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张爱玲的爱情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
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
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有人曾说张爱玲笔下的爱情都充满着算计;所谓的倾城之恋,无非是两个人各自的谋生过程,在这期间,充斥着满满的算计和心机与及博弈,最终,白流苏得到了想要的婚姻,范柳原得到了向往的自由;他们间的点滴,看似就是一场交易,婚姻与自由之中,两者都没有爱情。
然而,我想这何尝又不是张爱玲其自己的爱情缩影,大概她可能极度缺乏安全感,想要在通过这些来获取些许安全感,以此宽慰自己。
项管Q1542
王晓云
张爱玲《创世纪》读后感1500字
张爱玲《创世纪》读后感
“创世纪”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上帝,张爱玲的小说《创世纪》一再出现《阳关三叠》,总以为有些不调和。印在发黄照片上、穿梭在旧时光中,两个时代两个女人不同的故事在《阳关三叠》中款款而来。 “小小的一个调子,再三重复,却是牵肠挂肚…”潆珠想在一步一回头中创自已的世纪;紫微立志要做贤人做出名声来创自己的世纪。
旧时的女子那里作的了自己命运的主,更勿谈爱情。潆珠出生一个破落的大户人家,连吃饭都要依仗祖母典当嫁妆维持,大户人家的颜面却是丢不得。女子出去工作是丢面子的事,潆珠在一家外国人开的药店做事,每天偷偷摸摸上工,全家人都知道却佯装不知,尤其在祖母紫微面前。19岁的潆珠在没有爱没有温暖的大家庭中长大,工作中,遇到追求她的浪荡阔少毛耀球,外面一点暖意让她不忍舍弃,尽管知道没有未来。“爱是热,被爱是光。”潆珠委实太冷了,那怕一点点温度也能让她泛出一丝光来。“那温暖的空虚”,“西出阳关”就算无底深渊,抑或也是前程万里。
溹珠要创她的世纪。张爱玲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一如她通晓绘画、音乐。那样的画面犹如夕阳中的黄昏,光一点点沉下去、低下去,也如《阳关三叠》的调子哀怨、惆怅,与溹珠十九岁的年纪多么不调和呀。“药房里的一把藤椅子,拖过一边,倚着肥皂箱,藤椅的扶手,太阳把它的影子照到木箱上,弯弯的藤条的影子,像三个穹门,重重叠叠望进去,倒像是过关。旁边另有些枝枝直竖的影子,像栅栏,虽然看不见扬柳,在那淡淡的日光里,也可以想象,边城的风景,有两棵枯了半边的大柳树,再过去连这青苍也没有了,走两步又来,一步一回头,世上能有几个亲人呢?”潆珠能得到的只是一丝日光的影子,微弱的光让她生出想要“过关”的希翼,望不见青青扬柳,有几个亲人会留恋,有多少温暖会等待?于是,溹珠半推半就、不情也愿接受了毛耀球。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无法走在日光里,潆珠不敢对长辈讲,只敢跟妹妹分享恋爱的喜悦与忧虑。父母与祖母其实也知道,心底也是渴望她能攀上有钱人家,但彼此不能说破,现在我们很难理解。有钱人家的女子也未必能读到中学毕业,更勿说大学,恋爱自由,简直是奢望。张爱玲、林徽音这样的女子真是极少数,像萧红那样为争取读书、恋爱自由逃离家庭,我们更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真实的情形恐怕也如潆珠的祖母紫微喜看戏、溹珠喜读小说的原故,才子佳人、花前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张恨水的小说…那么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现实生活中却如此平淡,刚冒出一点花骨朵来就掐断了。张爱玲说,对于女子来说,爱就是被爱。然而,潆珠对于这点被爱也难以消受“不知为不什么,和他来往,时时刻刻都像是离别。总觉得不长久,就要分手了。她小时候有一张留声机片子,时常接连听七八遍的,是古琴独奏的《阳关三叠》绷呀绷的,小小的一个调子,再三重复,却是牵肠挂肚…”毛耀球邀请潆珠到他家听唱片,原本可演绎一场美丽的爱情故事,描绘一幅动人的爱情画面,张爱玲对她笔下的人物却是不怜悯不同情的,不满足读者对圆满的期望,唯有苍凉的底色,即使并不忧伤的《蓝色的多瑙河》也不能给人以平静,更勿说喜悦。“潆珠靠近留声机,坐得近,就仿佛身入其中。华尔滋的调子,摇摆着出来了,震震的大声,惊心动魄,几乎不能忍受的,感情上的蹂躏。…唱片的华美里有一点凄凉,像是酒阑人散了…嘹亮无比的音乐只是回旋,回旋如意,有一种黑暗的热闹,简直不像人间。”张爱玲在书中一再提到《阳关三叠》,这首送别的曲子映照了潆珠的心境,送别她那苍白、平淡、了无生气的生活,寄希望创造一个有爱、有温暖的新世纪。然而,潆珠真能与她的过去告别吗?面对毛耀球的轻薄,潆珠一个耳光过去,亲手斩断这情丝,像是完成一项壮举,一个苍凉的手势,却创不了她的世纪。
