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教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此刻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经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__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我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电影主要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在武昌,革命党人名单泄露,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在思想上,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报养育我们的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字
这天,我在电影院观看了红色大片《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那次广州起义失败时的画面。()那么多战士的尸体横放着,这儿是,那儿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汉步履难行,跪在地上,抱起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低头无声,冰凉的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夹杂着眼泪从她的脸颊滑下。那些战士们身上的血迹还未干,还留有炮火擦过的痕迹。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我想战士们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还在他们身上燃烧。走到这天,也许他们并不后悔,遗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对亲人的不舍。
时光荏苒,到了这天,革命历程的血雨腥风都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因此,我们更就应珍惜现有的美满生活。
清政府为什么腐败无能?这是我在观看影片时的一个疑问。此刻,我已经有了答案:万众一心,才会有强大的力量。昔日的清政府,皇室墨守成规,官员们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只认己见,没有齐心协力,都只为自我而活,何来团结?何来力量?最终,才会导致革命,导致国家衰败,从而走向灭亡。由此可见,要想让国家富强,我们要有全新的思想和团结的力量。
让人民的生活更好,祖国更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也是革命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苍茫,黑暗,落后的是什么?是中国的昨日。双眼,被前方的昏暗所阻挡;胸膛,被敌人的枪口止步。中国的革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革命是场死死对抗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公平的战斗……
热血,就是洒在爱国的战场上。《辛亥革命》的故事情节令我为之动容。一帮炎黄子孙在辛亥革命中为党、为民拼搏,在战场上谱写青春之歌——秋瑾、林觉民……一位位勇士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尽管国家并不是那样强大。但起码,他们这颗心,是献给党的……
祖国,是一份心,更是一份情怀!不是因为其他的任何原因,而是因为爱国!国家就是一份情怀,一份永不熄灭的情怀!革命英雄们做到了,你们做到了!你们无怨无悔的谱写着自我的青春岁月,你们在革命的战场之上不会畏惧,奋勇地与敌人作斗争……
你们是无悔的!你们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向你们,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作为在《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之后出来的历史题材影片,自然会让人将之与这两者进行比较。笔者个人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拍得拘谨而古板。虽然陈列了片段化的事实,却与时代脱了节。
一闪而过的时代感,总是配合着黑屏白字的交代这在年代电影里屡见不鲜。《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也是如此。但此两片开创了偶像时代的明星谱这一招,很得意的吸引到众多年轻粉丝买票进影院数“星星”。这之后的历史枯燥题材电影大都学了这一定律,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从胡歌、李冰冰和成龙的加盟正验证了这一点。当然这点与导演无关,与技术层面也无关,与资金投入和老板的人缘关系有关。笔者个人认为,这不属于影评讨论的范畴。
不过,放在一个时空段里的革命题材电影,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将剧情短暂提炼、凝聚、使得观众情感宣泄抒发,不能冗长乏味。这一点是这部电影里最致命的短板,也彻底导致了它与《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的差距。比方说战争场面,导演张黎似乎只记得成龙是功夫明星,于是刻意给了黄兴这个人物几处近身博斗的戏份。然而此种以小写大的拍法在视觉冲击力上,往往一败涂地。大的场面铺陈得不够大气,没有了视觉震撼,期待的大场面很少很少。于是这部电影的致命问题明显呈现了出来。
那便是场面设置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而情感表达却过于想当然的一气连贯,而忽视细节上的喘息机会。本来成龙和李冰冰这条感情线可以很有层次的。客观的分析,这部电影的导演张黎是电视剧导演与摄影师出身,所以驾御跨度时间长的年代剧是很不错的,比如他的《走向共和》,但电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对于电影拍摄执行经验不甚丰富的他,很明显的走上了一条宁拘谨勿犯错的中庸之道。
观影过程中给笔者最大的感觉就是叙事的老套和过场的退步。如果放在拍《解放战争》那个年代的话,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因为有功夫成龙化身邋遢战场将军,帅气胡歌撕掉偶像面具潜入海底。然而时代的进步不应该只体现在能请到大牌上的,或是年轻观众们喜欢的偶像明星加盟影片。而应该在叙事和讲故事大方式上寻求进步。很明显,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差。
