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接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源于一次天生街道办的送书活动。这是一本超级畅销书,看完这本书后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这本书,那就是有用且有意思的经济学启蒙书,书中大量的故事、案例让人有种看柯南破案的感觉,所以看起来会觉得比较有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薛兆丰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他的线上经济学课吸引了超过二十五万人在线学习,是中国最多人学习的经济学课,他本人也被网友戏称为“网红经济学家”。多位大咖给予高度评价如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评价薛兆丰“构建了一个灵活的经济学世界观”,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评价“薛老师把经济学思维明明白白讲了一遍”。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共包含10个章节:稀缺、成本、需求、价格、权利、耐心、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协调。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经济学变成了非常接地气的知识,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你像呼吸、走路、游泳和骑车那样,自然而然的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对生活作出反应,并且轻松get经济学的有趣之处。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了太多教材,但这一本经济学教材与其他的版本的确风格迥异,其故事性远超过理论性,但又不缺乏对各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比较,因此读完后你可能并不一定会记得究竟哪位经济学大佬建立了什么理论,但在看书的过程中你大概会时不时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整本书信息量太大,我从这些“原来是这样”入手,简单分享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已经付出的不能再挽回的成本。例如我们花了25元钱买电影票看电影,观看到15分钟的时候,发现电影不好看,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马上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花掉,已经是无法挽回的成本,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看到20分钟的时候当机立断站起来离开,节约自己的时间呢?
2、机会成本
当你在考虑,是不是要为了跳过广告而买某个视频网站的VIP时,你就已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做权衡了。当你下定决心买了VIP,享受着流畅的视觉体验时;当你多花几块钱配送费,来叫了一份不想出门但非常想吃的一份外卖时,你也在无形中动用了经济学的手段来节约时间;单从钱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一点儿也不划算,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这么做呢?
换句话说,这几元钱买的并不是外卖服务,而是外卖为他们节省的时间。这些时间就是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什么是机会成本呢?它指的就是你为了得到某一样东西,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为了不看广告,就不得不花钱买会员;比如我队为了更高效更迅速的展开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选择花费重金引进可达到毫米级测量精度的InSAR技术(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进行地灾地表变形调查和监测,而不是选择自主研发该项技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并不是看价格,而是去比较两种选择背后看不到的成本,也就是你用省下来的时间这些做了什么。
3、货币成本不是全部成本
有一个似乎在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观念里,中间商就是导致我们买东西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然而薛教授在这本书里却这样评价“这种看法,就是只盯着货币成本,没有看到全部成本”。通俗的说,如果我们在7-11便利店买东西,货币成本更高,但在那里买东西,能省很多时间,也避免了不少麻烦,这时总成本可能是最低的。
再看我们的地勘工作,10年前地质灾害现场调查我们全靠人工,10年后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我们可以操纵无人机辅助高效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灾害点数据采集的任务,它花掉了我们的金钱成本,但是却为我们节约了一定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让我们得到更准确、更精准的数据,这是科技的进步,也是我们地勘经济学思维的无形运用。
4、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越大
书中有一个案例,薛教授在奇葩说的节目中也曾经提到过:过去的火车是蒸汽机驱动的,所以需要烧煤,然后从烟囱喷出的火星点燃了堆在火车沿线的亚麻,造成了火灾,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应该谁来负责?书中从成本角度给了答案,“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越大”,如果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这样的责任分摊的话”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降到最低。
目前,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在整个国土系统已日益完善,“四重”网格员也成为群众的“平安之眼”。再看看其中离灾难最近的群测群防员,表面看他们工作简单,预警成本低,但实际上,他们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也许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能察觉蛛丝马迹,快速反应,保证灾情上报的及时性,使百姓安全避让地质灾害。
总而言之,《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经济学小白,里面的很多理论、观点让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面对同样的问题,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知识让我对自己从事的地勘行业乃至自己的岗位工作有了一个更全新的经济学认识。
第2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之前在追《奇葩说》时,有个问题让我沉思许久——雨天外卖小哥晚点,要差评吗?开始,我的秒回答案就是“不要”,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冒着大雨为我服务,迟到也情有可原,或许在我遇到此类事情时,我希望被温情以待;在我听完辩手们的论点后,有一条戳中我的痛点“如果不差评,对其他在雨天送外卖的小哥不公平”。做个理性人需要冷血吗?还是说做个温情的理性人太难了!
