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600字
一句胜过千年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00字
作家刘震云写了一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记者问他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呢?记者问话的含义我明白,因为这句话是林彪说给毛泽东的。林彪用天才论飘扬毛泽东,说毛泽东讲话一句顶一万句,而他对天才毛泽东不仅没有口服心折的敬畏,还挖空心思想僭越天才,用心实在诡诈。刘震云回答: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孔子说的。我心想孔子会用这句白话文飘扬谁呢?刘震云接着说,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知道,是讲我孔老二要是早晨解开一道几何难题,晚上死掉也不白瞎了。当然,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并非真的一道几何题。可“道”是无穷尽的,孔子做为圣人及教育家,应该有多闻道并多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
只闻了一个“道”,还有很多“道”闻所未闻,就想到了死,未免太性急了吧。
接下来我认真地把这两句话往一起想。但总觉得还有不搭界的地方,只好把它们糅合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这样的言辞:“早晨听了一句话,阐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句话能顶一万句话,那么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话可以不听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唱的一首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一个要复礼,一个要复辟,我们红小兵,和他斗到底。”当年“批林批孔”运动的发起者,把林彪孔丘揪到一块儿批判,本来是滑稽可笑的,但冲这爷孙俩说的这两句不着四六的话,把他们捆一起再抽一顿鞭子也未尝不可。
《一句顶一万句》600字读后感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我暂时保留意见,因为我还没看过《百年孤独》。可我刚刚看完《一句顶一万句》
有几句话,没有说清楚。吴摩西要跟后辈说的那句,章楚红要跟牛爱国说的那句。我大胆猜测,都是这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因为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很贴心。总把过去翻来覆去的回忆。而上下两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未来牛爱国怎么了,我不知道,牛爱国的过去追溯到杨百顺身上,我倒是门儿清。过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弯弯绕绕了,根本就说不清。
好吧简单说,就是祖孙三代人,未了一个“说得着”的人,从延津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荡气回肠。同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命运的无奈和在世为人的孤独。
杨百顺,本来是杨家庄买豆腐的老杨的儿子,最开始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七十年过去,他在咸阳死去,死时他的子孙辈都姓罗,因为他说他叫罗长礼。书外的人,永远记得他还叫过杨摩西,吴摩西,他跟过老曾学杀猪,跟过老詹信天主,他有过一个说的着的继女叫巧玲,后来巧玲丢了,巧玲也就是该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回到了盐津。没看过书的,必是听不懂这一层层人物关系。
杨百顺孤独,牛爱国也孤独,他们的孤独有不一样有一样。跟能说得着话的人谈对象当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须知人总会变,就像主人公频繁的改名换姓,过去说的着,现在说不着了,过去要好,现在也淡了,或许这就是人生。过日子不能总想着过去也是这个原因。过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来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个说的着的人,才能过好一辈子。
让我们致敬伟大的孤独。致敬义无反顾向前走的时间。致敬这机缘巧合弯弯绕绕的奇妙人生。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700字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700字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1200字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个情节非常有味道,大意是这样的:
男主角杨摩西在青少年时生活于农村,为了学手艺和生存,一度拜了一个师父。这个师父是个杀猪的手艺人,常年走街串巷地替别人杀猪为生。
在旧社会的农村,杀猪人是没有劳务费可拿的。每次完成杀猪的工作后,所有的猪下水会由杀猪的师傅拿走,作为酬劳。
杨摩西在拜这个师父的时候,当时师父是个中年丧偶的鳏夫,膝下也无子女。师父的脾气,又是比较温和的。因此,师徒二人相处起来,关系相对简单,也很融洽。
每次在主顾家杀完猪,把全套下水拿回家,师父都是让杨摩西自己看着分。杨摩西通常是拿三件下水回自己家,剩下的都给师父留下,师父从来也没说过“不”字。这一分成模式沿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杨摩西的师父续了一个弦儿杨摩西多了一个师娘。师父脾气温和,家里就是师娘主事儿了。以前,从主顾家回来,分下水的事,师父从来不过问。现在,不行了。每次回来,师娘都会亲自来分下水。分可是分,但是一点都没少了杨摩西的,还是三件给杨摩西,剩下的留在师父自己家里。
现在问题来了杨摩西不爽了!
不爽,不在师娘来了之后下水分得少了,一点都没少。
不爽,在于以前都是自己拿三件,现在是师娘给三件!
