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朱永新说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朱永新说教育》这本书。朱永新先生这些年一直为教育鼓与呼,一直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为教育建言谋策。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本书涉及五个方面,其中第二编说学校教育使我感触颇深。
一、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
提升学校的境界是办一所优秀的学校的关键。朱永新先生提出有理想、有专业精神、有人文关怀三个方面。第一:一所学校,你要坚守什么,要能看的出来。无论学校大小,在管理上总要有你的思想,你的理想。第二:做人的关键是诚实与爱心,做事的关键是勤劳、不走捷径。第三:建设书香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很重要的途径。如何去达到这三种境界,阅读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需要精心地为学生、教师去推荐一些书,同时更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好的学区房其实就是家里的书房。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要扩大的话,其实主要就是靠阅读。通过阅读他可以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在看世界的过程中,他也在寻找自我。阅读是寻找自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中心,应该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
二、生命的英雄——好教师
教育的关键在人,真正决定教育品质的,永远取决于讲台上的人。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具有理想信念,必须具有专业技能,必须具有仁爱之心。我是教师队伍的一名新成员,在读朱永新先生的书之前,我曾经彷徨、不知所措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方向。一位好教师,是一位能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断成长的人。当然,朱永新先生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带病工作、不顾家人的“苦难型”教师,而是多一些有智慧、有办法、专业上有建树的“智慧型”教师,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我们老师的时代要求。
三、老师的榜样——叶圣陶
一位好教师,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真的会遇到一些“讨厌的小家伙”、“烦心的小魔王”,每天和他们斗智斗勇,这让我很是无奈。叶圣陶先生使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一开始就默默无闻,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的花怒放了,自己的花还没有动静就着急了,相信只要是花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的呵护自己的花,默默耕耘,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静心教育,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一声老师,一份责任。我要向叶圣陶先生那样做老师,无愧于心。
教育不是一副猛药,一贴见效,而是像水一样,无声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快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每天的每一个知识点的累积。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智慧和耐心,让教育孩子变成一种快乐和享受,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第2篇:朱永新说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其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让我深刻感悟到: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陪伴,并不是简单的陪着孩子,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力求成为孩子的榜样和精神引领者。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光明,引发我诸多思考,以下是我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悟:
有教育意义的陪伴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和当前严峻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变灾难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与孩子共同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掌握防范各种灾害和伤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侯能够进行自救。
我们要注重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在这次的洪涝灾害和疫情防控中,一个个逆行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我们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白衣天使救治病人是责任,小朋友读书、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勇敢承担责任,有始有终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
书中介绍了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博士教育孩子的案例,正是说明了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玩游戏,看电视,搓麻将,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会感到焦虑、烦躁。其实,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如今,手机的普遍使用,也在悄然影响着年幼的孩子,有时我们会把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久而久之,孩子就依赖上了手机。之前我女儿要用手机播放着动画片才肯吃饭、睡觉,每次我想要制止,换来的都是孩子的大哭大闹。有次闹得最凶的时候,孩子说:“为什么你总是看手机,就不让我看”,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才意识到问题还是发生在我身上,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家长自己就要做个好榜样,正确引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阅读是高质量的陪伴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时常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与反思,当形之于文字时,我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不够清晰,总感觉词不达意,这时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为孩子做出表率,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是最高质量的陪伴。亲子阅读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愉快的享受和情感交流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使孩子爱上阅读,从而爱上学习。所以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中非常有益的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第3篇:朱永新说教育读后感1000字
阅读《朱永新说教育》这本书,祖国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即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就像教育路上的一座灯塔,给每一个教育人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其中,阅读是新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民阅读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作为一位平凡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也责无旁贷。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踏上了阅读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非易事。于是,我在图书室里找遍了所有带插图拼音版的图书,每天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精美的插图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短小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为了把阅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又安排布置了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任务:第一,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第二,每个孩子每天写一句话。也许是为了得到小小的奖励吧,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大,这都归功于兴趣的功劳。
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上了二年级,我想让孩子们的阅读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写作打基础。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有关写日记的书籍,并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日记,每人每天写一篇50个字左右的日记。这是上学期的目标;到了下学期,我把字数增加到了100个左右。孩子们都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完成。当然,有布置就得有落实。每篇日记我都亲自批改,并做好批注。每周评选出优秀篇目进行展评奖励。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写作。
