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1000字1
放假在家,看着两孩子在家里嬉戏打闹,我的童年记忆不禁涌上心头,记忆中的画面是我们不停地追逐着,从巷子这头跑到那头,似乎只有追着风奔跑,就永远不知疲惫,不论严寒酷暑,街头巷尾永远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童年时的快乐缘何而起呢?是玩耍本身吗?其实不然,通过阅读《运动改造大脑》使我明白了真正影响我们的是运动。运动不仅可以让身体更加强健,还可以自我调节缓解压力,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是它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
一、运动健脑提效率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长期处于焦虑、强迫的环境中。其实焦虑是人的一种认知错误,只有运动可以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它化学物质达到平衡,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会教会你的大脑:你可以的。这时候的你就会重新规划你的认知。其实我们对于运动的重要性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当繁杂的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向我们扑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牺牲掉运动来换取所谓的时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运动不仅可以健身更可以健脑。牺牲运动是得不偿失,唯有运动可以使大脑保持最佳状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班里的孩子们,课间十分钟,只见操场上、楼道里到处都是孩子们跳绳、打球、踢毽子的身影,到上课铃响才冲回教室。此刻的他们眼中是有光的,一个个精神抖擞不知疲倦,活跃后的大脑,血液回流,正是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期,定会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其事半功倍,可我曾经为此还指责过他们,真是不应该,看来运动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健身运动促能力
我们的祖先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无形中就进行了运动并与大脑形成联结,进而促进大脑的生长,人类也因此不断进化。其实运动在完善身体的机能的同时,还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情商得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改善。书中说运动可以在三个层次上提高学习能力:首先,它完善你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警觉力、注意力和驱动力;其次,它让神经细胞准备就绪,并促使它们互相连接起来,这是连通新信息的细胞基础;最后,运动激发海马体的干细胞分化成新的神经细胞。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应当自愿锻炼并将有氧运动与技巧学习相结合,释放天然的精力,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我们的身体感觉热血沸腾时,自然会有一些灵感浮现,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通往“罗马”的路不止这一条。
三、共同运动变自信
我们的孩子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往往会把这一问题归结在孩子本身,加以指责,恶化了亲子关系。其实我们身体的注意力系统与运动神经是紧密相连,通过运动可以调动起注意力的各个环节,促使人全神贯注,更有助于孩子记忆能力的提升。我们和孩子一起运动,使沟通更加和谐,快乐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运动中的身体接触,可以让很多不和谐的负面情绪随之消散,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无助和孤独感,变得更加自信。
运动好处如此多多,我们应该把运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带着孩子出发,让运动改变大脑,让运动提高效率,让运动拉近距离。
第2篇: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2000字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极大地开阔了我的专业视野。
在文化课之前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健身亦健脑
美国芝加哥内珀维尔中央高中在地下室里摆满了跑步机和健身自行车。每天早晨7点10分,学生开始上体育课。热身后,学生上跑道跑1600米,并用心率监测仪来监测学生运动时的心率。这种叫做“零点体育课”(Zero Hours PE)是由一群特立独行的体育教师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验中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些体育教师不但让内珀维尔203学区的1.9万名学生成了全美国最健康的学生,而且还让他们成了最聪明的学生。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给身体提供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到上半学期结束时,参与零点体育课的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17%。学校管理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于是把零点体育课更名为“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并作为全校新生每天的第一节课。零点体育课得到了全美国的关注,而且逐渐成为一种体育课的新模式。