不爽在感觉!自己拿,和师娘给,感觉不一样。
自此之后,原来融洽的师徒关系开始变味了,开始出现裂痕了,直到最后彻底闹掰。
这个情节,很值得回味,很值得分析。
从佛家的角度来讲,杨摩西犯的是典型的“嗔”戒。
佛家最重要的三戒贪、嗔、痴。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嗔戒。相对于贪和痴,它最不容易被察觉,时时会侵占我们的心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当前三大情绪管理上的常见疾病愤怒、抑郁、焦虑都和“嗔”字有关。
愤怒,是嗔别人;
抑郁,是嗔事情;
焦虑,是嗔自己。
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一点小事就会引得自己怒火中烧,行为失控,最后大闹一场无法收场,这种人,在怒火爆发的瞬间,他(她)的注意力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相关的人身上,真正引发他(她)情绪失控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为什么你非要这样呢?!潜意识中就是“嗔”别人。
举个例子,坐地铁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别人就是无意中碰了他(她)一下,不理会或者笑一笑就得了,但是容易愤怒的人,往往就会下意识得认为对方必须道歉,否则就是素质低下、甚至有故意碰撞的嫌疑,纠缠之下,最后都有动手的可能。这个过程,就是从一件小事上升到了“嗔怪”对方的高度了。
抑郁的人,往往会对很多事情都不满意,他们(她们)会习惯性地“嗔怪”身边发生的事情总是不如意。“为什么这件事不能这么发展呢?”“为什么那件事不能那样进展呢?”“为什么最近我这么倒霉,事事不如意呢?”同样一件事,别人能一下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他(她)却总是一眼就看到其中的消极因素。比如家附近在建设一个地铁站,积极的人往往会乐观地看到几年后家门口不远就有地铁可坐了。而习惯性抑郁的人,往往看到是施工时暂时性的道路拥堵、噪音以及站离家太远其实只是不在小区正门口,而是还要再走两三百米而已。长此以往,情绪总是处于抑郁中,恶性循环,慢慢就会成为真正的心理疾病了。
焦虑的人,经常会“嗔怪”自己“为什么我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呢?!”出了一点小事,明明和他(她)没关系,却非要往自己身上扯,还要无限放大。很多新妈妈,都有过这个阶段小孩有点磕碰,是正常的,可是,容易焦虑的妈妈就会深刻地自责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导致孩子受伤,吧啦吧啦......
你看,“嗔”真的是一个很负面的情绪,但是又是一个很容易“滑”进心智的情绪,如果不加管理,后果还可能很严重。建议大家提高一下意识,以后在“嗔”念作怪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及时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心智训练,就能有效管控甚至戒掉它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世界比过去美好很多。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说实话,没太读懂。能看懂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像草一样地活着。但为什么,一句能顶一万句,不明白。
但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和孤独飘着,如同一片云,笼罩在世间每个人的头上。
贫贱夫妻百事哀。日常百姓两口子过日子,如果无话可说,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吴摩西、牛爱国不都是这样吗?无话可说,庞丽娜就是这样出轨了。可牛爱国出轨章楚红,话就是多了。一夜的话说了一年的话。
看不明白书,但能看明白生活。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400字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罗昊
“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这是来自这本书的经典录语之一。能不能与人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都与我们人生路上息息相关,这也许是当代社会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的原因吧。
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孤独的吴摩西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养女而走出延津;第二部分写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而走向延津。
这本书,是中国人民的心理写照。多半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话题之上的,主人公吴摩西为了生计,与戏子手谈,和县长一起韬光养晦,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在吴摩西眼里,县长是自己的朋友,在县长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吴摩西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去找一个能帮助自己的朋友,可是他们的友情随时间推移,慢慢变质了;吴摩西去投奔他人,却抵不过别人一句闲话。
人都是自私的,你为他付出,他不一定会为你付出,最恐怖的是表面朋友,背里却捅你一刀。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想找一个真心朋友,真的很难。
在千万人中能找到一个能和你说得上话的真心朋友一定要珍惜,这是很难得的,在十几年的路上,我才遇到一个真心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能和自己说上话的人,但能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真的很少。我们之所以累,是我们在寻找路上花太多精力了,心累了,人也就累了。
无论在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一生都在寻找。最后引用一句话作为结尾: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前两天从图书馆刚借的小说又读完了。
其实今年到现在还没看过几本书。《笑傲》、《射雕》算重温;《毒木圣经》是对非洲大陆和圣经故事的探索;《暗算》是对特务阶层的探索;最近还没看完的《佛本是道》更是没太多内容的网络水文;(当然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它有历史意义,这是一本此类修仙文学的奠基型小说,也许我已经看过它“后辈”青出于蓝的作品,但是它开创的文章流派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仍可以一阅。当然我如今已真的认为网络小说整体水平和内容就是不如现实文学作品,无聊的时候拿水文打发时间吧。)只有《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回归中国乡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阶层和熟悉的文化。我其实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学要断代。往几十年前推,作家写的是黄土、人文、少数民族、历史变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也符合中国国情;如今几十年,作家想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题材还是小人物、悲剧、不随世事变迁的少数民族、或者无奈随历史洪流变化的边远山区,等等。
如今的作者还是想往几十年前靠,而且国际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定性貌似也是这样。能够获奖的都是中国农村题材,展现中国历史的小说。当然可能还有科幻未来型的,比如《三体》,但是我还没有看过。我只是觉得很少有书写现代我们这个阶层写的深刻的。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们这样的人身上没有爆发点和矛盾点,写出的小说就不会那么跌宕起伏。代表中国大多数的应该不再是穷苦的老百姓了,希望多一些优秀的作品描绘一下都市阶层中产阶级。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写到这突然觉得时间的真的似流水啊。)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