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情人》读后感650字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二十一世纪较之上个世纪物质飞速发展,而人的精神发展并不同步。社会媒体的多样报道,舆论的多方立场让人们在拓展眼界的同时又重构了其价值取向,而有些人所取的价值观并不被主流所接受,例如拜金纵欲等。当出现这类价值观时,我们不该持一致的否定或厌恶,而要从人的经历中找出关键,以矫正其或缺之处,促进社会精神的建筑。本篇论文以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情人》为例,探索人类交往中社会背景以及双方原生家庭背景对人物形象树立的影响,进一步剖析畸形交往产生的原因,对人性中的矛盾方予以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社会背景 家庭影响 畸形恋爱一 社会及家庭对性格的影响 小说在介绍“我”(因该小说带有自传色彩,后面提及的主人公“我”以作者本名替代)在十五岁时的一段爱恋故事的同时,也不断的大篇幅的在插叙杜拉斯的家庭故事以及所处社会背景。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剖析出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全小说所写的时间线基本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在杜拉斯居家迁移越南之后,当时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本地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十分严重。虽然在殖民属地的生活因家里父亲的离世 经营的不善而变得穷苦拮据,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白人仍旧带着优越感,这是当时社会的病态显像,也是这个家庭的突出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之下,杜拉斯本人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小说中提到在杜拉斯从沙沥乘汽车回西贡的路上,司机像“往常一样”,将杜拉斯奉为贵客,将她安置在专门留给白人乘客的位置。还有杜拉斯因为夜里和情人厮混而没有回寄宿学校,校长因为杜拉斯是白人,为了寄宿学校的声誉着想,在混血人中得有几个白人,所以同意了母亲的不合理要求。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教育公平与否,我们所要注意的是社会对白人的容忍度极高,所以小说中杜拉斯所带有的骄傲感也是有迹可循的。但同样作为穷苦人家所带有的自卑感也不可忽视,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压抑而绝望的,杜拉斯眼里可以穿出门的裙子是在她母亲淘汰下来的,脚下踩的镶有金条带的鞋子是削价品,头上带的男子帽饰也是“削价出售的货色”。她对家人的爱恨交织在三人一母组成的拮据之下显得理所当然,因为拮据,所以厌恨不务正业 可恶可憎的大哥,因为拮据所以同情和自己处境一样的小哥哥。而在这种情形下生出拜金主义的苗头,也算是出有所据。但同样在恨的对面,我们不能否认杜拉斯对家人深沉的爱意,只是那是她还年轻,不知道这是爱。当她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也写下“尽管我们三个人没有共同之处,但我们爱她,这是相同的。”
《情人》读后感500字
《情人》读后感
记忆中不是第一次看这本小说,以前潦草的看过一遍,但不够静心。私以为这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品味才能认真的看完,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刷网文了,因为网文刷多了的确会影响阅读品味。这本书以后应该还会再看。
很喜欢这本书叙事的时间线和结构、 时空打乱,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而爱情是用电影一样的语言,镜头般的画面感来表现。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70岁了, 都说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小说更传奇、更有戏剧性。而那个时候,她文笔纯熟,想要如何表达任她信手拈来。
很喜欢情人这个词,像是融在黄昏时分,懒洋洋的光线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罗曼蒂克,宝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挠人心尖儿。杜拉斯不愧是写电影剧本的,我在想,她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在构造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在想象中用电影该如何表现每一帧画面了吧。
情人,这两个字轻声读来,是绵长的缠绵。其实不同年纪的女人,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而十几岁的少女,带有青春时独有的青草香味,她们是清晨里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里悬崖上等待开放的桃花,她们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经意的一颦一笑,对一些人来说便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
