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最后的儒家》读后感

《最后的儒家》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5:57:14

《最后的儒家》读后感

说来惭愧,自从上次4月更新文章以来,足足有两个多月没有写一个字了。看的纸书阅读记录也停滞在3月29日。长久得惶惶如隔世一般。自从疫情恢复现场上班之后,疫情期间在家养成的阅读习惯,仿佛一切都归零,惭愧!

还好自己的画画,还依旧坚持着。推而想来,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还是为自己点个赞。回到读到的书--《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尤其结尾这两个字,从文章开始到最后,是一条情绪主线,书是描述梁先生从年轻到老年大半人生的经历,绝对没想到这居然是一位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就读于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艾恺撰写的。

其对中国历史和思潮的熟悉和了解,让我这个中国人感到汗颜。说是传记,实际上书的主要年代,从1918年~1949年,战后的北京,只是一笔带过,而1918年之前的经历,也几乎没有什么篇幅。在当下的学者看来,梁漱溟先生是一个中国现代时期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他的思想在他的年代不易为人接受,不过100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在那时的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事带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让我们皆肃然起敬。

章节一开始切换到梁先生父亲在1918年,一个特殊的日子。投湖自尽。这是早年他在北京6年之中,一些意义深远的重要事件中可能最重要的一件。他出生的年代,也非常巧合与毛泽东同一年。梁漱溟早期的时候信过佛,1912年的时候,他母亲就在长期的病痛之后,终于去世了。他在这之后,一直持续到1916年年中,采取了独居自修的生活。这是一段时期他自己也曾后来多次提到的精神迷乱时期。

父子相处起来一直存在沉重的气氛,但父亲对儿子采取的是抚慰态度,即便父子之间并未实现和解,梁漱溟从未名独居的房间里传出那令人讨厌的香烟和诵经声,足以延续这种紧张关系。更让他父亲恼火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那是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唯一希望应是采取议会民主之类西洋制度。在其父亲投河自尽之后,梁漱溟似乎反而与父亲建立阴阳通道,转而支持儒学。在1921年初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当中,谈到他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观点。提到所谓的世界灵魂与叔本华的意志概念相伴,人的一生就是这种盲目力量的一种表达,生命就是个体与实现这种意志,而与各种障碍相斗争的过程。颇有点纪念“父亲”的味道。

梁漱溟提出三种理想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义务,第1类型以西方为代表,它是以常规的或超标准的方向,它反映了作为动物的人的基本问题,对食物中所繁衍的需要,在这里为了征服环境并满足这些根本的要求,于是一往无前的西方文化所有的特征和成果,有科学民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都是自然的沿着异域的这一方向发展起来。遇到第2个方基本方向是自己与环境协调,也就是在抑郁本身的要求和环境之间求得一个平衡,这种文化类型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寻求感情上满足的生活,并由此获得极大的内在惬意感和生活的快乐,这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第3种类型以印度为代表一一回复道,自身去寻找自我的否定,在第3种文化的最后阶段,人类意识到社会不过是一种错觉,因此要追求绝对的启示。

想起来这样的一段话,但你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你可以交给科学;如果科学不能解决交给哲学,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佛学。,是不是从这三类分法,有一些类似之处?梁漱溟看到机器、生产和劳动分工可能会使人丧失人性,这种机器身上,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而不能使功能得到具有创造性的满足。中国唯一的伟大成就就是,孔子和早期圣贤超出当时物质环境和中国文化当时的发展水平所允许的限度,得出对人性更好的理解,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中国文化诞生的过早了,中国时代环境并未提供一个充足的基础,经济或理智的发展,以使中国文化得以充分认识自己,这样历史就使得他不能全部实现自己的基本精神,技术不上成功,也说不上失败,而是处在一种暧昧不明的过渡状态。中国人民还处在第一问题,为了当下,第1条路不能不走,你顺道去走第二路,所以就只能委屈去搞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文化,这样控制和谐的基本思想就仅仅是一种实际味道的草率成就,这是她真性情萌芽的结果。历史上的儒学和中国文化只是建立在糟粕形式和呆板教条,就算是产生了一些模糊的印象,中国文化根本上不如西洋文化那样鲜明。这些观点支撑了梁漱溟后来大多的事件。

正是有了这些的基本观点,却认为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所谓的中国文化真正的精神,碍于我某些其他的文化守成者所认为的,要全盘保留,是不同的观念,所以梁先生会对西方的一些东西是体现出他认同的一方面,同时对完全继承当下就应是过去的文化,而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我与这种生活还折磨,容我尝试着少分再来说话”。其认为以前少有人真正理解理解孔子,他是唯一拥有拯救人类的启示的人。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在社会的反应来看,基本上涵盖了左中右派三方面的批评者,可以说是真不讨巧啊。