潆珠的祖母紫微出生于显赫人家,据说张爱玲以她的祖姨母为蓝本创作的。父亲是有显赫地位的大人物,也是爱女儿的,却将女儿草草出嫁。比起对女儿的爱,荣誉、名声更重要。八国联军入侵时,紫微跟着老姨太太逃难,父亲丢下话,若遇到兵匪,近边总有河、或有井,第一先把小姐推下去,“不能让她活着丢我的人!”丢面子事大,丢性命事小,也就不难理解父亲随随便便将女儿许配人家。紫微嫁了个比自己小八岁游手好闲的浪荡子,万事都要自己操心。她经手卖田卖房子、买卖股票外汇,料理家务,到最后还得典当嫁装帮助全家度日,活脱脱一个探春。这就是她的一生一世呀,她怨、不甘,唯有到戏里、小说中寻求慰籍。戏里的悲欢离合,小说中的恋爱、哭泣,真的人生是没有的。出生书香门第、才貌双全的佳人紫微当然渴望爱情,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全靠碰,对错皆是命,爱情,只是书中、戏里才有。初嫁夫家,紫微立志要做贤人做出名声来,那就是她一生的事业,然而世事变迁、又碰到一个不成器的丈夫,不争气的儿子、不懂事的儿媳、连带后代也嫌弃了。没有大家庭的热闹、温暖,只看到夫妻、母子、婆媳、祖孙之间的自私、冷漠,一张张要吃饭的嘴。故事最后,紫微翻开了一本童话《渔夫和金鱼》,金鱼只让人在梦中享受浪漫爱情、美满人生,岂能满足人的贪婪,梦醒,渔夫依然要面对破败的家。紫微听的是用风琴弹奏的《阳关三叠》,变了调,她也创不了自己的世纪。
上帝创造了我们的世纪,我们创自己的世纪,从无意义中寻求些许意义来。从张爱玲的文字中,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更看不到圆满的结局,无论多么靓丽的色彩在苍凉的底色上也会暗下来、淡下去,也如《阳关三叠》的曲调,一步一回头的牵肠挂肚,却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相比较行动而言,空谈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在两性交往中,很多男人喜欢说“我爱你“,但是,他却不愿意为了这份爱付出任何行动,那么,显而易见,这份爱就是假的。
然而,有一些男人真正的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因为羞涩而怯于表白,他们不会说“我爱你”三个字,但是,他们却会用行动来证明“我爱你”。
真正的爱情,永远是与责任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真的爱你,那么,他就会感觉到自己对你有一种责任,有责任对你信守承诺,有责任让你过得快乐,他会因为这份责任付出很多努力和行动,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
光会用嘴说爱的人,他们的爱是虚无缥缈的;而愿意为爱去付出行动的人,他们的爱才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女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她们喜欢沉醉于男人的甜言蜜语中,觉得爱是需要说出来的。
这种女人往往会忽略陪在她身旁,为她默默付出的男人,她们觉得这样的男人很沉闷,很无趣,根本不值得自己与之交往,实际上,她们却不懂得,愿意为她们真正付出的男人,才是真爱她的。
在小说《封锁》中,张爱玲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只会用嘴说爱的男人的故事:
在一辆被封锁的电车之中,已婚男人吕宗桢,为了躲避亲戚的纠缠,而搭讪电车上的学校教员吴翠远,吕宗桢向吴翠远诉说了很多暧昧的话语,让吴翠远误以为吕宗桢爱她,吴翠远动心了……
结果,令吴翠远没有想到的是,当电车的封锁解除之后,吕宗桢竟然像不认识吴翠远一样,回到了他原来的座位。
吴翠远这才明白,原来那个嘴里说喜欢自己的吕宗桢,不过是在逢场作戏,而吕宗桢冷酷的行动,才真实的证明了,原来吕宗桢并不爱自己。
一,只会空口说爱的人,往往目的不纯。