“我已经老了。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经典的开头我读过无数遍。有时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会无可救药般爱上她。毁灭又如何,如果有人,让你愿意爱她,爱得咬牙切齿,融进每一寸彼此触摸过的肌肤,每一声耳旁轻语过的叹息,每一缕夜晚倾诉过的灵魂,幸与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罢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情人》读后感350字
《情人》读后感
《情人》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唯一对女主的印象就是:作。 作天作地。 虽然对修子的很多行为不能苟同,但却能感同身受。 好像有点矛盾,可事实就是这样。 修子爱远野,可她更爱自己。或者可以这么说,她爱的是远野给自己的感受。在她心里,远野是冷静的,成熟的,像一座高山。依偎在远野的怀里,她才是感到安全的。 对,远野给她的是像父亲一样的安全感。这可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修子,内心最渴望的东西。修子喜欢索取,却不敢付出。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压力。她只希望能和远野保持这种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情人关系,甚至希望远野和他的夫人不用离婚。 修子这个人像我身边的某个人,甚至像我自己。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一只猪里说过一句话,西洋人说,每个人的衣柜里都藏着一具骷髅,可能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修子不喜欢冈部要介,但这个人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哪怕不喜欢,她也会和冈部要介吃饭,甚至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她不想冈部要介结婚,却放纵他们之间的暧昧。冈部要介要结婚了,希望她能和他见最后一面,让他放下所有期待去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但修子觉得,这是冈部要介在满足一个男人的浪漫幻想,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好像忘记了远野夫人的那句话,你像一个偷东西的贼。 这个女人被渡边淳一刻画的活灵活现,她的行为是我所能理解却又觉得怪诞,可能这就是每个人最真实的东西,只有最真实的东西才最裸露。 修子最后离开了远野。 爱不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出了选择。
《情人》读后感700字
《情人》读后感
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场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就是那个陌生的中国男人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杜拉斯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她于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和回忆的爱情,即使是无望,同时也是幸福的。
《情人》读后感500字
有一天,转述往事,我不知能否写出“在湄公河上,西贡的落日…声浪打在百叶窗上…潮水拍来,又远去…”
《情人》,无望的爱。
“渡河,渡河,到灯塔去…”
站在阳台上,穿着睡衣,这个春节阳光很好。是清晨,眯着眼看杂志。公鸡打鸣,远山灰绿,温暖的早春,乡下,北半球…无所事事的几日,无聊像风一般穿过空阔的院子。
很多个日子就这般过去。在这个星球上无数无聊的脸,没有意义的呐喊与声音。
只有往事是鲜活的。“那年,在湄公河上…”
走在夜间下晚自习的人流里,一直在等,有草木香气的春天和夏天,夹着书,一直在追随的影子。
黑暗的太阳,昏黄柔亮的月光。月光,仁慈的月光…
“再也没有顾忌了,如今,他们都已去世,不用再有顾忌了,在这本书里…”杜拉斯说。
德国作家的《ThedeathinVenise》
附:重温小说《情人》有感,模仿杜拉斯的笔调,文章三百字,除自己外恐无人能知其隐意。能感受到其情绪基调即可:
用了一个下午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对里面的场景感到有点转换不过来。也许,我真的还没适应国外的文学,或者说,还没入门。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挪威的森林》再到这个自传性质的小说,等等这些外国名著,我始终都没搞清楚这些小说的主题,他们要表达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不看小说的,因为每次都只看几页,就没信心看下去了,就像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来看,没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过段时间又觉得还是应该看完的,再借来,还是不能“一气呵成”,借来还去,折腾了几个轮回才勉强看完!
我想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吧,一直以来我的经历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这样的日子没有太多的起伏,平淡的激不起一点涟漪,所以小说里的场景不能给我以想象的空间,更别提引起我的共鸣了···
我是一只被自己囚禁的鸟,不知道要怎么飞,才是最好的,所以一直安于沿着那条斜坡一路滑下,而现在,想飞却又不敢了,因为惯性?太懒惰?
“沉默”如果能找到出口,我愿就此沉沦,矛盾就在于我明白,唯一的出路却是:提起勇气,承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终于明白我的痛苦,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却生活在一个过于单调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