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00字
作者刘称莲是一个平凡而优秀的妈妈,18年的实践,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2011年高考,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在此分享一件书中写道的,使我颇受触动的一件事:作者女儿上高中的时候,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于是去补习数学。作者经常给辅导老师发消息,不是聊女儿的弱点,而是告诉老师女儿写的作文被当作优秀范文、托福考试得高分这些好事。反观我们自己,大部分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要不就威逼利诱,要不就忧心忡忡,这些心理体现在行动上,就会影响到孩子。但在作者心里,她只是觉得女儿的数学学习遇到了困难,不代表她不好,因此作者想把这样的想法也传递给女儿的老师。
自我思考。平时发现儿子很多题都是马虎导致的错误,而不是不会,甚至有些难题他都能做对,说明他对课程的内容还是有所把握的,马虎是主要原因。其次,儿子平时除了学校作业之外,在家就不太愿意做额外的练习题。几次考试下来,儿子都考得不太好,我有点失去耐心,发了几次火。有一回接孩子放学的记忆尤为深刻,他见到我的时候眼里有犹豫和害怕,第一句话就说:“妈妈我有个事情要告诉你,你不要发火。”我一听就想到肯定是考试考砸了。我说:“我不发火”。但是一路上还是控制不住的阴着脸。好在到家后及时调整好了心态,跟儿子重新梳理了错题。晚上临睡前,儿子和我说:“妈妈我最怕考试考得不好你发火了”。我听到了后暗自叹了口气。我的儿子也只是一个小学生,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的态度就给他造成了些许的心理阴影。跟作者比,我的格局差的太多。我引导他说:“好孩子,妈妈以后不会发火了。错的题我们分析原因,然后多练几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黑暗中能感觉到孩子的如释重负。
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在于作者把女儿培养的有多么优秀,说实话,这样的学霸故事看得也不少了。而我最欣赏的是刘称莲她不是一个“虎妈”。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女儿提供了她能提供的最佳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一样。虽然她没送孩子去学奥数,学音乐,但每个周末户外运动的陪伴,给独生子女的女儿找小伙伴,帮女儿饲养宠物……无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刘称莲夫妇的育儿还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和孩子一起发展进步的过程。刘称莲和丈夫都不是完美家长,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经历的遗憾,这些也都被坦诚地写了下来。比如说,孩子从小偏科,是因为父母在早期教育中没有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再比如,孩子从小时候没有坚持学会一样乐器,这和父母主观的犹豫也有关系。
这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育儿先育己,想要改变孩子,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这也使我坚定了教育方向:那就是跟孩子一起学习,做成长型父母。教育孩子养成阅读、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习惯,而不是因为我们家长的虚荣心而在成绩方面迫使孩子与别人攀比。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延续,会拓展,伴随孩子一生。
没有超能的孩子,也没有超能的父母。希望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作为妈妈的我,成长速度也能跟得上,做到用心陪伴,尊重孩子,静待花开!
