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猎人笔记》读后感800字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跟随着作者屠格涅夫的笔尖,我就那么地进入书中,作了一次奇异的猎人游历。这本书就是著名的《猎人笔记》。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着书页,看到了那霍里与那卡里内奇,是谁说农奴缺少地主保护就不能生活了?不但如此,情况还恰恰相反,霍尔离地主老爷的“保护”远,所以生活好,而卡里内奇有着行猎老爷的“保护”,反倒连一双草鞋的钱都落空。在这本《猎人笔记》中,其它的情节也无不体现出屠格涅夫为农奴打抱不平的心情,在如此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在《莓泉》一篇中,符拉斯因丧子,长途跋涉去向地主请求减租,却被怒斥一顿,赶回家去;斯交布希卡穷得“每天不知道用什么东西糊口”。他受尽欺压,甚至连打喷嚏和咳嗽都胆战心惊!这是多么腐朽的农奴制度!不用太多例子,从这么一篇中便可见一斑。作者在揭露社会现象时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含蓄、简约,言尽而意无穷,揭露了地主残暴,虚伪的真实面孔。这使我在无意中触摸到了俄国社会的本质。
俄国社会是如此不公!宛如一个金字塔,沙皇高高在上,贵族与地主坐享农奴们的劳动成果,而农奴却从始至终徘徊在下层。就是那么一句话,定格了他们的地“农奴将永远是卑贱的农奴,而地主将永远是高贵的“地主”。这是多么不公!地主们身上穿着凌罗绸锻无所事事,而农奴们却要每天每日穿着整洁的“制服”给老爷们做牛做马;地主们衣食无忧,而农奴们却要起早贪黑为挣得面包而干活;地主们的桌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而农奴们却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屠格涅夫着实令我敬佩,他并没有以地主老爷的态度居高临下地看待农奴,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出场,和农奴一起打猎,一起讨论些平常的琐事。他那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已深深地把我吸引,我仿佛也在书中,为那些农奴打抱不平……
这时,在你看完这本书时,不会不称赞屠格涅夫为“大自然的诗人”。这本书是用来燃烧的,它是那么神奇的一本“燃烧火种的书”。(梁悦琳)
第2篇:猎人笔记读后感400字
这个月大致粗略地读了《猎人笔记》这本书,它呈现的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俄罗斯的农村生活。全书以一个猎人游猎为线索,通过二十几个故事揭露了农奴主的残酷与虚伪、农奴的悲惨与无奈,批判了农奴制度,对美好生活寄予了渴望。如此好的一本书,里面的景物描写我感觉达到了极致,却没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及分析它的内在描写,只是看个热闹。
印象比较深的有好几个章节,这次只写几个正面的感受吧。最开始“霍里和卡利内奇”这一个部分,一个勤劳自信,一个热情浪漫,都是我喜欢的类型;“美丽的卡西扬”爱思考又聪明,还不失纯真善良;“孤狼”那个章节,其实孤狼是一个尽心尽职、强壮能干的护林员。但是那次他却冒着被地主发现的危险,放走了那个偷树的贫苦的庄稼人,他很有同情心,很善良;“歌手”中的雅科夫很有艺术天赋。
此书中好多个人物形象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语言魅力甚是吸引读者,如果能融情于景,去深刻体会,估计会是截然不同的收获。我感觉读上一遍好像跟没读一样,再读书三五遍也不为过。
第3篇:读《猎人笔记》有感
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完一部分后,我就被屠格涅夫的文字征服了。
这本书的第1章《霍里和卡利内奇》主要讲:奥廖尔省人和卡卢加省人有这明显的差异,接着又像讲故事似的口吻,通过对霍里波卢特金先生、卡利内奇等人的描写,包括住房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多次运用对比,写出了奥廖尔省人与卡卢加省的差异人。
文中的第1段多次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将两个省人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住房特点,饮食特点,住房等对比,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能更好的对比出两省人最根本的不同。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多次的描写环境,环境描写不仅能让文章锦上添花,优美的语言文字也能使读者具体地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风景,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文章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同样很精彩,外貌描写能更加直观的写出他的性格特点。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虽然不太多,但读者依旧能够了解并认识文中的人物。霍里有经营管理的头脑,较现实是正派,务实的人。他懂得实际生活,他积蓄钱财要修建房屋,和有权有势的人融洽相处,并且他有一个对他服贴团结一心的家庭。但卡利内奇则不同,他热情洋溢,喜欢幻想,他属于理想派,浪漫派。他不喜欢深入思考,盲目的相信一切,这是文中对卡利内奇描写的一句话,很好的表明了他的性格特点,也证明对卡利内奇的介绍。作者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师,故事生动有趣详略得当。这都源自于生活,他非常了解俄罗斯,熟悉俄罗斯的一切,所以才能如行云流水般地讲述关于俄罗斯的一切。
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作文写什么〞“作文的题材从哪里来”等种种问题所困扰,我也时常因为作文题材不新颖等问题的担忧。但当我读起屠格涅夫的书时,感觉似乎永远也写不完似的,他的脑海中的故事,优美的文字无穷无尽,后来仔细思考,也逐渐明白,这种是因为对俄罗斯的熟悉,才能让他有话可说。也就表明了生活中要多观察,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超的写作手法都和平时的积累分不开,所以还要多注意读书。
只要多读书,多积累,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也能与他齐名。(杨馨雨)
第4篇:猎人笔记读后感500字三篇2
