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此生未完成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记录关于生命与生活思索的书,写给内心柔软却迷路人间的你: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书中收录了作者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以及关于故乡、关于亲情等的深切感悟。
在病隙日记中,作者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与命运抗争,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理性看待死亡,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在初中毕业后,也就是初三的那个暑假。再回首来读这本书时,已经是大一这年的暑假了。从一五年到二零年,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而今有了更成熟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有一天重新看到了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竟比从前多了很多感悟,所以重新打开了之前看过的这本书,很多东西当时不理解,看的也很浅显,甚至连一些故事情节都忘了,再看时,觉得文字里遍是辛酸苦辣,让人内心感到疚痛,以及那些在只言片语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种简单的快乐,令人震撼。再一次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珍贵,于娟女士将个中痛苦轻描淡写,在弥留之际分享了她对人生的体会与总结,如今读来,有一些新的启发。
在《女人三十》这一部分中写道的东西是我重读这一本书的契机。这是于娟回首自己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一些感悟,这是怎样的十年?她回答:作为成人,经历了生与死,荣与辱,成功与失败,离别与重逢;作为女人经历了爱情,婚姻,生育,璞玉初琢。站在时光的织机前,一弦一柱思华年。人生如华章,美好的音段值得珍惜,错误的音节似乎也不后悔,因为弹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某种未知的将来,对错只是站在如今的结果往前看,而谁又能在时间和经历之前早早明白?所以于娟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份怎样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只要我宽容而认真得对待它,那么生活不会亏待我。”
今年的我正好二十岁,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成年却不成熟,要去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了。想做的事有好多,所以好着急,每件事都想做一点,什么都想尝试,没撞过南墙,初生牛犊,对一切都满怀热枕,所以这段长长的路,我也总是左顾右盼,在别人的人生中寻找经验,在自己的人生中且行且珍惜。
人生的结局无非就那种,最后不过烟消云散,还没到接近的那一天,我们都要尽力的活着,为自己,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为了有一天我能去保护她们。
不论人生幸与不幸,未来是不设限的,我都将认证对待现在的自己,珍惜还握在手中的的光阴。
在于娟这段人生里,在癌症面前,她所表现的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面对化疗蚀骨的疼痛却依然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感于他人的苦痛,与之对比的自己,还年轻,还算健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当下的生活呢?这本书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少一些对生活的埋怨,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既然我们还活着,就要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鲜活美好,有温热的阳光,有和讯的春风,有来自父母朋友的关心,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经营每一段亲情,友情,爱情,能为家人做上一顿饭,听家人朋友唠嗑,也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好好经营目前的学业,规划将来的事业,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变成实践,才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资本。
于娟这本书中非常有名的一章是《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她从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突击作业,环境问题这几方面分析了她得癌症可能的起因,这是她对我们的一种警示,于娟给这本书起名为《此生未完成》她以她半生的意义,散落在文字里的遗憾,真挚如长辈般的告诫,我想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这些细节,珍爱我们的生命。
去年有一个纪录片叫《人间世》,同样也记录了那些为生命而坚强抗争的可爱的人,在这样不幸的命运面前,真情更触动患者和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心。
于娟在书中记录了尼采这样一句话“凡是杀不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它弱小,它被杀,是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根芦苇。它强大,它永恒,是因为它的思想越挫越勇,进而超越生死。于娟以这段苦难的抗癌经历,以一种对抗命运的精神,去博取一个有可能的因果。越挫越勇,永不言弃,从苦难中汲取力量,
最后,《此生未完成》的作者还是去世了,其实结局我们早就明白,癌症晚期的患者都难逃一死,但若只着眼于人物的结局,把结局定义于生或死或者是否抗癌成功,似乎生命都没有了意义,因为人终有一死。如果把结局看成一路的风景,尽管离去,但可以给爱的人留下什么,在临走前还有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还可以听到多少次笑声,那么她对这段沙漏般的生命的坚持,值得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生命的长短有限,有人却能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文章的字数有限,却能塑造出无限的奇迹。
生命很轻,或许还没学会爱,就得面对残酷的死亡,可以来得,很突然;生命很重,认真地
活一辈子,必能留下深刻的足迹,就算只是,在心中。
人生没有圆满,但求少点遗憾。
摘录:
人之一生,犹如赶路,背负行囊,马不停蹄,从起点到终点,从生到死,奔波劳碌中也遇人无数。能有缘遇到,同路,并肩走上一程,即算缘分和幸事。然而人生的残酷在于,绝少或者没有人能一路相陪。如果有,那么其中一个为了对方而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因此,哪怕是父母、夫妻、挚友都难逃此局。所以,人,注定了要学会一个人走。
人生的宴席一场接一场,锦灯繁花音袅舞影,却冥冥间笃定相信自己在赶着自己寂寞的路。因此三十出头的人,所谓分离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生离无数,死别亦有之。虽是性情中人,在深夜一个人听那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而挥袂洒泪之后,很快便能调整到自己独有的世界里,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份潇洒和独立。因此,如果真的要离开,我会是那个从容不迫收拾行囊的人,面容微笑而平和,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悲悲戚戚。
这一段话是于娟对分离的所感所悟,人既是社会的也是独立的,从简单的独立处理事情,到能与自己独处,最后到笑对生离死别,珍惜遇见的缘分,也有一个人的洒脱。
