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林徽因传》读后感
漫漫人生路,她是一个执着的行者:不停地跋涉,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她又是一个出色的歌者:在建筑领域用真情、用心血,引吭高歌,不言放弃。她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是诗人、作家,是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就是风华绝代的才女、美女林微因。
浓妆淡抺总相宜的西湖,恍若梦境的烟雨小巷,细雨蒙蒙,庭院深深,洁白的莲花正悄悄绽放着,氤氲着栀子花的几缕芳香,我们的主人公一声啼哭,降临人间。
时间的沙漏,静静地流淌着,不经意间她已长成一个楚楚动人的美少女。1920年的某一天,她随父去欧洲考察讲学,以此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接受先进教育及文化熏陶。踏上远航的游轮,西湖渐行渐远,她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欢呼雀跃。十六岁的花季少女,一个秀美灵慧的女孩,带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走了栀子花的一缕清香,她就像一株娇艳的花儿,将要在伦敦薄雾中含苞绽放。她呼吸着带有海腥味的异域空气,欣赏着巴黎浪漫优雅的风情,陶醉于古罗马帝国的庄严华美中。
在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期间,林徽因闲暇时阅读了大量书籍。才女与建筑的结缘纯属偶然,偶然的一次与柏列特医生一家外出度假,偶然的一次垒城堡游戏,因了偶然的一句话,点燃了她心中的建筑梦。从此以后,即使一座普通的桥、一栋房、一个飞檐、一扇窗棂,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都在讲述着一段故事,一个童话,一种命运。夜晚星空璀璨,月亮笑挂树梢,广袤无垠的宇宙,淹没了多少人的幻想,又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一次偶然,成为必然,缘来缘去,皆有定数,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康河的雨雾,从来无需约定,浪漫的英格兰,住着一个浪漫的中国诗人徐志摩,因为一次登门拜访李长民,诗人与林徽因不期而遇,他被她吸引,无可救药的爱上,四目相对之时光芒如流星般耀眼绚丽,转瞬即失。泰悟士河畔,雾气渐散,看着甲板上即将随父回国的林徽因,徐志摩的眼里充满忧伤,汽笛响起,敲打着少女那慌乱的心,诗人听来好似落幕的铃声,曲终人散,望各自安好--别了,留下绝美诗篇《再别康桥》。
相较于浪漫诗人徐志摩,第二个男主角稳重内敛,发现自己爱慕的女子心有所属,“择林而居”、默默守护,不告白,不索取,仿佛把自己变成一棵树,永远等在她必经的路口,那份称之为"爱″的感情,无法复制,用情至深,令人嘘吁不己,他就是哲学家,逻辑学引进中国第一人金岳霖。
茫茫人海中,一个叫做梁思成的青年才俊,才是林徽因的真命天子,他是梁启超的大公子,两家门户相当,又是世交。第一次相见,14岁的林徽因如飘逸的仙子,闯入了梁思成的世界,叩开了他情感之门,从此小仙子就占据了他的心。而在林徽因眼里,梁思成一直都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谦谦公子,正像人们所说: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两人天作之美,水到渠成。随后两人相伴飘洋过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四年之后,她穿着自己设计的嫁衣,嫁为了梁思成的妻。在梦开始的地方,新婚旅游第一站,就是考察古建筑。泰悟士河水,流水潺潺,岸边的建筑物在烟雨婆娑中,显得神秘梦幻,两人共撑一把油布伞,呼吸着玫瑰花雨的清香,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身后传来圣保罗大教堂的钟声,眼前犹如一幅画,人在画中,画在雨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唯美、和谐。
寻梦归来,眼前是“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这首带有时代印记的东大校歌,是诗人农半农对即将沦陷于列强之手的东北山河的愤慨、呐喊,与林徽因设计的东大校徽有异曲同功之妙,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强国、救国成了他们共同的志向,他们组建了营造学社,诣在研究中国的古建筑,说着容易,付诸实践困难重重。她与丈夫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经风吹雨打,遇尘土飞扬,辗转穷乡僻壤,测绘、画图、整理、论证、收集资料、提供方案,撰写考察报告,这才有了中国建筑学科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的问世,暑名:梁思成。林徽因是丈夫背后的小女人,不争功、不自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战云压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为保护搜集的资料,他俩扶老携幼,往返于北平、天津、长沙、昆明、四川李庄,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小心躲避着日本人炸弹的轰炸,躲避着出没于山林间土匪的骚扰,唯独躲避不了肺痨的缠绕,身体及内心痛苦已到崩溃边缘。在这种困苦情况下,面对美国几所大学抛出的橄榄枝,她一一回绝。掷地有声“我的祖国正在灾准中,我不能离开,假如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这份爱国之心,社会责任感来自其家族的影响。林徽因的祖父同康有为是同科进士;其父林长民学貫中西,名满京城,一贯支持革命事业,一生为民请愿,是著名的抗日派;三个叔叔也一起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全都殉国;其弟弟林恒,二十五岁的生命,在成都与日军空战中牺牲。这样的忠烈之家,出来的孩子那能有懦夫。
随父游学,阅尽人间繁华的是她,困顿李庄拖着病体打油买盐的是她;在“太太客厅”谈笑风声的是她,陋室里油灯下缝补鞋袜的还是她。她在艺术沙龙里被众星捧月,她一个人爬坡过河为生活而奔波;她可以一身华服出入高档会所,她也可以坐四面透风的卡车、住鸡毛小店。她本是富家干金、阔太,在野外考察建筑时,硬生生活成了大丈夫。她生活上穷的当手表、金笔,可她内心富有的足以装下亭台、楼阁、华美建筑。她可以没钱,不能无节,面对日本的侵略敢说:门口的扬子江是最后的归处,敢留在国内共赴国难。面对外国人对中国建筑业的嘲笑,面对这个只有男人敢问鼎的领域,林徽因大声宣布“我来了!”,此举令多少男人汗颜。
