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000字
第一次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在入职第一年。
当时的我,经历了一波三折,刚刚安稳下来。大三时决定跨专业考研,选择了我最爱的现当代文学。凭借着一腔孤勇,就那么义无反顾地替自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试顺利通过,却又毅然决然地放弃面试,踏上了应聘语文教师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羡慕我,人生似乎没有走一步弯路。虽然没有去读研究生,但备考的大半年时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文学素养,为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当需要在研究生复试与教师应聘考试做出选择时,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算得上十分顺利地就进入体制,端上了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
或许正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一样,从一开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能够清醒地觉察自我,明确人生的方向,或许就是我从教十年来始终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秘诀。
第二次观看,则是在这个五一假期。从教第十年,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这部电影的教育启示。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强调,学校的教育就是要指引学生走在心眼明亮地做人做事的人生大道上。可是,影片中号称全国第一学府的皇家工程学院,却是贯彻填鸭式教育,哪怕最优秀的学生,也活得完全失去了自我。
苏哈斯,他的事业在世俗的定义下,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他的人生只有盈亏与价格标签;查图尔,填鸭式学习的典型代表,学习不问价值与意义,纯靠死记硬背;乔伊,因一份不被认可的毕业设计而被勒令延迟一年毕业,无法承受的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法罕,热爱摄影,却因父亲的期望而隐藏自我,活在成为一个工程师的伪装里;拉朱,家庭一片狼藉,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喋喋不休,姐姐因没有嫁妆而嫁不出去。苦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拉朱活在自己的恐惧里,只能寄希望于神灵。
兰彻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法罕与拉朱对人生对未来的原本认知。正如法罕对兰彻的评价,“他和别人不一样,每个环节他都敢突破常规,其他人像是机器人,一味服从教授们的指示,他是唯一会思考的人。”独立思考,打破教条主义,不屈从权威,不死记硬背,会运用知识。兰彻对学习真正的热爱,唤醒了两个好友尘封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拉朱应聘之前取下手上的所有戒指,克服恐惧,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法罕鼓起勇气,终于赢得父亲的支持,实现了自己的摄影师梦想。
坚持,源于热爱。热爱,源于找到了自我。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是一直不敢认同的。若是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又有几个人能热爱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呢?
若是不只关注学习,孩子们其实各有所长。有个男孩,语文考试几乎次次零分,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苦口婆心的教育、威逼利诱的劝诫,均告无效。不料在一个课间,我偶然拍到他手指转篮球的视频,并顺手转发到了家长群,引来一阵赞叹。了解到他的兴趣后,与他聊天时我就投其所好,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委托他的篮球队友开展一对一帮扶,语文学习态度大有改观。
前几年毕业的一个叛逆男孩,初三才接班的我早就耳闻,这个男孩上课基本不听,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还因屡次顶撞老师而被处分。我的第一堂语文课上,男孩依旧埋首于自己的世界。我趁巡视之机,瞥见他在涂鸦。没有阻拦、没有斥责,我继续我的课,他继续画他的画。
下课之后,我叫住正欲跑出教室的他,诚恳地问道:能否欣赏下他的作品?男孩十分震惊,犹疑着回到座位,把他语文课上的“作品”递给我。我记得那是一副《海贼王》的画像,活灵活现,极有天赋。我问他有无接受过专业训练,他摸摸后脑勺,害羞地答道:我就是瞎画。
后来的故事很简单,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去找学校美术老师了解详情后,决定报考美术特长生。他的兴趣,不再是被老师与父母否定的不务正业,而是与他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也没有听过任何一个老师对他的投诉,语文课尤其专注,妙语连珠,精彩的发言总是能博得满堂喝彩。
当然,这两个男孩,他们未来的人生不一定会以篮球或画画为业,但是在学生时代,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需要找到自己,觉察内在的自我,才能克服职业倦怠,补给源源不断的力量;学生,同样需要找到自己,才能在无涯的学海中寻求到学习的乐趣,坚定地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第2篇: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2009年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喜剧电影,它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该片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这部电影演员好、编剧好、思想意义好,从演员表演、剧本、导演、剪辑一切都是非常好的,印度舞蹈有趣,音乐有情境,旋律很优美被认为是“最值得一看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给人带来了感动和回忆,同时也传达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待电影完结时,我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为了友情,为了人生,为了活着的意义。