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后感
“核心素养”在我本科阶段便常常被提起,工作以后也更为频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文字表面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深究其本质却不仅仅是字面的内容,当我拿到《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本书时,我们之间是有距离感的,因为“核心素养”对于刚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来说还是非常宏大的,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去进一步细化,走进书中,细细品味,又别有一番滋味。
寻其本源,探其奥秘
从书名出发,我很好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是什么”,简单概括来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召唤性结构;第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第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素养的实质被注入更多的关注,厘清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模式、管理模式成为关注的重点,学校在开展常规教研工作的同时,德育尤为突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孩子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位老师,但不变的是孩子关于“德”的成长,老师作为引路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引导孩子自身学会成长,学习做人。
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命义,强调的是学生本身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促进孩子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的高速发展,需要的不是一味墨守成规,而是在可行性引导下有所突破的青年一代,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盏明灯高高挂在上空,而是应该弯下腰来用这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
孩子的成长是个性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作为老师我们不必去定义任何一个孩子,何为好与坏?是因为有相对优秀和相对劣势的比较,才有所谓的优等生与学困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呵护孩子的天性,关注其个性成长,不急于否定,而是耐心的细致观察、引导。想必大家也会听到一些声音,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深有体会,如果我是一名班主任老师,面对全班40个孩子,加之各项事物都需要做到事无巨细,很难做到顾及每一个孩子的一点一滴,这就是一种挑战与成长,孩子是有灵性的,你的每一点一滴的给予,都会慢慢在他幼小的心底里生根发芽,细心的浇灌必定会有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心怀格局,躬行实践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又不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言而喻,语文老师担负着孩子文化底蕴形成并发展的重任,工作一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我曾经认为不可能的“奇迹”,我深深的被二年级孩子的文字打动并折服,“月亮底下有一片璀璨的星空,星空下有一片碧蓝的大海,大海底下有一只孤独的蓝鲸,蓝鲸底下有什么,我不告诉你。”当我看到这样的文字时,我不禁感叹,这位老师很好的解放孩子指南针的轴心,引导他在慢慢释放天性,融合所学,让文字说话。作为老师,我们不必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不仅带得走,还要能带着走,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细微处逐渐培养必定有沉潜后的成功。
教育这潭清水是活的,每一个智慧的石子投入其中都能泛起阵阵涟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老师更应该是育苗人。窦桂梅校长提出建构“1+X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有课程作为依托的,“重建课堂”并不意味着全面推倒,重新来过,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正完善成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素养”并不是显性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自身更加需要完善和提升,
花开无声,便更需要静待花开,教育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代代相传中,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完善,羽翼更加丰满,核心素养在中国的教育浪潮中翻涌成长,需要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积淀成熟后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滴清水渺小却不卑微,反射出的阳光足够照亮周围的世界。(杜静涵)
第2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后感1000字
最近,我阅读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本书的其中一部分,有了很多的感悟与收获。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核心素养是智慧的合金,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样的概念。他将智慧分为思维的智慧,实践的智慧以及创新的智慧。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教会同学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多样性,让孩子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充满个性的发展,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以人为价值主体”。同时,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更能够举一反三,也使学生所学会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习题,更是如何实践与应用。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才。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中华传统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感化与塑造的作用。因此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对于诗词的赏析,对于古代名家名篇的鉴赏等,将中华传统的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同学们心中,增加同学们的底蕴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产生影响。使同学们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宽广的格局和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强调“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很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这句话让我觉得一定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敢于放手和留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进行探索,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对分课堂”,将一半的时间留给孩子自己进行讨论,让孩子自己内化吸收、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孩子收获了知识,也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在合作、表达、探究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更能促进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这一阶段的读书心得,今后我也会不断用书籍充实自己,在教育的路上继续怒力的。(张圣洁)
第3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步入了基础教育工作后便频频出现在耳边。那么究竟什么才核心素养,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作为一名新老师需要去积极学习与体会寻味的。有幸在学校的引领下读了这本《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让我在加深对核心素养理解的同时,更加了解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生发展方向。
一、品格与能力相互支撑发展
首先,我国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意味着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人的发展中,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品格,品格与能力需要相互支撑发展,即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立德树人”,其实德才是最高层次的智慧啊。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勤于思考、敢于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以