尽管大的整体逊色,甚至退步,让笔者觉得老套,当这部电影却在塑造个体形象上也所建树。这也从侧面上再次验证了张黎理性谨慎,拘谨少犯错,却没有个性,不能把握感性东西的弱点。而演员的个体表演无疑也无意间帮助了他。其中孙醇扮演的袁世凯以强横的脸部肌肉和个体化表演尤为突出,而演惯孙中山的赵文煊则显得中规中矩,这是一种极其缺乏张力的演出,笔者个人的观点是赵文渲因为对这一角色的表演之多,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套路与模式。而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出现了套路和模式,就极可能使得表演非常的概念,缺乏生动感。
尽管现今先进的化装术已经帮助他的苍老脸部轮廓很多很多,但无奈的是他一样暴露了谨慎不变通的毛病。反观察孙淳的每个镜头都似信手捻来的自然,而不露痕迹。同样的表演特性,在成龙和李冰冰这两人身上一样体现了出来。李冰冰是彻底的“外放”型演员,就算那部帮她拿到金马影后的《风声》也不过是将她的歇斯底里发挥到极致的典型范例而已。这部电影里的徐宗汉不过将她的外放功力再次出来释放。因为“给力”向来的是李冰冰的拿手好戏。
功过相抵,《辛亥革命》可以看明星,可以有话题,但因为框架和叙事问题的老套,题材的大同小异,注定难成经典!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字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什么是辛亥革命,教师让我们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
第一场广州起义的战争,让我大开眼界,大吃一惊。黄克强不怕死的精神,林觉民刚强的意志力,孙中山的无私,徐宗汉温柔善良。这些都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骄傲啊!黄克强躲在仓库内,官府用大炮对着仓库射了一炮,黄克强命大,幸运的活了下来。家境不错的林觉民,并不选择当官,而是选择了革命,在最终应对官府人,他选择了死。孙中山是一个无私的总统,是他坚持要革命,是他的努力,坚持推倒了清朝。徐宗汉的一个女英雄,她救活了多少战士,她的温柔与善良,让多少人活了下来!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革命就是使社会提高;革命是为了中国的孩子;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觉民,因为林觉民写的《与妻书》让多少人惊叹不已。对于革命的历史我逐渐地慢慢地了解了。为了革命,有多少年轻人献出了生命,抛弃了妻子,舍去了孩子。我们生活在这种和平的年代中,难道不应当珍惜生命吗?难道不应当珍惜身边的一切吗?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早上起床后,我第一时间就是把电脑打开。我打开电脑有什么用呢?那当然就是看《辛亥革命》啦!下面就让我为你们简介的讲一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辛亥革命》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是《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的又一部力作。剧本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重大突破,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总制片人王浙滨透露,《辛亥革命》将于2011年9月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拍摄完毕,并在全国上映。整部作品拥有63个完整人物角色,“除之前公布的孙中山由赵文瑄饰演外,成龙这次不但出任影片总导演,而且还出演革命先行者黄兴。李冰冰将出演黄兴的夫人徐宗汉,孙淳将出演袁世凯,王亚楠扮演袁克定,胡歌扮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房祖名则会出演武昌起义年轻军官张振武。”由知名导演张黎执导的大型史诗巨献《辛亥革命》在河北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开机。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保卫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就像教师在观影前讲的那样,此刻的我们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能经过这样的方式深刻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当年的腥风血雨,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的有意义。
影片的一开始烈士秋瑾的话就引人深思: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正是有无数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革命者,在那个风雨摇曳的年代,抛家弃子,献身革命,才拯救了中国,拯救了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__周年,回望百年辛亥,缅怀革命先贤,作为一名当代当学生,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要始终如一地做一名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字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字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什么是辛亥革命,教师让我们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
第一场广州起义的战争,让我大开眼界,大吃一惊。黄克强不怕死的精神,林觉民刚强的意志力,孙中山的无私,徐宗汉温柔善良。这些都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骄傲啊!黄克强躲在仓库内,官府用大炮对着仓库射了一炮,黄克强命大,幸运的活了下来。家境不错的林觉民,并不选择当官,而是选择了革命,在最终应对官府人,他选择了死。孙中山是一个无私的总统,是他坚持要革命,是他的努力,坚持推倒了清朝。徐宗汉的一个女英雄,她救活了多少战士,她的温柔与善良,让多少人活了下来!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革命就是使社会提高;革命是为了中国的孩子;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觉民,因为林觉民写的《与妻书》让多少人惊叹不已。对于革命的历史我逐渐地慢慢地了解了。为了革命,有多少年轻人献出了生命,抛弃了妻子,舍去了孩子。我们生活在这种和平的年代中,难道不应当珍惜生命吗?难道不应当珍惜身边的一切吗?
