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大全(14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大全(1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2:02:30

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沈从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乡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于是便有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透着空明与澄澈的《湘行散记》。在他的书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无不使人的内心柔和、温暖、感动。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从小在这儿长大,十六岁起随军队辗转于川黔湘边境,因而一提笔,那朗然入目的山川景色便跃然纸上,“全河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船正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吊脚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真是奇迹……到这样地方,使人太感动了”……他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便被勾勒出来,勾起了我对湘西的向往。

然而,他的笔墨更多地却落在了那些质朴而可爱的人们身上。《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是个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馆主人。沈从文离开时,天落着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刚刚白,他就这么从热被里钻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赶来送行。“一路复兴,一路复兴。”那么嚷着,于是他同豹子一样,一纵又上了岸,船就开了。如此情义,令人动容之至,若是放到现在,怕也只是躺在床上随便发条“一路顺风”的短信而已吧。想起《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妇人在吊脚楼窗口向河下人锐声叫道:“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幽怨之至。而那水手呢,虽然或许正在急水滩头趴伏到石头上拉船,一定却记忆着吊脚楼妇人的一切,心中感觉十分温暖。在沈从文笔下,还有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黑脸黑手脚”的挖煤汉子,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青年军官,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读来似乎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间的乡野人民怀着些许同情,看到麻阳人生意惨淡,便为地方经济感到担心。然而更多地,却是感动和尊敬的爱。“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他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于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沈从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加入了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愿我们也能像从文先生那样,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那么温暖地爱着。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边读一本书;游戏的通关,不及在书中寻找那宝藏的钥匙;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及书页翻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游。

翻开《湘行散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就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有书中人物的话语与他们的动作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湘行散记》一书,可能是我对于沈老先生最开始认识的一本书。也不奇怪,除了《边城》一本书,沈老先生的作品里面算最有名的就是《湘行散记》了。

与别的不同,《从文自传》一本书主要写的是少儿时期对于传统的认识,而沈老先生早期的散文写的都是自己在北京的一些经历,其中并不乏一些都市化的语言。但在《湘行散记》中,我们能看出里面写的是各种各样的景色,有“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的景色,有“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的景色,也有“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这样的景色,整本书就好像是在写一封情书。

全书并不缺乏五彩缤纷的语言。但是在阅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坐着有一些了解。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并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湖南省凤凰县,就是沈老先生笔下的“湘西”。沈从文小的时候,家里面十分贫困。因为当过兵,他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前往北京以写作谋生,但在《北平却步》一书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也不喜欢当时的北平,在大部分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可谓是“历经了社会的各种黑暗”

但是却在那么凄惨的背景下。沈老先生竟然能够运用他乐观的心态,写出如此让人感到清新而又华丽的词汇,一点一点地拼出一副如此奢华的图画。再想想我们,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做一点作业就唉声叹气,就好像是一副十分痛苦的样子。但是在如此的黑暗当中沈老先生依旧是那么乐观,这一点真的是让人需要学习的。

乐观,使人进步。我们需要体会乐观对一个人的影响。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初中

月光如水,照进了我的房屋,照在了桌上那本《湘行散记》上。

如果你细读这本书。不难发现,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水手。书中精细的描写,让我重新穿越回了20世纪,目睹了水手的生活。

当时,当船向上游走时,必须有一位水手跳入河中,不管天有多冷,水有多急。稍有不慎,下场只有被大浪冲走,直接就殉职了。他们还只能拿到几乎没有的收入,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

不过,当时有人同情这些英勇牺牲的水手吗?没有,对于官绅富豪来说,他们只是被看做一粒尘埃,在这世上,可有,可无。他们哪里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他们,只会享乐。而不是像劳动人民那样,用双手去创造快乐、幸福。

在元朝,这样的现象也很严重:当时分为一、二、三、四等人。四等人杀了一等人,非偿命不可,而一等人杀了四等人,只用付一头毛驴的钱即可。好在,现在劳动人民的利益被彻彻底底的改善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水手们已不必下船冒着生命的危险拉船了。而且,劳动人民已经与其他人平等了,可以幸福地生活。死时,有一声浩浩荡荡的队伍来为他来送葬,劳动人民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终于获得了在社会的生存权、平等权,面对这点,我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欣慰。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可以真正的做到人人平等。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初中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操着粗话的汉子呦,缥缈的橹歌嘴边来。山连山,水连水,歌声竟被那群山清水挡回去了,河边的洗衣妇羞红了脸,掩面接上了橹歌,歌声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罢!

