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十年前,当时读到这位令人窒息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破坏了曾照顾重病中他的老好人施特略夫的家庭时,我简直怒不可遏。这就是真实的,西方版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不能理解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忍心伤害那个善良的老好人施特略夫,尽管他看起来单纯、愚蠢,但他是第一个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画画才能的人。
并且,这位天才画家俘获了人家妻子的芳心,令她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追随他左右,最后又被他无情地摒弃。可怜的女人最后一死了之,也没能换来画家的一丝同情与追悔。
诚然,毛姆笔下的夸父逐日般追求“月亮”的画家是面目可憎的。用毛姆自己的话来形容:尽管他令人讨厌,却仍然很伟大。一个不顾一切抛弃舒适生活,而孜孜不倦追求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克兰德在四十岁之前,过着令所有人都看起来很美满的生活。他儿女双全,又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太太,如毛姆所言,他想象着他们一家人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一定会一直和睦体面。可是,生活的温水,常常会煮熟那只忘记跳出锅灶的青蛙,就算你在夜深人静时,会感觉欠缺了些什么生活之外的追求,你也鲜有勇气会打破这一切平静,令自己重新陷入一种混沌追求理想的状态。
生活会驯化每一颗不羁的种子,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暗涌毁灭于无形。毛姆的叙述像是上帝视角,他以第一人称穿梭进故事里,又随时随地能够抽离出来去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将自己想诠释的人物一一剖析,让人振聋发聩。
我常常被毛姆自言自语式的叙述打动,内心常常充满惊叹,他对人性的分析多么透彻,透彻到不屑于用文字来隐藏,他的睿智,觉醒时时刻刻都要跳出字里行间,让人拍案叫绝。
毛姆对于克兰德受虐般追求理想的行为完全理解,甚至感同身受。他说创作的欲望会以毁灭的形式而喷薄而出,对于有些人来说,需要经历灾变,像汹涌的山洪一下子把岩石冲击成碎片;对有些人,则是通过潜移默化,就像滴水穿石那样。当然,克兰德属于前者,所以他成了众矢之的,然而他毫不在乎。他像一只熊熊燃烧的巨烛,以粉身碎骨的姿态来追求思想境界的永恒,他是值得敬佩的天才。
小说中的那个被克兰德无情讽刺的三流画家施特略夫,也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从毛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不被人尊敬的人,但他又是个善良的鉴赏家。他被克兰德抢夺了妻子,还愿意继续供养他,欣赏推崇他的画作,在常人看来简直是愚蠢透顶。可是最后他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他说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艰难的,生活的智慧正来自于谦卑、平和的内心。他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却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他虽然没有过人的天赋和令人倾慕的气质,但他一刻也没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他是值得人爱的,他的妻子辜负了他。
抛开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憎恶,这本小说探讨的是生活中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如何像个殉道者一样前赴后继地去追求梦想。梦想这东西很奇怪,它虚无缥缈,却又总让人有奋不顾身的勇气。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连梦想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也搞不清。
第2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左右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如诗般的语言出自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经纪人,有稳定的职业和体面的地位,妻子贤惠、儿女双全,但却迷恋上绘画,他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经过一番离奇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最终找到符合自己艺术气质的土著女子同居,最后客死小岛。不得不说,作者实在是深谙人性之精微巧妙。初读这本书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就被斯特里克兰德的勇气所感动,人到中年却还能放弃所有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对于当时心中只有诗和远方的我,有一百种毕业后闯荡江湖的想法,想着一定要去追寻自己的月亮,绝不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如今已在平平无奇岗位工作几年,每天都在满地寻找六便士,再捧起这本书,想着大学的话不禁反问自己,我是丢掉月亮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月亮依然在,他隐藏在生活的满地鸡毛中。
有多少人渴望遥不可及的月亮,厌烦六便士的铜污,正因如此,月亮才倍显皎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务员、事业单位慢慢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贬义词,很多辞职创业者想法都是“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仿佛稳定就是理想的天敌。但事实是不是所有有想法和理想的人都能成功,绝大部分人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度过一生,追求朝九晚五的安稳人生并不可耻。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不同的期许和理解,每个人追求的月亮也各不相同。成为大老板,东奔西走是月亮,每天朝九晚五、两点一线何尝不是。
小说的后半部分又讲述了一名名为亚伯拉罕的天之骄子为了自由放弃了令人艳羡的生活而选择在异国他乡潦倒度日的故事。毛姆最后写道:“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看上去讲的是讲述了一位热爱绘画的艺术家燃尽生命之火照亮热情与梦想的一生,但在我读来,作者并不是在赞美艺术有多伟大,更不是要我们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穷尽一生去追寻心目中的崇高的月亮,而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理想生活,不管是遥不可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能照亮我们内心的追寻之路。