辛亥革命中小学生个人观后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最终,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最终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提高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高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经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此刻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提高,民族的提高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字
早上起床后,我第一时间就是把电脑打开。我打开电脑有什么用呢?那当然就是看《辛亥革命》啦!下面就让我为你们简介的讲一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辛亥革命》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是《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的又一部力作。剧本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重大突破,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总制片人王浙滨透露,《辛亥革命》将于2011年9月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拍摄完毕,并在全国上映。整部作品拥有63个完整人物角色,“除之前公布的孙中山由赵文瑄饰演外,成龙这次不但出任影片总导演,而且还出演革命先行者黄兴。李冰冰将出演黄兴的夫人徐宗汉,孙淳将出演袁世凯,王亚楠扮演袁克定,胡歌扮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房祖名则会出演武昌起义年轻军官张振武。”由知名导演张黎执导的大型史诗巨献《辛亥革命》在河北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开机。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的感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保卫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由封建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的那一段历史。
当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末期,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它的领导人就是受人敬仰孙中山。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斗士们众志成城,经过鏖战,武昌起义以胜利告终,随之产生连锁反应:湖南、江西、山西、云南、陕西五省宣布独立。不久,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的智慧、大度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推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是一场人民的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为重振中华铺平了一条崭新的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看着电影,我的耳边又响起那轰轰烈烈的枪炮声、呐喊声,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副英雄的面孔……如果没有他们为真理、民主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妻别子、心怀大爱、舍身赴死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以屹立世界。”辛亥革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我看来,革命的写照,用这一句诗来表达再好可是了。
革命,是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去完成这自古以来血腥、恐怖却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历程!美国,是靠着革命成长起来的。而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靠革命发展起来的呢?
从三国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算起,到此刻,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大大小小到将近一百次了吧,有可能都是几百次了。但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政府的封建王朝的。这,将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还体会不到那些为革命成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革命。正如我们的爱国女侠秋瑾所说:“革命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国家。”对啊,这是革命。可是,为什么这世上会有那么多愿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们呢?思前想后,我认为是信念。
“信念”对我们来说虽然陌生,但对革命与革命者们,却是革命成功的最重要的支柱。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革命;因为有信念,所以有奋斗;因为有信念,所以有用不腐朽的功绩;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那伟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也得成于信念。有了信念的伟大力量,才有了几处的起义。也正是这些起义,诉说了中国被帝国王朝,封建主义深深的伤痛。起义,为了革命。革命就是为了把封建主义这一块毒瘤从中国的心上彻彻底底的截除。
孙中山先生,以往是一名医生。并且也是他,用“革命”这把锋利的快刀,截除了这块巨大的毒瘤。当然,这也是众多革命者们一同做出的伟大贡献。
辛亥革命,不只是解放了中国人民,更是将“封建主义”深深打入用革命围成的冷宫中。
辛亥革命,是多么伟大!也愿那些在革命成为烈士的英雄也能见证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历史是人民一般回忆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以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弘扬战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热诚,光大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历史留个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有耻辱也有荣誉,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光荣,带给我们的遗迹太多了。
铭记,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再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阴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过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义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宪政着,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展望,2011。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记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再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么样?历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做出不一样的假设。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由封建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的那一段历史。
当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末期,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它的领导人就是受人敬仰孙中山。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斗士们众志成城,经过鏖战,武昌起义以胜利告终,随之产生连锁反应:湖南、江西、山西、云南、陕西五省宣布独立。不久,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的智慧、大度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推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是一场人民的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为重振中华铺平了一条崭新的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看着电影,我的耳边又响起那轰轰烈烈的枪炮声、呐喊声,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副英雄的面孔……如果没有他们为真理、民主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妻别子、心怀大爱、舍身赴死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以屹立世界。”辛亥革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
电影的开头,是秋瑾就义的情景。作为母亲的秋瑾,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封建专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母亲。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他和妻子”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向满清的两广总督府攻去,牺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与妻书》。他们本来能够享受安定的生活,却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当时的国民愚昧不堪,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他们也愿意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们的国民而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他们发动革命,是为了彻底消灭旧制度,建立崭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几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吗?在电影中,孙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国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强之路。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英国革命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却并没有实现民主,而是出现了更加专制独裁的克伦威尔,英国完全被军队所控制,之后议会不得不迎回国王来稳定局势。最终确立议会主权,也是经过与国王的妥协,经过权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国的民主宪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协的政治传统中发展而来,从大宪章开始的一个个法案使英国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也是经过改革走上了强国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价太大。革命使我国许多杰出的人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权威一朝崩溃。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即使是北洋军阀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凯也难以号令所以军阀服从他的命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长期的内乱。