林徽因是一个能力非凡的人,无关山河岁月,她的心总能守住春天,守住一树一树的花开,能把暗淡的底子,涂成明丽的色彩;林徽因又是多么聪慧,她像水一样灵动,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剑,在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十几岁的年纪就可做出正确的选择。林徽因又是多么理智,面对徐志摩的追求,转身离去;面对金岳霖的热情,以礼相待;面对丈夫梁思成的宽容呵护真情相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漂亮不是她的错,别人也有追爱的权力,她也有不爱的选择。她没有辜负丈夫,无论是车祸后的精心照顾,还是婚后的一往情深,就连弥留之际,也是一直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从心里敬佩这样一位伟大的建筑家,不只因为她的能力、她的胆识、她的知性、她的才情、她的美丽和善良,敬仰其不言悲喜、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敬仰她忧国忧民,满门忠烈,被她一身傲骨及民族气节所感动、所折服。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五十一载春秋不长,但她承载的内容足够精彩,足已无悔。林徽因这个世间的奇女子,愿星光为你加冕,白云与你相伴,你是爱、是暖、你是人间最美四月天。(魏晓艳)
第2篇:读《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无疑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对于她,更广为人知的也许是她与三位杰出男子的感情纠葛;也许是赫赫有名的“太太客厅”(30年代居住在北平时期,每周在她家举行的文化沙龙),以及她与谢婉莹、陆小曼、凌叔华的讲不清、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但是,那些多半是并不确凿的江湖传闻、小道消息,只是她人生的一小部分。
其实,她的真实标签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作为建筑学家,她与丈夫实地勘测和记录古建筑遗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她参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主持挽救景泰蓝工艺。
作为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风格独特,充满灵性与真挚的情感。她学贯中西,才情俱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才女。她待人宽厚热诚、为人善良正直,在文学界和教育界有很多知己和朋友,也帮助过很多人。
同时,她的家也是青年人成长和聚集的地方,梁林两家子弟、远道投奔的少年同乡、工作中的后辈,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飞行学员,都是她体贴照顾和帮扶的对象,让人忍不住亲近。她以自己的才情、热诚和善良照亮和温暖了周围的每一个人,用和煦明亮的四月暖阳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
正如她自己的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我来说,最为敬佩的是林徽因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专注及投入。
因为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她得以在重男轻女、且亲生母亲被冷落的家庭中受到父亲的重视和喜爱,从小接受国学教育,后又进入用英文授课的西式学堂。十六岁随父亲漫游欧洲一年有余、并在那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地的学校。期间,她没有停留在旅游玩乐上,而是利用这个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英文版的小说、诗歌和剧本,参观了大量的西方建筑,了解到建筑和艺术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打开了视野和格局,为日后投身建筑事业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勤奋好学、见识非凡,她才改变了那个时期大多数富家女孩的命运,没有很早嫁人生子、满足在于做一名阔太太,而是选择到美国名校修读,学成了一身本领。
正因为对建筑和艺术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在生活富足的相对平静的30年代,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时期,即便缺衣少穿、疾病缠身,她也从未停止过追逐建筑事业的脚步。在四川卧病在床、经常整夜咳得无法入睡的5年时间里,她仍然拖着病体阅读了大量的史籍,参与整理、编写了大量的资料、记录,为《中国建筑史》的完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是拖着没有痊愈的极其瘦弱的身躯到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并且完成了一系列可以载入历史的成就。
之所以称她是民国一代才女,绝不仅仅因为她的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美丽和优雅的气质,她会写诗、会演剧。
而是因为和平时期,她有着浪漫的情怀、敏锐的才思,追求精彩生活的同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建筑事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她闪耀着迷人的魅力。
而在战乱和困难时期,她又迸发出惊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顽强而自信地活着,永远高昂着倔强的头颅,从未向命运低过头,甚至于做好了如果居住的地方被日军占领,则会选择投河自尽也绝不委曲求全的准备。
她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生命、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她才被称为一代才女,才会被后世铭记。