似乎是做好CT下引导穿刺的那个夜里,我有些撑不起了,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我似乎看到属于我的那盏生命的油灯,一点点暗淡,一点点泯灭。凌晨两三点的样子,身边有个不知名的病友停止了他的生命。惊天动地的家属悲恸声中,我叫来闭目养神但一直睡不着的妈妈。我说,如果我去了,在上海火化然后把我的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随便找个地方埋了,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不要让我留在上海这种水泥森林里做孤魂野鬼。
感想:在生命的尽头,她还在挂念那片能源林,有着太多的牵挂,有着知识分子的悲悯和良知,有着为人类造福的社会价值,那片林子,承载着前辈的理想和梦,指引着我们去奔赴。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做好的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地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感想: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该怎么活,为什么而活?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矛盾式的答案。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结果却忙的没有一点时间陪伴她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忙于学业,结果是脱离了亲情友情。世间安得两全法,有一种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比珍惜还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他们是我为之奋斗为之漂泊,相互牵挂的最重要的东西,我能做到的,就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温柔以待。
生与死,前者的路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不仅简单,而且痛快舒畅,不用承受日夜蚀骨之痛。但是死,却是让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亲人们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之痛。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过。自戕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我是个母亲,虽然,我这个母亲做得很无力,我现在唯一能给孩子,只有微笑,能为孩子做到的,也只有坚强。
感想:人的长大,伴随着责任的承担,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不得不坚强。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你会认为非常可怕惊骇,而确确实实落在你头上,需要你迎头赶上,你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你认为可怕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可怕。对过程的定见,需要智慧;对必来的世事人情,则需要勇气。
感想:对未知的事情我们本能有一种恐惧感,给自己增设了很多的包袱,但当我们真真切切去做的时候,一切又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乘风破浪,也将势如破竹。
第2篇: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000字
接触这本《此生未完成》是朋友极力给我推荐的,她告诉我,读了这本书才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我带着好奇心就认真的读完。作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积极与病魔对抗,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认真的去反思和写作。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也远去了,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本中,很多时候看到的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真实的自己。
内容介绍------《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书中以第一人称、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生前留洋学习,再到拥有博士学位并任教复旦大学的过程,以及一夜之间又成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一名癌症患者真实感受。她一共与癌症斗争的一年四个月,最后撒手人寰。也许这样的悲剧亦属寻常,但不寻常的是,在病痛和化疗的摧残下,她仍能坚持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面对步步紧逼得死神,这个弱小的女子依然谈笑自若。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敬畏。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生命的意义。其实刚开始,作者是幸福的,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直到癌症的侵蚀,她才不得不停下脚步。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依然为理想而奋斗,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
读完全书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的年轻和才华惋惜,禁不住内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我想,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坚持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并不是想励志或者给别人指导,是希望给我们普通人一点点启发吧。很多人的性格跟我一样,也跟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太过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操心。但一个人的力量太弱了,尤其是在生命面前。我们都是凡人,还做不到那么大彻大悟,只希望大家在往前走的时候,能多照顾一下自己的身体,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作者她觉得如果她放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都要面临这巨大的痛苦,所以她,必须坚持到底。就是这份亲情一直是她抗癌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一年零四个月,突兀的重病、癌症的侵蚀,让她经受了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最后还是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
作者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陪儿子走完剩下的路,但是他宁可放弃自己的路演,想多陪儿子走一段是一段。为了儿子,他放弃了最坚守的自我,放弃了视若生命的自由和独立。龙应台有句话说得好,子女与父母的缘分,就是父母看着子女的背影越走越远,而且不必追,想必那也是经过了各种不舍和无奈才总结的作为母亲,我们很清楚今后的日子更多的不是儿子需要母亲,而是母亲需要儿子。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也有自己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所以请我们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因为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活着才是王道!