学会监测和保持自身的健康和强健体能,
受益终身
“零点体育课”这个模式最值得思考的是体育教学的精髓到底在于传授健身之道还是具体运动项目?这种模式也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和践行。比如体育课安排的时间是否可以安排在其他学科之前,另外针对有学生在跑步中猝死的情况,是否可以在学生运动时使用先进的监测仪器监测其身体状况。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现实。
我本人赞同书的作者所言: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于传授健身之道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可以通过体育课指导学生们如何监测和保持自身的健康和强健体能,那么体育课将令他们受益终身。这个观点非常启发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的关注点主要是孩子在课程中的安全和学习效果。而这本书给予我一个更高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体育课。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带孩子们到室外蹦蹦跳跳打打球那么简单,而是和孩子们一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内珀维尔中央高中的实验性教学也证实对身体好的运动对大脑也好,通过运动,学生的体能变得更好,注意力也会随之变得更好,提高了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
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课中,我无法给孩子讲解复杂的理论知识来引导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他们成长和大脑发育的至关重要性。但是,与以往授课相比,我在教学时开始注重以学生们能够听得懂和理解的方式说明“为什么”,不仅仅只是重视课堂上的“是什么”和“怎么做”。也许在短期之内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我相信长期的积累定会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有益学生身心发展
书中阐述了运动对于帮助成年人应对压力、焦虑、抑郁症、专注力、激素问题和衰老等方面具有的作用及原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抑郁症知之较少。我原本也以为抑郁症只是患者不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但读完本章之后,我开始明白原来抑郁症是有生物病因,而这也是为何运动可以改善抑郁状况的原因所在。
运动对于治疗抑郁症的益处的最好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口实验室进行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阿拉米达研究。研究人员从1965年开始跟踪随访8023名年轻人长达26年。在这些受访者中,9年内逐渐减少运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是经常运动的人的1.5倍。另一方面,那些起初不运动的人开始逐渐的增加运动量,到1983年,与一直运动的人相比,他们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
运动可以调节整个大脑的化学物质来恢复正常的信号传递。它使我们能够记住有益的东西,从而摆脱抑郁症的悲观模式。患者可以从运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他们可以把这种积极迁移到其他事情中,渐渐获得对自己身体和情绪的掌控能力,从而重新建立起生活秩序,慢慢走出抑郁的状态。
科学的运动方法,避免运动损伤
有关运动对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意义,也许我们已看过听过许多,耳熟能详,但是《运动改造大脑》不是简单地罗列我们已熟知的结论。而是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和调研数据来引导我们认识到这些益处之所以发生的原理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仅只是学校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的生活方式。知道运动对我们身心作用的原理后,我们也才更有动力去坚持运动,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运动类型和强度。
在书中的第九章,作者推荐了科学的运动方法。科学的运动方法首先需要知道最大心率计算方式,即用220减去自己的年龄,理论上就能得出自己的最大心率。计算最大心率的75%-90%就是我们运动时的目标心率。至于运动频率,书中说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公共卫生建议,每周至少5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作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一切材料,建议最大运动量应是每周6天进行45分钟至1小时某种形式的有氧运动。如果安排休息的话,休息时间尽量不超过连续两天。
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对日常的运动训练安排也根据作者的给出的运动建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我已在日常教学中借鉴本书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我将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坚持下去。我也会有效利用日常工作机会与同事们与家长们多交流沟通,传达和强化体育不仅仅是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可以使身体强健,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我相信等家长们也知道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和大脑的益处及益处的作用机制,家长们和学校一起会更重视体育课程对孩子们成长的至关重要性,更支持我们的日常体育教学。