第3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左右2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在国企上班,收入稳定但不高也不低,长相平平,能力一般,有老婆孩子,努力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可能平时话不多,跟他们聊天也令人感觉索然无味,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朋友,突然有一天决定离家出走,决定从头开是学习画画,而且励志要做一个画家。
《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却在突然的一天,留下一张纸条,离开了自己十多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里,开始了他追逐成为一个画家的理想。那一年,他已经40岁了。
全书算不上是一个辉煌的励志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当全世界都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却是在追逐他的噩梦。当一个人被他的梦想俘虏,他追逐的就是噩梦。
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如愿以偿的追逐上了他的噩梦,5年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要不是朋友救济,怕是早就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十几年内,这个伦敦股票交易员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这样的人很可怜,当然也令人生恨。他们自私,没有责任心,他们心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
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
“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
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我们也许会同情他穷困潦倒,但他拿起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你是否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你信誓旦旦的告诉过全世界你的梦想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一点点长大,梦想似乎也在不断的向现实做出让步和妥协。甚至早已忘记了当年在心中许下的那个执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90后一步步走向而立之年,80后也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迈向不惑之年。城市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现实的生活压力,追求的财富自由。
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人生有些不堪。别人都在追逐诗和远方的田野,而你人到中年,却还在为眼前的苟且脱发失眠。
其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拼命的努力,费劲全身力气最终依然平凡。
我们来到人间,蠢蠢欲动。也许曾经挤破头的苟且,第一次摸到自己的灵魂,为什么我们的诗和远方都得先和现实一刀两断。
所以,人生的路上选择很重要。我们都想成为一个独立,不缺钱,内心自在又开心的人,我们要做好选择。因为这当中你不知道会迈过多少石子坑洼,又要度过多少个失眠焦躁的夜晚。
不断的在自我否定,承认自己没有那么厉害,又逐渐变得厉害,每个实现自我追逐梦想的人都会经历过这些。
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才华?我有哪方面的潜力?我能收拾好自己的玻璃心和情绪吗?我知道自己的定位吗?尽快搞清楚这些,然后确定自己最适合的方向,坚定一点走吧,不要再停下来了,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懒散,我们不可能慵懒散漫的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4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00字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的书名,“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同时代表了现实。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小说人物斯特里克兰德,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所以也正是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的原因。
满地都是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如果换作我们,在“六便士”与“月亮”之间又会如何选择?
第5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左右5
本书讲述了一个40岁的英国中年金融男突然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跑到巴黎去学画画,而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因麻风病客死在大溪地一村落里。从中产到流民,他丝毫不在乎。他不在乎吃不在乎住不在乎女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不会对救他性命的人说一句感谢的话,他不会对为他自杀的女人掉一滴泪。正如裴多菲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是世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怪人,生前没人欣赏他的画,死后几年突然扬名天下。所有跟他接触过的人都后悔当年没有留几幅他的画。。。。。。
书名叫《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了理想,它在天上,有点孤单有点凄清,需要抬头才能见。六便士代表了生活,它在地上,看似卑微却无奈和现实,低头找寻六便士就无法抬头看月亮。
男主在前四十年按着人生既定的轨道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作者在第一次见到他时写道:“我能想象他们正派体面波澜不惊的生活,膝下一双端庄开朗的儿女,显然注定要正常延续他们的家族地位和传统,可谓颇有成就。夫妻俩将不知不觉变老,看着儿女长大成人,时机成熟结婚成家,一个娶来漂亮姑娘,复又生儿育女;一个嫁给英俊威武的男子,肯定是个军官。最后,老夫妻骄傲优裕地隐退,备受子孙爱戴,过完幸福充实的一生,在耄耋高龄安然入土。”然而,在外人看来完美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全变了。
男主给家里寄来一封信,声称去了巴黎,再不回来永不悔改。太太以为他跟人私奔了,委托作者我去巴黎劝他回来。我到了巴黎却看见他住在肮脏的小旅馆,带着不管不顾的偏执说他要学画画。“我说了我非画不可,由不了自己。落水的人不管泳技好坏都要游,不游出来就会淹死。”男主的理想和渴望在久久的压抑后,到了40岁终于不可遏制地苏醒了,内心的声音告诉他,我必须这样做,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诚如弘一法师李叔同,40多岁抛家弃子与佛相伴。然而游出来的大多数人都没游到岸,他们在意的不是结果,是一定要游出来。人生几十年,一定要为自己活一次!
