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李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关于《李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8 02:34:42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500字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张冰雨

酒香四溢的诗篇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歌德曾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这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作家的性格、气度,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气韵。李白在这里虽然开篇就写人生苦短,但绝对拒绝如阮籍《咏怀》里,“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式的一味感伤。在李白看来,只要人生得意,就要饮酒狂欢的,“莫使金樽空对月”, 只有当美酒盛满金杯,豪饮而下的时候,才对得起朗朗明月。由悲到喜的转折是那么的急切,从苍茫的悲凉到似乎是及时行乐的放达的转变,几乎没留一点点空隙,是硬生生拗过来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力度,源于李白对自己的绝对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句话在后世流传之广、之深,早就到了妇幼皆知的地步,足见这句诗的妙绝。即便现在被小人所排挤, 但是李白依然相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依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种自信,已经成为一种豪爽之气,千金散尽又何足挂齿,只要“天生我材”肯定还会“还复来”的!唐初王梵志曾作《吾富有钱时》,从中可以看出唐朝嫌贫爱富之风非常严重。但是李白根本不被俗物所困,豪情所至,又怎能不声势夺人、感人肺腑?

直至结尾处,与尔同销万古愁!感情在这一句中凝练到极致。 呼应了开篇浩荡的悲凉,却没有开头两句那种绵延之感。仿佛一把天刀,横空把乾坤劈成两半。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在最紧要的关头嘎然而止。空留清音。让人肃然而立,手中的酒杯霎时间重若五岳。能和这样的朋友痛饮,就算是倾家荡产也愿意吧!

是的,岑夫子、丹丘生,以及所有有幸读到这首诗的朋友们啊,听,有声音从天边传来,它纵横捭阖,奔流而下,它在你我每个人的耳边回响着,那就是:将进酒!杯--莫--停!

张冰雨

2019年3

李白遇杜甫

李白遇杜甫

余秋雨

【导读:世间很多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与想象的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形象。这种形象,与实际常常有大差别。

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也就是说,他们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后。

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才崭露头角。杜甫早就读过李白的很多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以杜甫的敏感与细腻,他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陶醉于李白的诗化性情中。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辨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也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让他惊叹,因此他们很快成为好友。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马,一起去打猎。他们的出发地也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当时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再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他一定兴奋万分。这是他的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做县尉,所以张罗起来比较方便。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搭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電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世间很多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十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都青春不再。

读《李白》有感400字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善用比喻、夸张,想象奇特,被人们称为“诗仙”。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崇拜李白啊!又有多少人想走近他,了解他呀!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走近了李白,了解了李白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黯淡的一生,也是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一生。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可谓生不逢时。他的一首《蜀道难》赢得了贺知章的赏识,随后贺知章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那个胸怀大志,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了,而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了,他看中李白是想要李白为自己写歌功颂德的诗,所以李白的抱负就没有实现,这一切都是被封建王朝所害。

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提供给他们舞台,供他们发挥才干,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培养自己的情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李白诗《春思》后感悟

读李白诗《春思》后感悟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本文诗作者李白,字太白,唐朝人。母梦长庚星而生。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天宝初,贺知章言于玄宗,有诏供奉翰林,因失意于贵妃,赐金放还。禄山反,永王璘节度东南,迫致之,及璘败,白坐系浔阳狱,流夜郎,以赦得释。代宗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四。

我们把李白诗《春思》翻译成白话文,全诗文的意思为: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断肠的时候。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如今,通读李白此诗,可知亲临在春天里对春时的那种感受,但是,真正品味李白诗《春思》时,够让人们对此诗更加为之而细研一番,古代时,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所以,于此,当世今,人们在引古咏诗之时,不难以古诗与现实生活往往联结起来,就是让我们要以现实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评析古时侯那些名人名诗及名句中所包含的真正含义,用透视古文化的眼力去鉴赏,去感化现实性的思想,为我所用,又为我所悟,且起到引古为今的作用。李白此诗可贵之处,却是在此歌頌了“平素女人与丈夫恩爱相处,以及对丈夫深切了解和思归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的高尚思想,因此,这就是我们当今青年时代男女青年应明确的恋爱观,即:“爱情要忠贞如一”的可取之处,也是今日读李白诗《春思》后,而为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最大感悟。

