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我抽空阅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一书,这本书带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给了我不少思考。
这本书如同茅海建先生自己所说一样“我选择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试图回答一些问题”。它以皇帝与诸位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为脉络,带我们认识了大清的政治环境,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书的内容带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了那一段历史,那些在现代人看来很荒谬的事情,在茅海建先生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变得非常直观,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研读价值的历史书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对琦善和伊里布等人的看法,在传统的主流观点中,琦善与伊里布是卖国贼,而林则徐则是大家公认的精度英雄,但是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从各种文献以及当时的情境出发,他设身处地地用当时的道德观念思考问题,将琦善卖国的证据一一驳倒,作者认为,琦善在促成道光帝“清缴鸦片”这一决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琦善的卖国说其实来源于他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琦善其实主张妥协,但是事情在口口相传中必定会变味,由妥协变为投降,再由投降变为卖国,这一步步的深入,使得琦善被戴上了卖国的帽子。林则徐确实值得称赞,但是林则徐致力于研究英国的历史,了解对手的实力和战术,这在当时有着极其先进的思想,这值得百年后的我们去缅怀和尊敬他,但是作为一代大师,他也不能逃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中国的大门,使我们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思考。首先是表面上的一些思考,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思考看历史,有时候要辅助以必要的历史文献来说事,否则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歪曲。就比如:现在日本教材中有些体现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情况。这个就是歪曲历史,历史永远存在,而史学家有些东西可能是错的或者具有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我认为在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去看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轻物谁下落快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亚里士多德脑子一拍就得出答案了,但是我们换到那个时代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还是为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结合测量工具的局限,我们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
第三,每一个人都有功过是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更多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在这个炒作横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多思考消息的真假,不能一拍脑子就充当看客,传播负能量,没有一个世俗的人能超脱世俗,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正所谓“明哲保身”与“令为玉碎,不为瓦全”两者的区别,有句话讲得好,那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最后一点就是: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句话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
以上就是我看《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感想,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想法是:我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要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茅海建)
第2篇: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1000字
近期,我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以客观详实的史料,以言必有据、据必可信的史学家站位,真实再现了中国满清那一段悲怆惨淡的历史。读完之后,我陷入沉思,有对大清统治者哀其不幸的怜悯,也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掩卷长思,中国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复兴之路?
纵观鸦片战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帝国,为何如此惨败?
有人说,器不如人。但清朝洋务运动之后,也有坚船利炮,也有亚洲最强海军,为何一样一败涂地?
有人说,奸臣当道。但清政府也有林则徐、关天培等一批主战的斗士。关天培等虽血战致死,为何也未能赢得一场战斗的胜利?
有人说,民心涣散。然三元里抗英,民众咋能自发组织,对抗外辱。清政府为何不能凝聚民心共同抗敌?
