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700字
文章的开头是三个小偷误打误撞来到了浪矢杂货店,然后收到了咨询者的来信,并尽他们所能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看到这里我以为这个故事只是通过一个店铺以咨询信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拾起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但是看到后面几章,发现作者对于事件人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地非常地巧妙,在品读作者传达地处世之道,和应对不同问题提出地解决方向之余又被作者地写作手法所惊叹。咨询的人都和一家叫“丸光园”的孤儿院有关,而这个孤儿院是杂货店老板年轻时候的爱人倾尽一生开的,三个小偷是这家孤儿院之前的小孩,杂货店老板为这些人提供了建议,也为自己的爱情相互成全了。这不能说是双向救赎,应该是多向救赎,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
过去的杂货店由浪矢爷爷经营着,他经常会给大小朋友提供帮助,他总是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帮助来求助的人,三个年轻人在闯入杂货店后,也误打误撞的给这些有困惑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议。不可以否认三个年轻人的建议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求助人的人生,但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才是改变自己人生的关键所在,别人的建议只是帮助了你一些。
浪矢爷爷说过,当人们投下信件的时候,心中的地图虽是空白的,却未必没有答案,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想寻求支持,确认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寻求别人建议的时候,其实内心早已做出了决定,咨询他人只是想得到肯定的答案,当得到的答案和心中的决定不符合的时候,我们就会再次提出咨询。这段话可能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选择确实能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做错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只要在未来的日子里,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新的生活或者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也不是一样会幸福吗?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只能是自己。
还有我们看问题不是只看表面,有些东西并不是浅显易懂的,最深沉伟大的爱往往都藏在沉默的言语中,有时候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但是请以最大的善意去对待这个世界,对待关心你的人。
第2篇: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读后感
成名于《白夜行》的东野圭吾,已被其高产的侦探小说打上深深的标签。而这部《解忧杂货铺》则仅仅是开头加入了一个简单的悬疑,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简直就不像是同一位作者所写。虽然文风相似,但是内核差距巨大。
全文很暖,很治愈。难得的是不矫揉造作。
这种类型的书极其难写。大团圆会让人觉得庸俗、好人好报会让人觉得说教,震撼人心的真情会让人觉得夸张,现实的故事又会让人平淡乏味。真的好难。
《解忧杂货铺》则又像是现实,又令人感到惊奇和诧异。一个普通的孤儿院丸光园引出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这简直不可思议。
一个穿越时空的牛奶箱,普普通通的牛奶箱,就连小镇上也几乎每户都有的牛奶箱,传达着书信。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真实的心情、暖昧的话语、细致的体贴,不只只在当下,未来的人也可以看到并感受——就是这种力量才让翔太几个小混混不再做一些令人厌恶的事。日本人的细致也穿透在他们的小说里。
《解忧杂货铺》写的之所以好,原因之一是东野圭吾可以将丸光园和杂货店这个双重偶然性的事情解释地很通畅,而且各个人物的穿插与关联都很紧密,没有出现过多不必要的人和事。
另外一点,只就故事来看,这是一本“洋葱”型的书,必须要一点一点剥开,才可以把整个故事的事件梳理完整。如果每个章节都漏掉最后一点不读,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就是围绕杂货店的五个故事。所以说,这就是东野圭吾的高明之处了——分开读也行,你要非叫我把它弄到一起,我还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一点也不牵强。
单说每一个人,都蕴含一定道理。
第一个——女性运动员,她的问题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忠孝不能两全”。
第二个——小众乐手,舍己救人,响当当的人民楷模。
第三个——意外怀孕的第三者女性,这个问题是两性社会问题。
第四个——离家出走者,他最后还是决定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当时,他在自己心中是正义的,认为自己踏上了光明的大道。但那只是照射了他眼睛的强光,后面,他会异常艰辛。
第五个——武藤社长,记得她最后是要顶着舆论压力买下丸光园。这时老园长已经不在了,他的儿子是个这方面的门外汉。武藤社长想要拯救这里,于是,她做出了她力所能及的伟大的贡献。
他们多数人希望意见和自己预期的想法是一致的。然而生活中能有多少人可以践行自己真正所想,或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呢?所以说,他们并不是真的询问意见并理性接受,而是找人找意见来证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而已。这就像是有些人在争取民众签名来支持或反对某件事情而已。东野圭吾揭示了这一点。
每个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他们认为,自己怎样做能使未来变得更好,就怎么做。但是,如果这时有很多人过来和你说,你为什么干这个行业呢,那个多吃香啊。你会怎么办?