在爱情之中,只会用嘴说爱的人,会给人一种很轻浮和随便的感觉,他们的“爱”,往往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这样的人说爱你,很可能只是为了从你的“爱”中获取好处,也很可能只是为了寻求一时的欢愉,但是,他们肯定不是真心的爱你。
在小说《封锁》中,吕宗桢向吴翠远表达爱意,就是有两个目的:1,躲避亲戚的纠缠;2,打发电车封锁期间的无聊。
由此可见,吕宗桢并不喜欢吴翠远,他之所以会对吴翠远表达爱意,只是为了达到自己躲避无聊的目的。
因此,他可以对吴翠远“一见钟情”,也可以对其他人“一见钟情”,表白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目的。
在我看来,只会空口说爱的人,经常会在爱情中显得很随便,他们追求爱情的目的往往是不纯粹的。
二,只会空口说爱的人,常常不会信守承诺。
既然只会空口说爱的人,都有自己的不纯目的,那么,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常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他们会用谎言给所“爱”的对象建造一座空中楼阁,楼阁上宛如天堂仙境。
一旦女人相信了他们所描绘出来的愿景,那么,这女人便算是掉落到了他们的陷阱中了。
在小说《封锁》中,吴翠远几乎相信了吕宗桢的话,她认为吕宗桢是爱她的,因此,尽管吕宗桢已有家室,吴翠远还是愿意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他。
可是,吕宗桢的目的只是打发无聊,因此,当电车封锁解除之后,他就不再无聊了,他的目的达到了,所以,他就不用再遵守之前和吴翠远所说过的情话了。
在我看来,爱上了只会空口说爱的人,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们空口描绘出来的空中楼阁,不过只是一个谎言罢了。
只会空口说爱的人,是不会信守承诺的。
三,判断一个人爱不爱你,不要听其言,而要观其行。
在两性交往中,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判断一个人爱不爱你,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去看他做了什么,只有行动和付出是不会骗人的。
小说《封锁》中,吕宗桢对吴翠远说了很多暧昧的真心话,这些话真切而动人,让吴翠远感觉到了爱情,几乎坠入到了情网之中。
然而,当电车封锁解除后,吕宗桢的行动,却实实在在的告诉了吴翠云,刚刚我所说的所有话,不过是在逢场作戏罢了。
一个人的身体,永远比他的语言更诚实。
在我看来,很多女人喜欢听情话,就是因为情话为她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不切实际的梦幻世界,她们以为听信了这些情话,这梦幻世界就会成真。
殊不知,语言描绘出来的爱情,往往都是虚假的,而真正爱你的人,没有时间去向你说情话,此时,他们正在努力用行动为你创建家园。
总之,要想判断一个男人是否真的爱你,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只有真正愿意为你付出的人,才是真心的爱你。
读张爱玲的短篇《封锁》有感300字
读张爱玲的短篇《封锁》有感
一辆行驶的电车,因为路的封锁被迫停车。在等待的过程中,车上百无聊赖的乘客开始活络起来。
会计师吕宗桢为躲避一个讨厌的亲戚,而坐到了大学老师吴翠远的身边,又为了进一步阻止亲戚的搭讪,故意装成浪荡子弟追求翠远。
电车被封锁的时间太长,吕宗桢从开始的有意利用到故意搭讪,再到倾倒苦水、到索要电话求婚,这个过程快的让翠远感觉像做梦。当老姑娘想嫁人的心思真的被撩起来了,但就在这时,封锁解禁,电车重新驶起来后,吕宗桢竟转身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未发生过。最后翠远终于明白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篇《封锁》是收录在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一个小短篇,短的只有12页,但只这12页便道尽了男女对一段感情的不同反应。男人即时既情,一瞬念起一瞬念灭,而女人却是慢热,一旦有一时便想着一世。可谁知哪段一时会成为一世,哪段一时又只能放在封锁区呢?
