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读书笔记1000字
本学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吴秀华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每人一本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没有刻板严肃的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强理论、强学术著作,而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让我能够在书中也能找到自己教学的影子。
其中让我印想最深刻的是板块一中“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听课、仿课、磨课、换课、评课、辩课等等,都与我们老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说到磨课,是我工作以来体会最深刻的一一部分,都说好课是磨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才会有一次次的收获。然而张祖庆老师在“我的磨课史”。
其中提到:把太多时间花在打磨一节课上,失去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时间,常常湮没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刚入职的新老师,多花时间磨自己的课,走向成熟的老师,要多花时间磨自己这个人。刚开始看到不太理解,后来想想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多次磨课,才恍然大悟:原来张祖庆老师并非是否定磨课这种形式,而是认为在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储备之前,过多磨课的实效性并不大。所以我觉得磨课,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磨练。闲暇之余多看看教学的专业书籍。不断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课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练朗读,好好练板书,好好写批注。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节课。打铁还须自身硬,自身课堂的风格也就形成了学生学的风格,并形成学生自身的风格。
其次,在张祖庆老师的“野蛮”生长过程中,他提到曾经盘点过很多老师的课堂实录,并一遍一遍地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遍-遍地摘抄。所以,仿课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过程。。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模仿其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例所凝聚的心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模仿优秀教繁的“点睛之处”,模仿教学环节的精准把握,模仿教案教材的精妙处理,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最佳途径。张祖庆老师提到了研究录像课的两个绝招。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的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一一设计一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一两次将名师的设计带入课堂,进行比对反思,让自己的课堂精益精。
第2篇: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1000字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是吴秀华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的见面礼之一。对这本书,我的好奇与渴望起初只停留在封皮上的“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渴望。他像一位促膝而谈老朋友,和你分享着他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成长……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的那份平静与不平静。
在书的代序“一名语文教师‘野蛮’的第三次生长”中,张祖庆老师将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必迈的三道坎概括为:方向、能量、专注。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在成功的路上,你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遇见一个随时嗓子都会哑的主角,你才能够崛起”。张祖庆老师的自我定位,义无反顾的辞去常务副校长职务投身于语文世界,这种信念,这种勇气,让我钦佩。人生中我们总会面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明确自身位置,方向与目标,责任与任务,不断学习成长才会抵达远方。
持续阅读,摄取能量。“阅读是长根的事业。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读到此时,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阅读世界。回想自己的阅读历程,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在“小我中”徘徊而没有真正的聚焦、深入、拉大自己的格局。在这里张老师给予了通向卓越的锦囊——阅读,正所谓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阅读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他还为各层次教师指引了阅读方向,让我们妥善利用灵气,积攒散发底气,阅读路上事半功倍。
专注一项,练就绝招。“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卓越的自己,必须要专注于一项,成就自己的品牌”。适当的取舍,才有办法深入。著名作家朗达·拜恩曾说过:“任何事物,专注它,就是在创造它”。张祖庆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专注使他的“野蛮”生长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人无完人,要敢于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坚持做自己,十年磨一剑,创造品牌。
从“我的听课史”到“我的败课史”,从“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到“集体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到“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张祖庆老师讲述的一段段故事,一个个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那份平静与不平静。平静的是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主张“尊重儿童的语文”,实践“为了儿童的语文”,追求“发现儿童的语文”;坚持多种角色的教师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开发者、创造者,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回到常识,做到“简单语文”,务实,求真,简约而丰满。不平静的是我们应做到“翻转课堂”,反转师生关系,反转教学顺序,反转学习方式。打破语文“一张脸”格局,勇于创新,因为要想走向卓越就必须有勇气去“野蛮”生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掩卷而思,这本书不仅让我见证了张祖庆老师的经历,领略到张老师的教学秘笈,学习到书中卓越老师们的教学精华,更多的是为我指引了方向,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求真教学,不断积累,勇敢成长。
第3篇: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
加入名师工作室获得的第一件馈赠,是全国教育名师张祖庆老师撰写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细细读来,感受颇多!他从个人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讲起,结合自身的听课史、仿课史、磨课史等,告诉了我们从新手走向卓越的课堂修炼技能,告诉了我们真正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还原了语文的本真,是一本特别实在的语文教学“工具书”。
阅读这本书,很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张老师成长路上的经历我都曾经模仿过,他成长路上的坎坷我都曾经历过,因此总有拿起这本书就不忍放下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张老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热爱转化成了他执着的追求和愿意为之放弃一切的勇气;用更好的自己来帮助自己实现心中的梦,向着对的方向“野蛮”生长是我最为敬佩之处。
“从来学问欺浮华,好文章出自孤灯下”。纵观祖庆老师的“野蛮”生长,不禁感慨名师的出现也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创造,无限反思才铸就的。而如何来做呢?在书本的开头,祖庆老师说了三个关键词:方向、能量、专注。“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准确定位自己,适当地甄别,让自己专注一项,可以是公开课、论文、课程,也可以是家常课,定准目标,一路向前,清晰路径,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卓越的自己。
从“克隆”到创造。
在最初阶段,通过反复观看名家实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几位名师,研究实录,做好教学设计,进行试上后再进行琢磨,如果失败,研究出问题的原因,再次进行总结。直至最后,自己能够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能够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甚至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繁复到简约。
我们时常感慨名师上课的干净利落,也羡慕其简约的教案的练成,殊不知,这些无不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课外,在深入教材,深入学生,深入课堂和学科的基础上才成功的。教学到最后,就是“朴素的灵魂”,以精简的手段,用符合语文的方式去学习。
回归真正的语文。
教学不是作秀,更不是为了教而教,我们应该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仔细倾听课堂里的声音,扎实教学基本功,让学生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我的收获与反思,去实现语文课堂该有的样子,让张庆祖老师的成长,成为我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