在这种人面前,马斯洛需求是暂时失效的。他们可以直奔第五层而去,实现自我。按毛主席的说法,这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这本书里我很佩服(不是喜欢)男主的太太。她是一个爱结交文艺人、热衷聚会、待人接物拿捏得当、家里布置优雅整洁的太太。当她收到丈夫的信时伤心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央求作者帮她劝回丈夫。她说不计前嫌等他回来。然而当作者告诉她,男主不是私奔是去画画时,这位太太缓缓扫视众人,说:“他不会回来了。......如果他不是为爱情走的,就全完了。”多么清醒的认识,小三好对付,一个人的理想却是无力战胜的。
然后这位太太没有再自怨自艾,学会了速记和打字,凭借着交际能力和不幸的遭遇,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在那个年代,女人自食其力是不体面的。当然她没有同意离婚,她恨他,她不会给他自由。
若干年后,男主死了,出名了。这位太太继承了姐姐姐夫的遗产,过着依然得体的生活。她对来访的人巧妙地暗示自己与丈夫的关系向来美满。作者写道:“那时我还不懂人性的矛盾,不知真情掺杂几多造作,高尚掺杂几分卑鄙,邪恶蕴含几多良善。”狭隘和慷慨、恶毒和善良、仇恨和热爱能紧紧并存在一颗心里。
这位太太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认清事情不可挽留后,不再徒劳,该面对的就面对,所以我佩服她。
第6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19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讲述了伦敦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劵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弃一切,离家出走,用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余生追求自己绘画梦想的故事。斯特里克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重病在身,双眼失明下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可惜临死前却嘱咐土著妻子在他死后把屋子全部烧掉,一幅幅伟大的艺术画作就这样在熊熊火焰中永远地消逝。这个故事灵感来源于著名印象画家保罗·高更,毛姆以此描绘临摹了一个离经叛道,生前被人唾弃、死后却备受推崇的画家形象。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十七章讲述叙事者在伦敦生活时所了解到的斯特里克兰;第二部分从第十八章到第四十四章,描绘了叙事者客居巴黎后和斯特里克兰正面接触;第三部分从第四十五章到结束,着墨叙事者游历塔希提期间听到尼克尔斯船长、犹太商人科恩、鲜花酒店老板娘缇亚蕾·约翰逊太太、库特拉医生等人描述斯特里克兰临死前几年的情况。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无疑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核心主要人物,整部小说记录了他传奇的一生。按照大多小说的套路来说,主人公一般都是正能量,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波三折,丰富多彩;然而,他不像一般的主人公在逆境中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没有想过改变自己,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挥洒自己的梦想中。
一个男人抛弃了和他生活17年的妻子,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他有外遇了。斯特克里兰的太太艾米无疑也是这么猜测的,她觉得丈夫一定和她生活腻了,到外面寻找新的刺激,被别的女人勾引跑了。这种猜测很合理,连作者也是这么觉得的。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女人,还能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理由呢?小说中当作者质问他是否带着女人离家私奔时,他的脸上表情变得非常鄙夷:“女人的脑子真是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她们以为男人离开的唯一原因是移情别恋。你认为我有那么蠢吗,会再去做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的事情?”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这种在世俗大多数人看来幸福的人生,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正是对这种看似“幸福”的人生提出质疑!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原本是证券经纪人,有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在他那张粗野的,显着肉欲的脸的背后,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他饱受孤独地摧残,经受来自“神”的折磨,而他又是天生为艺术而生的人,对绘画艺术追求他告诉叙事者:“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所以,他注定在”神谕“的召唤下,在趋之不散的念头的驱使下,在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下,冲出世俗的藩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独中彷徨,在孤独中冲突,在孤独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作者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孤独,但却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脱。
《月亮和六便士》的现代性表现在人物的虚化上,它的人物既不注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不是某种类型人物的代表,而往往是一种情欲一种精神的象征,人物形象模糊不清,像水墨画远山背景一样被淡淡地做了虚化处理。毛姆曾在文章中写道:钱能带给我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而金钱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节省时间。事实上,毛姆一生活了89岁,同时毛姆游行游历多国,这也是与毛姆所“推崇”的金钱,是离不开的。换言之,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探讨表现的主题并不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而是“你要抬头去望月亮,也要低头去捡六便士”。