张爱玲说,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管它一时或者一世呢,都不要去思想它,只真心真意用心用力地过好当下,缘起缘灭,顺其自然最好。如一世便不负初心,如一时便把它留在封锁区,像《独家记忆》里唱的那样:在我感情的封锁区,有关于你,绝口不提。
张爱玲散文《天才梦》读书笔记
张爱玲散文《天才梦》读书笔记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主要写她在文学方面有天赋,是个天才,而生活上显露出惊人的愚笨。文章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句话“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细细品读这几句话,脑海里想了很多事情。
反观小时候的自己,虽说我不是天才,但也算是聪明优秀过人的,而且自我感觉非常好,自豪自傲。那时还没上学,我妈就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做得不错。
每天早晨我妈会带着我到村子前的小溪里洗衣服,那时小溪里的水很清澈,水里有小鱼、小虾、螃蟹,各种虫子和水草。我会指着水里的各种东西问我妈都是什么,我妈也会耐心跟我说,尽管有时我问了十几次也没记住。有一次我从水里抓了一个小螃蟹,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抓上来的了,记得我妈说不要碰它的钳子,我那时很好奇螃蟹走的姿势,还有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我问了我妈但我妈好像没给
我解释。我把洗衣粉撒在它的壳上,我妈说我浪费洗衣粉,还说那会把螃蟹弄死的。我没在意继续玩,第二天我再去看螃蟹时,螃蟹不动了,我呆呆的盯了一会,撅着嘴,拿起螃蟹就往河里扔,也不知当时是生气还是懊悔,只记得我妈在旁边得意的笑了。
我妈会教我喂鸡喂鸭,小鸡小鸭那时是拳头大小,都黄黄的毛茸茸的,可爱极了,我经常会抓它们玩,我喜欢跟它们玩,小鸡小鸭会慢慢长大就像跟我一样,这我知道的。我们喂它们时会用一扇小竹篱笆把它们先围起来,围成一个圈,然后我会在我妈帮助下给它们放进盛水的小盆子,接着我会把我妈事先放在黑色木槽里的米饭和糠一起搅拌,好了后再从厨房蹭蹭蹭的拿到里面。我会一边看着小鸡小鸭在啄食、喝水,我一边发出“咯咯咯,小鸡快吃饭”,“嘎嘎嘎,小鸭快吃饭”。
我妈会教我插秧,我们家有两亩水田,也许当初也不是我自愿的,我妈干活喜欢带上我,既能照顾我也能一边干活。当时穿着小短袖小短开裆裤,光着脚丫子就下田,泥巴对我来说挺深的,有时脚陷进去拔不出来,我妈有时会过来拉我一把或把我抱起放在田埂上,有时她不理我,我就在那一直动,企图往前走,也会不小心一屁股坐在泥巴上,溅得满脸是泥。我学着我妈的样子把秧苗丢在田里,她一般不会怪我,只让我用力丢,丢稳喽,有时我贪玩乱丢她这才制止,我有时也会一颗一颗的弯腰插好。一累了就央求我妈跟我说话,不然我就直接坐在泥巴上,还拿起泥巴扔我妈,有时我就自言自语,谁让她不理我呢。
我妈会教我一些吃饭的礼仪,还教我要讲究卫生等,我一些生活和卫生的好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也很感谢我父母。我妈说见人要大声问好,有一次我问我六伯好,六伯吃饭。六伯夸我是个好孩子,说我机灵,还说我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我听了高兴极了,至今我还幻想我有一天能变成男孩。后来我有了弟弟,我妈好像还会说谎。记得我弟弟出生是在家里二楼的房间,当时是接生婆给接生的,我妈在床上,接生婆在一边,我在门里边玩着一个洗衣服用的大铁盆里的水,水里还有两颗红红的鸡蛋。我当时好像没听见我妈的叫声,也不记得她当时的样子,也没注意我弟弟出生那一过程,只记得我弟弟出生后接生婆说我可以吃鸡蛋了。我拿起鸡蛋就往楼下跑,把鸡蛋给我爸吃,我爸好像在烧火煮什么东西,他没要。我又拿给我奶奶奶奶在以前我跟她一起睡的小屋前的小厨房里,我跟我奶奶一起吃了鸡蛋。自那天后我知道我有了一个弟弟,之后我问我妈弟弟是从哪里来的,我妈笑着说是从河里捞起来的。我又问河里怎么会有小孩,我妈说别人放进河里的;我接着问那为什么把小孩放进去呢,我妈说因为有人养不起或不想要小孩就放进去;我再问那弟弟是不是别人家的了,我妈说也许是;我追问何时捞的我弟弟,我妈说我睡着的时候。我不信,我知道我家来了个陌生人后,我吃了鸡蛋就有了弟弟。