这时有三种人。一,改变主意,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二,询问权威意见。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三种选择有可能制造出马云,但也更有可能制造穷光蛋。世界上大多是第一、二种人。第三种人一般大家叫他们死脑筋,脑子转不过弯。
写虚构传奇的书,大家会觉得新鲜。但现在市面上生活小说、生活电视剧变多了,被洗脑的人们开始欣赏这些了,觉得家里的那些平凡事,也没什么,放到书里、电视剧里也就是顶多十分钟的事。人们释怀了。或是,人们觉得他们家分崩离析,我家点事没有,太妙了。毕竟,人用钞票投的票,总不会错的。
希望不要出现生活小说、电视剧因为“注水”或是过多导致库存积压和播放量下降,因为这样有可能会销毁一些无人知晓的好书。经济学解释了“劣币驱逐良币”。
读好书是很重要的。
第3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800字
《解忧杂货铺》从第一章“回答在牛奶箱里”开始到第五章“来自天上的祈祷”结束。它展现了书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翔太、幸平、敦也、浪矢雄至,浪矢贵之,浪矢骇吾等,他们之间的联系在故事中一一被展示出来。
开卷有益,看完本书,感慨颇多,最深的感慨是品味到作者竭力展示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有烦恼的人因相信杂货店主,才会将烦恼写在纸上交与店主,店主相信他们真的有烦恼,认真对待每一份咨询信。荀子曾说:“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在别人处于人生的迷途时,帮助他人指点迷津,何尝不是一种善举?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种奇妙的东西。但也是现代人缺失的最明显的一种东西了。在书中,除了信任,还有爱。浪失先生与晓子对人间有一份大爱,一个认真回复每一封信,一封信就为流浪的孩子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
心中有爱,所以对他人的烦恼,不能熟视无睹;心中有爱,所以选择去帮助他人;心中有爱,所以做不到“太上忘情”。
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爱,学会爱,大概是令人难忘的幸福吧。在每封回信中,他都能看出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了抉择而犹豫,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前路迷茫,所以他们选择求助,去咨询杂货店店主,店主设身处地,急人之急,恰到好处的施以援手。读后感到,一念之间,可能是上天堂,也可能是下地狱。当然,有时候人有烦恼,只因内心深处在逃避某些东西,会犹豫,不过是不想面对罢了。而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人是群居动物,无法独自生活。人总是互相支撑,又互相扶持着活下去的。
“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我想,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吧。
浪矢先生最后一封来信中写到:“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可谓纸短情长,情透纸背,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恰如《菜根谭》所说的,“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第4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
故事从不起眼的社会底层人群入手,3个孤儿院长大的青年在进行盗窃得手后,进入了神秘的咨询烦恼的杂货店,从好奇到参与,再到重新思考人生,经过看似神秘的时光穿梭,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时间、熟悉的地点看似独立,却又紧紧相连。每一段故事都打动人心,杂货店的店主浪失雄治,老年之后开启了烦恼咨询,一发不可收拾,为一个个有疑问的人耐心认真的思考,付诸信件,解答烦恼。一出现自带“爷爷”光环的浪失,当时间倒退几十年,谁也想不到这个和蔼的老爷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风风火火、敢于为爱情不顾一切,打算和富家小姐一起私奔的青年。而更意外的是,打算私奔的富家小姐,最后的结局是创办了文中开头3个青年成长过的孤儿院。文中的精彩远不止如此,看似不关联的人和事,却又彼此互相关联,互为联系。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来源于浪失爷爷的话语,“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心里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一个来咨询烦恼的人,似乎都想在老爷爷这里得到解决的回答,实不然,每个写信咨询的人,早在心里有了答案,每个人的最终选择并不是老爷爷的回复,而是你的内心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命运始终在自己手里,人生的海洋浩瀚无边,自己才是命运的舵手。
然而每一个做出选择的人,都在分岔路口迟疑过,回得了的头,回不去的时间,每做出一种选择,就意味着过怎样的一生。我很感动浪失的初恋情人,在私奔失败后也并未放弃心中的爱,反而在离浪失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孤儿院,虽终生未嫁,却温暖了无数个孤独的孩子;感动浪失爷爷,为自己的私奔和情人道歉,平稳安静的相亲结婚生子,老年后开始解答烦恼咨询,给无数个迷茫的人送去心灵的慰藉;感动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用生命换来永恒;感动被歌手救助孩子的小姐姐,一辈子歌唱着歌手的歌曲,只为他的灵魂依然永存;感动浩介的父母,生活的压力不尽人意,给不了儿子想要的未来,付出生命也不愿成为儿子的累赘......很多很多的人物,很多很多的故事。
也许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生,都有那么一段惊艳过的时光,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着善良的心。你如何对待未来,未来便会如何对待你,愿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片净土,柔软着最本能的善良。(王硕辉)
第5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1200字
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在从破洞逐渐流失。
——《解忧杂货铺》
我站在山丘之上,望着这个世间,停留在黎明。一瞬间,灿烂的骄阳自地平线越起,照耀着这个世界,也填补了空旷的天际。
在那罪恶的东京之夜,敦也、翔太和幸平三个小偷狼狈地逃窜。最终他们来到神奇的浪矢杂货店。
他们就这样来到复活的杂货店。
他们收到信,再回信。从一开始的敷衍了事,到后来的认真对待,解决烦恼。有人徘徊于爱情与梦想之间,有人迷茫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有人挣扎在亲情与未来之间……
