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场。“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的崔莺莺内心十分痛苦,历经苦心刚刚获得的爱情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是一种什么“恨”呢?在莺莺看来,有情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举案齐眉,卿卿我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之,“但得一个并蒂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休要说什么“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封建陈腐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的颠覆,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崔莺莺还有一层忧虑:张生一旦高中,会不会另攀高枝?“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郑重嘱咐张生:“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个时代,富易交,贵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乱终弃”的流氓行为还被认为是“善补过”。在莺莺看来,自己对张生的深情不应该被辜负和背弃,而要得到对等的回报,这实际上是一种捍卫人格尊严和要求平等的思想,这也是对传统的不满和抗争,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心声。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弃名教纲常和利禄功名,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纵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爱起来了。他们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到月下吟诗、互通款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胆热烈的行为,不知使多少卫道士咬牙切齿、胆战心惊,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为之击节,为之陶醉,为之神魂飞越。即使在今天,《西厢记》仍然让人心领神会、激动不已,让人认识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认识到束缚心灵、摧残人性的势力是多么的可鄙和可憎,认识到幸福可以,应该和必须去争取——丢弃各种陈腐的观念,摆脱各种心灵的枷锁,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严而斗争!
第2篇:西厢记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想写点读后感,却不知从何说起。刚开始粗略地看了一遍,竟把一本名著读成了小黄书,边读边笑,大出意料之外。接着不甘心名著成了小黄书,精读了一遍,又把小黄书读成了名著,写得真美,也感受到元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当做小说看,感觉情节实在是太单薄了,随便一本言情小说都完胜它。后来把它当戏曲剧本来读,感觉这种特定的形式有它本身的道理,情节不是重点,而且到后来觉得情节其实还不错,有很多细致之处。
这本书古代是禁书,以前总觉得肯定是那些封建卫道士迂腐不堪,看不得人家好好的爱情故事。但看了一遍之后,我竟然有那么一瞬间站在了封建卫道士那边,觉得禁得有道理。就算放到现在,书中的主人公也有那么一点三观不正。
张生在普救寺巧遇崔莺莺,立刻被她美貌所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完全可称之为性吸引。他一想就想到“偷香窃玉”(偷情)那方面去了。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啦。不但如此哦,他本来是要去考试的,现在一遇上美女,就觉得考试没那么重要了,干脆就不去赶考了。不去赶考也就罢了,他还借口说寺院清净,跟老和尚说借间僧房来温书,赖着不走了。多年不见的结拜兄弟就在附近,多次派人来请他相聚,他也不想去。真的是一心一意。男主人公这么开场,倒是打破了我对戏剧中“才子佳人”中“才子”的印象。这么不符合主旋律,难怪封建父母们不喜欢。
至于女主人公崔莺莺也不是省油的灯。张生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是在游玩佛殿的时候,当时莺莺没发现他。张生在远处呆呆地望着。等到莺莺的侍女红娘发现有人,主婢二人赶紧离开,因为古代大家闺秀不可抛头露面。但在离开时,莺莺回头看了张生一眼,这一眼分量可不小。被人看对于千金小姐来说已经是可耻的事,在非礼勿视的年代,你还回过头来看帅哥,这就含义深刻了。所以张生自作多情认为莺莺对自己有好感。后面事实也证明如此,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原来莺莺让张生深更半夜跳墙过去跟她私会,好一个大家闺秀!
其中一段更是令我印象至深。大概就是,来到张生门口,红娘先去敲门,递了被子枕头进去,还交代说你轻点,别吓到她。然后把莹莺推进去……接下来的情节,当然是巫山云雨啦!本来这段应该略过的,羞答答的,你让我怎么写嘛。可是作者实在太厉害了,他用几句话就描述了整个性爱过程,而且很有诗意,看懂了,觉得露骨,看不懂,更觉唯美。所以我不得不选一点介绍一下: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酒牡丹开。这句是里面比较露骨的一句,柳腰款摆,形容莹莹做爱时的动作,花心指什么,想想就知道了。花心轻拆,人家是处女嘛,破处。露滴:额,淫水······牡丹,红色的,初红。好啦,不说了,还有其他描述,自己看去。说了都不好意思,写得这么美的诗句,居然被我读出这些东西出来。
上面只介绍了个大概,省略了好多精彩情节,而且《西厢记》的精华是在那些曲词上,如果只是看情节而忽略了这些曲词,那就太可惜了。
第3篇: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张生郁郁寡欢,幸得红娘相助,与莺莺互通书信,制造巧遇,终使莺莺动心。又经跳东墙乌龙,莺莺一封书信至,终成好事。崔夫人怒不可遏,却只能允了。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长亭送别。中状元,张生会见夫人,对质郑恒,一家共团圆。故事是圆满结局,皆大欢喜。
且就故事情节来看,一波三折。张生追求莺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若非得红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而夫人的阻挠,莺莺的“变脸”,郑恒的污蔑,一切都使这情节变得曲折动人。
从角色塑造来说,在挣脱礼教束缚的相国小姐崔莺莺,耽于爱情的痴心书生张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泼可爱的婢女红娘中,我最喜爱的还是红娘。红娘在书中虽不是主角,但却是各个人物之间联系的交集。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婢女,是张生追求莺莺的谋士,是崔夫人派来监视莺莺的探子。可以说,红娘联系了各个人物。而在红娘身上,作者赋予了更多心血。红娘善良可爱,活泼机灵。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她是美好的化身。不似莺莺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似张生沉溺于情色忘却功名,不似崔夫人毁约失信,红娘在书中只是坚守自己的正义,做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以卑微身份顶嘴崔夫人,帮助张生追求莺莺,成就莺莺张生姻缘,促进作者要表达的爱情喜剧主题达成,红娘拥有超越那个强调身份等级的封建时代的个人魅力。
我认为从爱情角度来看,《西厢记》讲述的是勇敢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纯粹美好的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对于古代女性,这种举动更是难得。张生追求莺莺情感火热灼人,而莺莺回应张生更显珍贵。作为相府小姐,莺莺是知礼节的,矜持的大家闺秀,在崔母的阻挠下,她该是与张生一刀两断。然而她却听从了本心,在对张生有意后,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还是被病弱张生的炽热的情感俘获,主动送书信,成就好事。这是离经叛道之举,在当时可称为“不守妇道”,也背离了崔夫人的教育,但莺莺还是做了,为了纯洁的爱情。作者表达了那个压迫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属于人的真实合理的欲望,对挣脱封建礼教不合理束缚的渴望,对自然爱情的追求的欲望。相国小姐与穷酸书生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王实甫也为这段爱情写下了完美的结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就语言来说,我真感叹于王实甫的文才。且不说化用诗句,就是其本身的韵脚便押韵的好。且看:“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谁与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波、中、弄、共、公、重、动、宫,呈ong叠韵,读来音韵极强,显得活泼有趣。书中语言有典雅的诗句,也有偏向口语化的用词,实集大成。且不说各种曲牌名,单是书中随手拈来的典故便极具文采。听说《西厢记》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释有2000处,也是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