有人说,清政府腐败。然大清道光帝也是一位踌躇满志、勤俭自律、意在恢复昔日辉煌的勤勉皇帝;虽官员腐败,然以80万清军对2万敌军,以本土作战对远征之敌,却屡战屡败,难道仅仅以清政府腐败无能来推脱责任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全面分析了鸦片战争时期在遭到欧洲经济、军事和外交冲击时,中国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并从史学家角度,以冷眼旁观的心态,介绍了清政府体系化的缺陷。
天朝的崩溃,以历史事实再次揭开失败的伤疤,引人深思。天朝之所以溃败,并不是某几个历史人物的责任,也不是领导者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器不如人、民心不齐、朝政腐败,也都不过是表象。真正溃败的原因,是一个代表着相对落后生产力的农业文明对抗一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工业文明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时的清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是一个从文化、军事、制度、思想都停留在数百年延续的农耕文化模式里。面对外敌铁甲战舰,清军战略战术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面对列强入侵,百姓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意识保留在皇帝家天下的时代;面对工业文明,从皇帝到百官,思想里仍自高自大,重文理而轻科技,鄙视蛮夷之奇技淫巧。
科技与意识形态共同进步,才能造就新时代文明。思想上的落后,不接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文明,排斥新兴科技,导致了清朝军事、文化、制度脱离了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即使清军抛弃冷兵器,使用了火炮;即使清军将士奋勇抵抗,以身殉国,面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意识武装的外敌,清军面对的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惨败,经历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悲怆。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种新的文明面前,无论上一种文明多么庞大(据英国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的大清帝国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是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也会瞬间土崩瓦解。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下一个知识文明的脚步声也已时隐时现。只有思想上积极准备,充分重视,及早跟上知识文明的脚步,才是中国复兴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给我的最深切体会。(齐立平)
第3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写的茅海建先生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对于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过程都论述得非常详细扎实,感觉茅先生的努力。
掩卷之后,竟有恍惚之情,无语叹息之感。
书里面的清王朝从上到下,简直是腐朽不堪。地方一品大员对皇帝的上报,完全是瞎编乱造,林则徐、琦善还稍微实在点,奕山和耆英那简直是睁眼说瞎话了。现代战争打的是工业化基础,打的是国力,比清朝武器好不少的奥斯曼都被打得满地找牙,清王朝肯定是必输,这就不说了。问题是外交上的失败程度,更让人不忍直视,可以说派几个文盲过去都应该比这些大清的栋梁强。鸦片战争之后一切如旧,大家好似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就这么错过了迎头赶上的机会,一衣带水的日本百年后差点征服了曾经仰望千年的“天朝上国”。
新冠爆发的这段时间,在全国的注视下,湖北出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武汉的F4,发布会把口罩生产数从108亿到108万,主席台上三个人口罩全戴错。红十字会又闹出大丑闻,然后政府公车还随意到红十字会仓库拧走口罩。黄冈市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各级官员这种在面对危机呆头木脑的感觉,正让我恍惚看到了头戴花翎的满大人。
茅海建在文末发问:“今日之中国与西方大陆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第4篇:《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者冷静客观、细致详实的理性分析。不同于以往传统道德史观的叙事方式,茅海建先生的文字平实真切,其中看不到多余的情绪,一切对于历史的分析和判断,都是基于大量的史实资料,力求还历史以原貌。
《天朝的崩溃》对这段历史的重建,不是以今日道德观的评判构成的,而是试图用当时观念去合理地解释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启了一扇崭新的、认识历史的大门,我也仅以学习的心态,来谈谈这本著作带给我的感受。
1、摆脱道德史观,还历史以真实
诧异是从绪论就开始了。毕竟在此之前,我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仅仅来源于历史课本和课外读物。在印象中,琦善是鼠目寸光、通敌卖国的“奸臣”,与之对应的,林则徐、关天培等人则是高瞻远瞩、誓死卫国的“忠臣”,鸦片战争之所以会失败,都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令奸佞小人当道,迫害有志之士,否则中国何至于一败涂地。
《天朝的崩溃》就是那只拨开迷雾的手,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也渐渐清晰——所谓的“忠臣”其实也曾想过要“抚”,所谓的“奸臣”亦曾属意于“剿”。
从道德观上来看,这种结论确实令人难以接受,可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考虑,仿佛又显得更加贴近现实一些。
通过茅先生的分析不难发现,林则徐和琦善,他们的立场似乎并无不同,“维护天朝的统治”是他们共同的愿望,而他二人最本质的区别,仅仅只是选择的维护方式不一样。林则徐主战,是因为他真心以为天朝有必胜的把握,琦善主和,是因为他早已看透清政府没有获胜的能力。
主和未必就是为了卖国,而主战也未必就对局势有清醒的认知。时势造英雄,当一个国家正在分崩离析的时候,任何一个人参与其中的人都不能幸免,独善其身也好,同流合污也罢,有时只是后世冠之的形象,而非真实的历史。可一百多年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一步步筛选、神话、宣传,逐渐形成的“主战-抵抗-爱国”、“主和-投降-卖国”的思维逻辑,早已深植于大众心中。
但是,若真的让林则徐等主战派抗争到底,结果就会更好吗?在已知这场战争必败的情况下,及时收兵避免更大的损失(正如“黑船事件”中的日本),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从这个角度来说,琦善当时的选择在大方向上无可厚非,尽管他不乏私心的成分,但后世对其的评价也的确有失公允。
正如茅先生所说,我不认为这种打破传统价值观的结论是在为琦善等人开脱,而且对于琦善此人,先生也未必有什么好感,他所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仅仅是为了褪去被主流价值观包裹的外衣,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历史而已。毕竟,摆脱脸谱化的人物认知,是正视历史的第一步。
2、见微知著,天朝为什么而崩溃?