好习惯终生受益。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已基本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孩子们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兴趣更加浓厚。每天早上七点半,孩子们准时开始早读,由班长组织进行阅读;中午,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晚上延时上课之前-——每天下午五点半,我与孩子们准时走进教室,开始30分钟的师生共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孩子们手不离笔,书上圈画优美词句、做标注。阅读之后把这些内容抄写到读书笔记本上,每天一篇,内容包括优美的词语、句子和自己的阅读感想。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付出总会有收获。三年的努力换来了阅读速度让同学们惊叹、佩服的徐馨馨;阅读书籍种类多、知识丰富的郎乾坤;被大家称为“小书迷”的吴梦可、胡庆羽、吕昕阳、刘慧昭等等。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作文常被列为范文在同学们中间传阅。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上也收获满满。一年级时,孩子们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诵读了《三字经》;二年级时,孩子们除了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外,还诵读了《弟子规》;到了三年级,孩子们每周背诵两首国学经典古诗词。另外,我还有一个计划:把《增广贤文》和《论语100》列入高年级学段的诵读行列中。曾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上学,但是可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多得多。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有了些许欣慰。
三年来,我与孩子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学习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领孩子们在读书之路上手拉手——共读共写共进步
第4篇:朱永新说教育读后感
这学期开始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最开始接触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是去年读过的,朱永新老师写的一首教育诗《让爱陪教育一起走》:“无数次,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多少回,我探寻教育的源流。三位老人的话语,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终于明白一个真理——让爱陪教育一起走。”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汇集成诗,这样的题材我过去没大接触过,所以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这本书强调了文化的自我创新。在朱永新老师眼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教育实验的源头活水,新教育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朱永新老师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那么,我作为语文老师,研发我的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进行课程设计的一个重点内筒。无论是好书共读课程、还是二十四节气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都要自觉自发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这本书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第二编整整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
朱老师说:“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一种主动地继承和发展的力量,也可以通过“阅读”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结合这学期开展的读书互动,在对待学困生、激发潜能生、备课上课等方方面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过去,自己是凭“知觉”来教,而现在,对于存在的表象,结合书中的理论,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阅读,能使我们具有生活的智慧。过去,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那些伟大的知识,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伟大的书,本身就拥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拥有这种力量。
当然,最好的阅读,就是师生共读,老师读起来了,但是学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阅读系列活动中,还要结合本班实际,杜绝形式主义,将我们班的阅读“落到实处”。
三、阅读朱永新老师的书,每一个理论基本上都会提供一个佐证。这种佐证不是滥竽充数,而是有充分的逻辑思考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朱永新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为自己代言,这其实就是实践的力量。再好的理念,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提倡的书香校园的建设到聆听窗外的声音到每日一事,再到缔造完美教室等各项活动来看,每个活动都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而且时间证明了这些活动的卓有成效。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在朱老师的言语中学到了新教育的理念,还在他的行动中明确了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这八个字的含义!
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书中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的真谛,并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感谢《朱永新说教育》这一本书,给我带来了方向,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带着美丽的教育情怀,我将踏上新的征程!(王珅)
第5篇:朱永新说教育读后感800字两篇2
书中最让我幡然醒悟的话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让我想起学校经典诵读前拜孔子时所说的话,张载的《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我们精神价值观的正确,内心世界才会越富足,生命的过程才会有意义,才会继承和发扬先贤的学问,最终为太平盛世、为中国梦添彩。
我们个体的精神价值观就是心灵的居所,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读书为什么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一、阅读,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世界。阅读是帮助我们看世界的眼镜,也是帮助我们看自己的镜子。读费罗伊德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了人其实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走进那些伟大的著作,犹如与大师面对面对话。阅读的魅力在于借助他们的慧眼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世界的细微奥妙,从而有利于我们更轻松愉快的前行。
二、阅读,能更让我们拥有生活的勇气。白岩松曾说过:“读书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信”就是生活的勇气,神获得信心,生活的信念。人是需要有信仰,有敬畏心的。读书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会让人产生敬畏心,而敬畏心是建立信仰的基础。
三、阅读,能够使我们具有生活的智慧。读书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精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那些伟大的知识就藏在那些伟大的著作之中。伟大的书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拥有这种力量。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有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无限的美,体验精彩人生。
阅读,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阅读就像种一棵树,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的价值。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读书,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人生活中最美的姿态,也是人生最美的状态。我们行动起来吧,你能拥有多久的幸福和美好,取决于能把这个姿态和状态定格多久!
第6篇:朱永新说教育读后感800字两篇1
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
我觉得“新教育”不仅仅应该是“爱的教育”,还应该是“信的教育”。相信学生的内心是善良的,相信学生可以做好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都充满信心!如果,你在校园里听到有学生在叫我们老师的名字,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们是愿意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应该训斥和打骂他们,因为他们绝无恶意;课堂上,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只要他们认真,他们绝对可以自己学好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的点拨;班级管理中,让孩子们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小到班级美化,大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民主生活,都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树立公民的意识!
“言必信,行必果。”在我看来新教育还是“行动”的教育。在新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新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来源于网上拼凑几个案例,几段文章,而是来源于我们教师自身的课堂。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新教育,树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最新的案例,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每天有“晨读,午诵,暮省”的习惯,在每天的常规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