第3篇:《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一周多的时间,零零散散的读完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却莫名的想写点什么。我想,作者文字里的很多美好,苦痛,遗憾,难过于我也是有许多共鸣共情的了。
也许山林世界的清泉,绿植,林木,村里祥和的老人,孩童,瓦屋,日月光色的温暖,明晰,可人,悠悠然的岁月光阴,会淡化人们许多关于物质的渴求,外化的欲望,生存的焦虑与职场的压抑。也许个体的生命经历,成长历程,处事个性,都会对其三观有或多或少的矫正,影响,我的世界里,也是不觉然的多了几分淡然,少了几许浮躁。
二十往上,三十未满,我有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共有的茫然,求知,问索。关于世界,理想,远方,未来,有更多的态度与想象,关于友情,亲情,爱情,也有许多的理解与希冀。
当年在不同时段,地域,心境里写下那些文字的于娟,也许也有我们这般的心态吧。
《此生未完成》在我的书单里躺了很久,有一天,打开扉页,就爱上了这本书,以及这个命途坎坷的女子。她的文字,并没有多少洗练,文采,就像日记一样,记录心情,历程,以及个人对于世界的态度,家人的温情,爱人的美好,儿子的可爱,以及友朋的关护。
书是以倒叙的方式写就的,从作者患癌的心历开始,到她的同学年少,出国求学,儿童印记。。。看完后,默然许久,慨叹许多,如果那些年少青春时代写下那些青涩文字的于娟知道她坎坷命途的未来,会作何感想呢。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否会得意高光,是否会天降大任,又是否会晴天霹雳,一切戛然而止。。。。
作者就像大多数国人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优异,学历博士,夫君博学,儿子可爱。孝顺父母,关心亲友。。。这样的人生,想来是多么幸福美好。
可命运终究对她坎坷,毕业未久,初为人母,双亲尚在,自己却患上了乳腺癌。对于任何人来说,应该都会是晴天霹雳的吧,就像于娟自己文字里说的:“好不容易苦读学业,还在纠结犹豫给父母买一件毛衣的年纪,就噩耗袭来“。换谁能受的了呢。
治疗的历程想来是痛苦难耐的,可她刻意的隐去了许多难受,留给世人亲友的,是一个诙谐,顽强,幽默,坚韧的女子形象。入院医疗的时候,医生问她的光头丈夫,病人之前用的是什么止疼药,她的光头大学老师憨憨的说,没有用过,然后医生惊愕的说,像她这样的病,没用止疼药,疼都能疼死人了的。。。。
她说,医生们看着她在床上龟速爬行,半小时就为了能在床上翻一个身,她说,化疗使她昏厥,呕吐,却不敢哭泣,因为呼吸会引起骨骼,胸腔乃至全身的疼痛,可她也能在母亲面前幽默的说,如果不疼,这小日子过的还是挺爽的,她也能假借感冒等意外的小病哭喊,用她的话说,此时不闹,更待何时。而在真正的大痛面前,比如骨髓穿刺,却能咬牙忍住病痛不哼一声,临了还风趣的感谢医生,可在之前,医生看着她在床上费力折腾四十分钟,就为了翻一个侧身。。。。
唉,死生大事,又有谁不会在意呢。
她说:“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的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病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她说:去黄山求医的时候,断食几个星期,靠吃一点点神医给的烂葡萄和芋艿续命,她都能撑持的下来,可儿子土豆一送下山,她顿时就觉得泄气了,就像没有了支柱和靠山一样。
在病友陆续离逝,放弃生命的时候
她说,为了父母双亲,小儿土豆,光头丈夫,她都不会选择放弃自己。
作为抗癌人士在博客上一笔笔写下的的文字日记,却多的是诙谐,幽默,以及女生特有的小俏皮,可爱。。。
她说:得知她的病后,相识十五年的朋友打电话说没有钱,但可以捐肝捐肾,她跟丈夫开玩笑说让他捐个乳房,光头听说后却不敢回复那个朋友信息,因为怕他动员自己老婆来捐乳房。
她说:杳无音信的儿时笔友知晓她病情后,尚且怀孕中的朋友不能亲临探视,于是焦急打发丈夫带着两只鸡搭车来探视,那个憨厚老师的丈夫一再确认了于娟的身份后扔下一砖头用报纸包好的钱就要走,来探视的其他朋友帮她劝说推让钱款,憨厚的丈夫跟于娟的香港朋友说,给他两百块,让他帮忙递给于娟,弄得朋友感动不已。笔友是贫困山区的女孩,在儿时学校组织的互助活动有缘结识,而后的岁月两人相互鼓励关心,让她不至早早辍学,那个怀了双胞胎的准妈妈动情的跟她说,她不知道小学辍学跟高中辍学对一个普通山里孩子的影响和选择会有多大。。。
她说:她认识很久的一个老朋友电话给她说,听说癌症后的女人往往有被丈夫抛弃虐待的,她如果被丈夫抛弃了,他可以娶她。。。。丈夫光头郁闷的说,都这时候了,咋还有人跟他抢老婆呢。。。
对于求生的本能,渴望,难免会有病急乱投医的时刻,即使博学如她们,也选择了相信偏方,庸医,幸而悬崖勒马,才挽回一条命,在同被欺骗致死的病友家人寻求帮助的时候,尚在病床里的她决然的选择了法庭作证,她说,老师曾经有教育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
于娟是不幸的,虽然百般努力,仍旧逃不过命运的漩涡,终究英年早逝,留下了白发双亲,光头丈夫和尚且学语蹒跚的幼儿。可她的笔记,文字,读来又实在让人觉得温暖,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即使难受如斯,也竭力给世间留下温暖,美好,和对所爱之人的关心护佑。
她的骨灰葬在了她从挪威带回的森林里,她说,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青溪绿树。
我想,她也是喜欢村上春树的吧,也是喜欢《挪威的森林》的吧。