李白诗作赏析

执“剑诗”走天涯,诗仙游刃有余。

李白,肆意纵行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仙,其语意通俗易懂、语境空灵悠远、语气大气磅礴的诗作迷住了多少的后世敬仰者。敬仰者,自然是有对偶像千万的想象力;于是偶像的故事和偶像的生活习性就有了一些夸张的漫画之味。

相传李林甫有个女儿,叫李腾空。一次,她遇见李白,被李白的才华所吸引,李白也是性情中人,俩人一拍即合,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暗生情愫。李腾空成为了李白红颜知己之一。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是个道士,法号持盈法师。虽然是道士,但他不修道,不炼道,却醉心于结交书画家,诗人,音乐家。她在洛阳和长安都有自己的行宫,她经常举办一些聚会沙龙等活动。在多次的和李白的交往中,亦被其杰出的诗作和精湛的剑术所吸引。

诗人的个人野史,至始至终都是有些含花问叶味的氛围在里面。人心爱猎奇,猎奇就会把特别的东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至于特别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真实的价值,这些倒看上去成为了次要的。

然而,最重要的东西还是需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去学习研究,对人的正能量影响力才恒久。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我读到“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会不自觉地想着,李白这么一个大诗人,怎么说这么肤浅和直白的话,夜晚的窗前不是月光,难道还能有其它的光。就算有星光,那也不应该直说出来,应该用个稍微深奥一点的句式来突显一下自己的高深。甚至在当时,我都在怀疑,这个”诗仙“的头衔是否过高了。直到自己上了高中,才明白一句好的诗句,并不是以辞藻的绚丽和浮在表面的意思的“深奥”来定义的。再读“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才懂得此句的绝妙之处,窗前明月光,这句诗是在呼唤人的一种意识,一种孤人离家时托腮愁思的共鸣。如果装饰很多的词汇,就会把这种共鸣能力弱化很多,毕竟人的情绪在瞬间就会起伏万千。如果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句式,人还在考虑诗句的意思,那人的情绪还会在自我意识的变化中徘徊,情绪不能一下被吸引住,就真的很难被套牢。此外,这句诗的下句,也是我们的共识,疑是地上霜的感觉,是不是有虽心凉但未透背的秋寒之冷?如果结合了孤愁的共鸣,是能给人浮想久久不能退却的滋味的。

一个绝句的首联,就可以有这么深的情绪影响效用,可见李白的造境能力有多么的强大。

而李白的另一首佳作《将进酒》,更是在语气和语境的造化上巧夺天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大气磅礴的用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写的酒性之作,真的是句句经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略带牢骚之味的自我安慰之句,却有诗人豪迈性格的自然流露:这有什么要紧的,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是用出去的金子总是会回来的!酒后吐真言!李白对自己的才学能力还是有很自信的;而对于身外之物,李白表现得非常淡漠。是的,一个能在文学上有造诣的人,一定是对自我才华高度自信的人。但对自我能力自信还远远不够,如果眼光的格局总是在局限在物质层次上面,一个人的思想就会受拘束,就会为名为利所累,格局就会越发变得小气,思想的火花就很难迸发出来。大诗人的这句话往往被未得大志的人用来自我安慰,是有些欠妥当的,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其中语意所表达的哲理性,为我们语言能力带来切实的提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李白又一传颂千年的经典名句,更是含义直白的哲理诗句人生得意要开怀畅饮。李白是有一些放纵自我的,醉酒已司空见惯。不过这句并不是表达要放纵自我这样的人生态度,而是要表达一个真实而必要的生活态度:人生该快乐的时候还是要追求快乐的,别等到没有能力追求快乐的时候才追求快乐,那样追悔莫及。人生于世界,总是会遇到一些放不开的事情,如果一件放不开的事情,那负面情绪影响到生活,就该立刻制止住,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人一辈子活的就是一种感觉,感觉不好了,有啥都没有用。“莫始金樽空对月”,当你手拿酒杯的时候,不要把它当作交流感情的器具,配合做一些仪式。如果你在酒席上,不要忘记满足自己的食欲,不要以人际的交往为主要目的,最终忘了自我最真实的需求。

李白的诗句,直白大气磅礴。有模仿者试图超越,但实力是跨不过去的坎。对不太懂诗词的人来说,李白的诗是在拉家常。有人会认为也许喝醉了,感觉来了,也能搞出个千古名句。

略懂诗词的人就知道,古诗词是讲究押韵和平仄起伏格律的。用大白话来讲,押韵的作用,是用来读着舒畅,让读者体会到诗词的节奏美感;而押韵就是用来表现中国语言所独有的抑扬顿挫之美的,也能表现诗文情绪变化之美。如果再用不严谨的话来说,押韵就是声母要相同,讲究平仄就是讲究拼音为一二声和三四声的汉字如何合理穿插使用。李白之诗除了做到直白、通俗易懂,意境高远之外,对格律的把控也很到位。其诗大部分是即兴之作,一气呵成的,可见其被称为“诗仙”是当之无愧的。