最终,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辛亥革命中几乎仅有满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权力,各地的地主乡绅、旧官僚仍然存在,毫发未损。民国政府迁到北京,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实行统治,镇压革命,旧有的封建势力仍然把持政权。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经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继续控制中国。内乱之中的中国甚至面临比晚清更加艰难的处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历史发展至今,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但也有可能继续黑暗的统治,使中国国势更加衰微。在历史具体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根据自我的立场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择,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对此刻的我们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清政府也想让国家走上富强,仅有中国的强大才最贴合满清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仅有让他们继续领导国家,不断进行改良,才能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彻底消灭君主专制。
改良和革命是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路。可能仅有一条是对的,可能两条都是对的,也可能两条都是死路。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革命,武昌的一场起义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政府统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败本身就是其难以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无论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们一心为国,为了国家的提高而抛弃一切。就算清政府立宪成功,也必须为他们树立起丰碑,来纪念他们无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这段历史和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这就是辛亥革命,这就是历史。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今日我们食品学院学生党支部再一次召开了大会,继续我们的“提升党性修养工程”。在此活动中我们集中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主题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自它开始开机拍摄,到最终的闭幕式,以及期间拍摄中的一些故事我都有一向关注着,所以这部我如此期待的影片能够以这种全体学生党员团体学习与感受的形式呈此刻我的面前,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更能静下心去了解和感受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
本来在大会上我们并没有将整部影片看完,但它已经深深的吸引住了我,所以我又想办法弄到了整部影片,尽快忙完手头的工作,争取时间把整部影片看了一遍。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当然要学习那些革命义士们的为梦想而奋斗,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如影片中引用的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的“命”所指的并不只是生命,更是命运,全中国全体民众的命运啊。以往,林觉民的一封《与妻书》感动和震撼了多少人,如此年轻的生命舍弃了深爱的妻子,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自我的孩子,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明白他的梦想、他的信念是什么,他的选择意味着将要失去的,但正如他在影片中用重伤流血的双腿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应对着腐朽的清廷的官吏掷地有声的喊出“你为什么躲在暗处,因为你怕,你怕我的年轻!我死了,但我依旧年轻,你虽然还活着,但注定走向灭亡!”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坚韧,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被震撼了,被革命党人的这份执着、坚持和信念所折服。
还有一点使我感受很深的。那就是孙文与黄兴之间的情意与信任。早就想明白,传说中的“黄兴打回来的江山为何拱手让给孙文”的答案。看过之后我想我明白了一些。这是“梦想”与“实行”的关系,孙中山先生的梦想需要有人去实践,去拼搏,而这个人又必须是完全信奉孙先生的梦想,又完全相信孙先生为人的一个知己,所以黄兴作为贴合以上条件的不二人选担当了此重任。事实证明,这种配合与情谊到达了最好的效果,历史选择了孙中山与黄克强,他们二人也用事实证明了这项选择的正确性!
此刻我想说,我也会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去履行我的诺言,真正起到青年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各方面年提升自我的党性修养的!
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
电影的开头,是秋瑾就义的情景。作为母亲的秋瑾,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封建专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母亲。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他和妻子”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向满清的两广总督府攻去,牺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与妻书》。
他们本来能够享受安定的生活,却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当时的国民愚昧不堪,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他们也愿意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们的国民而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他们发动革命,是为了彻底消灭旧制度,建立崭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几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吗?在电影中,孙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国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强之路。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英国革命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却并没有实现民主,而是出现了更加专制独裁的克伦威尔,英国完全被军队所控制,之后议会不得不迎回国王来稳定局势。最终确立议会主权,也是经过与国王的妥协,经过权利法案而完成的。
英国的民主宪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协的政治传统中发展而来,从大宪章开始的一个个法案使英国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也是经过改革走上了强国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价太大。革命使我国许多杰出的人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权威一朝崩溃。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即使是北洋军阀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凯也难以号令所以军阀服从他的命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长期的内乱。
最终,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辛亥革命中几乎仅有满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权力,各地的地主乡绅、旧官僚仍然存在,毫发未损。
民国政府迁到北京,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实行统治,镇压革命,旧有的封建势力仍然把持政权。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经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继续控制中国。内乱之中的中国甚至面临比晚清更加艰难的处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历史发展至今,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但也有可能继续黑暗的统治,使中国国势更加衰微。在历史具体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根据自我的立场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择,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对此刻的我们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清政府也想让国家走上富强,仅有中国的强大才最贴合满清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仅有让他们继续领导国家,不断进行改良,才能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彻底消灭君主专制。
改良和革命是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路。可能仅有一条是对的,可能两条都是对的,也可能两条都是死路。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革命,武昌的一场起义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政府统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败本身就是其难以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无论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们一心为国,为了国家的提高而抛弃一切。就算清政府立宪成功,也必须为他们树立起丰碑,来纪念他们无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这段历史和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这就是辛亥革命,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