由此,也引发出我的另一个想法:整本书于细微之处在不断推翻着以往的认知,可从宏观角度来看,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这个最终的结论是不变的,大有殊途同归之意。
那么茅先生大费周章、另辟蹊径、刨根问底地得出一个已知的结论,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这是因为,只有对历史的原貌有了真实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时代与民族的落差,才会更加冲击内心,体会到在那段黑暗历史里,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因为越是处在和平的年代,越需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是这个样子,中华民族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
那么在脱离了被神话的英雄形象、被丑化的小人形象,跳出了爱国或者卖国的简单逻辑之后,我们所看到的这段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于装备,把本属于消耗品的武器当成传家宝,原封不动地世代继承;于兵力,人员分散不易集中,甚至长途奔袭数千里却从未迎战;于敌情,仅凭一句流言便对“夷人不善陆战”深信不疑且从未验证;于军事,屡战屡败后仍不知调整作战方案,英军凭借“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面”一种战术便一路势如破竹;更为严重的是,于战况,历任钦差、要员费尽心机粉饰太平,致使开战已逾一年道光帝仍不知实情;于外交,根本不了解国际关系,将国家主权相继拱手相让之后,仍沾沾自喜与侵略者举杯相庆,令人啼笑皆非;于民众,此时根本还不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为何物……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民族,失败是必然的!
了解这些信息之后,再回看这场战争,会深深地感到痛惜无力,仿佛无论怎样性格的人,无论曾经有过何等赫赫的战功,当真正直面了战争的残酷之后,所有的努力都会显得尤为苍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维逻辑里,他们似乎也竭尽所能了,可依旧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究其根本,清朝真的落后太多了,内部腐朽的社会体制、落后的经济制度、“天朝上国”的文化意识,外部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的国际环境,让整个中华民族和时代之间有了一条长长的鸿沟,无法逾越。
按照常理,如此惨败的经历应该足以让清政府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继《南京条约》之后,日本同样也经历了“黑船事件”,随后也被迫也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便经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侵略上门。
而清政府此时在做什么?所有亲身经历过鸦片战争的大员们,对于战后天朝的发展几乎毫无助力!不仅如此,甚至依旧将送上门来的先进武器装备和科普书籍视为“奇技淫巧”,拒之门外,导致战后清政府在军事方面仍然没有丝毫进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林则徐迈出了一小步,尽管不够彻底,尽管仍有臆想的成分,至少他有着可贵的开眼看世界的意识,并将其流传了下来。之后便有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就有了“洋务运动”,再往后,又有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历史在一步步地向前,从未停止,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地来到了今日。
3、鉴古知今,天朝的崩溃对我们有何启示?
