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资治通鉴》——曹操的君子气度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
这一周表现不好,没有按计划读书,没有如期写读后感。主要原因还是工学矛盾,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感觉不对,我家洗碗的那块海绵,晒干了真的是挤不出水来;我倒是认同网上的段子:时间就像什么什么沟沟,挤一挤,还真的有。)这不,到办公室静静地坐着,修复一下说了一天话的喉咙,在书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亦是休息也是享受。
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晋剧,或者在中学时代听小说连播《三国演义》,或者上班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一直是那种白脸奸臣的印象。后来看《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才发现了曹操的正面形象所谓“可爱的奸雄”。现在看《资治通鉴》,一件件、一桩桩关于曹操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他的形象。有他对汉王朝的忠诚,也有因手拥重权而对皇帝的不肖一顾;有年轻时代的正义,也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邪恶;有礼贤下士的用人胸襟,也有不用君子而用小人的心机;有建安风骨的道德文章,也有自我标榜的俏色辞令……他曹操就是一个人,也没有坏透,也没有好到成为模范。但我还是喜欢他身上那份让人感动、叫好的君子气度。
君子的气度何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吧。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君子怀德”可以解释为“君子思念其固有之善”,就是不忘初心的意思。在天下好汉起兵征讨董卓的时候,“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表明了他的态度:“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大意是,“我们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远近之人无不响应的原因,正由于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如今皇帝幼弱,虽为奸臣所控制,但没有昌邑王刘贺那样的可以导致亡国的过失,一旦你们改立别人,天下谁能接受!”曹操不仅仅表明他坚定的初心,而且有“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行动,你们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尊奉西边的皇帝!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君子成人之美,已经是中国人甄别君子的一条公理。刘备在早些年间,也曾经很是落魄。《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记载:刘备集合起一万余人的部队,吕布认为受到了威胁,就亲自出兵攻打刘备。刘备败走,投奔曹操。曹操对他的待遇十分优厚,又让朝廷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大志,如今不趁早除掉他,必然会有后患。”但曹操在征求郭嘉的意见后,不但没有趁机杀了刘备,却积极主动帮助刘备对抗吕布,拨给刘备不少军队,给他供应很多粮草,让他往东到小沛一带,集合被击溃的残部,做好与吕布对抗的准备。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男儿有泪不轻弹,曹操也是有情有义的大丈夫。曾经迎接曹操兼任兖州刺史的鲍信,在一次与黄巾军作战时不幸战死,曹操悬赏寻找他的尸体,但终究没有找到,于是就雕刻了一个鲍信的木像。下葬时,曹操亲去祭奠,放声大哭。还有一段与张邈的故事:当年,张邈年轻时,行侠仗义,袁绍、曹操都与他友善。及至袁绍当上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待人接物态度傲慢,张邈义正辞严地责备袁绍。袁绍恼羞成怒,让曹操去杀张邈。曹操不肯听从,说:“张邈是亲近的朋友,即使他有不对的地方,也该宽容。如今天下尚未安定,怎么能自相残杀呢?”曹操第一次进攻陶谦时,决心战死,曾命令家中妻小说:“我如果不能生还,他们就去投靠张邈。”后来曹操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对流下眼泪。这可是革命的友谊啊!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曹操的容人的胸襟在他与张绣的故事上可见一斑。建安二年,曹操率军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后来张绣举兵谋反,曹操不知其会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逃跑途中被乱箭重伤,自己的长子曹昂被杀,大将典韦也因护主而死。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归降。曹操在中箭丧子损将之仇和联绣抗袁的大形势进行抉择,最终还是将仇恨搁置在一边,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并宴请张绣,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拜其为扬武将军。还有非常著名《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故事:在官渡之战爆发时,陈琳当时在袁绍门下,写了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说曹操愚昧短见、放纵专横、篡夺皇位等,连曹操的祖宗都一起骂了。袁绍败后,陈琳被抓于曹操面前,曹操质问他:“你骂我就骂,为什么连我祖宗也骂?”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笑而不语,遂让其在自己门下,为自己效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前人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太多可以参照的东西。也许,世间没有真正的君子,也没有真正的小人。也许,我们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情形。但是,还是让我们去发现人性的美好吧,带着一颗君子之心行走江湖吧,或者,在我们的言行中多一些君子的气度吧!
曹操_《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了三国,可能很多人都会钟情于曹阿瞒,我也是他的粉丝一枚。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小小年纪,便被知人之士许邵断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想必,这也是罗贯中对曹操一生的褒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成是能臣或奸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破黄巾,杀董卓,战吕布,平定汉中地,携天子以令诸侯。
他的战谋与勇气是一方面,胸怀大器又是另一方面。不管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还是“周公吐甫,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他愿一展宏图,招募天下“青青子衿”,还他星汉灿烂,九凤呈祥。
有时候想想,若他不生在这魏蜀吴的夹缝中,不在这烽火连天、腥血横流的乱世中,他是否会掀起不一样的色彩?