第3篇: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1000字3
首先,要从一所高中的运动故事讲起。
年轻的体育老师邓肯正在布置着早晨的任务:1600米跑。他要求每个学生设法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平均心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
学生们都很努力,只有落在最后的女生米歇尔好像毫不在意,拖沓着脚步路过邓肯身旁,像漫步一样继续向前。可当米歇尔闲庭信步结束后,邓肯给了她一个A。因为邓肯明白,她一点都没有闲庭信步,她的全程平均心跳是191次,即使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这都是严峻的考验。
这是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的一堂“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在这个课上,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他们认为,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震惊美国的成绩
这群体育老师不但让内珀维尔学区的学生成为全美国最健康的孩子,还让他们成了最聪明的孩子。
仅仅是上半学期结束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17%,平均成绩也超过全州平均水准。不过,这些成绩和TIMSS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TIMSS是聚集全世界优秀学生的一项考察数学和科学的考试。在这个全球统考中,一向由中国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等地包揽前几名。美国学生的表现则让精英层忧心忡忡,感慨美国和亚洲国家的教育差距正在扩大。但是,在新型体育课推广后,内珀维尔的学生在这项测试中取得了科学世界第一、数学世界第六的成绩。
当内珀维尔高中的经验推广到条件更差的学区后,人们又发现了这个课程的新益处:校园暴力等违规事件从每年的228起减少到95起。
小课程,大原理
内珀维尔高中的案例背后,隐含着生物神经学的原理。研究表明,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一、运动原理:越动越多的脑细胞
人人都知道,运动可以强健体魄,但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理。热爱运动的人,只知道运动能解压,能让人愉悦,却不知道我们感觉欣快的真正原因是:运动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这个结论有着坚实的神经科学的理论依据。
运动平衡大脑
大脑中约80%的信号是由谷氨酸盐和γ-氨基丁酸这两种神经递质传送出去的。前者刺激神经冲动,后者抑制冲动。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运动可以提高神经递质的水平,避免大脑失衡。
运动让大脑成长
运动可以让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基本结构的神经营养因子增多。
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神经元的数量是恒定的,只能被消耗,不能新生。
科学家发现,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也就是说,体育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原料,而课堂上的学习则促使新生的神经细胞连接到神经网络中。2007年,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二、运动功效之改变压力状况
压力是必须的,没有好坏
压力是个囊括广泛意涵的概念,但究其根本它是指身体平衡状态的一种威胁,一种对适应的要求。在大脑中,任何引起细胞活动的事情都是一种压力方式,哪怕是神经元发送信号,也会在细胞上产生破损和裂缝。压力就是压力,无所谓好坏,问题是它的轻重和持续时间。
如何才能越压越勇,越健康
轻微的压力可以激活神经元内在的修复和恢复机制。可以说,没有压力我们就不会拥有出色的适应和生长能力。运动的压力可预知、可控制,而且还是你可以自主的。你随时可以在生活中引入运动,以激活神经元过度补偿,变得更加强壮。
通过运动,你会得到一种征服感和自信心。其次,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具备控制压力的能力而不用依靠被动应对机制时,你就提高了引发应激反应的压力阈值。运动不仅可以预防慢性压力,还能彻底转变它们,从微细胞到心理的各个层面。
三、运动功效之解决焦虑的根源
人为何焦虑
在应激反应中,焦虑是对威胁的自然反应。大脑判定威胁后,交感神经和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进入高速运转状态,焦虑情绪产生。问题是,人类并不只在面对真正的危险时焦虑,想象中的威胁也会让我们产生应激反应。
运动让大脑知道,焦虑是一种认知错误
焦虑就是恐惧。焦虑症如此难以治疗的原因是,恐惧的记忆一旦被建立,那个特别的通路就驻扎在大脑中了,鲜明得远远超过它实际的样子。想要扑灭焦虑,就要建立新的记忆,并且不断强化,逐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把触发器和典型的反应断开。科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为重新归因。运动是重新归因最简易的方法。运动会引发类似于焦虑的生理性症状,当你把它和由自己发起的这种可控行为关联起来,崭新的记忆会逐步形成,取代恐惧的记忆。
除此之外,运动还通过分散注意力、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大脑资源、提高恢复能力来跑赢焦虑。
四、运动功效之挣脱抑郁的枷锁