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先生这此还乡记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几年未回湘西,故乡仍未如何变——却又变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镇换了个面……为什么呢!

人还是那么地朴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后藏着的尽是心酸!就那水手们,十六年前沿河的码头,有一半停着高大的运油船。宽平的河面,整齐的码头,来往的水手船上朱砂、水银、苎麻、布匹……装得满满当当。不说那白天有多么人声鼎沸,就是落日余晖剩余一片深紫时,浮荡的.催橹歌声,是如何壮丽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后!各河沿岸破烂不堪,船被绑在一块,标着“此船出卖”。水手买船!何等凄凉!当年大方爱笑的精悍青年呦,现在成了要为货物分量争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为什么?是什么把这桃源搅得这般不好!悲愤过后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句:“时间造化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钢铁大船扬帆启航,谁还用小破船运货?这是“人生”的苦味,欲望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们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了他们生活上应有的那份哀乐。人总得看开,所以他们又大笑起来,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临的,几十年后仍在面临,你看那中国南边的某条河上,曾经渔民放一群鸬鹚入水,在竹舟上撑蒿,光着脚、卷着裤腿,黝黑的双脚、嘹亮的嗓子一动、一吼,水花飞溅,歌声朗朗。一会鸬鹚跃出水面,被绑住的脖子卡着新鲜肥美的鱼。这属于江南出神入化的“鸬鹚捕鱼”,还不是抵不过历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罢!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却不是那人。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幸运的是,湘西的水手,还能在历史哀乐中唱上一曲橹歌。

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不知为何读了这本书,我体验到了历史的感悟在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却只想静静走在桥上,望着远处那青山边围绕的青丝,可是在桥的那头,只能看见隐隐的白发……

雨渐渐的下的越来越大,而我却独自漫步在雨中。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绿得荡漾的绿草坪上显得格外耀眼,不禁思绪万千。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活,这本书就好似一颗诚心,一支笔,也是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水手、妓女、艄公……他们一个个都拥有着一颗最纯洁的心,这是他们“心”的本质!

沈从文,从武陵开始一步步起程,在这场旅途之中,世事人非,都看到一清二楚,早已摸透的结局,也却只能看着一个个朋友愈走愈远,打不破的现实,摆在面前,却又是一阵悄无声息的低吟与伤感……

在这看不到光明的城市,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处!被人踩在脚底下,就连停下来喘一口气都得憋着。

往事在此刻回想起都是满眶的泪水,与诉说不尽的苦衷罢了,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去赚钱,去没心没肺的打工,每个动作都是如此连贯有序!

这个世界反映出的对自然的感怀和对纯粹人性的渴望,这是澄明山水间最难言的美好与惆怅,当然,我呢,也只是在沉默之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金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快乐……

一份温暖和幸福,

是我们最真诚的祝福!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初中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先生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沈从文先生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934年初,沈从文先生因母病回阔别十六年的湘西探亲。路途中几乎日日给夫人张兆和写信,而后又以这一路见闻的书信为素材写出了溯沅水上行的《湘行散记》。

所谓缺了点人味儿,是因为活得不真实,我们向来受教育要诚实,文明,礼貌,善良等等,这些都是对他人的关系,其实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美好道德,要对自己诚实,要对自己善良,这些作为基础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沈从文先生一边讴歌自己故乡的河,一边谦卑的自称“乡下人”。一边感动于平凡直白甚至粗野的性情,一边觉得人事复杂不宜久住。想起了皮囊,一边是爱不上的都市,一边是回不去的乡愁。人到底是多大程度上活在自己的想象里面。

我们每天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喊苦喊累,当看到沈从文先生吃过的苦,阅尽社会的黑暗,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曾经发生的美好?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初中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后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读完《湘行散记》,历史的感悟从我的心底静静流淌而过。文学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太多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描绘的是湘西美景,在这里,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响彻着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这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女人。在这里,你能观赏古老的西兰卡普织绵,品尝美味地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能见识到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感受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社会淹没到无影无踪,无处寻觅的地步。

镇上的老百姓有在沿河居住下来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沿河边的山上,河岸两边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从文先生用极为优美、丰富的笔触勾勒出湘西美景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是鲜活的,风景是灵动的,事物是立体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沈从文先生年少时投身军队,随部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很多苦,阅尽了社会的黑暗与冷漠。然而,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他对生活仍保持着满腔热忱。而我们呢,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整天叫苦叫累,遇到了一丁点的挫折困难,就做一只缩头乌龟,不敢迈出前进的步伐。