但时代是英雄的栖息所,英雄是时代的炫彩者。
或许,曹操生来就该在这血液权谋中成就一生的辉煌,留下后世几千年的喟叹。
评价三国演义曹操几大谋士
评价三国演义曹操几大谋士
儿时熟读《三国演义》,感觉三国演义没有太多意思,不如《西游记》机关重重处心积虑的反讽味道浓烈。不惑之年再读三国,感觉出里面更多的政治和人生意义。
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 、荀攸 、郭嘉、 陈昱、贾诩。荀彧号称五大谋士之首,但是我们看三国演义,感觉这个人初期很强,后期基本被雪藏。 荀攸也是如此,因为他跟荀彧是叔侄两个人。为什么?? 郭嘉,虽然很厉害,但是感觉也没有太多功绩,但是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推崇?而且曹操后期还一直用郭嘉来刺激其他的谋士无能。 陈昱不太有名,其实陈昱这个人很厉害,但是为什么不太有名?? 贾诩名气很大,但是为什么贾诩一直号称毒士,用的计谋都是毒计。难道这个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坏人,但是这个人是三国里面不多的最后得以善终的谋士。
就算你没看过三国演义,也玩过三国杀吧。三国里面被讨论最多的就是谋士和武将了,相比而言,谋士讨论更多,因为武将毕竟可以直接比划,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谋士谁最厉害,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讨论的话题
我这次读,看出了很多人心,人性之间的变化和互动,以前只当是数学书来看,现在当成是文学书来看
简说,二荀属于大才,荀彧属于全面性,战略层面的,是曹操的大管家。大方向的问题,基本都要问荀彧,荀彧也基本留在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守最重要的老家,而且摆平家里的各种内部政治纷争,里外一把好手,而且早期曹操收集到很多人才,很多都是荀彧帮他找的,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的感觉。荀攸这个人偏重奇谋,更多是随军,很多人说荀攸是第一谋士,因为实战的功绩比较多。两个人的巅峰都是早期曹操起义一直到官渡之战,干掉袁绍之后,曹操野心变大,一个人的心态随着自己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人性啊。但是呢,二荀的是属于那种“遗老遗少”的感觉,心里对汉室还有忠心。早期呢,曹操是为了匡扶汉室,剿灭叛匪,所以二荀全力支持。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变味了,所以二荀基本不愿意出力了,这个的曹操呢,也不是以前那么礼贤下士了,有权利了,也不像以前的屌丝一样天天捧着手下,所以也不会去拉下面子求二荀。二荀也明白,辅佐一个人,终有一天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们也没有去抗争什么。
郭嘉,有奇谋,而且年轻,而且善于拿捏人性,掌控人心。所以在官渡一战里面有不错的战绩。但是官渡之战后,为了讨伐北方,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感觉,还把自己给累死了,说明他的谋略还是不如二荀。但是他善于拿捏人性这点很厉害。曹操赤壁之战后用郭嘉死得太早来讽刺其他谋士,不是因为其他谋士不如诸葛亮周瑜厉害,而是曹操后期太自负,不像以前礼贤下士了,很多谋士宁愿不献计,就怕出漏子背黑锅,所以就跟公司大了一样,公司大了,很多人就开始摸鱼放羊了
陈昱,我个人最喜欢的。在考察人性这方面也很厉害,所以才能够把徐庶给骗到曹营,而且陈昱也是奇谋不断,非常注意细节,小谋小计但是都非常关键。但是陈昱这个人也是比较低调,所以一直没有在曹操手下冒头。一,陈昱是荀彧举荐的,也是二荀的好朋友,所以初期一直比较低调,一般不会出风头,一般都是做一些补漏的事情,这种人才是忠心的好人才啊。二,因为陈昱看到了曹操对待二巡的态度,所以后期也是比较谨慎,就算赤壁之战的时候他已经是为数不多可以依仗的谋士了,但是他依然不会独揽大权,还是兢兢业业的补漏。不过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很自负,也不喜欢陈昱这种不够大气的谋士。所以不能出头也是自然。
贾诩,很多人都知道贾诩早期是在其他人的阵营中,每次出的计谋都是毒计,之前帮叛军杀回汉的首都又把皇帝给挟持了死了很多老百姓,后来帮张绣搞曹操,杀了曹操很多人。贾诩这个人很聪明,谋略绝对数一数二,但是口碑却不好。为什么??这个跟出身很有关系。这里是以前读三国没有读懂的。上面的那些二荀啊,陈昱啊,都是名士,一般都是有学问有名气的人,所以他们出计谋不单单要达到效果,还要用优雅的方式,虽然也会死人,但是好歹也是战场上我们对着干,光明磊落。贾诩不一样,他是个屌丝,没有名气,所以没有偶像包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反正最简单达到目的就行了。后来因为张绣归降曹操,所以贾诩也就归了曹操。贾诩这个人很聪明,也很识时务。他虽然被曹操重用,但是一般还是比较低调,不出风头,所以献计也是点到为止。后期他帮助曹丕,也是点到为止,不抢功不出风头。因为他知道,他是一个外来的人,进入到曹操这个已经形成分帮结派的阵营,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政治纠纷。所以他很识时务,不结党,不跟其他人结交。主子要用我,我尽力,主子不用我,我不跳脚。所以贾诩最后居然活很久,善终了,不得不说贾诩有很高明的政治头脑和自我约束能力。
