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国家机密,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第2篇:陈情表读后感1000字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在忠和孝之间,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单于壮其节”、“匈奴以为神”,但在后人眼里苏武却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为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舍去哪种似乎都有悖于君子道德准则。
而李密的做法却是少有的忠孝两全的典例。《陈情表》中李密在极短的篇幅里,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与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并浓墨重彩地渲染自己对祖母刘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晋武帝对外打出的招牌,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晋武帝对孝的推崇来达到自己供养祖母、辞不就职的目的。
但是李密纯粹只是为了尽孝而辞不就职吗?
我认为有三点应该考虑:其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二,李密是蜀汉旧臣,他既然不被后人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恶人,那么必定拥有对旧主的依恋。况且李密认为汉主刘禅是可以“次齐恒”的人,对于晋灭蜀汉,李密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其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前车之鉴,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况且李密并不了解晋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李密可能认为此时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点原因真的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李密处事之圆滑、周到,既有深谋远虑,又能明辨当下时局。李密的孝,从陈情表来看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于李密这一人物的褒贬评判,定然是褒奖占据上风,但是在陈情表中意图明显想要打动晋武帝的抒情之词难免让后人眉头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不孝”,但在我看来,读《陈情表》时,隐隐有一种笑里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辞背后藏着的是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的合法合理的威胁。
而晋武帝执意要召李密为洗马的动机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其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孝治天下的政策,实行孝道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征召。文中说道“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说明李密已经说明自己的苦衷,晋武帝想必有所耳闻,为何还要屡次下诏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陈情表》如此一文来帮助他弘扬孝道,还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来任职?但这似乎又违背了征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说晋武帝根本不知道李密的苦衷,本段仅为猜想。
在浩浩历史长河里,为忠孝而夙夜忧叹肝肠寸断的文人义士数不胜数。但能拥有李密这样忠孝两全的圆满结局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结局并不仅由个人来决定,更是时局的必然结果。在苏武的处境下,忠孝两全是绝不可能的。那么苏武难道就该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吗?我认为是不公的,每一位为忠孝而痛苦抉择或是舍忠尽孝、或是舍孝尽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颂、被赞扬。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两全,有时两者取其一亦为英雄。
第3篇:陈情表读后感
无意间读起了李密的《陈情表》,细细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才知道我亏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远远不够。我该反思,更应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苦难是成长的磨砺石,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酸的故事。或许只有经历过此等涅槃重生的历练后,方显出成功的来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经历过孤独和苦难的灵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内涵的大智大彻。那些标榜自己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无知者无畏的吹嘘和卖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听别人。
一个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写不出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文章的。只有爱过,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经历过相依为命,才会不离不弃。
善做的人不一定善言,说的再好,不如躬身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或许我能做的并非是多大的善举,并非是多么轰轰烈烈的行为。只需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鼓励和善意。如此就会少一些争吵,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恶语,这些细微的差别却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多一些包容,能够在生气的时候,压制内心的躁动,等心平气静时候再开口。远胜于当时口不择言,事后再道歉让人更舒服些。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克制自己,也是一种成熟。
百善孝为先。古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我在父母面前有时候也不愿意过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去处。因为我做出的许多决定,在他们眼里未必都是正确的,他们总是竭力劝说我听从他们的。这种强加于人的姿态,让我心里很不服气。虽然是出于善意,是为了我好,可我未必愿意接受和领情。猛然间发现我与他们已经形成了如此之深的隔阂。是代沟?是观念的冲突?亦或者是不同经历早已让我们的三观大相径庭。
年少时候,我总是会竭力反抗。如今我仿佛豁然开朗了,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又何必如此要求别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吧!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何不反身苛责于自己呢?即使自己真的错了,从善如流,善莫大焉。也会让自己活得更洒脱些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做的很多。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多一些聆听,多一些包容,多关心一些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那些需求,即使委曲求全,只要做到皆大欢喜,又未尝不可呢?往后余生,陪伴他们的日子弥足珍贵,何不让他们开心快乐呢?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报答养育之恩,不是挂在嘴上的华丽言辞,而是要付诸行动的亲力亲为。比如回家时候多买一些水果、蔬菜。虽然他们嘴硬的说:不用你买。也不过是心疼你,不舍得花你钱而已。多给他们讲一些健康的知识,试着说服他们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带他们去一些他们想去的地方旅行,夸赞他们的厨艺,鼓励他们的进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正是组成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尊重彼此,相濡以沫,和蔼可亲才更持久。
人生一世,如驹过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相处最多的是家人,善待家人,温暖的家会给你创造出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不必计较那些让人难堪、不如人意的事。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笑脸和好脾气留给家人。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你成长、成功的温床,家人是你成功的后盾。你只有不断的充盈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成熟起来。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好的爱护。
做一个优秀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但你必须是最勤奋、最积极的那个。只有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才能带动家人的成长和进步。如此反反复复,相互促进,日复一日后。再回首,会惊喜的发现,你离那个曾经的自己越来越远,你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你的家庭关系越来越好,你进步就会越来越大。
鱼为奔波始化龙。不要害怕苦难和挫折,那些你该经历的,都是你成长路上的助推剂。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才能让你变得不平凡。不抱怨,不气馁,以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黎明。(张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