抑郁有着极为广泛的症状,包括悲伤时人人都可能出现的消极悲观、急躁易怒、无精打采、自我苛责。不过,抑郁和悲伤并不一样,悲伤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状态,抑郁却是一种连接的破坏。它不仅破坏生活,也阻断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一般的抗抑郁药首先作用于脑干,然后波及边缘系统并一直传到前额叶皮层。服用抗抑郁药后,我们先感到体力充沛,然后才会感觉忧伤减少。运动的魅力在于,它同时从两个方向出发解决抑郁症的问题。一方面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行动,激发脑干,释放精力和激情。另一方面,它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受到愉悦感。而且,与抗抑郁药物不同,运动全面调节整个大脑的化学物质来恢复正常的信号传递。
神经学家近来发现,大脑中存在一个止痛分子机制(内啡肽)。在剧烈运动期间,大脑中直接产生的内啡肽,能够减轻身体疼痛,同时在心理上产生欣快感。(马拉松运动中骨折无痛感)
运动还可以调节身体激素水平、可以延缓衰老等等作用。
五、行动:大脑训练计划
当我们论及运动的任何作用时,人们都禁不住想问,得做多少运动才能改造大脑?作者的建议是:先健身,然后不断自我挑战。运动的处方因人而异。
运动的基本参数
作者按照强度把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最大心率55%~65%的低强度运动、最大心率65%~75%的中等强度运动以及最大心率的75%~90%高强度运动。计算自己最大心率的通用公式是用220减去你的年龄。只要一个心率监测器,你就能随时监测自己运动的强度。
至于运动量的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是,每周至少5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作者的建议则是,每周6天进行45分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其中4天中等强度运动,2天高强度运动。最好和同伴一起。不要担心没精力,没精力恰恰是因为缺乏运动。
无论运动有多少益处,无论科研多么有力地证明运动可以改造大脑,如果没有你的行动,一切都不过是闲谈几则。
当你尝试着先迈开一小步,然后一大步,逐渐积累,这些才能塑造你生活的骨血。不用探求哪种运动最好,能融入你生活的,被你坚持的,就是最好的。
行动最艰难,却也最有用。
第4篇: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约翰·瑞迪博士用大量强有力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运动不仅可以健身,更可以健脑。这一结论无疑是令人振奋且欲知而后快。掩书而思,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了解运动对身体和大脑的作用如同打开了另一扇窗,唯有知道其中的原理,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发展儿童。
还记得刚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我问了一年级的小学生,运动的好处是什么?他们当时就能够用洪亮的声音列举出运动可以减肥、可以变强壮、可以长高等等。孩子们说得没错,但现在想来,在当时我和他们的认知显然是不全面的。本书已经充分证明运动作为媒介可强身、可调节情绪、可健脑。那么如何科学地做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引发了我对当下体育教学的深层次思考和改进。
1.厘清教学本质,培养兴趣爱好
我们时常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挂在嘴边,所以我们经常督促、鼓励学生参与到锻炼中去。但当我们的学生离开了校园,他们还可以坚持运动吗?正如书中所说,“坐久不动的生活方式破坏了我们的本性”,有太多的“诱惑”阻挡在运动前面。因而体育教学的精髓应是传授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发展,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保有新鲜感,也极易养成兴趣爱好。因而在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各样运动时,主动挖掘运动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尤为关键。
2.关注学习过程,给予过程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有跑步掉队、训练偷懒的现象,而这些学生大多呈现出体能较弱的特点。学生体质差是因为不爱运动,反思自己,如果以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去训练我,肯定无力承担。我们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明白“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技能”,更不是挂在橱窗里固定的考核标准。适当地调节运动、技能难度,让学生够得着,他们才能做到持之以恒。体育课上,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扬,而负面的评价则会使他们远离运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看见努力,即是进步。
3.锻炼循序渐进,保持大脑活性
运动对大脑的积极作用,在本书中介绍得已经十分详细,书中还对大脑的训练计划做了许多论述,表明了“体能越好,大脑越有复原力”。目前国内体育教学的框架体系主要是以技能传授为主线,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所以不管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还是为了掌握一项技能,体能训练都需要更科学、全面地进行设计。
故而,体能训练首先需要注重全面性,每周设置相对应的训练计划,在一定的周期内,有所轻重地涉及力量、柔韧、速度等各方面;其次要注意各单项训练的循序渐进,组数、次数、间歇时间等等,都要细致落实;最后根据个人体能差异,给予适当的弹性,稳步推进其体能发展,以达到保持头脑灵活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运动改造大脑》绝对会触发你“让孩子赢在体育课”的一系列思考,并从中受益。快来一起学习,一起运动吧!
