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共16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共1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4-06-03 14:54:23

第1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与《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一样,同为大部头。鸿篇巨著看罢,掩卷深思,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做到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教育情怀,教育理论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高度,令后世敬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有广度

陶行知先生一生研究教育,极具辩证思维,改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将生活教育的视野无限拓宽;秉承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想,更替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表决心和诚意,更是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更为“行知”。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智慧老师,不让活泼的孩子只做个书架子,普通人的教育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耳朵和嘴巴的距离,只有四英尺,那怎么能行?我们要教知识,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深以为然,想想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土里生,土里长,一边在庄稼地里干着农活,一边在简陋的教学环境里学习,在家里剁鸡食喂鸡、搅拌猪食养猪,在田里学着耕地、播种、施肥、拔草、收割,样样参与,所以六零后、七零后们有更多体验机会,有丰富的观察能力和超强的动手能力,真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反观现在的独生子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因为参与社会体验的机会少,家务被父母包办,与陶先生倡导相违背。书中可见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实验,对爱迪生的发明多次鼓励提倡。他去修表,要收费1元6角,便有一条件:在拆开的时候,领我的小孩子们来看你拆,于是乎他的孩子们学会了修表,拆表,做中学。想到自己曾经任教过科学课时的幸福时光:带领孩子一起探索鹅卵石的圆润秘密、用土豆泥和酒精灯探究火山爆发的奥秘、观察北斗七星斗柄在四季中的不同指向、思考脚底花纹有何作用……孩子们那跃跃欲试的场景历历在目,试验成功后、欢愉雀跃,失败后不断再尝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实践中长知识,懂道理。陶行知让我懂得,只有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通出教育的电流,折射出七彩之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有深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最先知晓的行知名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每天四次叩问自己的魂灵: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教育是一种行动,更要做到学做合一。对于教员作弊、给学生考试范围,容忍考生交头接耳、纸球四飞的现象,陶行知是深恶痛绝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给陶晓光的一封信中说:“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宁肯白干,也不要做假。”这令我动容,郝颜不已。上高三的儿子马上要进行结业考试,我曾对儿子存有忧虑,唯恐考试挂科影响毕业,希望他考试时能有机会偷看一下别人的试卷,以确保顺利过关。可是这又与平时教导孩子不要作弊的做法相悖。纠结中,陶老先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莫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人师表就是万世的楷模,切莫言行不一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有高度

穆罕默德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可是中国的农人和乡村教师只有一块儿面包,换了水仙花,肚皮就得挨饿;不换水仙花,精神又要枯萎。做人要追求精神生活丰盈。陶老说:“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他鼓励人们少生孩子,用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创造富的社会,而不是富的个人。人有时要有精神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同学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威海私立企业就职,工资不菲,只因喜欢便兼职创业,在荣成开办约读书房。找店铺、搞装潢、抓师资、找生源……她在威海荣成两头忙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最忙时一天只睡3个小时,可是她依然活得很开心、有力量。不为挣钱,只为自己的理想和初心,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也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帮助,她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提升了自己的交际、沟通能力,积累了从业经验和人脉。她和陶老先生一样,做到了“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也被众人敬仰尊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以陶先生为镜,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追求方向,做学生的榜样、楷模,引导学生教学做中合一,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蒙庆莲)

第2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000字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习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第3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今年暑假,在领导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罢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因为他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我也试着在课堂上尝试:

如在教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我们新安县境内的“黄帝密都”——青要山,告诉他们据《山海经》记载,青要山是黄帝的秘密之都,村东有和合塬,传说为黄帝和炎帝,蚩尤等氏族部落结盟的地方,相传青要山是黄帝巡游途中歇脚之处。同时我还在白板上展示了青要山的相关图片。

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讲到道教文化时,我和学生聊到了我们镇内的道教圣地荆紫山,告诉他们荆紫山的相关传说及文化。也鼓励学生在闲暇时去参观、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历史典故。以此增进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与学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点,我非常认可。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能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如教学《狼》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让学生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如果照本宣科,逐字逐句翻译,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情境,我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后在课堂交流,并让学生分别以“屠户”和“狼”的角度去讲故事,谈感受启发。这样,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寓教于乐。

三、以学来定教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与现代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相契合。实际上,教师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方面转变。也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传授学生需要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参与并且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我在教学《黄河颂》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中国现在国泰民安,根本没有爆发战争的机会,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保卫黄河’、‘歌颂黄河’?”为了纠正学生认知情感上的错误,我放弃了新课的教学,组织学生一起探讨中国抗战的这段历史,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后,虽然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却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而这样的洗礼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来自学生的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让不期而遇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

四、务必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做其他一切的基础。从中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开启智慧,同时教育好学生学会做人更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一个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带领学生去寻找真理,尤其是对于班主任而言,更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说教。一个优秀班级体应该是我想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现代的素质教育整合才是最优秀的。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绩好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其实,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更值得我们赞扬,让优秀成为一个过程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

我们班级是由四十六名学生组成的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面,你不光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如果培养出的孩子都自以为是,认为只要成绩好就高于一切,别的(例如:人品、性格、胸怀等)都无关紧要,那么,试问,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走出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我们培养优秀班级也好,优秀学生也好,也是为了更加有目标、有方向的培养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决不能只拿成绩作为唯一目标。