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以寻找兰彻为线索,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知道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天十八小时的学习,自私谄媚,幸灾乐祸,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与中国的情形并无二致,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竞争的白热化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大的区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追求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过着别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心却在低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我本当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知识于他不是敲开金钱权位的手段,他从不为了成绩和工作而学习,知识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已越发稀有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仍在欲望的深渊里苦苦攀爬、深深沦陷。
当学非所爱、爱非所学时,法汉一直在平庸和苦痛中挣扎。我们无法在我们不爱的东西上有热情的投入,强行去学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宝贵的一生耗费在我们不爱的事业上,这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当法汉最终成为动物摄影家时,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是的,即使今后钱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小一些,只要内心快乐,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片尾法汉明朗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满足的喜悦。
剧中三个傻宝的兄弟情谊也让我潸然泪下。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可以置之不顾。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这才是人生的快乐与真义所在,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当法汉与莱俱终于找到兰彻时,来自朋友的重拳传递的却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难以言尽的言语和感情。”
每部与青春、梦想、成长有关的电影,都特别容易让人感怀自身。我们也年轻过,却没想过这么放肆,我们也挣扎过,却没能突出重围,我们也叛逆过,却最终成了今天的芸芸众生。也许有人觉得《三傻》的剧情太过理想主义,男主角尽管身世际遇有些惨淡,但他还是成为了上帝的宠儿,而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早已一败涂地。但电影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为观众圆梦么,我们看着三个傻瓜的疯狂与抗争,想到那些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想到那些被难题困扰的深夜,想到对梦想和未来的充满激情的期待,三傻最终迎来的阳光灿烂,也终于让我们对自己的青春有所释怀。
第3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生活的悲伤与快乐,只隔了一层窗户纸。——题记
之前,也曾对《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所耳闻。出于好奇去看了一会,却对片中的印度歌舞烦闷不已,便没有看下去。
五一假期,语文老师布置了亲子观影作业。在妈妈的陪伴下,我再次走进这部电影,全然抛开了之前的偏见,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哲理大门,当然,只有一点点。
毫无疑问,很多人会把目光聚集在主人公兰彻的光辉下,也有可能会有有心人发现了拉朱的特点,但很少人会去注意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法罕。我想,导演把法罕放在开头,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法汉是整部影片中最像-一个“人”的人。
兰彻是影片的主人公,自然有“主角光环”。但他似乎被神化了,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热爱学习,为别人考取学位,淡泊名利,敢于反抗应试教育....他的成就太多了,以至于他不像是一个普通人。拉朱,家境凄惨,父亲瘫痪,母亲几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姐姐嫁不出去,生活就像是黑白电视,没有丝毫彩色的快乐。所以,他一心求神,畏首畏尾,害怕面对生活,但这似乎又太惨了点。而法罕是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亦是临界点。他家境平凡,不是太富有,也不是太贫穷;既不聪明也不笨;父母健在没有大病。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他却是影片中我们所有人的化身,活出了一众普通人的模样。
既然是普通人,他当然经历过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被父母设计了好了未来,隐藏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还是“世界制造”!
法汉并不是学工程学的料子,他爱好摄影,且摄影技术高超,有自己崇拜的摄影师。但他的人生,他无法做主,一切都在他父亲的计划之中。父亲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他,他不敢辜负父亲的期望。惟有违背自己的意愿,迫不得已学了工程学,尽管他一点都不快乐。后来,他办到了我们所办不到的事情。在兰彻的鼓舞下,他与父亲讲和了,父亲允许他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业。“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太不可思议了!”相信很多人会这么想,但他真的办到了。
后来,他拍摄出了很多精美的照片,出版了影集,过得很快乐。这就是法汉的结局,他没有开设学校,没有干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曾拥有巨大的财富,但是他却有了最大的财富——快乐。
是的,生活的悲伤与快乐真的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请勇敢地去捅破那层窗户纸,请相信一句话:“请用让你快乐的方法活下去,一切都会顺利的。”(龚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