令我骄傲自豪的还有小学六年作为班长,拿了很多的奖。这也是我爸妈亲人村里人夸我,以我为傲的原因。
童年的生活是人生的一个基础,我很开心能有一个很美好很有意思的童年。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金锁记》是描写人性扭曲、人格变态最出色的作品。张爱玲出色地展示了曹七巧从一个健康单纯的姑娘变成一个丧失人性、为金钱所困的变态的疯子的过程。
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儿,有几分姿色,风流泼辣,敢在街上与卖肉的朝禄调情。虽是个平民阶层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命运之神却把她推给了姜家,嫁给一个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样的残废公子。七巧不但失去了爱情,而且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视,连丫头也鄙视她。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七巧可能会当一个身份低贱的姨太太。如果是这样的身份,她也不至于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欲望也不会压抑得这样厉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一走了之。可是张爱玲不这样安排曹七巧的命运,她抬高了曹七巧的身份地位,让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让她有了一双弱小的儿女,这使七巧压抑已久的对幸福人生的渴望重新抬头,在这种正常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的黄金欲开始变相膨胀,终至人性彻底迷失。
如果说地位的提高使曹七巧的黄金欲被激发出来的话,那么小叔子姜季泽的出现使她干涸、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燃起了她内心深处熄灭已久的熊熊之火。可是这种爱情是注定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姜季泽对她若即若离,严于叔嫂之防,玩起了捉迷藏式的爱情游戏。七巧亦不肯亲自毁掉自己苦苦煎熬得到的一切,两人在各自的堡垒中相互对峙着,谁也不肯先越出雷池半步。经过十年漫长的痛苦历程,婆婆和丈夫都死了,七巧的苦难终于熬到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可是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七巧也没有如她所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曹七巧爱情逐渐麻木、热情日渐消退时,当年冷淡七巧的季泽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了,七巧心中的喜悦和甜蜜自无法言喻。张爱玲极其敏锐、细腻地刻画了这一微妙的心理活动。“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是这种喜悦也仅仅维持了短短的一刹那。当季泽向她提出借钱的要求时,她立刻转而愤怒了。此时七巧心中直觉的念头就是:“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的爱情梦瞬间化为灰烬,她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包括爱情,只有钱才是真的。在七巧的现实中,什么都是抓不住的,只有钱可以让她实实在在地抓在手里,为她所有。如果说对爱情的渴望是七巧正常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便彻底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更为不幸的是,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了毁灭,并且还将身边的亲人拉来做陪葬。