第2篇: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并不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育者,她记录了自己培养孩子的做法、想法、感悟等,但这些正是做真实的“陪伴”,也体现了封面的一句话:爱在自由里。她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和谐的亲子关系,18年将女儿培养成了一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为人平和的人,这本书就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点滴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两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相似,都是那种温和而有力量的坚持,从中能源源不断地汲取正能量。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重要起点,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可以说这六年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生后面的六十年。有人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学校教育仅仅是冰山一角,比学校教育更潜移默化、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的家庭中“家庭邮筒”、“刻意回家”等细节瞬间都看得出是父母那独特有心的教育,看得出家庭教育的用心!谈起家庭教育,往往是妈妈带孩子、陪孩子作业,但是越来越多成功的家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努力是全家每一个人的努力,爸爸妈妈都要用心,为孩子做榜样。
有一年寒假我组织了班级的集体家访,短短两个小时时间和家长们的交流以及对他们的观察让我再次加深我的认识:孩子的问题根源上还是家长问题!和孩子们见面,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作为礼物,富裕一个。对于这个小礼物,孩子们很高兴,家长也很喜欢。然而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却将目光转向了多的那个本子,一直拿着本子,后来想了想,她说:“老师,这是多的吗?再给xxx吧!”我当时不禁觉得好笑,想起了上学期家长会,我告诉家长,在学校里我会提醒孩子们,主动去讲台前面找一找自己丢的铅笔。多数孩子认识自己的铅笔然后拿回去。这个妈妈会后和我说:“老师,这些铅笔是没有人认领的吗?都给我吧。”当时我没有给他,因为这些太铅笔都是孩子们的,给了他,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但从这些小细节中看出,这个孩子妈妈是一个比较喜欢贪小便宜的人,这个孩子的家教其实是有问题的。他对孩子的管教有问题,并且比较溺爱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脾气会越来越大,往往会出现管不了,不会管的情况,而这些父母却将希望寄予学校教育和老师,企图让学校和老师管好他的孩子,这是在推卸自己作为服父母的责任,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当教师在正常的范围内严格要求孩子时,这类父母的表现却又截然不同的了,网络上不断出现家长殴打教师、因为孩子问题辱骂教师可能正是源于如此吧,还记的高晓松有这样一句歌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我们不在家里给孩子让孩子了解诗和远方,他们怎么会去追寻诗和远方呢?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父母为孩子设立“家庭邮筒”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全家人为了营造读书环境,设立阅读时间,从孩子记事开始就是全家一起阅读;精心记录家长成长的每一刻,用心收藏孩子的足迹,并用心做成文集甚至出版,在孩子的成人仪式上送给孩子……这就是用心的家庭教育!
所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一定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为他的优秀付出了精力和耐心,而不是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多么不给力!
有这么一个孩子,经常不请假就无故不来学校上课,班主任老师几次给家长打电话得到的回复不是电话无人接通,就是电话已关机,或是忘记请假了。一天学生又没有来学校,当天学校事务特别繁忙,班主任没来得及在第一节课之前联系家长,一下立马课给家长打电话时,家长却回复孩子去学校了。这时的家长不着急找孩子,第一反应却是责备老师为什么不早通知家长,将所有责任推给班主任。当然孩子没丢,只是又不想上学趁家长不注意偷溜回家了,躲在自己卧室的柜子里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从家长的言辞上可窥一斑了吧!这样的家长我们又怎么指望孩子优秀!
最近网络上流传“原生家庭”这词语,何尝不是指的家庭教育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而我们给他的人生底色就是家庭教育,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悉心引导他,而非放任。真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们能静下心来读读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第3篇: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800字
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感觉特别好,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非常贴近孩子的实际,是一本很好的家教指导丛书。现在社会上好多书只有理论缺乏可操作的方法,这本书不同,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半就把它推荐给了家长,我想家长朋友们读后或许与我有同感。现把自己感触较深的片段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说说实用性。比如阅读篇中说到,书要放在家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沙发、茶几、甚至地上等等。读完这部分,她读到这一方法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特别是放到地上的阅读方法,恐怕大家都不会这样去做。看来要使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做家长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比如:学习篇中讲到的“专时专用”就是“专注力”的培养,这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通,有的习惯的培养的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的,而非一定等到学习的时候培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
说说可操作性。这里的很多方法可以拿来即用,比如:与孩子一起写“下水文”,增进家庭沟通的“家庭邮筒”,“契约条款”,特别是爸爸的“特别欢迎仪式”,都让我深受感触。以及后面,为了给孩子改掉粗心大意坏习惯而建立的“错题本”,还有收集孩子成长的笔记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在自己家庭里。
我感触很深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读完这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会一定有一个成功的父母,一个有心的父母,一个能理解孩子的父母,一个愿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她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似简单,却难在坚持和有心!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吧,它可以使你认识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它可以帮你分担育儿路上的忧愁!它可以指导在育儿路上怎样去解决一些现实的困难,它也可以鼓励你在育儿路上勇往直前!它更可以用人格魅力影响你!影响你的家庭!改变你的孩子,改变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