人物是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它关系着作品的情节处理方式与具体的叙事手段,也关系着作品在读者中的反响。小说中刻画的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很难用特定形容词来定义的形象。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同时在斯特里克兰身上体现出来,他是为了艺术而献身的艺术家,是追逐月亮的勇敢者,从他的身上读者既能够感受到努力追求艺术梦想的激情与生命力,但同时他在道德上又存在着巨大的瑕疵。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立足的,所以他只能作为一种高标绝尘的精神形象而存在,供人瞻仰。正是这样的复杂性,令斯特里克兰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形象。
“世界残酷无情。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来到人世,也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去往何处。我们必须谦卑处世。我们必须看到沉寂中的美。我们必须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不要让命运注意到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无知的人的爱吧。他们的无知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安心生活在属于我们的小小角落里,像他们一样谦恭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这是德克•斯特罗夫说的,他坚信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对他百般照顾。后来他深爱的妻子跟了斯特里克兰,最后也是因为斯特里克兰的原因妻子还自杀了。饱受悲痛的德克•斯特罗夫选择了回老家。这是一个人被生活折磨得精神崩溃、决定打道回府的自白。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完成。本我”是完全出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解释,即“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自我”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分析理论来解释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塑造的“斯特里克兰”,就更容易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斯特里克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我们看到一个活灵活现“仰望月亮”的典型形象。他在“本我”中追求自我,在外人看来,“斯特里克兰”没有任何画画基础,他简直是疯了。而在他自己看来,“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他的”画画全凭自己摸索,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所以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画随便展示给别人看。
斯特里克兰一直陷入“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就是说,他的“自我”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在他的一生中,与三个女人分别有着情感纠葛,尽管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他不在乎身边女人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情感上,她们给予斯特里克兰希望和充实。斯特里克兰德初来巴黎,生活困顿不堪,斯特罗夫出于好心收留了他,对他照顾有加,使他恢复了健康。在相处的过程中布兰琪•斯特罗夫爱上了他,而他此时恰好需要一个模特。尽管自己布兰琪丝毫没有爱意却出于创作的需要利用了她。充满魅力的布兰琪身体成为激发斯特里克兰创作灵感的源泉。小说中斯特里克兰说道:“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你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而这一切在斯特里克兰看来却是一种束缚。因而他把女性当作工具,一旦欲望宣泄完毕,没有利用价值,便绝不留情的将她们抛弃。无论是对17年的结发妻子还是布兰琪亦是如此。即使布兰琪以死亡相要挟也难以扭转他冰冷而决绝的心。而他之所以选择爱塔完全是看中了爱塔的“奴性”。爱塔对斯特里克兰无欲无求,总是任凭他差遣,默默地打理好一切琐碎的事物,使斯特里克兰能够毫不分心,将所有精力投身于创作中。爱塔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所有幻想,漂亮、单纯、温顺,并且有一份相当可观的资产,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没有被文明世界的俗气所污染,身上没有沾染任何世俗气质。斯特里克兰这样形容他眼中的爱塔:“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顾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节下,斯特里克兰终于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画画的梦想,他可以随心所欲在墙壁上画画,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阻拦,不必为生活潦倒而担心忧虑,也不会被情感羁绊而负累。在这样“自我”和谐调节之下,他的“自我”意识与“超我”意识得到共处与统一,最后实现“超我”的境界。