梁先生在1920·1926年开始了,其上下求索,他通过不同形式的讲学以及对一些事物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办学、爱去传播他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山东菏泽中学的改革,谋求的是对人的整体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情感和道德上让人知道,这句话倒像以前早期西方的学院。传授知识,其实往往不是教育的最主要的因素。从1927年开始,其真正乡村重建的开始,毛泽东也同时写出他的最著名的一篇调研报告--关于中国农村的社会调研报告,整个中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有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中国的救亡之道。杨先生一直认为乡村建设,应该与政府和政权有隔离,但事实上,他又依赖于当地的政权的支持,比如说当时的李济深以及后来的韩复渠。可以说山东的乡村建设的试点是其一生中间的高光时刻。但这个高光时刻被中日战争所阻断,而梁漱溟不得不重陷其内心希望规避的政治当中,做一定的结合,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任?民盟的秘书长。这些梁先生一生贯穿的矛盾,个人认为也有点像知识分子的矛盾,当你真正需要去实现你的抱负,你需要一定程度上去做妥协。纯粹的理想主义,是很难真正去行事的,所以很多政治家的字典里妥协是必须的,当然我们不能说梁漱溟是一个政治家。在1949年之后作为一个政治协商会的一个重要成员,但不得不说,在整个历史上的作用。远不如在解放前,好在他还可以说安度晚年。

梁先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希望继承中国真正孔子圣人文化的儒家代表。你的思想能坚持并实践,这本身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事情。其对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倡导,难以想象是这样一位并不是成长在乡村的城市学者提出的。乡土建设。即便是在如今的有些生活意义难知在哪的当下,也有实际的意义,记得前几年,我到安徽黄山去旅游,特别是来到碧山附近,这一片区域,一些学者所倡导回归乡土,引起人们去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起点,中国文化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在碧山期间分明感受到美景以及闲适的氛围,让人流连在周遭自然、社会融合的惬意中。

推荐信息

  • 《爱的教育》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2

    《爱的教育》读后感闲暇时间,逛书店无意间翻到了这本《爱的教育》,之前就接触过这本书,只是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味,决定买下这本。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 《教育何为》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2

    《教育何为》读后感因为我目前从事的是博物馆教育行业,所以对于谈教育的书比较感兴趣。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尼采的作品,它比纯哲学书好懂,因为尼采创设了一种情境:两个大学生、一位老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青年教师),四人在莱茵河边论道。周国平的翻译和导读也很精彩,所以我很顺畅地读完了,自认了解了尼采想表达的关于

  • 《常识》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常识》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梁文道先生的《常识》,感觉内心某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得到了抚慰。梁文道说,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的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

  •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学完课文《蟋蟀的住宅》后,我对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一长假期间,我拿起《昆虫记》,刚读两页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法布尔妙趣横生的语言将我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蜣螂忙忙碌碌地制作粪球;小蜘蛛利用蛛丝飞到各个地方;萤火虫用麻醉剂对付猎物,螳螂竖起前腿好像在祈祷

  •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6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二十一世纪较之上个世纪物质飞速发展,而人的精神发展并不同步。社会媒体的多样报道,舆论的多方立场让人们在拓展眼界的同时又重构了其价值取向,而有些人所取的价值观并不被主流所接受,例如拜金纵欲等。当出现这类价值观时,我们不该持一致的否定或厌恶,而要从人的经历中找出关键,以矫正其或缺之处

  • 《战争的哀歌》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战争的哀歌》读后感六月在当当买了三本书。《Thesorrowofwar》;《傲慢与偏见》中英文对照版;《终极观星指南》。现在的纸书越来越贵。不知道是作家的劳动越来越值钱了,还是出版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了,要不就是读电子书的人多了,买纸书的人少了。要想买一本想读的书,30块左右基本找不到了。比较普通的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

  •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3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

  • 《教人幸福的生活》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4

    《教人幸福的生活》读后感有幸拜读了《教人幸福地生活》一书,刚题目时我的理解是这本书是写了一些如何让人生活的快乐、幸福的书,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才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本书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写了如何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和自己感受到幸福。书的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学硕士刘畅,她曾经留学美国和日本,现任

  •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34

    《好玩的数学》读后感数学的神奇之处,有时候靠老师讲是讲解不出来的,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莫比乌斯带”是数学课本上的一个探索活动,简单讲解了操作过程,因为不是重点内容,所以我并没有带着学生们去研究过,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