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毛姆《刀锋》读后感
跟《月亮和六便士》一样,阅读毛姆的《刀锋》,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惊叹书中人物的生命力。“生命力”,这个东西听上去玄妙,但能真实投射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意志,生命的抗争,生命的汹涌澎湃……在尘世不可知的命运和因果律令下,个体生命,无论男女,是否具备独立不移的人格,是否具备主体坚信而不是“主体间坚信”,是决定其生命力最重要的考察考核指标。
主体坚信——主体“间”坚信,一字之差,判定社会人的万千命运。
阅读毛姆,通过这位“英国有史以来最会讲故事的作家”,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作家的适当旁白,一个人自然被引导到思考何谓自由,何谓家庭,何谓工作和生活。由此进而关注存在的意义、生命的解放、生命力的释放。在这一探索之中,古老的道德训令、经典的伦常秩序便会经受严厉的拷问,通过自我追问(比如阅读、培训、思考、灵修、持戒、修行等)和外在力量加压(比如工作调整、升迁得失、婚姻变故、社会动荡、收入升降等),这个阅读者就能逐步获得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如果恰好这种获得建立在熟读经典、接受过古典人文训练基础之上,那么,毋庸置疑,便会迅速掌握“主体坚信”,即作为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无需外求就能做主自身命运、设计自身命运走向的能力和资格。而继续在“主体间坚信”的那部分人,依然依靠外部力量的加持,依仗他人咀嚼过的人生原理指导和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件有巨大差异的事情。所以,阅读之后,接下来的进一步求索,主动唤起灵性和神性的笼罩赋能,同样需要经典阅读训练,只不过,下一阶段的学习,更多体现为独立、反思、质疑、辩证,以及和时代、和欲望、和命运的和解。
毛姆对我们的另一个帮助,大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非常有意思。
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理性启蒙、宗教改革带来巨大深刻的社会革命,在欧洲,唤醒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再审查、更尊重和反思生命与社会的强弱链接度,成了人文工作的主要任务。
理解今天的欧美,路径不在于书店里、网站上林林总总已经熟透了差不多炒陈饭的那些人类学学说、革命主义、政治硬球,不必耗神费力去阅读那些通过二传手转过来的见闻和评判。我的经验(见仁见智)正径之一是阅读西方本身在历史转折点上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笔下的浮世绘。不管是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镀金时代之后的狄根斯、欧亨利、马克吐温、雨果、巴尔扎克,还是加速动荡转型时期的茨威格、纪德、加缪、卡夫卡、米勒、罗曼罗兰、奥尼尔、毛姆,他们在讲述人物命运时,都会自觉不自觉代入深沉的追问,回应时代交给他们解答的问题。我们仔细阅读,用心体会,不放过他们的“私货贩卖”,便会瞥见他们这些天才反复追问的,正是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和命运对抗中展示的那种巨大悲剧性格、洪荒之力。这种欧洲人的悲剧性格和洪荒之力,若没有四、五世纪期间小亚细亚带来的唯灵基督教加持管教,便会以享乐放纵、掠夺抢劫、欺骗屠杀、见利忘义、重利轻义、寡廉鲜耻为基本生活社会法则。那么,在西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人这只猢狲,被基督神掌压在五行山下被约束被管教长达千年,所积蓄的能量如何宣泄,如何找到出口而释放?不管有没有牛顿笛卡尔,有没有卢梭伏尔泰,换一个契机,孙猴子不可遏制的那种野蛮精神总是会、必然会借机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新冠疫情失控,都是必然。
制约这种兽性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已经破碎走下神坛的教会吗?来自瓦特们焦耳们的科学进步吗?来自万国博览会和迪士尼乐园吗?来自弗莱明的青霉素和巴斯德的细菌学说吗?来自政治、军事、资本相互妥协的均势平衡吗?这个问题,困扰他们,同样也困扰饱受欧洲凌辱践踏的东方诸国诸民族。
托尔斯泰心力交瘁之后找到的是贵族和农奴根据福音的和解,罗曼罗兰找到的希望是社会主义,惠特曼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产生信心的是劳动、是美国梦,雨果找到的是产业工人的崛起,巴尔扎克找到的是蒙田式的乡村生活的卷土重来,茨威格在经历无数的质疑和陈述后选择了无解的一死了之。
《刀锋》,跟毛姆的其他作品一样,时时处处都在歌颂自由、歌颂力量、歌颂男女之间最深层的灵魂呼应。肉体的愉悦、年龄的合拍,家世的宏达、财富的积累、文凭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审美的同步,地域和种族的藩篱,都不重要,只认一点,这个人是否自由,是否具有行使自己自由意志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是否行使这种权力意志行善。