郁郁葱葱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白色的教堂。夜气中弥漫着荞麦的暗香,一猎人背着猎枪慢慢走向远处闪着灯光的村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这些小说广泛而真实的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外省城乡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优美,人物性格生动典型。从中我们能看到俄国农民的淳朴聪明,天真友善,满怀理想和多才多艺,即使贫穷,也盖不住他们身上的光彩与个性。我们还能看到工人、学生、县城医生、小地主、磨房主、破落贵族等许许多多的小物形象,他们有的正直善良,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却愚蠢残忍。作者对当时的农奴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猎人笔记中,他将农奴制置于一切美好品质的对立面,从而深刻的揭露了这一制度对所有人,人性的践踏。
这本书被大家共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这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既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与自然的热爱。
第5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三篇1
“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我喜欢串门,穿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认识不同的人。这次我穿越到了《猎人笔记》中,来到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作者屠格涅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三巨头之一,《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
《猎人笔记》展现两个社会阶层不同的风貌:第一个描写的是压迫和剥削农奴的地主阶层,为我们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地主肖像,有凶残暴戾的,有贪婪狡诈的,有穷奢极欲的,有伪善阴险的……但是无一不愚蠢,卑劣,伪善空虚,他们靠着压榨和剥削底层的农奴过着如寄生虫般的日子,就像《神曲》中的母狼是狮子和豹子,它们披着人的皮囊,却拥有母狼的贪婪、狮子的凶残和豹子的伪善,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农奴制度的野蛮与黑暗。
另一层描绘的是俄罗斯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们却认真务实,积极进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活尸首》里的露克丽娅,她原本是一个漂亮活泼、能歌善舞的农家姑娘,但因为有些原因,她身体枯萎了,但她的心灵却显得更美丽动人。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民,他们就像旧社会的朵朵鲜花。
当今的社会,虽然没有这两种截然不同阶层的存在,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品质的人,一种贪婪、伪善,如压榨工人的黑心商家,制假售假的黑心工厂,这些人无疑是社会的败类。另一种善良无私,如舍己为公的白衣天使、默默无闻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是我们讴歌的对象。
当今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奋斗,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我们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幅蓝图,它定将会早日实现。
《猎人笔记》让我看到了俄国黑暗社会两种不同阶层的差异,也是这本书,让我在对比中感受到了身处当今社会的幸福与幸运。
第6篇:《猎人笔记》读后感
屠格涅夫是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可是当我读了他的作品才知道,他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抒情诗人。
翻开《猎人笔记》,仿佛翻开了一幅俄罗斯田园风光图,朝阳、落日、晨曦、星光,应有尽有,每一处美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在这诗情画意之下,是更为广阔的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民。
这些农民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猎人的脚步,我们来到白金草场,在安静的夏夜听孩子们讲着离奇的传说……当然,屠格涅夫不仅在作品里融入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还融入了庄园、磨坊、宴会、旅店……准确而有力的再现了旧俄国的百态众生。
在美丽的风光背后,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姑娘被情郎抛弃,年幼的孩子早早的分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在社会百态中,地主的腐朽、贪婪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以诗意的笔法描写了俄国最现实,最残酷的农奴制问题,《猎人笔记》完美地体现了屠格涅夫“诗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我看到了俄罗斯美丽的风光下的哀婉与忧伤,也体会到了苦难中的快乐与希望…(刘子潇)
第7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三篇3
下午太阳余晖落在身上暖洋洋的。带着惬意翻开《猎人笔记》,一股清香飘荡在身边,回味无穷。
《猎人笔记》出自屠格涅夫之手,有20多个篇节组成,通过自己猎人的世界讲述了地主们的专横、强暴和农民的可怜无助。全书表达了农奴制的悲惨,作者对农奴制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无奈。