及所展开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核心素养,要从学科特质出发。在数学的学科中,以学生为主体,当注重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在教学中,陶行知先生强调了解放儿童,因为解放他们才能让他们发展。这也和我校正在实施的“对分课堂”的教育模式十分契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通过亮考帮的形式,鼓励他们在思考的同时,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继续探索。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素养,也许比较抽象,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种习惯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如同我们的数学学科,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中教会孩子种种思想方法与理性精神,以此可以引用到更多的地方,迈向更广阔和深远的地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特点。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来且长,但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作为教师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在实践中思考与总结,关注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中国大地上遍布核心素养的果实。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一样,能够不忘初心,不甘平庸。(王慧颖)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个题目就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本书名字叫做核心素养下的中国表达,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中国表达?本书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带着对于这本书的疑问和思考,进入了阅读与学习,在阅读时也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将自己从书中所学用于今后的教育事业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智慧方式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促智慧之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儒家文化中,“知”与“仁”是评判人格完善的两个重要的维度。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智慧的角度来阐释核心素养。智慧指的是在复杂的情景中,或在面对突发情景中,表现为从容、沉着、机智的态度和品格,以及面对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核心素养的特征是吻合的。用智慧来解读核心素养必定会使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中国的风格。但是我们在用智慧的方式进行思考时要始终牢记:智慧的灵魂是道德。历史与现在都告诉我们高智商只有与道德同行,才能培养出一名真正的智者。读到此处,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案例。2006至2007年期间,一款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让中国的大半电脑陷入瘫痪。而这个病毒的研发者仅是一名24岁的青年人李俊,后因此获罪入狱改造4年进入了金山里靠着自己的才华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本来人生已算圆满。却又因开设赌场再次入狱。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计算结天才,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次危害社会。从古至今,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学生道德培养的重任。我们常说要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何为栋梁之才这本书给了非常好的诠释,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教师是智慧的引路人,这就告诉我们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来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学生的视野更广,学生的格局更大,会生成学生的大智慧,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过程明亮起来、温暖起来、智慧起来。
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本书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我们应该做“活教育”。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什么是活教育?可以用一个反向概况来解释,活教育不是旧教育,而是新教育——旧教育是死的,新教育是活的。活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通过试验的科学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理论的支撑,有科学的设计,还有严格的实验论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活教育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改革——对分课堂,这也是在核心素养下的我们在做活的教育。为了探究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一直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学习提升自我。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潘莹莹)
第4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笔记
近来读到《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教育家思想这一部分,成尚荣先生提出:“活教育是核心素养的摇篮。”细细咀嚼,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本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培养儿童仍具有指导与启迪意义。回溯到民国时期,在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旧教育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陈鹤琴与陶行知联合提出把“增加幼稚儿童的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该有的幸福与快乐,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改进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总目标,也是在此背景下,“活教育”教育理论被提出,并进行实践。
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激活学生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儿童观与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在传统观念中,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应当按照要求与规则成长,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天才”被湮没。而在上世纪初叶中国“新教育”的热潮中,“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这让我想起《园丁与木匠》一书,我们好比是园丁,可能我们在花园中汗流浃背地忙了一天,但那些花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照我们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儿童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自由探索,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二、活教育在教学上给我们以启示:寓教于做,才是有活力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相关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授能力,教育方式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活。我们不是教科书的“复读机”,学生也不是我们的“录音笔”,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为辅,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成尚荣先生通过多个案例给我们以警醒:应该淡化我是“某某”学科的老师,而是要强调自己是教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更要关注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学生以思维,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以书中的四句话做以总结,是教育前行路上的明灯,也是对自己的警醒:1.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不仅带得走,还要能带着走。2.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3.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4.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兰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