洒在脸上的快乐渔民生活。
然而时过境迁,昔日的乡村水乡光景,如今被现代化的工厂、更文明的社会所代替。我们失去的回忆将永远失去。待到花甲之年,想与小辈话当年时,也许话到嘴边都不知该如何描述。这时,沈老师这本《姑苏渔姑情》正能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一个人的根在哪里,我们必须自我清晰。也许沈老师这本书,并没有完完全全像纪录片一样带我们回顾打捞渔村的完整光阴。但这“细碎光阴”,让我们以小见大,且细致入微到能引起共鸣。这难道还不够吗?
细细回味这本书中的每一章节,真真正正地回味无穷。它不仅带我们回忆往昔,也带我们看到今朝相城的进步与变化。这些正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支撑出来的!也许这就是沈老师把“乡土气息”这一辑放到第一的原因吧。我们在回顾往昔的美好时,也要看到今朝、看到乡村的故土的大前进!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希望以后还能读到此类有意义的书!或许哪天有机会,我也想写下我对故土的回忆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