是什么让他们让他们静下心来,面对着一份份信件?是信仰,是他们对未来的信仰,是他们对生活的信仰,更是他们对光的追求的信仰。
那是日本经济泡沫碎裂的时代,过往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未来却是如此迷茫而无知。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却也是因经济泡沫破碎被裁员的可怜人。他们甚至连普通人都算不上,他们打劫敲诈,无恶不作,但他们也是英雄。他们救的不只是人,更是心。他们用一封封信治愈无数个人和无数颗心。他们是心灵的医生,用一封封信,去治愈一颗颗心。
有人说他们是恶棍,劣迹斑斑,恶贯满盈。但那只是他们的外表,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和作为。他们的外表无法改变,那是他们的出身和教育决定的,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在自栩民主自由的岛国他们的出身并不被人认可甚至唾弃。他们本来自黑暗,却心向光明。他们意图一跃龙门,跨越阶级的偏见。但一朵浪花打来,他们仍回到他们的阶级,摆在他们面前的无外乎两条路:工人或是黑社会。他们成为了工人,但又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于是他们成为了黑社会。从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心已然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破洞逐渐流逝。时光将青春带走,社会留下了只有心灵的那个破洞和逐渐流失的重要的东西。他们得到的只有罪恶和审判,丢失的却是爱和自由。
“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少年的敦也、翔太和幸平曾自负地这样说,可谁又能清楚他们的本心,谁又愿意聆听他们的心声呢?他们的本心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他们的心声是对黑暗的控诉,对光明的追求。
“心一但离开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他们的心并没有离开,只是被阴影蒙蔽,为生活所打击,破了一个洞。
他们在漫漫长夜,比起枯坐的无趣,更令人难受的,是见到一封封信和回信时对心灵的问责和审视。他们回复每一封信,在每一封信的背后是他们无私地书写和回复。在面对自己也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比询问的人更多一份经验和老练,在这途中,他们也审视着自己的心,看到自己心的裂纹;依稀看到当年的自己,青涩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当年的心多么纯净,当年的情多么纯洁,而现在呢?为生活所迫,只能坐视着自己的心被生活,被社会,被黑暗撕裂。我命由我不由天!虽然无力改变社会,却能改变自己。何必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坐守富贵荣华,却只能说着违心的话;却不如做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极简的人,不昧本心。当我们老时,能否问一问自己的心:探寻到真正的自我了吗?中年的敦也、翔太和幸平问着自己的那颗心:我,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了吗?“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他们倾尽所能地回复着信件,只求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给自己寻来解脱。他们问寻着自己的本心,探寻着真正的自己。从那一刻,他们摆脱了以往的渺小普通的形象,变得高大而神圣。他们的外表虽然仍是以往那样阴暗,但他们心灵的形象却是那样光明而伟大。
在那一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愈合了。
这个世间尚停留在黎明,但他们已然远离昨夜迷茫和黑暗,迎接明日的朝阳,此时的他们已不再迷茫,而是看透。他们问及到了自己的本心,探寻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愿像他们一样,在青春的路上,探寻自我,问及本心,在青春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6篇:解忧杂货铺之深夜里的口琴声读后感
二年级的暑假我读了《解忧杂货铺》,其中《深夜里的口琴声》使我感触最深。
我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同时抱着梦想和烦恼,人的烦恼是不可以忽视的。
《深夜里的口琴声》的主人公是松冈克郎,他就同时抱有梦想和烦恼。松冈克郎在初中时开始接触乐器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他的父亲说音乐是一条不正确的道路,可松冈克郎早已把自己的梦想放在了成为职业乐队上,后来他考上了当地有名大学,可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后来他发现学校里的音乐专业的人根本不是从心底里去热爱音乐,于是松冈克郎便退了学,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即使别人都说你不行,你的嗓音不行。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最后他成为了有名的音乐家。他在一次演唱会上,演唱会着火,他奋不顾身的救下一个小男孩,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了火场。
松冈克郎让我知道了,如果你从心底里热爱一样运动,走上了这项运动的道路,就要把这项运动做好,如果遇到了挫折要努力去战胜挫折,决不能回头放弃,因为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不管做什么事都付出汗水,才会有收获,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绝不能想守株待兔里面的人一样,想着不劳而获,因为这样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这就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我。老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请教别人,就上网搜索答案,想着不劳而获。写暑假作业时老是龙飞凤舞的写,每次检查作业时老想蒙混过关。从来不想着要把挫折当成垫脚石,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懂得这些道理。
人要有目标有梦想才能飞得高,跑的远,没有梦想的人就像在浩瀚的太空中奔跑,永远不会有尽头。
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实现我们的梦想吧。(张凯华)
第7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500字
“僻静的街道上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答案。”
在一次偶然中,又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呢?