恰好此时,我有幸翻开了《奇葩说》导师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本书通过118个经济学案例,贯通中西古今,来解释这光怪陆离的复杂世界。结合理论与现实,从简单的成本、价格、交易等到员工与老板的议价能力、产权兴起的动力。深入书本,使得我换了一种思路看世界,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地评判事物,从而做一个温情的理性人。
本书的金句非常多,以下我摘抄的几条,曾令我茅塞顿开。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波动,有了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公平背后是效率考量,不是单人的效率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
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世界靠讲市场讲规则。
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在伤害另一方,而是双方为了不同的用途,在争夺相同的稀缺的资源。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从大一第一门课《西方经济学》到大四的最后一门课《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经济学角度还是会计角度,从来没有离开过“成本”。而这一简单的概念在应用于生活:买菜、买车等。当我在阅读第二章《成本,不要只盯着钱》才感到惭愧,自己的见解很肤浅。
“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觉得其实用“机会成本”考量成本不是应该更好吗?比如在毕业季,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选择进入职场,假如我选择读研,两年产生的是费用,那么我读研的成本假设为10万,而与我情况相仿的同学可能进入了券商,顺便赶上了经济繁荣,他两年赚取了20万。那我在算自己学习成本时,20万应该更合理。尽管学习是为以后的价值增值,但用20万定义不是更能时刻警醒着目前自己失去的20万吗?才更有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动力吗?其次,置身于相对的世界,而不是孤零零地计算绝对数,更符合市场化。最后,身为会计记账时确实需要用10万,这叫财务记账,会计不光是监督和核算,我的时代会计更应该是决策,所以在决策时,20万是与整体大环境贴近,便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沉没成本、边际成本也需要特别关注。
第114讲《阿罗不可能定律》,我发现视角及其重要,这能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怎样的管理者,管理出什么成果。书上说: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虽然开会是民主的,虽然大家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最后都是投票表决,但是那个会议召集人、主持会议的人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被决定了。”
有时候统治我们的往往是最意想不到人或事,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从小就被告知,我们要有危患意识,我们要走出舒适区。现在我发现,无论做怎样的青蛙,永远都是别人盘中的棋子,在进行商业行为时,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链条中增强话语权,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做温水煮青蛙的人,才更能够统筹大局。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拓宽了我的思维,更是让我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定位自己。作为会计系的学生,随着规模经济即财务软件的边际成本降低,单纯的做账很快会交给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能取代,财务、会计是微观的,经济更加宏观。(郭新宇)
第3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前段时间的畅销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让我对原本认识里枯燥、高深的经济学产生了新的认识。而在我无意中又发现了作者薛兆丰是一位深谙法律的经济学家时,我对这本书又有了新的兴趣点:寻找到这本书中法学与经济学的交融与结合。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开卷有益。我在读这本书第一章第一讲的时候,便被作者举的例子深深吸引。这一讲名为“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你以为在战俘营里就没有经济行为了吗?战俘营里同样存在经济现象、经济组织,而且这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通过战俘之间的“交易”而逐步建立起来。没错,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这是一名叫做雷德福的经济学家笔下的故事,他曾作为战俘进入德国战俘营,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文章里讲述了多个由交易衍生出来的经济学现象,让人惊讶之余也感叹经济的无处无在: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的波动
战俘营里的面包一星期只在星期一和星期四发放两次,因此拿到面包后,战俘们必须要保存和计划好,这样才不会在下次发面包前饿肚子。这样,战俘营里的面包价格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面包的前夜,也就是星期天和星期三的晚上,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面包的价格会达到高峰,价格比平时需要多一根香烟;相反,发面包的当天,面包的价格就会回落。
战俘营里的货币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战俘营里的货币就是香烟。有货币就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战俘们会把香烟拆开,掺杂杂质后重新制作,以坏的香烟替代好的香烟进行交易。当然,如果香烟太细,别人也会拒绝接受。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当营房周边发生空袭,炮弹在营房边上爆炸时,人们会变得非常沮丧,感觉生的希望变得渺茫,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家都抽起香烟。等到第二天,危险解除了,但香烟却少了,人们发现按照原价格东西卖不出去了,这就是通货紧缩。有一天早上,传闻红十字会有一批香烟要来,那么货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于是物价就上涨了,一份糖浆从来没有卖过两根香烟,那天早上竟然卖到了四根!你看,货币增加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当然,后来证实这个消息是假的,商品的价格则又开始回落。
除此之外,战俘营里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度、舆论压力和仇富的情绪,如同外面的世界一样。在战俘营这样一个浓缩的社会中,也存在如此之多的经济现象,不得不感叹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能起到作用!