第5篇: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1000字2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特别大而醒目的书名《运动改变大脑》以及插图一只运动鞋里不仅藏着一位热爱运动的人还可以迸发出一个大脑,也就是运动不仅可以健身,更可以健脑!运动让孩子更聪明!作者是约翰·瑞迪——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赫石少儿体能首席运动脑科学专家、全球SPARK计划创始人、锐步“活力儿童”项目形象大使,这本书源自哈佛大学医学院超过20年的潜心研究,美国运动医学会、美国医学会、美国卫生部特别推荐,中国运动新风潮引领者联袂推荐,这更加引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接着开启我的阅读之旅吧!
引言中多数学生喜欢坐在电视机前,而不爱运动是现状,“零点体育课”以事实证明运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课堂的标准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技能,还要给予物质的奖励;也否定了我们之前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误解,体能成绩好,考试成绩同样也好;体育项目还可以使学生具备沟通、解决问题、抗风险能力;有压力时运动还可以使大脑清醒......这可都是让人匪夷所思呀!现在我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收获:
一、学习——越动越多的脑细胞
达尔文告诉我们,学习是我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的生存手段。是呀,当我们学习一个单词,第一次听到这个单词时,很多细胞被召集,相互之间传递着一个谷氨基酸盐信号已形成一个新神经回路。假如你从此再也不使用这个单词,那么与之相关的突触间的吸引力自然会降低,信号也随之减弱。结果你就会忘记那个单词。由此发现:不断重复激活或者练习,会让突触自发肿胀,建立更强的联系。所以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课改一直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就是语文的字、词、句、段一定要切合生活,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并在不断重复、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加深记忆以至于内化为自身,为己所用。
二、压力——最艰巨的挑战
就大脑而言压力就是压力,只是程度各有轻重而已。压力是必需的,在选择处理压力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你的感觉,还能够改变你的大脑。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项持续辐射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把摩核造船厂工人工作中的处理材料一组含有极低辐射,一组则不含辐射,从1980年——1988年跟踪发现,暴露于低辐射下工人的死亡率比未暴露在辐射下的工人低24%,实验证明:辐射竟然使工人更健康。也就是轻微的压力可以激活神经元内在的修复和恢复机制。没有压力,我们就不会拥有出色的适应和生长能力。没有小挫折,就不会拥有成功。
所以呀,在自己工作中当感觉到压力时可以用运动来减压,在情绪失控时提醒运动带来的感受——愉悦感和幸福感,它就恢复了大脑渴望或渴求的一切,有更多时间思考之外的事情,畅想未来!也就是用身体处理我们的情感而非语言。这也能很大避免在课堂中、生活中因语言导致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恶化!所以我们受到的压力越大,更需要用运动来保持大脑的顺利运行!
三、焦虑——没有什么好担心
运动让大脑知道,焦虑是一种认知错误。书中艾伦工作中因担心自己对组员的要求太多,要求组员做任何事都会让自己极度内疚,虽然可以选择用药物抑制,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她尝试每天早晨运动锻炼,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和坦率、勇敢。所以我们越是退缩,练习交流的机会就越少,就越令人恐惧。
反观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尝试从今天开始可以主动每天坚持天天跳绳打卡,也可以找人一起运动,愉悦心情,增强自己的抗压受挫能力。
在疫情笼罩的现在,拥有良好的体魄是多么重要啊!而我校一直坚持体育育人又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是用行动践行,认真督促放假在家的孩子们坚持每天的两操以及天天跳绳打卡,把运动当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奇迹也可以发生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