在33年后的9月13日,三个小偷入室偷窃一名成功女士逃跑途中来到了这家杂货店。他们在这天晚上收到了来自过去的人投来的咨询信。有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自己多年梦想间徘徊,心情是十分的矛盾;像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像在面临家庭巨变时,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书中有五个大相径庭甚至跨越时空的主要故事,但实际上它们又纵横交错,环环相扣。一遍又一遍地细读,品味,思考,可以让读者浮想联翩,未来有多种选择,可能有千万事物不是你当初预设的那么美好,而此时的你应该做出选择,也许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两难,而你却总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其实在那个时侯,你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在看这些问题一次次被解决过程中,让我知道,在忧愁的时候,应该学会面对,克服,而不是逃避,因为逃避,并不能解决一切。
现在你应该对这本书更感兴趣了吧!有一种想知道它名字的冲动。没错,这本书就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写的一本小说,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情节也很乱,也许这就是他的写作的一个特点吧!
第8篇:《解忧杂货铺》读后感1000字
开始看到这本书的评价觉得不错,可是看了简介之后就觉得不过是一个帮人解决烦恼的杂货店,没什么了不起的嘛,很普通的设定啊,然后就先入为主的觉得这本书应该不怎么样。开始阅读之后,的确感觉很普通,尽管这家杂货店能够联系不同的时空,这点颇有意思,可是里面的故事实在是没什么新意,解决问题也是。然后,读着读着,感觉有点意思了,下面这句话叫我印象深刻:
“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这是一个神奇的杂货店,在晚上将写了烦恼的信丢进铁卷门的投递口,隔天就能在牛奶箱里拿到回信解答。
准确来说,这不算解答,而是指引。就好比你行走在一个漆黑的夜里,面对同样未知的分叉路口,突然出现的一道光线。或许这光芒很微弱,却足以坚定你的信心。而这条路,终究需要你一个人走。
女运动员静子在陪伴身患绝症的爱人与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中徘徊;鱼店音乐人克朗愁苦于继承父亲苦心经营的鱼松店还是坚持自己的音乐之梦;少女绿河为是否应该生下有妇之夫的孩子而苦恼不已;少年浩介在经历家庭巨变后挣扎在对父母的信任与对未来的迷茫之中;女孩晴美为了赚钱报答恩人烦恼于日常工作还是专职陪酒……而三个位于另一时空心存良知的小偷也对前方的道路怀疑,举棋不定……
无论你是谁,无论身在何方,或许快乐都雷同,而烦恼却模样百般。浪矢爷爷说过“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而或许,并非是对的我们才选择,只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个答案就是对的。人生能经历的美好风景或许不在于如愿以偿,而在于阴差阳错。
东野圭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将所有的细节都联系得完美无缺。两个时空间的通信,丸光园与杂货店的渊源,以及各个主人公间微妙却紧密的关系……正如书评所说“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
这篇小说带来的感动不仅如此。每个字眼都透露着人性的温馨。比如那三个小偷,他们笨拙而绞尽脑汁的给不相干的人回复着信件,“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平凡甚至不堪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个最热忱的灵魂。再比如鱼店音乐人在火灾中义无返顾的救助丸光园的孤儿,却献出了唯一的生命,在最后一刻他依旧坚信“会有人因为他的歌而得到救赎”……
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心之所向,便是阳关大道。
“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
“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吕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