忙碌的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失去太多太多了。掩卷深思,我们是否得敞开自己的心扉,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呢?虽然我们相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

七年级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

一方水土,一方生命,一方美丽的湘西。这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便是沈从文心中的美好,回不去的过往……

与其说这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如说这是沈从文先生对这方水土,对这方水土上的生命最真挚的爱,是对这社会底层人民最忠实的叙述。

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清澈见底的流水,唱出最真实生命的橹歌,那仗义的水手,那可爱热情但却沦为妓女的妇人。这便是最写实的生活,这便是沈从文人生中真真切切的缩影。沈从文凭着一颗诚心,一只笔,用最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虽然是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界,但却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水手尽管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勤又危险的工作。哪怕是冬日,哪怕是最寒冷的日子里,只要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他们都会敏捷而勇敢地脱衣裤,向急流中跳去,尽肩背之力也要使船只脱离险境。十年如一日,虽这样干着,他们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被生活所迫的妇人,沦为了妓女,可她们仍就是那么质朴,那么可爱。尽管生活在底层社会,那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还在她的心中。

没有消沉灰暗的情绪,却让我感受到了那份不舍。过去的老朋友,过去的事,已经不在了,繁华已逝。那些水手,出去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可能明天就回来了,那些妇人心中重要的人,可能也再回不来了,也可能明天就回来。平静的心,同湘西的水,默默地淌。

就算是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也永远勇敢有力。是沦落风尘的'妇女,也永远保留最纯真的希望。这便是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

湘行散记读后感800字初中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家族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推荐信息

  • 关于《开国大典》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46:15

    【第1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45:45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中文译本长达五十余万字,时间跨度二十多年,情节一波三折,不过整个故事按照主人公成长经历为轨迹一贯到底,文字通俗,读起来颇为轻松。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菲利普·凯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医生的故事,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许多情节与毛姆本人的生

  • 《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1:15

    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

  •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46:45

    今天我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其中的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小萝卜头从小和妈妈就被特务抓到了牢房,住的是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的牢房,吃的和大人一样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小萝卜头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爸爸申请让小萝卜头上学,可是特务不同意,经过难友的几次斗争,小萝卜头能上课了,可是连上学放学

  • 关于《海洋奇缘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3:15

    作文班上的电影课终于在我的久久期盼中到来了。那天,我破天荒的起了个大早,收拾好书包就出发了。一进入影厅,没过多久电影就开始了。我们观看的是《海洋奇缘》。故事发生在2000年前的莫土鲁泥岛。主人公莫阿娜不仅勇敢,而且还心地善良。在和自己呆萌可爱的宠物——“憨憨”的旅途中无意间唤醒了半人半神,风趣幽默,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共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4:45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

  • 有关《傅雷家书》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5:15

    读完《傅雷家书》后,给我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家书,更是一本教人育人的书。在这里,傅雷不只是一个父亲,同时也是儿子的好友、老师。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朋友的关心勉励,老师的谆谆教诲。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在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

  • 关于《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6:45

    读《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有感(李承阳妈妈) 最近,我同孩子共读了《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一书。作者通过五颜六色的棉花糖故事让孩子懂得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从此书中也可以读懂许多教育孩子的道理。 书中讲到的第一块棉花糖故事:小主人公珍妮弗期中考试前没有认真复习,而是去看&ldqu

  • 有关《老人与海》的读后感2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0:59:15

    我为其中人与海鸥心中的那份真诚的友谊所感动,老人将海鸥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而海鸥也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以致在老人死去时它们愿意做老人的“白翼天使”成为他的守陵人。我也疑惑过为什么海鸥与老人能建立起一段这么感人的友谊呢?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原因,那不仅仅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老人每天要步行十余里路往返

  • 《阅兵》读后感600字大全(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9 11:00:45

    今年是祖国母亲的71岁华诞,对于我们来说70岁可能已经走向了人生的末尾,但是对于祖国母亲来说,71岁正是祖国母亲年轻的岁月,也是祖国母亲繁荣昌盛的辉煌岁月。今年的国庆节阅兵,虽然很震撼,但是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祖国母亲能够走到现在,全靠着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此时我的眼睛莫名酸了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