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中文译本长达五十余万字,时间跨度二十多年,情节一波三折,不过整个故事按照主人公成长经历为轨迹一贯到底,文字通俗,读起来颇为轻松。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菲利普·凯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医生的故事,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许多情节与毛姆本人的生活高度一致,例如,两人都出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九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被伯父收养,进入公学读书,有生理缺陷(菲利普是跛足,毛姆自己则有口吃),十八岁到德国海德堡求学,回国后到会计师事务所做学徒,进入医学院学习,成为医生。不同的菲利普大概率会以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而毛姆本人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弃医从文,写出了菲利普的故事。
菲利普的故事是一个基督徒的成长史。从情节来看,故事好象是反对宗教的,毛姆不断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以凯利伯父为代表的神职人员固步自封、脱离实际的作派,菲利普本人也从上帝的虔诚信徒转向怀疑,后来离开教会学校转向科学。但毛姆也借菲利普的朋友、诗人克朗肖之口说评价菲利普:你抛弃了宗教信条,却保留了基于这些信条的道德准则,所以你骨子里还是个基督徒。这些道德准则支持着菲利普不断怀疑人生,探究人生的意义,挣脱人性的枷锁,在精神上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
菲利普没有象耶稣一样创造神迹,但他沿着耶稣走过的路径踽踽独行。他在医学院求学时,遇见了生命中的魔障米尔德丽德。他与米尔德丽德分分合合,米尔德丽德嫁给了别人,第一次离开了他,他痛苦到麻木。两人重逢后,菲利普对已经有孕在身的米尔德丽德倾囊相助,米尔德丽德却与他的好友上演了一出私奔戏码。这两次,对情欲的渴求一直折磨着菲利普,他无法从对米尔德丽德的迷恋中解脱。第三次遇见米尔德丽德时,她沦落风尘,而菲利普并没有嫌弃她,为她提供食宿,这一次他没有再沉迷情欲,反而对她的主动亲密有了反感,当然他也不是嫌恶他的身份,只是在精神上对肉欲有所排斥。一直在精神上高高在上的米尔德丽德无法承受他在精神上的超越,再一次从他的生活中消失,这一次她无法带给他精神上的摧残,只能以毁坏他的财富泄愤。菲利普第一次在战胜了自己的魔障。《圣经》中说,耶稣在禁食修炼时,撒旦曾三次诱惑他,耶稣每次都拒绝了诱惑。在小说中,撒旦化身为色欲也三次诱惑菲利普,他还没有达到耶稣的境界,只有在第三次时才抵受住了原罪的诱惑,达到了基督徒的精神境界。
当菲利普第四次遇见米尔德丽德时,是病入病入膏肓的米尔德丽德主动来向他寻求帮助。虽然菲利普在经济上落拓不堪,收入仅能糊口,但他在精神上已远远超越了对方。菲利普试图将她拖出苦海,就象基督拯救抹大拉的玛丽亚。但他只是一个肉身凡胎的基督徒,不能象耶稣一样创造神迹。米尔德丽德再一次离开他,他无奈地转身离去时,心中大约是痛恨自己不能有耶稣的神通,殊不知,此时的他在精神已与耶稣比肩。
菲利普已不再信仰基督教,但是基督教的宗旨在他心中不能生长,他终于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谭伟华)
第2篇: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0字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初识毛姆,缘于《月亮与六便士》,读罢,掩卷长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现实,我们仰望高高月亮时,总会忽视脚底下的六便士;我们追求六便士时,又总会忘了纯洁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无论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选择,我们均有选择的权利。处于混沌中的人们,难以两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时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话,而《人性的枷锁》便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故事梗概:《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跟生命中的枷锁作抗争。他从小残疾而卑微,首先需要打碎是自卑的枷锁,处理旁人的有色眼光。还好,他的出身不算太差,父母虽然去世的早,但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可以自由去选择他的学业。他去德国读书,去巴黎学画画,回英国学医,还读大量的书,这些经历使菲利普保持了善良的品性,真诚待人,从而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菲利普顺利打碎了自卑的枷锁。
当菲利普成年后,他又面临了情欲的枷锁,米尔德里德是他的真爱,虽然爱的如此卑微,但他还是一次一次的接济米尔德里德,给她最好的物质享受,接盘怀孕的小米,帮她生下孩子并照护,当小米跟他兄弟眉来眼去,资助他们去巴黎旅行。甚至在小米沦落为妓后,还养她和孩子。菲利普不断的在情欲的枷锁里挣扎,几乎死在情欲里,理智上他也能看到诺拉的聪明和牺牲,但他宁愿辜负诺拉而选择米尔德里德这个肤浅的女人。人太年轻的时候,不懂爱,经历了这么多故事后,菲利普想明白了自己的理想,而破而后立,斩断了和米尔德里德之间情欲的枷锁。
菲利普经历了投资破产后,好不容易熬到了伯父的遗产,让他可以上完医学院,然后去追求他的人生意义和理想了。但是在理想启程的前夜,他意外的又获得了爱情,而且爱人萨利怀孕了,他又面临了艰难选择,是和爱人结婚呢还是去选择周游和探索世界的人生。这重人生意义或者说是自我实现的枷锁,困扰着他。还好,最后菲利普选择了爱情和婚姻。
不难看出,这里的枷锁是指生理上的残疾,情欲的难以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菲利普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毛姆的文笔,难以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不甘和挣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种意义上,毛姆将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很久以前就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再读毛姆,可以更加认真的审视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摆脱枷锁。
菲利普的一生像极了普通的你我,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菲利普的影子,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生理如高矮胖瘦等各种原因自悲又敏感过。我们所痛苦的,只是我们从小就没有预料过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是如此艰辛,又或者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平庸。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认识到生活的残酷。所以不要抱怨生活,接受命运的安排,做出的努力就好。但我们需要成长,只要成长就有机会打破“人生的枷锁”,就会发现原来坚持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你生活的真谛,换一种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苛求,不奢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也是一种成功。
第3篇: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的成长经历。
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成了孤儿,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寄希望于,以后能从事神职工作。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很难不被宗教所影响。