今天的《月亮与六便士》大多数读者显然没有达到书中男主角的事业高度,因此,毛姆所推崇的“先六便士后月亮”,其实并不适合我们大多数人。换句话说,毛姆所说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大部分读者都只记住了后半句。因为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满地根本没有六便士”。我们在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忽略毛姆所写的背景:男主角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家庭也和睦不错。这是作者交代的背景,而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就在于制造“冲突感”。但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过分被男主人公放弃一切去当画家给吸引住。
看完书后,我又把其中提到的画家,诗人的画和诗找着看了一遍,不禁要感慨,那个时代的大师真多,生活在那时且能亲自看到感受到他们的作品,甚至见到、认识他们的真人,真的是好幸福的事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也许我们有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三个问题,或者想过,却从来没有勇气面对过。是啊!做自己,是需要天赋的,就像斯特里克兰那样,无所畏惧,不被世俗束缚,只为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而奋进。作者在书里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还不明白,人性其实非常复杂,现在,我清楚的意识到: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里。”(张国强)
第7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左右3
读完《月亮和六便士》,查了查相关资料,是一篇传记性是书籍,有一定真实性。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著名作家高更。
说实话,读到一半的时候对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所做所为很不以为然,甚至很有些厌烦,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狂妄自大,夺人老婆,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在他身上没有看出一丝一毫的长处,怎么毛姆把他当主角来写呢?用普世的价值观来判断,就是一个啥也不是的社会渣子加盲流嘛。
不过,理智告诉我,毛姆的这本书是很出名的,让我看看故事情节是怎么变化的。果不其然,读到大半时,斯特里克兰德果然让我刮目相看了。
读完此书,掩卷长思,不得不承认,思特里克兰德绝对是一超人。
不敢说斯特里克兰德的这种在世人看开来惊世骇俗,甚至疯狂的行为模式是否赢得了普遍认可,但确实做出了一般人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
实事求是的说,为心中的月亮,有谁能抛家弃子抛弃当前你所有拥有的荣华富贵?孑然一身,毅然决然的独自一人去追寻你那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月亮呢?淡泊名利,说的容易,但又有谁能做到呢?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做到了,从这一点说,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那我倒是对他顶礼膜拜了。
想来,大多数阻碍我们前行的不是什么困难和挫折,更多的是你当前拥有的对你的羁绊。
对于月亮和便士,多数人更多是俯身捡拾便士,不辞辛苦的,心甘情愿的,长年累月的。不是不知道头顶的月亮,而是没有斯特里克兰德那绝决的决心。
斯特里克兰德是离经叛道,敢于抛弃对于世间俗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家庭、名利甚至爱情,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一辈子苦苦追求的东西,义无反顾的抛弃,转而追求自己的内心,这如果不是魔鬼附身,那就真是圣人了。
书中,关于对女人和爱情的看法,绝对颠覆,不知道这是思特里克兰德的观点还是作家毛姆的观点。
在传统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检验的经验告诉我们,爱情是神圣,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
不过斯特里克兰德这两段话对于女人和爱情的认识真的深深的触动了男人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男人都有那么一点,但没有人意识到,更没有人大声说出来。这太离经叛道,太颠覆三观了。
当然不能说斯特里克兰德这种说法一定就很正确,因为都是成年人,一种观点是否正确需要自己分析把握,人云亦云是不好的习惯。但不管怎样,他说的这两段话,或者说他对于爱情和女人的观点确实不一般。这也许是作家毛姆内心真实的想法。
查了毛姆的资料,他和一个有夫之妇结过一次婚,但很快离婚。大部分时间他是个一个叫哈克斯顿的男秘书生活在一起,因为哈克斯顿能够给他带来写作的趣闻和灵感。他与这个男秘书曾经游历过世界许多地方。从这点上分分析,斯特里克兰德身上是不是也有毛姆的影子呢?
月亮和便士怎样选择?确实是个问题。
第8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左右4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本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他却迷恋上绘画,突然离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为没有人能理解。他在巴黎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最终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斯特里克兰德却在追逐他的噩运,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被梦想俘虏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活着只为追求真理,而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认可并喜欢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欢的事情,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也许某时像有人指引一般,让你靠近,明白自己来到这世上真正的意义。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