我们都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一定很多很多,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我想,有一点很明确: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扮演好自己的多个角色,女儿、母亲、妻子、员工、朋友、同学、亲属、公民、中国人、地球人。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成为一些人哪怕是几个人的力量源泉,能够造福到别人,这样的生命就一定是有意义的,也一定会是精彩的。生命的意义从不表现为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林徽因用她不算长的、但是却徇烂夺目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第3篇: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因为她的才气与智慧,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深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读书的时候,不禁发问: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优秀的学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书中,让我们与那些人交流。她优秀的笔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她的一生,虽然不凡,却也平淡,这个优秀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也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详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和父亲离开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大有转变,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幽静的江南水乡中,过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生,不会让她的才气埋没,所以她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
从遇见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与梁思成深爱彻底,再到与金岳霖相互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因此她这一生过得如此精彩、丰富,但她走时却走得很寂静、安谧。
八年抗战,使她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扰着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坚持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进步,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对于梦想的坚持,需要拿出我们不认命、不服输的勇气。还要有她乐观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温度的奋斗,坚持不懈,描绘出我们自己的人生蓝图。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走在江南水乡的青石小径上,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裙,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绝美优秀的女子却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王嘉诚)
第4篇: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
闲暇时,床头上那本《林徽因传》让我重拾,林徽因的温和,林徽因的乐观与执着,林徽因的坚定又清脆,让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因为她的才气与智慧,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深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思念了一生。在读时,我不禁发问:究竟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优秀的学者被深深思念?
走进《林徽因传》才读懂了她,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书中,让我与那些人交流。她优秀的笔风也让我感受到了她感如花蕊,秀雅的语言魅力。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但是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事业和爱情都丰满而精彩,在我认为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读着她的人生,似乎在生命之旅中呻吟浅唱。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正如林徽因所作的一本书的名字《你是人间四月天》,人间的四月是何等的美妙及妙曼。春天过于柔和、夏天颇多热烈、秋天的萧瑟让人难以接受,更遑论隆冬时节的肃杀了。林徽因其人正如其书,四月芳菲飘飘洋洋正如来自江南水乡的她一样让人感到舒适。在民国诸多名女中,陆小曼似罂粟让人上瘾,张爱玲如牡丹难以接近,冰心又似冰晶花不可观玩,来来去去,也只有林徽因像行走在人间,有那么些烟火气,像是走在人间的神女,不愿归乡。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先贤有此真言,我亦当如此,向往之。因为“人间四月不及你,芳菲落尽香犹存”。
第5篇:林徽因传读书笔记800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
这本书主要讲了林徽因的一生。从林徽因的出生到去世。正如他的出生地杭州一样,林徽因是让人魂梦所系的。恍如梦境的烟雨小镇,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就像林徽因一样让所有与之相遇之人都会被她吸引,沉迷。林徽因喜欢白莲,多年后她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那朵白莲。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她永远活在人间的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作者用了及其细腻的笔法写出了一个如花般的女子,而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林徽因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样的有灵气,感情丰富多彩。纵观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选择专业到后来各国游历,对古建筑的测绘,成立建筑系……直至后来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绩!