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让他痊愈,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他还是没能如愿。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还没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职责,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讽刺的是,当他决定彻底放弃信奉英国国教之后,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爱和真诚。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也为我们付出了所有。
这种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样,虽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盲从,会让他们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枷锁不仅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让父母不去学习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像菲利普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经过察觉和反思的信仰,不仅不会违背社会约定俗成的信仰本质,反而会在更高层次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02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受不了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二流画家以后,又毅然放弃学画,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锁,所以在事业上也难免会被其禁锢。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到不用靠父母来生活,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鼓励个体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当被社会现实所困时,很难再去做出进一步的试探和选择。
而菲利普的幸运就在,虽然一直面对伯伯的质疑,但因为是寄养,伯伯也不好强迫他做决定。当然菲利普也为自己不断试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后来在读医学院时,穷到留宿街头,吃不上饱饭。
他这种宁愿不断面对挑战和质疑,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不仅给了我们希望,也激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走。无论什么境遇,都会成为丰盈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
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并在后面的相处中不断被她利用然后抛弃,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难摆脱爱情的魔咒。
最后的最后,菲利普心还是会痛,但爱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这种苦,是爱情的美丽肥皂泡不断破灭过程中,我们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米尔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最初幻想。
这种幻想让他看不到米尔德里德真实面,而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时候,他就只能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绝望。
最终现实的苦楚足够多,多到可以让他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跟他之间,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菲利普这样“倒霉”遇到一个性格和人品都严重有缺陷的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不会找到完全符合我们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过上内心充实而幸福的生活,那无疑是要走向地狱之门的。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在痛苦中看清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内心充实而幸福,除了这个人自己。
04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开始上学起,他就不断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话,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也许不会像菲利普这样有身体缺陷,但却可能有不愿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或是年少无知的某段黑历史。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或不同之处,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生命的证明。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许我们可以像菲利普一样问一句,到底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错,还是评价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争。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过上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第4篇: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一代代年轻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师作家,其实都会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们一天天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自由的度过一生?《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毛姆小说中写给无数普通人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与感悟。
《人性的枷锁》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毛姆是公认的写人性最纯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书中我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启发和感悟。马尔克斯也曾经说过毛姆是他最钟爱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都位列经典。特别是《月亮与六便士》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动力。
《人性的枷锁》读书感悟: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
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
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
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
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