“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在她的生命中,儿子是她唯一不设防的人,可是她要时时刻刻将他牢牢抓在手中。当儿子娶上媳妇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时,她立刻心理失衡了。新媳妇平凡的外表、软弱的个性,甚至她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七巧攻击她的把柄,她用最恶毒的言语一寸一寸地摧毁她的自尊,在七巧长期精神虐待中媳妇被凌迟了。与此同时,她还哄骗儿子、女儿吸上了鸦片,她又用类似的手段破坏了女儿纯真的恋爱,摧毁了她的未来,使她年过三十还待字闺中。正是“黄金”这把无情的枷锁使七巧从一个不幸的被害者慢慢变成了一个自我迫害的疯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既是一个可恶可恨的害人者,更是一个可怜可悲的被害者。她对金钱有强烈占有欲,为了攫取财富,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眼泪。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将笔触深入到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去审视她的灵魂,因此曹七巧这一女性形象对于我们读者具有特殊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曲黎敏说,在“活着”之外,还有爱和美。而且正是这爱和美赋予了活着无比绚丽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每个人都曾有机会,去选择改写的方向和依据:向黑或向光;顺从外在的标准,抑或寻找内心的方向。
然而,对曹七巧而言,生活的刺已然嵌进了肉里,改写是需要内在的资源的。七巧原来生活的路径不足以给她提供内心成长所需的能量,让她得以建构自己的价值意义系统;她也无法看到当下生活的意义,不知道每一个“现在”,其实都在参与对“以后”的建构。无法得到滋养的灵魂,更易被暗黑蓄养,没有内心空间的人,很容易被环境裹挟而不自知。所以,她不会爱,因为她不懂爱。
所幸,我们是处在新时代的女子,可以读书,旅行,以各种喜欢的方式滋养内心,在精神的世界修篱种菊,可以与情趣相投的好友共同成长学习。所以无论我们面对何种境遇,总会在因缘际会中,做一个内心有光芒的人,照耀自己感染他人。用一颗感知美好的心,丰富对生活的想象力,摆脱无力感的纠缠,走出自己的“规定场景”,用自己的“性格”制造了另外一些场景,向暖而生……
一个真正懂爱的女子,首先会好好爱自己,悦纳自己,并以一颗包容之心对待周遭。当你具备强大的内心,丰盈的精神,你便不会被外界所裹挟。真正的富有不是对物质无休止的占有与攫取,让其成为枷锁,丧失对生命意义的感知,而是以积极的状态,努力过好每一个当下。当你具备精神独立、经济独立的能力,不依附于他人而活着,你的内心必定会富足而安定。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回顾历史,岁月荏苒,那时候的老上海还有叮当作响的电车;
每开一段停一站,如一点一点连成的虚线,无声地说着未完的人生故事。
它是见证时代变迁的时髦宝物,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古老的传承年纪。
耳听车轴和轨道的摩擦声,嘈嘈切切,如入时光画卷古老的电车载着我们,回到1943年的上海:
回到那个大家都活得战战兢兢的年代,
回到电车随时被日军封锁检查的年代。
当“叮叮”提示音响起,驱散了时间的阻隔,《封锁》牵引我们走进张爱玲的笔下世界,窥见那个战时的上海,窥见一对陌生男女在特殊环境下的相遇;
他们从拘谨的交谈、微笑,到亲昵的倾诉、靠近,只花了短短一瞬的封锁时间。
这样的邂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是一见钟情,还是浪花之遇?
01、因为空虚,所以他把不喜欢的女人类型,也看入眼里
封锁了,当电车里的焦虑不安淡去,车里人也就逐渐镇定了。
坐在角落的吕宗桢,默默观察起周遭的人。
他嫌弃地看着妻子交代要买的包子,被报纸包裹着。什么价廉物美?竟让一身西装革履他拿着走街过巷,实在太不体面了!