我十分欣赏作者的才华与精神风貌,虽然作者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他并没有被同化,反而极力反对农奴制,他本应有着奢侈荣华但他都不稀罕,他站了出来通过自己的才华写出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猎人笔记》,《贵族之家》、《前夜》等等。他是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更是每一位农民的恩人。
我最欣赏的是《活尸首》这一章节,“我”遇到了“我”家女仆中第一美人露古丽。他瘫痪了,她的未婚夫也离他而去,他没有抱怨还善于用自己的乐观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与乐趣,他无私无欲,有博大的胸襟,也不管别人怎么对待她,她总是能够体谅别人,他有强大的心理,身残志更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书中的一幕幕艰辛,一幕幕的可怜,都让人对农奴制深恶痛绝,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华横溢。
合上书身边还透着一股清香,使人心旷神怡。
第8篇:猎人笔记读后感500字三篇1
本书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列夫,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父亲是破落的世袭贵族,很早去世。母亲是富裕的地主,极其专横任性,她手下的农奴们经常受到残酷无情的惩罚。
这种惨状引起了屠格列夫的愤慨和抗议。他说:“我诞生并成长在殴打的折磨的环境里,那时候我在心中就已产生了对农奴制的憎恨。”这种憎恨便是他后来创作《猎人笔记》的动机。
别林斯基在评论《霍尔和卡里内奇》时说,屠格列夫“从他以前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可以说,《猎人笔记》里大部分特写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来反对农奴制的。
在众多文章里,我最喜欢《活尸》。《活尸》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露克丽亚,她从前是个漂亮活泼的女仆,但是一次意外让她长期瘫痪在床,骨瘦如柴,无法自理。村里人给她起外号叫“活木乃伊”,但她仍然是一个聪明、温柔、虔诚的基督信徒。
露克丽亚十分善良,她对抛下她的恋人真心祝福,她对遗弃她的主人心怀感激,即使是在临终她想到的仍是祈求主人减轻一点庄稼汉们的代役租。她独自一人在小屋子里躺了七个年头,从来不抱怨上帝对她不公,认为这世上比她糟糕的人还多着呢。
有时她会做梦,在梦中,基督会带她飞向空中,让疾病远离她,有时候她会梦到已经去世的父母向她鞠躬,因为她在人间受太多的苦,不仅解救了自己的灵魂,也卸除了他们的重负。她甚至渴望死神将自己带走,不是对生的绝望,而是对死的向往。她从不诉苦,从不抱怨,从来不要求什么,反而对一切都很感激。
《猎人笔记》这本书是当时俄国的缩影,这一创作咏诵着地主对农民的不公,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给予了农民反抗的力量,我认为,这是一部不朽之作。
第9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400字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这个寒假我把它给看完了,内容很精彩。这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小说,通过我到各地去打猎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彩描写,我的童年生活也有田野,森林,小河和溪流,可是我从没有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妙之处,然而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美好回忆。每每读到优美句段时,都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可以陶冶性情。
其次,本书中25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
我欣赏作者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奴深情的同情心,对贵族地主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我也十分欣赏书中的“我”,因为热爱生活,风度翩翩,因为他腹有诗书,爱憎分明,更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李若茜)
第10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三篇2
我热爱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让我打开秘神秘的幻想世界。而笔可以让我记录,文章的优点与特殊。
我们的视线仅限于周围何不曾,看看书的世界有多么的奥妙。这本《猎人笔记》里面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描绘的,丰富多彩、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
打开这本书,我同作者进入一个又一个村庄,欣赏过一幅又一幅唯美的画面,又如同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故起源。我又同屠格涅夫一起度过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旅程。
直到现在那一幅画面还在我脑海中缓缓浮现。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叫福玛的守林人。因为他经常一个人出没,所以人们总是称他为"孤狼"有一次作者躲雨,来到守林人的小屋。待雨停后守林人将其送到屋外声称听到有人伐树使作者惊奇不已,跟过去一看,果然如他所言,那伐树的人被抓到后苦苦哀求孤狼露出几分同情,有些动摇,但是碍于身份没有放过他,直到作者为其求情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下去,并答应保守此秘密。从此可以看出孤狼并不是没有同情心,其实他的本性并不坏,只是碍于被现实所逼无可奈何而已。
此故事告诉我们,其实世间并无恶人,只是被现实所逼至此,无可奈何而已。你我的现实生活又何曾不是如此呢?为何要将这世间的人与物想的如此昏暗?何不曾向好的方向发展呢?这世间是和谐,有爱的。
第11篇:猎人笔记读后感1000字
《猎人笔记》读完了,掩卷沉思,在这段旅程中,我收获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如果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我会说些什么?