像这样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在书中随处可见,没有高深的理论、复杂的公示和难以理解的图表,所有你此前对经济学的偏见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改观——原来经济学也可以这么的有趣和平易近人,而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难以企及。
前面我提到,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在这本书中也得以体现。用经济学的原理如何来解读法律现象呢?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法学和经济学碰撞出的火花。
在“为什么女人往往嫁给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男性的价值高峰比女人的价值高峰到来的晚,因此这样的结合下婚姻的不确定性才会更少,婚姻关系才会更加牢固;再如用经济学原理对“一夫一妻”制度进行解释时,也有很有意思的结论: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功男人的限购政策,他的效果是财富转移。它让女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让成功的、更有吸引力的男人的选择减少了,而让那些年纪较轻、收入较低的男人处境变好了。此外,书中对于律师职业群体的差别也有所关注。作者认为资深律师与年轻律师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律所的专用资源,而后者却是律所的通用资源。选择成为专用资源或者通用资源当然应视个人的条件、情况和偏好来定,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专用资源将成为律所的合伙人或者管理人,这是一种妥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的制度安排,想来这又与我们常说的“律师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谋而合。当然以上所有的观点反映的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而已,但确实有它的依据和道理,读来既有意思又很受启发。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一种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经济学家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经济学家总是用经济学的头脑和思维来分析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感到陌生和缺少的。作为一名律师来讲,学习经济学的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全新的领域内积累知识和理论,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和理论帮助我们对于法律这门从业的学科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让我们比一般人具有更锐利的视角。当然我绝不敢说我已经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但至少它提供给我一种可能,让我从新的维度上来理解和看待问题并为之受益。你会发现,很多原本不理解的事情,却在阅读之后突然清晰和明白——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皆有因,也愿你会在某一契机、某一思维、某一领域的启发下收获答案。(高格格)
第4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000字
今天是三月一日,学生们开学的日子。在这一天,为2021年开启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首先从每天写作开始。
今天晨跑听书时,听到一个概念“认知越狱”。这个词非常契合我阅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阅读心理。经济学,是我的认知盲区。人总是习惯在自己的舒适区悠游自在。但是,偶尔越过舒适区的边界,走进自己的认知盲区,并且试图突围,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超越舒适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心理感受。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2讲“马粪争夺案”,我有一种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因为它让我将于欢案、《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吞碳毁容复仇”以及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等事件联系到了一起,然后对“公正和效率”有了新的认知。
马粪争夺案是一个发生在1869年美国的故事。
原告,找了两个帮工,把地上散乱的马粪堆积起来,准备第二天过来拉走。结果被告发现了这些马粪,问巡逻的守卫,说这些马粪是谁的,巡逻的也不知道。他就把马粪拉走了。原告称自己付出的劳动,马粪就应该属于他的,被告不劳而获。被告称马粪没有任何标记,是掉在地上的,不属于原告,属于土地所有人。堆积马粪的过程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他原来的所有权。他拿走的不是原告的东西。
谁对谁错呢?双方都有一些道理。
就这样,马粪的归属产生了问题。
正常来讲,马粪的归属是马的主人,但是马的主人没有捡走马粪说明他放弃了拥有权。原告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堆积起来。被告认为看到马粪给拉走。这两个过程,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劳动和不劳而获,谁应该是胜诉者?
