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艽野尘梦》读后感1200字

《艽野尘梦》读后感1200字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8 10:15:32

《艽野尘梦》读后感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上面这段文字是小说《边城》的结尾,看到最后,心里很堵,泪水浸满了眼眶。

其实重读这篇小说,只是想感受一下凤凰这个地方,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民国时这个地方出了三个重要人物,号称"凤凰三杰"。

他们是: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沈从文,"湘西王"陈渠珍。

沈从文早年就是在陈渠珍的军中做文书工作,陈渠珍对沈从文的帮助很大,可以说没有陈渠珍就没有后来的沈从文。

陈渠珍戎马一生,酷爱读书,不近女色,从西藏返回湘西后,经营湘西30年,人称"湘西王",解放前弃暗投明,投入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

《艽野尘梦》是陈渠珍在西藏经历的回忆录,是一部奇书。凡是读过的人无不铭记终生,甚至很多人因为这本书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也知道陈渠珍和藏族姑娘西原那催人泪下的故事。因为太过悲伤,所以一直不敢碰这本书。

去年底和朋友去西藏,在尼洋河边看到了陈渠珍和西原的塑像。本想跟朋友介绍一下两人的旷世生死恋,可话没到嘴边,眼泪却先出来了,只好作罢。

今年春节碰到疫情,假期比较长,有时间可以宣泄感情,就决定把这本书仔细读一遍。

陈渠珍在西藏的经历是1909年到1912年,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在西藏更是如此。陈渠珍随川军入藏,一路上也是惊险不断,但靠着其果敢多谋也都逢凶化吉,屡建奇功,最后驻扎在工布。

陈渠珍知书通理、为人通达,军营中深得官兵拥戴,同当地藏民、官员、喇嘛也相处极为融洽。

当地一官员彭错夫妇与陈渠珍交往甚密,因陈渠珍几句赞美之词就将其侄女西原(名字应该是陈渠珍取的)赠予了陈渠珍。

"彭错夫妇,导西原来见,靓衣明眸,别饶风致。余亦甚爱之"__陈渠珍

陈渠珍当时在四川已有家室,但长期行军在外,尤其是在西藏高原,有一个藏族姑娘能照料其生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西原是一个身手敏捷、深明大义的藏族女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女中豪杰,其对陈渠珍可以说是一往情深、十分敬仰的。

两个人在一起没多长时间,就发生了武昌起义,进藏川军发生叛乱,形势变得十分危险动荡。陈渠珍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脱离乱局、潜回内地,随携西原辞别家人,带领同籍官兵及亲信随从共计115人,取道羌塘无人区奔赴内地。

这一路可以说是生死之路,一走就是200多天,最终只有11人活着到了兰州。

陈渠珍一路的追忆十分精彩,描述历历在目,泣天哭地。唯西原在途中说的一段话让人难忘。

"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耶。"__西原

陈渠珍在兰州遣散了众人,带着西原来到了长安,准备从长安返回老家湘西。

命运捉弄人,不幸的西原在长安染上了天花,最终香消玉殒葬在了长安城。

"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__陈渠珍

这是整部追记的结束,读至此,实在难以控制自己悲痛的情绪,嚎啕大哭。

西原悲伤的结局让人痛惜,幸有陈渠珍的《艽野尘梦》让这个美丽的藏族姑娘成为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可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这样的生死别离不为人知,104人葬身茫茫荒原,埋葬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川军进藏像陈渠珍和西原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是少数,更多的恐怕是烧杀强掠。

武昌起义影响到了进藏的川军,分裂成了革命派和保皇派,陈渠珍也是看到了形势的复杂,难以驾驭才决定逃往内地的。随后藏地的局面就失去了控制,此时已名声狼藉的川军激起了众怒,最终被藏族民众驱逐出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返回拉萨。

彭错夫妇因与汉官交好,被重新执掌大权的达赖喇嘛除以极刑。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似乎只有杀戮--为了钱财,为了民族,为了信仰,或者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推荐信息

  • 《最后的儒家》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2

    《最后的儒家》读后感说来惭愧,自从上次4月更新文章以来,足足有两个多月没有写一个字了。看的纸书阅读记录也停滞在3月29日。长久得惶惶如隔世一般。自从疫情恢复现场上班之后,疫情期间在家养成的阅读习惯,仿佛一切都归零,惭愧!还好自己的画画,还依旧坚持着。推而想来,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真不是一

  • 《爱的教育》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2

    《爱的教育》读后感闲暇时间,逛书店无意间翻到了这本《爱的教育》,之前就接触过这本书,只是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味,决定买下这本。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 《教育何为》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2

    《教育何为》读后感因为我目前从事的是博物馆教育行业,所以对于谈教育的书比较感兴趣。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尼采的作品,它比纯哲学书好懂,因为尼采创设了一种情境:两个大学生、一位老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青年教师),四人在莱茵河边论道。周国平的翻译和导读也很精彩,所以我很顺畅地读完了,自认了解了尼采想表达的关于

  • 《常识》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常识》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梁文道先生的《常识》,感觉内心某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得到了抚慰。梁文道说,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的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

  •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学完课文《蟋蟀的住宅》后,我对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一长假期间,我拿起《昆虫记》,刚读两页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法布尔妙趣横生的语言将我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蜣螂忙忙碌碌地制作粪球;小蜘蛛利用蛛丝飞到各个地方;萤火虫用麻醉剂对付猎物,螳螂竖起前腿好像在祈祷

  •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6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二十一世纪较之上个世纪物质飞速发展,而人的精神发展并不同步。社会媒体的多样报道,舆论的多方立场让人们在拓展眼界的同时又重构了其价值取向,而有些人所取的价值观并不被主流所接受,例如拜金纵欲等。当出现这类价值观时,我们不该持一致的否定或厌恶,而要从人的经历中找出关键,以矫正其或缺之处

  • 《战争的哀歌》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战争的哀歌》读后感六月在当当买了三本书。《Thesorrowofwar》;《傲慢与偏见》中英文对照版;《终极观星指南》。现在的纸书越来越贵。不知道是作家的劳动越来越值钱了,还是出版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了,要不就是读电子书的人多了,买纸书的人少了。要想买一本想读的书,30块左右基本找不到了。比较普通的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

  •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

  • 《教人幸福的生活》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4

    《教人幸福的生活》读后感有幸拜读了《教人幸福地生活》一书,刚题目时我的理解是这本书是写了一些如何让人生活的快乐、幸福的书,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才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本书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写了如何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和自己感受到幸福。书的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硕士刘畅,她曾经留学美国和日本,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