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一个心性敏感如花蕊的诗人,也是—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精英男人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胸怀广阔的传奇女子。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丰满而精彩。
我喜欢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矫情,尽管出身名门望族,但她却待人落落大方,从不摆架子。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走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能够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向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扰着她,她却乐观的生活。她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倾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人世。
这朵世间的白莲消逝了,岁月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停留半分,红尘滚滚向前,多少痴男怨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去匆匆,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情是一个亘古的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莲”,他不是仙,向往着凡间的烟火幸福,渴望一份平凡安稳的爱。如果可以,愿化作一段青青的莲茎,在红尘浊浪里将他托举在和风丽日中,摇曳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第6篇: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白落梅的《林徽因传》,被作者唯美的文字打动。她所描写的林徽因是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虽然只活了51岁,可是她的一生,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各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在此之前,只知道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旷世的康桥之恋,也只知道林徽因最后是嫁给了梁思成,从来不知道还有个金岳霖,终生不娶,只为了默默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金岳霖与林徽因,两家毗邻而居,只为了能将心爱的人放在眼前,静静地想念、默默地关注。世间还有这样忠于爱情、情深若此的男子,叫人真是难以相信。他的爱,艰辛,刻骨,让人心痛难当。
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徐志摩是飞机失事而离去,一直都相信有的书上所说的,是因为陆小曼花钱无度,害徐志摩四处赚钱贴补家用。殊不知徐志摩也是怀了私心,为了赶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坐的那班飞机。如此说来,也是徐志摩的心的一隅,一直没有忘掉林徽因。有关她的一切,他都一直在意着、关注着。
为此,特地百度了下林徽因,想看看她到底是怎样的倾国倾城的女子。虽然早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印记里一直只有戏里的林徽因的形象,真实的她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无从印证。百度过后,有点小失望。不觉得她有绝世的容貌,但肯定她有过人的才华,在文学上、在建筑史上,少有人能及。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在芳菲的四月吟唱出的最美丽的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暖
第7篇: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人物传记,早前,也买了很多囤在家里,想着闲暇时候拿来翻阅。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将苏尹的《林徽因传》拿来读,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所吸引。
女神,在当今世界是个随处可见的名词,也因为太常见,这个词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在那个动荡不安又蕴藏着无数可能的年代里,一些奇异美好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才情和爱情传奇,但是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间走一遭,留下的绝不止这些。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感性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优秀者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的传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句话,是讲给徐志摩听的。那时,徐志摩疯狂爱上了才刚刚十六岁的林徽因,这跨越辈分的爱恋并不曾让她的父亲惊讶或者阻挠。可惜当时中学才毕业的林徽因虽然情窦初开,却被这感情惊着了,她没有答应。但她的人生却自此和徐志摩有了关系,至徐志摩离世也没有断开。
此时,林徽因已经认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这对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启超的极力撮合,并提供一起赴美留学的机会,订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声名显赫的家族联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林徽因无疑是幸运的。在与梁思成的恋爱之余,她对未来有一份坚定地憧憬,那就是:学习建筑。确实之后她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世人对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润的诗词雅秀,忽略了她对建筑学的感情和贡献。她用自己的才能对中国古建筑赋以深刻的解读。除此之外,受她影响而一同选择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最终成了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不得不说,这是林徽因对建筑学的另一特殊贡献。
毕生钟情于诗的徐志摩对林徽因牵挂一生,而林徽因并没有答应徐志摩,却比谁都了解徐志摩的那份深情和勇气。
林徽因的爱人梁思成对于最终落在自己身上的幸福似乎有些恍惚,他说:“有一个问题,我只问一次---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冥思遐想:她的一生,曲折而又传奇。她是诗人,文学造诣让众人惊叹;她是设计师,是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才华横溢,被称为“民国第一代才女”。而她,就是林徽因。(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