案子中,马粪是人类通过无差别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判决呢,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鼓励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另一种呢是鼓励创造财富的人对自己的财富进行标记,否则就可能被人拿走。实际上,几堆马粪归谁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判决本身对后代人的影响,对后面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设想,有两个村子,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另一个村子,马粪判给了被告。五十年后或者100年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个村子,可能会给人创造一种印象,就是别人创造的财富,不能随便拿走,要设想他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别人创造的财富。这样,保护他们创造财富所花费的成本就不是特别高,也不会抵消他们创造的价值。这样才能积极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人们把精力放到创造财富上,这样,这个村子会越来越好,会很繁荣。
第二个村子,人们创造了财富,没人看管就可以拿走,保护自己财富的成本高于创造财富。这个村子可能就不会繁荣,就会消失。
这个案子,引起我的关注的不是谁胜谁败的问题。而是判决的立足点。判决仅仅是解决这个案子的问题,还是连带考虑这个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未来影响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习惯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公正的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
这让我联想到了2016年的于欢案。这个案子当时在媒体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量刑的问题,是故意杀人,还是防卫过当?最后的判决是后者。2020年11月,于欢服了4年的刑期后减刑出狱。之所以判为防卫过当,其中也包含了公正背后的效率考量。这个效率,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效率。试想,如果于欢被判死刑,在我们这个自古以来“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它可能产生的是什么?是对千百年来“孝道”的冲击。试想,如果于欢被判了死刑,它可能压制了什么?是作为七尺男儿的热血,是面对黑恶势力肆意辱母却软弱退让的热血和正义感。而这种冲击和压制产生的社会效率的消减是不可估量的。想想当年彭宇案的量刑在后来的多少岁月里劝退了多少双面对老者、弱者摔倒不再敢伸出热血的、正义的手,想想彭宇案对社会信任机制的不可估量的摧毁。
想到这些,我不由地叹服苏格拉底的伟大。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误导青年而被雅典法官判决死刑。临刑前,朋友借探望之机观察羁押场所,告诉苏格拉底很容易逃走。但苏格拉底拒绝越狱,他有两点理由:一、如果人人都以判决不公为由而拒绝服从判决,国家不就失去了方圆?法律判决的公正性固然重要,但维护社会秩序同样重要;二、如果一个人自愿生活在一个国家,并享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给予的权利,这就是与国家建立了契约,不服从法律就是毁约,是十分不道德的。苏格拉底毅然喝下毒堇汁赴死。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以死捍卫法律的权威,其折射的就是公正背后的社会效率的考量。之于司法判决,能做到这种考量已然让人叹服。而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舍生取义,以死捍卫社会效率,这大概不止于“仁”,必也达乎“圣”了。
在这一点上,同样让我叹服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史记》中这样记载: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世人皆以为豫让愚忠、迂腐,而我每每读到“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内心都无法平静。是什么力量的感召让一个一心想复仇的人仍然保持了这样一份清醒和公义?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目的正义而忽略了手段正义、程序的正义。而豫让却做到了,世人以为的“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的迂腐背后,我看到了一颗努力捍卫社会“忠孝仁义”的伟大的灵魂。
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马粪案”引发的有关于“公正与效率”“手段正义与结果正义”“长远和短视”等问题的思考,是有价值而十分迫切的思考。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一个决定时,目光看到的不仅仅是鼻尖,更要投向人类的未来。比如当下的教育,频繁的学生跳楼事件,频发的心理疾病,已然向我们的教育敲起了警钟,鼻尖的升学率不是教育的目标,人才是。永远都不要把人当成手段。人是目的本身。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给予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