此外一个优秀学生背后还要有一个优秀的家长。因为家长是最能直接影响孩子成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家庭的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所以不管是老师也好还是家长也好,我们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继续研读。我愿意用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教学工作,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爱,在实践中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张云霞)

第4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000字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杜希凤)

第5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 笔记800字

提到陶行知先生,不自觉就会想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这句话彰显了陶行知先生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反映了他的教学态度与办学理念,也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给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求回报。

《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

这本书反映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我们熟记于心的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同,陶行知的三大基本教育思想贴近生活且富有时代特色。“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作为老师,更要认真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反映在教学上。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反映了新课标的要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光在当时,放到现在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读完《陶行知教育文集》后,我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密切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真生活,认真做好教育。(韩玉娇)

第6篇:陶行知教育文集1000字

今年寒假初次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先生的教育之光洞开了我懵懂迷茫的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陶先生反复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而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却是重要的——做”。

先生多次讲到:”如果我没想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水中游。”这是强调要在做中学。每次读到这个例子,我就想起自己班上的这些孩子。因为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孩子们平时跟着爷爷奶奶,老人们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平时除了上学,其他事情一律包办。几年级的孩子啦,衣服还不会自己穿,饭要喂着吃,鞋要抱在怀里换。做完作业连书包都不会收拾。到校后却发现不是作业忘带啦,就是课本落在家里啦,诸如此类的小事真是举不胜举。结果孩子们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生活常识也没有,生活上没有自理能力。学习上也困难重重。

班里的一个小女生,葛艳艳长得清秀可爱,礼貌十足。可是一谈到学习就知道摇头,根本就不知道动脑筋思考问题,平时的成绩一塌糊涂。向父母了解情况,他们一直认为孩子太笨啦。我告诉他们孩子这不是笨,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动手动脑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经历也是一种学习,比如做家务、做手工、或去购买东西等。都要鼓励并引导孩子去做,不要认为不让孩子做就是对她好,不能太娇惯孩子。听了我的话,他们点头赞成。可是一到平时生活又舍不得啦。说孩子不会干,干不成还不少添乱……。像葛艳艳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所以我常常有点儿担心。现在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办?现在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后,更增添了几分担忧。

第7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600字三篇2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第8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600字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只是他们的老师。(张聪)

第9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800字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刘利辉)

第10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2000字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教育才能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第11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600字三篇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第12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心得体会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刘宇轩)

第13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给我的印象平添了许多的印记。学生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句教育名句:“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而阅读了他的通篇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领略其精湛的教育智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好好的探索而加以借鉴,并把他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即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第14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600字三篇1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正直为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

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第15篇: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对孩子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韩旭)

第16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给我的印象平添了许多的印记。学生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句教育名句:“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而阅读了他的通篇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领略其精湛的教育智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好好的探索而加以借鉴,并把他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即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张炜炜)

推荐信息

  • 有关《爱的教育》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35:39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

  •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35:09

    100多年前,一封信关系到美西战局的走向。信件是美国总统发出,收信人是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信使罗文是一名美国军人,接信后没有人告诉罗文该采取哪些措施,经过哪些途径,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信件必须送到。罗文收到信后,将信件做好密封防水,独自驾驶小船,四天后的夜里进入古巴。整整三个星期,徒步穿越危机

  •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共2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37:39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拖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强撑着走完了全程,回到皇宫,他步履匆匆地回到卧室,对着镜子说:“他们……貌似说的是真的?不!不!他们肯定在笑话我!”正当皇帝在镜子前自言自语时,有人敲了门。皇帝匆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刚封的两位“爵士”。他们大摇大摆走进卧室,对皇帝说:“

  • 《毁灭》读后感赏析【12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41:09

    读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十分的惋惜。我国的圆明园举世闻名,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它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还大,建造了150多年,浓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啊!但是,在1860年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一把火就把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只留下了几根残柱,这使中华儿女感到多么惋惜啊!我们的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46:39

    【 导语】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

  • 《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48:09

    《傅雷家书》顾名思义是傅雷所写的一封封家书,是给傅雷的一封封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傅雷与傅聪谈论艺术与人生,为傅雷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傅雷父子的情谊深深打动,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

  • 《海洋天堂》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51:39

    昨天下午,小明和我一同看了《海洋天堂》,动作功夫片见长的李连杰和生活情感片出道的文章(马伊俐的丈夫)演绎了一段父子之情。身为海洋馆的一位电工师傅的父亲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不久于世,便极力地想为身患孤独症的儿子大福找到放心的归宿。从开篇时,父亲准备带孩子一同沉入蔚蓝的大海,可擅长游泳的儿子解开了系在铁坨

  • 《林家铺子》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54:09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矛盾著于1932年7月。小说主要围绕林家铺子中的人和事,描绘出当时处于战乱年代的惨淡景象,同时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与受压迫。全篇小说以林家千金林小姐因穿戴和使用东洋衣服与物品而遭到同学们的排斥为开头,体现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人攻打东北地区,国内战乱,全国掀起了抵制日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3:51:39

    培根说:"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它满载着人类的智慧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一本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受感动。《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

  • 关于《张爱玲》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14:00:09

    《倾城之恋》读后感:张爱玲的爱情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