除了5大谋事,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曹操的谋士,刘晔,这个人能力很强。不单有大战略(他前期帮曹操,后期帮新皇帝的一些关于大谋略的建议,最后都被证明对了,但是当时的主子没有用),也有小奇谋(官渡之战的时候),还懂得机械制造(官渡之战的投石车发明者)。大人才啊,牛逼指数绝直逼诸葛亮。但是不受重用。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姓刘,这个人才是正宗的汉室宗亲,刘备那个都是冒牌的。所以曹操一直防着刘晔,总感觉的刘晔是不是会造反,因为他有理由啊。但是刘晔的心理,其实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心理,他的宏图大愿就是结束当时的战乱,重新恢复统一,恢复民生的兼爱心里。所以他是真的想要辅佐曹操,他反而并没有反对曹操撺汉,也没有去投奔刘备,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心里其实一直相当刘备的内应,演无间道,只是那边没有成功只能一直演下去。可惜啊,一直没有被重用。
二荀,就是那种为了自己理想坚持,最后比较悲惨的文士。二荀就是中产阶级,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 ,有点小资思想,追求自己的品味和文化. 这种人一般都不能happy ending。
郭嘉,就是那种比较想要出头也有能力出头,但是用力过猛,身体不好的人,遗憾。
陈昱,是那种一直谨谨慎慎,小老百姓打工族天天晒幸福的代表。平淡但知足常乐。
贾诩,是那种草根屌丝,脸皮厚,拼命打拼的渣男,不管你是不是真心喜欢我,我就是能够奶在你身边,还让你离不开我,虽然没有高富帅的轰轰烈烈,但是我活得圆满啊。
刘晔,就是那种一心想要付出真心,也是一身贵族血统的有头脑有追求的真高富帅,但是在群狼的年代,乌托邦理想过于高远。 郁郁而终。 教训就是,如果是高富帅了,就不应该有文化有头脑。天天吃吃喝喝啪啪啪就最快乐了,一旦有了灵魂和思想,就开始忧国忧民,蛋疼死了。
读后感就是,人性真可怕。没有人能够猜透别人心里想什么。糊涂最好啦。糊涂才能够快乐,学学古人,活在当下。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滥杀无辜,生性狡诈,虚伪多疑,是乱世奸臣。有人说他文武双全,用兵如神,实是治国能君。渐渐引申出一个评价:奸雄。而在我看来,曹操实是个真正的枭雄。
人们对曹操的看法,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经典,由于作者明确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对作品中的情节的修饰,让人们对曹操产生了生性狡诈多疑,好杀人,嫉能人的看法。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包括错杀吕伯奢一家与上后下土的诸多故事,甚至都没有历史依据。而关于刘备“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的故事,作者却花了浓厚的笔墨来描写。不禁引人深思。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正史上的曹操,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最后办到常人一生无法想象的大业,建立了巍巍大魏,屹立三国之首。
东汉末年,诸侯并立,曹操能在这么多能人中脱颖而出,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便,受世人非议,但这未免不是一个远谋与果决,借此在乱战初期占得一席之地,天下即亡,衰败的皇室既然不能给予天下安生,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何来不正义一说?官渡之战,曹操善用郭嘉许攸等谋士意见,斩文丑,断袁粮,亲率大军胜袁绍数倍兵力,实是用兵如神,也因此牢牢把控北方大势,能与孙刘分庭抗拒。
文学方面,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龟虽寿》《观沧海》向世人展现豪壮的胸怀与政治抱负;《孙子略解》《孟德新书》也展示曹操不凡的军事才能。相对于刘备一边泣涕横流地仁德治世,一边拖着贫瘠的蜀国不断进行战争,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从来没有掩饰“驾六龙,乘风而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边任用良才,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士都去投奔,也将国家管理的有模有样,民生安康。
曹操实行多种改革,颁布屯田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操一生为大业杀戮无数,杀了诸如孔融,杨修,许攸的文人,有的是因为嫉贤妒能,有的是因为政治所需,大多确实因为这些文人仗着有点聪明便失了为臣之道,像杨修就是曹操想什么都能猜到,擅作主张,许攸当众喊曹操小名,一代神医华佗不愿给曹操治病,更想完成开颅治病,换谁都会气愤,何来多疑一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君王当时如此霸气!这就是枭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