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读后感400字
《高手》读后感
文 毛毛虫妈妈
一
亚当斯画画的例子中,我最受启发的是,必须要发展自己的系统,也就是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开始,坚持大量做,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才能一步步使自己得以提升。
延伸:
1.
具体可以借鉴《这样读书就够了》里由问题出发,由点到网,由网到点等方法。
2.
关于开始,正如本书《决策》一节所述,越来越体会到,事前的各种所谓决策,纠结,都是左脑人的通病。相比,右脑人的做法其实更舒服些。他们想做就做,马上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小步试错,不断调整,一步步完成拟合。
3.
亚当斯也说自己把博客作为一个研发平台,用不同声音测试自己的产品,直至其写作系统一步步走向成熟。这里,能客观地接收外界的反馈,并合理利用它们为自己的作品照镜子,这是关键。那么,这和取悦用户是一回事吗?不是,不是舍弃自己产品的基本底线,无原则的取悦用户。
4.
用户千千万,如果取悦用户,注定会累死自己,而且不能保全自己产品的基本风格。我们要明白我们的产品,只能服务于一类人。这样,主格调是固定的。我们听取反馈,调整的只能是服务越我们主旋律的东西,而不是轻易被别人左右核心部分。
二
关于素材选择,亚当斯说,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
这个应该是,典型的感知力应用吧。
回想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大脑冲在前面,准确的说,应该是左脑。
三
技能方面,如亚当斯所说,如果不能把某项技能练到世界上最好,就同时选择两项每项练到前25%。李笑来也是这么说的。如果实在不知道加什么,就加演讲。
《高手》读后感1400字
《高手》读后感1400字
我想没有什么比写一篇读后感更能让人记忆一本书的精彩内容了,作为知识付费时代的幸运儿,我们能花十多个小时就将他人几年的思想结晶悉数收编,这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自己的方式。方文山在《奇葩大会》亦如是说。
整本书,从我的角度来认识,算是围绕着“重新定义成功”这一主题讲述各种精英人士的故事,幸运的、刻苦的、爆发的、累积的、科学的、宏观的。以下,自己选取了读书过程中勾注,事后亦认为有趣的句子分享。当然,在这之前,我从不认为我们能被颠覆的、被绝对新奇的观点打动,能让我们有所感知、感动的应该称作共鸣,那个理论日积月累埋在我们心里,只是恰在此时此刻被提炼,与我们邂逅,然后我们认同它。首先,我们即是这样的人。能被轻易颠覆的,都是摇摆不定的自我怀疑者。
“人们特别容易记住自己逆风前行时付出的努力,而忘记顺风时的幸运”,文中提到成功者也更多仰仗运气时这样写到,我理解的本意是,达成心中所愿,实力与努力都必不可少,当画龙点睛的“运气”也难以或缺。故不必为了一直在路上而急躁。
“事实上,就连哲学在内,今天欧美的哲学家也没有人把康德、罗素、维特恩斯坦当圣人对待,一切理论都要被发展和超越”,深深的认同感,我们需要先驱,需要偶像,但尊重他们最好的方式,超越他们甚至颠覆他们。当然不是为了颠覆而故意找茬,我想你明白我在说什么。
“所以读书到底有啥用,这个问题,是每个读书人都得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痴迷于读书就不问有没有用。想明白这个问题,爱读书的才能读得心安理得,不读书的也是理性选择”。很多事情,初期都凭借着感觉在进行,但最终,也需要说服自己,我为何要继续前行,风雨无阻,爱,是否值得。
“环境也没有目的......环境只是冷漠地看则这些生物有时候气候剧烈变化,就可能有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时候气候温暖,就可能有五种爆发——“环境根本不在意””。之前也写过相应内容的文章,说我们只是上帝腿毛上的有生命的灰尘,但对上帝而言,这一切无关紧要,不比在意。无人对我们负责,我们却该对短暂的人生承担使命。
“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的实际清醒时间不是一样的吗?早起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提问的角度,即“凭什么”。在打破生鸡蛋前,我们无法将它立起来。绝大多数事情都非常容易,例如自律。
“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这就有些厚黑了,但不可否认,是对的。有时候我们总抱怨自己承担得多了,当决定我们地位和收入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不可替代性。替代我们的成本越高,我们就越有价值,那么,后面的就不用我来解释了。“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者”。这简直像一道闪电,直接将人击倒。
“当你看到一位老人,每天见同一个人,去同一家餐馆,坐在同一个座位,点同样的饭菜,你可能会以为他的生活很无聊——殊不知,这才是最浪漫的事,他是在享受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所探索出来的成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担心有人误解自己,我们也偶尔用臆想去描绘他人。
“你有时候没有万全之策,只能去尝试和冒险——依我之见,这样的生活更有意思”。
“我们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自由度,就不容易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情景之中”。在关于宇宙内容的文段里,出现了这一句话,的确如果看过宏大的《三体》,如果知晓宇宙的浩瀚,即使不能宽广心胸,也能让人多个安抚自我的角度。
最后,用菲茨杰拉德的这句话来结束文章,也是书中引用过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读《高手》有感400字
这个星期我看了很多小说,其中的一篇小说《高手》让我记忆深刻。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孔老。孔老是一名处长,平时生活中爱好并不多。唯一的癖好是茶余饭后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了然于胸。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孔老就有了“高手”这个称号。
一天,孔老继续来看棋,看到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的红旗已经危在旦夕,但孔老指点一步,变反败为胜。中年汉子邀请孔老下棋,刚下几步,便破绽屡出,一败涂地,众人还以为孔老故意让棋,孔老却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回到家大病了一场,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从此以后,孔老只观棋,不下棋。
文中,孔老观棋时的神机妙算与下棋时的一败涂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老经常看人下棋,不知不觉成为高手,但从不与人对弈。在一次与人对弈中失败后的他彻悟,绝不与人对弈。但文中并没有说悟出的道理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人置身事外时没有功利之心,所以更容易心平气和取得胜利,一旦计较得失成败就不能对结果等闲视之,所以反而落得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