不过在被封锁的间隙里,那裹着包子的报纸,文章依稀可读,这倒帮他打发了不少时间。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杀时间”,大家成为“低头族”,很多时候,也不过是想把空虚的时间填满,又避免与陌生人四目相对的尴尬。
当遇到他讨厌的表侄时,不想与之交谈的他立即换了个位置,于是坐在隔壁的她吴翠远,入了他的眼里:
“她打扮得有点讣闻的风味;
她梳着千篇一律的发式;
她整个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吴翠远显然不是他喜欢的女人类型,因此,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可谓是刻薄、高傲至极。
但这又如何呢?丝毫不影响自己搭讪她的心情,只要不必和表侄有交集,还能气一下妻子,与个毫无魅力的女人稍作交谈,何乐而不为?
于是他的开场白从描绘她的外貌开始,她那寡淡无味的姿色,被他一一拆开看后,竟品味出几分她的风韵来。
宗祯大概是憋屈太久了,对着陌生人,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一脑门地倾吐出对妻子、对婚姻的不满。
此时,街上乱糟糟的吵声,引得两人同时探头张望,就此一瞬近距离的两张脸如银幕里的特写镜头,眸光里只容得下彼此。
蓦地,他们加速的紧张心跳,无声地散发出某种喜悦。
而她那容色一般的脸,忽然变了模样,在宗祯的心里开出了花来:
“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刹那间,他断定她是个可爱的女人!
本来不过是想打发一段空虚的时间,吐槽一下对妻子的不满,却不曾想,与她的邂逅,让他收获了一份“恋爱”。
他的精神出轨来得急如浪潮,甚至对她脱口而出“我不离婚,但我打算重新结婚”。
但宗祯是个犹豫踌躇,又没能耐和勇气的人,所以他一直在自说自话,一厢情愿:
他一边试探翠远做妾的可能,一边又担忧法律上的麻烦;
一边叨唠自己已不年轻的岁数,一边又关切她是不是自由之身;
既渴望她不顾一切投入自己的怀抱,又担心自己囊中羞涩,不够与她再组一个家庭。
但当封锁开放的铃声荡响时,“叮叮”声如破除魔法的咒语。
瞬间,就把宗祯从那片绮丽炙热的欲望中拉扯出来刚才那短暂的“恋爱”感觉,随之就消散在“叮叮”声中。
02、因为空虚,他只需要一个体谅、包容自己的女人
面对宗祯突如其来的搭讪,翠远本是抗拒的,
她失控的表情,只得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但见他哀恳地想与自己说话解闷,不懂拒绝的翠远,便一边观察他一边陪聊了。
翠远是个挺看重“肢体语言”和“说话艺术”的人,对宗祯的所思所想,全体现在她生动的心理活动中:
当被他误认是学生时,她内心窃喜着,享受被夸赞年轻的些许虚荣;
当他摘下眼镜擦拭时,她感觉被冒犯了,有点精神洁癖地觉得那是猥琐的;
当他吐槽着妻子的粗俗浅薄时,她立即敏锐地忖度他想从自己这儿得到安慰、同情。果不其然,宗祯吐露了对妻子的种种不满。
但他对翠远裸露了自己脆弱的一面,这举动轻易地勾动了她怜弱的母性同情、包容弱小。
但宗祯真的弱小吗?他只是印证了张爱玲关于“白玫瑰和红玫瑰”那个论调:
那个由母亲订下的妻子,也曾是他心头的白月光,只是如今已变成碍眼的一粒白米饭。但究其原因,不过是妻子不再年轻,沦为对柴米油盐锱铢必较的妇人罢了。
然而翠远没有深究他厌弃妻子的真实原因,反而认为自己读懂了他的脆弱,认同他需要一个可以谅解、包容他的女人。