李白御剑之道是超然的。当时在唐玄宗面前舞剑,一下子吸引了以剑舞见长的公孙大娘,并可即兴与之共舞,可见其剑术套路之高超。其实剑舞还不能完全说明李白的御剑之道的超然,因为套路剑道和实战剑道并不完全等同。李白有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情”来表达自己的剑侠梦想,也有随军做官的经历,可辅助证明其实战剑术的能力,毕竟一个毫无本事的人是不会有“十步杀一人”的“梦想”的。懂剑是一个人能武,是刚的表现;而懂作文是一个人能文,是柔的表现。如果刚柔并济,且以柔略强,这样的人诗文自然比具有单一品质的人高出不少。

李白爱醉酒。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喝醉酒的人,正常的神识还是起作用的,只是情感意识醉了。而醉酒的李白,情感醉了,神识中的审美之力倒是更清醒了。情感醉了,花绚丽多姿了,云跑得欢畅轻快,就连那流水的声响也成为节奏的乐章。神清情迷状态下的李白,更是捕捉细腻情感的高手,于是那“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也可以七步成行;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思维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不仅仅是“对影成三人”的空前绝后,更是“黄河到海不复回”般难以逾越和轮回的超级神话。

标签: 《李白》读后感

推荐信息

  •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共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04:09

    《为孩子重塑教育》是美国学者托尼·瓦格纳和泰德·丁特史密斯的有关教育思考的著作。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有种感觉,书中所写的美国教育的问题,跟中国的教育现状相似度很高。各国教育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书中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展示,未来的教育,既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那些人在书的推荐序中,一土学校的创始人,李一诺

  •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05:39

    在假期里,我静静品读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仔细品读书里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课例分析,我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纯净与本真。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犹如语文教学中的一颗闪亮的指明灯,指引着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

  •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16:09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余秋雨的脚步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风尘仆仆,用有限的光阴赴一场千年之约,执着如孔子,坚定如夸父。在此之前,我曾未想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人文景观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故事与厚重的历史。我跟随着余秋雨,走进了那道隔开

  • 关于《西顿动物故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12:39

    【第1篇】一本好书就是一扇窗,通过它,你会看到一个缤纷多彩、奇妙无穷的世界。《西顿动物故事》这本书就为我打开了通往动物世界的门,穿过它,我进入了奇妙的动物王国。相信同学们在读过这本书后,会和我一样喜欢它,对它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西顿动物故事》的作家是加拿大人欧内斯特?汤普斯?西顿。他是一名著名的

  • 关于《高老头》的读后感10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18:09

    “哦!这个神父可真坏呀!”“哇,阿尔青真是个好哥哥。”……读着读着,我竟情不自禁发出了感叹,这次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读的时候,看着书名,还以为是讲钢铁呢。而第二次读了,有了与那时不同的想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保尔他是不幸的,因为他成为一位坚强的布什维克战士时,好景不长,他庆

  • 《哈姆雷特》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21:39

    【 导语】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个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震撼人

  • 关于《经》的读后感2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23:09

    在这个寒假里我背完了《三字经》这本中华国学经典。它的每个句子都有三个字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诵。《三字经》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有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至今这些语句中所蕴含的故事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炎宋兴,受周禅”,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中所讲的故

  • 《有的人》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25:39

    【 导语】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

  • 《国外名著》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31:09

    我记得读这本小说已经很久了。记忆不在清晰,朦胧的回忆是中痛苦的残记。但我仍要推荐这本小说。我的眼光一直是另类的眼光,但我对文本的读法也许本身就有属于我的记忆。我不想说是我误读了毛姆。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也许作品有时候只属于作者自己!外来的读法是种主观的想法。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决定写《

  • 关于俄狄浦斯王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7 8:31:39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戏剧艺术的荷马”美誉的希腊三大杯具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出生于雅典一个富裕的工商业主家族,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该部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忒拜王室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复杂严谨而又和谐事实让我感到心惊胆战、惊心动魄。他继承并充分表达了希腊艺术创作的的一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