屠格涅夫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却只是用自己的双眼去仔细看见这个世界的卑微小人物,不用辛辣夸张的讽刺,或者什么似是而非的语言。我感觉到的就是一双平和的眼睛在注视这人世间,没有过多感情色彩,但是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的悲天悯人。
在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不是极端好或者坏,就是一个普通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苦难,维护着生存的权利。只是面对苦难的态度让我们对他们进行了道德的区分。
精明务实有进取心的霍里,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不自由地活着,只为了求得一份庇护和安宁,算是一个不好不坏的人吧。
年轻的地主佩诺奇金,受过良好教育,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待其他地主通情达理,对待自己的奴仆冷酷无情,他的家里总弥漫着可怕的气氛,很压抑。他家的总管索夫龙则是他冷酷无情的无限放大,如恶狗一般的存在。(其实,我觉得作者是在表现地主本人,但是又不能说的太尖刻就只能让恶狗背锅了,不然遭受到地主阶级的迫害怎么办。都不容易啊,大作家也不例外!)
能歌善舞的露克丽亚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男人,但是因从高台摔倒全身瘫痪成了一具活尸,被家人和爱人抛弃在这所小房子里,靠路人的接济勉强维生,但是我们却读到了她的坚强、宽容、善良,总想着别人的好,却并不怨恨亲人爱人的抛弃。
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故事阐述着面对苦难的态度,照顾好自己一家人的霍里,迫害奴仆以维持威信的佩诺奇金,宽容理解他人的露克丽亚。我们不要去评判高下优劣,默默在心里思考,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可能会选择怎么做?哪怕是地主阶层,也会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破产或者被手下奴仆坑害的,所以不要简单评价好与坏!对人如此,对自己也如此,充分考虑处境因素。
细数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发现,基本上没有一个获得大团圆结局的:可爱善良的地主老太太被她的侄子弄得不得安生;美丽开朗的露克丽亚仅仅摔个跤就丧失了所有;敬畏自然的卡西扬被别人指指点点,生活困苦;勤劳善良的磨坊主妇阿琳娜被主人剃光头发送到乡下等等。就连收获了朋友和爱人的潘姐列伊也最终一无所有,饮酒至死。
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怎么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就这么悲惨吗?是的,在哲学家看来,我们人生短暂,生命脆弱,大多数人死的时候都归于虚无,不会被任何人永久铭记。快乐总是短暂,生命的主旋律是不断失去手中珍贵的东西:随着时间不断离开我们的亲人、爱人、青春、健康、活力、成就,最终留下的是贫病交加的生命残躯,最终归于虚无。
作为平凡人的我呢?如果生命注定要不断失去,归于虚无。这一生要怎么过才算不枉此生?反正都是死,庸庸碌碌?反正都是死,作天作地?反正都是死,危害人间?不,反正都是死,那就不断尝试,拓展生命边界,去体验更多的事情,去见识更多的人和世界!没钱去远行,那就坐下来看看文学家们构建的远方,人少不拥挤。——一双慧眼,你值得拥有!