于是,她对宗祯的态度,慢慢从应付、谨慎、抗拒,转变为亲近和依靠。
他们如情侣般相处,宗祯细说着自己的过往,家长里短或理想志愿,那一刻,他希望翠远懂他,迫切地想从她身上攫取抚慰和温柔。
气氛正好,然就算粉红泡沫已包围自身,但翠远还是意识到:
当他懂她后,一如了解妻子后,他就不会再爱她了。
可情正浓时,她也在爱情里盲目了。
当彼此的脸靠近时,他们之间,就差一个私定终身的吻而已。
再加上翠远迟来的逆反心理,她急于打破眼前的生活和感情窘境,若嫁一个没钱人,正好可以此反抗家人对自己的控制。
所以,当“叮叮”侵入她耳中时,那声响犹如斩断她爱情的利刃,催发她对爱情的疯狂渴求。
她为彼此无望的爱情急哭了,甚至幻想,自己以后若嫁了别人,也绝没宗祯这般“可爱”得令她心动。
翠远深陷在他给的恋爱幻觉中,觉得他与他妻子的婚姻是在自我糟蹋,耽误了他的幸福,她为此而替他难过。
然而,当电车再次开动,宗祯突然的避嫌行为,无疑给自作多情的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03、空虚依旧,但“恋爱”的幻觉已在现实中醒来
都说女人是善变的动物,但宗祯这个男人也不遑多让。
仅仅与翠远相处片刻,对她的印象就从“挤牙膏式的没款式”,到“一朵白描的牡丹花”。
兴致高涨时,张嘴就说“打算重新结婚”,暗示想娶她做妾。
然而,在分别时,他有多么急切地索取翠远的电话号码;
在醒觉后,他就有多么急切地想抹去这段记忆。
当一时激情退去,他大概还会懊恼:自己为何与一个毫无特色的女人调情了?
那么被撩得情意冲动的翠远又如何?她凭实力赢得“恋爱脑”这头衔。
感性的她,被口若悬河的宗祯牵着鼻子跑,片刻间就以深情托付。
尽管她也使了点小心机在宗祯费劲记下她的电话号码时,她故意不拿出纸笔。
心里认为,他若真爱自己,那么就理应把电话号码牢记于心,这是她给他的考验。
然而现实打脸得太快。
封锁开放后,只见他突然坐到距离她很远的位置上,无声地让两人回归到陌生关系。
翠远这才如梦唤醒,原来“他只是很短暂地爱了我一下”。
故事里,“叮铃”声在封锁前后各出现一次,如隔断时间与空间的玻璃罩。
前者响起,把电车里的人与电车外的人,隔绝成两个世界。
后者响起,把玻璃罩取下,两个世界再次融合。
然就在顷刻间,电车里的他和她,已完成了一段深刻的“爱情”和悲欢离合。
这段爱情来得快,去也快,还带着点荒诞色彩:
宗祯爱自圆其说,翠远爱一厢情愿,他们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从个性看来,他们未尝没有契合之处,算得上是另类的知己罢了。
写在最后:
乱世中的封锁,为宗祯和翠远的相遇创造了条件。
外界的街道逐渐“安静”,明明很多人,却如濒死之城一般,绝了生机。
而在车厢中受庇护的人,大家看似镇静自若,实则也人心惶惶。
逼仄的空间,与世隔绝般的孤独寂寥,油然而生的空虚会使人坐立难安,但谁都不愿让脑子动起来,只想趁机恣意随性,本能行事。
于是,宗祯与翠远这两个孤寂的灵魂,相遇了。
他们如水遇风,轻抚波澜,情意萌动双双掉进幻觉虚构的情网中。
然而,当封锁解除,外在条件改变了,幻觉瞬间幻灭,萍水相逢的两人,结局也不过是各回各家罢了。
由此可见,宗桢和翠远这段邂逅,不过是“浪花之遇”。
当浪花消逝,还谈什么有情人?都不过是相忘于江湖的陌生人而已。
所以,女人请别太过轻易付出感情,在心动的时候,不妨拉长彼此相处的时间,多观察对方的一言一行。
爱情不是一段封锁时间和一场浅薄交流就可以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