《天朝的崩溃》向我们重现了一场真实的鸦片战争,在这段历史里,那些人的生活传统、价值取向、文化模式以及喜怒哀乐,从今天看来,既陌生又熟悉,既隔膜又亲切;他们的庄敬肃穆或者成了滑稽可笑,他们的慷慨激昂或者变得啼笑皆非……
至此,《天朝的崩溃》这一段历史之旅已接近尾声了,可时代的洪流仍旧向前奔腾。如今已然步入21世纪的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什么,尤其在经历了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之后,又该如何在世界中心的舞台上自处,都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求证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鸦片战争这段黑暗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这其中的兴衰成败都是经验的沉淀和凝聚,《天朝的崩溃》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无疑又向我们重申了两个制胜法宝的重要性。
一是实事求是,立足于国情。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官员们千奇百怪、别开生面的谎言数不胜数,他们于谎言上的精妙远胜于制敌的技巧。莫说实事求是,怕是连他们自己,有时都会沉浸在自己编织出的喜悦里不可自拔,何谈认清国情,最终的惨败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与时俱进,放眼于世界。在茅先生的叙述中,有一处小细节十分有趣——战争伊始,清政府和英军不约而同地将封锁海口作为制敌的重要战术。这里不仅是固步自封的清政府,就连处于时代前沿的英国,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局限于自身的想法,而忽略了世界多元的可能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如今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时代发展的中心位,更要从透析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中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才更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清醒头脑、明确方向。
感谢茅海建先生还了历史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演变的轨迹。整本书读下来,不禁让我回想起当初立于圆明园断桥残垣前的怅惘,也更加体会到先生包含在理性中的热忱痛切,令人悚然心惊。惟愿写历史的人多一份执着,读历史的人多一些信仰,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将永不再沉睡。
第5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00字
疫情期间,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包含了对以往的研究的批判。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的了解了那个时候的历史,感觉与更真实的历史接近了。
阅读这本书,感觉茅海建治学非常的严谨,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我以前未曾知道的历史事实。看到此书,兴奋之余还会和我的朋友分享,给他讲述书中的精彩之处。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三元里抗英描述。三元里今天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抗英活动。三元里抗英今天的地位,已经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次,那么当时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三元里抗英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这本书里给了回答。
茅海建先生根据各种中方文献,对照英方的文献,探究出了当时的历史。首先是对于三元里民众抗英的直接原因进行了理清,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群众的不满。之后在纷杂的材料中推理出了三元里抗英的时间经过和战果。关于是谁先挑起的战争,中英双方的文献分别指出是对方先挑起的战争,这是因为当时中英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谁先动手谁就是理亏的一方,因此双方都不可能承认是自己先动的手。关于战果,中英双方的报告也不同,中方文献夸大了歼灭头目和歼灭人数,记载不实,传说的成分非常的大。由于这种有意的宣传,使三元里抗英的事迹不断地被神化,人们在这种宣传下,纷纷认为如果不是余保纯的阻止,那么战争的发展趋势就很可能是民众消灭了英军。但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组织指挥不严密的三元里民众又怎么能打得过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英军呢?冷兵器如何能战胜敌军的近代化武器呢?
但是,从以后裕谦在定海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当时天朝上国和儒家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人们把战争的失败都归结于将领和士兵的不作为,不努力,归结于奸臣害国。而不是自身的实力不足,自身的兵器太弱。他们觉得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心团结,将士拼命。因此,也不难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何会把三元里抗英神化了。
而后,茅海建先生又对三元里抗英的影响做了区分,这也是让我最为赞叹的地方。三元里抗英客观上是一次爱国行为是毫无疑义的,但主观上绝不是在爱国精神的影响下行动的。三元里抗英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国历史数千年,中国的老百姓早就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习惯了改朝换代。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谁坐江山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谁当统治者,他们都是被剥削的那个,他们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只不过是交税的人从满清皇帝变成了漂洋而来的白人。只要不触碰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成为最好的子民。因此,三元里抗英是值得百年称颂的事情,但不应该将其上升为爱国精神的高度,这与当时的时代不符。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误解的地方,也学到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今后定会学习茅海建先生治学严谨的精神。(秦瑜)
第6篇: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
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
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赵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