除却这些生命沉重的领悟之外,如果我要推荐给别人,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暂时没钱去看看世界的广阔,没有时间去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那就去读《猎人笔记》吧,虽然长长的名字有些苦恼,但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们有机会畅游俄国的美丽森林,也有机会见识战斗民族的一些人,一些事。最终促发自己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第12篇:猎人笔记读后感500字三篇3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由二十五篇随笔组成,而主角(第一人“我”)以猎人为身份作线索贯穿全文。二十五篇文章,分别介绍并描述了主角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对地位高贵却内心龌龊之人的讽刺,这类随笔大多止步于讽刺与不屑而并没有讲述故事,自然也没有结局;其他的篇章中有对年轻穷苦人家的怜悯之心,也有对童心的赞颂与渴慕,可无论主人公是谁,故事的结局总是悲伤的。
像列别姜市场买马记,对于这类背信弃义之人本应是鄙视和恼怒,但角最后“笑着离开”,风轻云淡得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般,这时不妨过度解读一下:主角是不是经历了这类事很多次呢?还是他看到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而不在意了?可想而知,作者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批判,而是将小事扩大直至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对整个“体面”但毫无良心的地主群体作了愤慨的谴责。
再提枯萎了的女人一章。开头即是结尾,道明了露克丽雅的身世背景与她的苦楚,也说了她在命运与他人的夹击下硬抗着的生活。主角似乎更在意她的向上精神和所谓“心灵美的魅力”,但我只能感受到女人的孩子气,她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但她已经在床上躺了七年了,这七年恐怕她连大自然都没触碰到过。这样木乃伊似的活死人有什么活着的必要吗?她看不清楚她这不是意志坚定,也只是抱着无望的希望活着。好在最后的结局是理想化的(但也真实),死神最终带走了她,在主角离开不久后。
故事还有很多,可其中的悲伤不是人为制造的戏剧性的悲伤,自然也没有洪流般的悲切。屠格涅夫的悲伤如同缓缓流过的小溪悠远而平静。
第13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翻开《猎人笔记》之前,我总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记得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有只猎狗嗅到落在地上的一只小雏鸟,正准备吃的时候,鸟妈妈扎煞着翅膀勇敢地保护着雏鸟,最后猎人带着猎狗离开了,雏鸟得救了。森林、猎人、猎狗,这样的搭配太适合《猎人笔记》这个名字了。但是当我开始阅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时,一直到读完它,也没有发现关于这个鸟妈妈勇敢保护雏鸟的情节。可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课文一定出自屠格涅夫之笔。当然,最后我找到了那篇课文,它叫《麻雀》,现今编写在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第17课。注释赫然写着“本文作者是俄国的屠格涅夫”。那一刻,我有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快感。
小时候读那篇《麻雀》的课文,只觉得鸟妈妈很伟大,面对比它大数倍的猎狗,它拼死也要保护自己的雏儿。可是,现在读完《猎人笔记》,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小小的战争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猎人这个形象,如果猎人没有带走猎狗,猎狗最大的可能就是扑过去吃掉鸟妈妈和雏儿。这个善良的猎人,就是屠格涅夫。只有真正走进《猎人笔记》,我才发现他不是在写捕猎,实际上是借捕猎的过程描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抨击农奴制度。
农奴、地主或凄惨、或傲慢、或自强、或脆弱,林林总总的故事里,我总是能看到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作者屠格涅夫。他没有地主的架子,平和地走进别人的生活中,冷静地观察,深刻地思考,记录下这平凡却又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故事,让人反思、让人震撼、让人觉醒。我无法准确细致地对屠格涅夫的文章进行剖析,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总是回旋着这样的感觉——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做人要善良。