就像谶语一般,于娟也是多么像绿子啊,她在曲阜的那个森林想来也跟绿子养病的疗养院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一般茂盛美好了吧,和渡边的纠葛爱情,对生命的美好渴求,以及最终的病逝消散,以及逝后给亲友留下得美好温暖,都多么相像。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娟逝去十年后,初遇她的文字,予我的触动,实在震撼。
就像她说的无畏施,予人玫瑰,终有留香。
生命的美好,在爱,亦在被爱,在给予时的无私,也在得到时的温暖,在经历,在体验,在葬花词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在感受世间的美好,人间的冷暖,也在直面命运的从容,生命的枯荣。
此生未完成,可谓用心矣。
第4篇: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此生未完成》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临终前的生命日记。作者于娟,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2010年元旦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四期后,希望别人能够通过她的经历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通过日记详细记录了与癌症抗争的英勇过程。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享年33岁。
初识于娟,是看到了一个关于她的人物访谈。视频中的她看起来非常憔悴,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具虚弱身体内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看完访谈后被这个勇于和病魔抗争的女生所震撼,随后在网上看到了她的病中日记,于是便买了本书《此生未完成》。初读本书就被于娟简单朴实的文字下展现的心路历程所吸引,读完此书,除了敬佩于娟坚强的意志和直面苦难的勇气,也有了一些微小的感悟。
一是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于娟说:“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平时身体好的时候没想过生老病死,离别感伤。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计时,和亲人朋友的相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恐怕每个人心中涌起的除了绝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价换来的那些所谓的物质在生命面前显得尤其渺小。”想起以前经常熬夜晚睡,尤其是节假日的夜里精神格外饱满,经常刷剧看小说到夜深时分,第二天醒时往往已是日上三竿,草草吃过午饭后又拿起手机继续消耗青春。那时的自己很少锻炼,只想玩乐,很少在意健康。看到本书,才让我重新开始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于娟所说:“人一病就明白了很多,我宁愿放弃我现在的很多东西,只求保佑我能下地走路,能恢复健康,这个是我那时最大最迫切的愿望。”此次突然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名利,地位等如同无数个0,没了健康这个排在首位的1,它们就只是零而已。
二是学会珍惜,形成善待亲友的良好习惯。人生看似很长,实则短短几十年光阴一晃即逝,我们应学会珍惜当下,珍惜关心我们和我们关心的人。正如于娟所说“年轻时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做好的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地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人生之路,从起点到终点,奔波忙碌中遇人无数。能有缘遇到,同路并肩走上一程,亦是一件幸事。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亦或是身边的同事,既然相遇,便是缘分。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段缘分,真心对待他们,多多陪伴他们,如此才能尽量避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真正把握住身边的幸福。
三是保持乐观,塑造笑对人生的价值观念。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于娟在日记中写到:“其实我写这些,只想告诉所有人: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我不太喜欢尼采,但是我喜欢他那句‘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生活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失落和退缩的情绪。但是我们应该保持乐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很多当时我们认为难以逾越的困难在以后回想时都会觉得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以上就是我读此书的几点感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前行的动力。(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