为什么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如此迷人?它无非就是把一些农奴、地主的故事变成了文字,让我们通过他描绘的画面重新走进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之中。文笔优美、凝练当然是作家与普通人最直接的区别。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不在此,而在于屠格涅夫是个善良的、有温度的人,他的文章才会有一种迷人的美!他和其他数不清的地主一样,坐拥土地和农奴,可是他用那双善良的眼睛,看到了农奴身上的美德、不幸、无奈、苟且……他看到了地主身上的暴虐、自私、愚蠢、自大……他始终没有让自己同流合污,始终以一个善良的、平和的观察者角色把这些不平等的事实记录了下来,以文字的力量来抨击这个丑恶的制度,唤醒更多的人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来。我觉得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迷人所在。纵观古今中外,但凡经典永流传的文学作品,哪一个不寄托着真善美?哪一个不寄托着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诗人陆游晚年曾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指不要只在辞藻、技巧上下工夫,诗的高下在内容与意境。同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作者那双善良的慧眼,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里有美好、也有残缺,于是,他就有了素材和灵感,也就有了写作者的眼光。
当我沉浸在屠格涅夫塑造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之中时,我竟不时萌生出一种冲动:何不用自己这支笔也来描绘一下我身边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呢?虽然在我这短短的三十岁的前半生,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却也属实有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曾经住在我姥姥家对门的老单身汉,记忆里的他瘦骨嶙峋、孑然一身,大概我六岁那会儿,我的姥爷在堂屋屋顶晒粮食,他挪步到墙外边,拿着根不知从哪捡来的破绳子,用我们小孩子根本听不懂的话和姥爷说话。我们好奇地问姥爷他说了点什么。姥爷苦笑道:“哎!他怕自己死了没人管,他想让我用这根绳子帮他上吊,然后把他埋起来了。可怜的人啊!”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最后到底是怎样善终的,而我的姥爷也早已入土,往事不可追。现在来到姥爷的村子,我发现处处都是“扶贫”的标语,连小时候的那个小学也变成了“某某某捐赠建造养老院”,如果,姥爷的那个老邻居有幸活在这个时代,那该多好啊!当然,任何时代都不乏悲惨境遇的故事,我居住的小区有对夫妻很特别,妻子矮小瘦弱,而且脑子也有点问题。丈夫瘦瘦高高,沉默寡言。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穷苦小子找不着媳妇最后勉强娶了一个稍有残缺的老婆的老掉牙故事。可是,我曾在夜跑、晨跑时,都遇到过这对夫妻。丈夫永远紧紧地拉着妻子的手,在悠哉游哉地散步。甚至有次我还看到丈夫像背小孩儿一样,把瘦小的妻子背了起来,妻子小声地笑着拍拍男人的背,又落在地上,四只手紧紧地握着。那个画面,真好!
其实,我们芸芸众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平凡如你我,不平凡亦如你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正是给了我这样一种勇气:好的作品是有温度的,当你开始有温度的思考生活,你也就离一个出色的写作者不远了。与所有的文字写作爱好者共勉!
第14篇:猎人笔记读后感500字
最近买了本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猎人笔记》这本书里人物并不多,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事情展现俄罗斯独特的风土人情。初读第一章,追随猎人的脚步来到日兹德拉县。结识了猎人波卢特金,走遍俄国树林间及奔流不息的河流,此外,还结识了纯朴的霍里,卡利内奇。在不同角度来叙述二人的不同点,为我们展示身处社会的底层的猎人农民的独特风情。
作者以行猎的方式来向我们展示俄国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带领我去卡利内奇的养蜂房度过美好下午。在树林里听蜜蜂的嗡嗡声和树叶的簌簌声中睡着。这多么的惬意啊!本书的精彩的田园景色,景物描写,也是一个特色。使其文学魅力无不体现。
而霍里与我的交谈也为我们打开了辽阔的视野。极具俄国农民的语气,口吻让人读来十分有趣,地道。这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情节简单,手法老练,让人觉得十分接地气。我只读了第一章,作者写霍里可谓挥墨如水,而另一个奴人卡利内奇则为衬托。在写作时加上自己对两人的观察,感受,塑造了这种有代表性的俄国农奴形象。总得来说,这一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运用的。虽然看的并不多,但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也让我十分感兴趣。相信我会在这本书中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阿丽)
第15篇:《猎人笔记》读书笔记400字
《猎人笔记》为屠氏所著,这些短篇小说的材料取自俄国乡村的风景与人物,当时的文学,无论是俄国与西欧,都趋于“普通化”。
行猎与自然——这是《猎人笔记》的一块总画布。每篇小说是一幅各有起末的小画,其间的人物渐渐地在背景内显露出来,慢慢地隐在辽阔的旷野中。起局总借着自然的风景,结局则借一点点印象,甚至小小的场面。如《歌者》里孩子的互换,以表达作者的情绪。那些小说一篇跟着一篇,以猎人不匆不忙地叙述自己所遇与所得印象的形式写出来。没有什么事件,却永远保存着作者个人的情调,在叙述上添些抒情的、亲切的色彩。
《猎人笔记》中各篇的主要性大多是在继续着赫尔与卡林尼基的对比,即俄罗斯民性基本原则的对比。一方面是精明强干,行为固执、性情阴郁或残忍的守财奴与农奴;另一方面是耽于玄思幻想的人、失意者、怪物痴人或圣者,如《活骸》内的露克丽雅。对于孩子屠氏有不同的描写倾向,在《白静草原》中斐迪亚与帕甫卢夏的性格是善于办事、安静、自信,依留夏与考斯提亚则好做幻想,爱迷信,为未来的卡林尼基与卡西扬。考斯提亚有“他那双黑色,发光的大眼睛给人很奇怪的印象:这双眼睛好像愿意诉说一些舌头——至少他舌头上不能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