毛姆,坐享光荣革命之后数百年的英伦资本主义福利,强化弥尔顿、乔叟、拜伦支系人文传统,从莎士比亚路线另辟蹊径,找到了天竺的梵学与瑜伽,看到在梵高和高更的创作背后正在兴起的新型艺术反映的高维灵性。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年,来自东孟加拉的泰戈尔,以《吉檀迦利》获得二十世纪第一年开始启动的诺贝尔文学奖,欧州为之一震,齐天大圣们的走投无路和末世情结可见一斑。
谁是正解不重要,这种孤独而痛苦的探索很重要。
塔希提、里维埃拉、戛纳、普罗旺斯、马赛、伦敦、巴黎……不重要,重要的是光影中经停过这里的人们,他们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共业和无明。
这也正是《刀锋》主人公拉里的原型——维特根斯坦——带给世界的意义。
第2篇:刀锋读后感1000字
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看完毛姆的《刀锋》。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伊莎贝尔和拉里。伊莎贝尔漂亮出落,热爱社交、出行和橱窗里的富丽堂皇;拉里则有着禁欲系的超然,追逐知识带来心灵的丰盈和哲思带来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贝尔和拉里的身影我们大多数人中影影绰绰,有的人喜欢或者因为习惯慢慢依赖上富足简单的生活:工作之余,网红地点的打卡,新款轻奢商品的追逐,手机层出不穷的短视频…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晋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缱绻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尔让你按下暂停键的哲思,亦或是对红尘滚滚商业社会的解构,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业社会构成和运行的奥义。精神世界中深层次的泵感才能让你变得更快乐。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流俗和精神丰盈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两面:我们沉醉于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们也同时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刺激和满足。只是,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很难游离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一者,我们作为社会秩序行进的齿轮,被社会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着,不断的KPI和重复劳动,已然让我们疲于奔命。二者,我们会首先认为要有更多的财富自由度,才会有、才能够追寻精神的自由度。最后,就是海量的游戏、爽文小说、社交视频app充分占据着碎片时间,沉浸在即时的享受和简单的快乐之中。
我们好像渐渐无力去追逐或拓宽诗和远方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年岁趋大,职业定型,再无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心力来对抗社会的谄媚和冷漠。我们匍匐在社会物欲的泥淖和森严秩序之下,在所有的获得和deadline之后才能喘息,进入片刻的贤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事业、养家和财务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部分女性,则没那么幸运,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契机。有时候会试图尝试斜杠青年,以期同时获得内心期望的品质生活和独立女性的赞许。
之于爱情,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似乎是唯一可以不需要理性来解释的现象。伊莎贝尔爱拉里,可能是因为拉里身上恬淡超然的稀缺特质。伊莎贝尔也可以全身心得交付给格雷,同时,还维系着与拉里的情感牵绊。突然觉得,人的内心和感情其实弹性十足,你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并非你真的无法接受,而是因为你从未接触,你有足够的自由度选择离开。当某种外力或者契机让你置身于和第一眼并不喜欢之人的稍长相处中,情愫会暗自滋生,诚如《诛仙》里的张小凡和那一袭水绿。
我们司空见惯并切身经历,挚爱之人的炙爱逐渐冷却、熄灭。我们更习以为常的是,那个微信上初次联络、初次见面的人,少了些许幽默和吸引,就好像洞察全貌,缺失了一期一会因缘际会的耐心,匆匆进入下一段的奔赴之中,周而复始。殊不知,站在更长的时间节点回望,未来几十年的流年早已将初次的悸动稀释得荡然无存。
别高估我们感知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别低估我们内心情感的张力和弹性。不是要勉强自己委身屈就,而是,有时候我们可以变得钝感一些,别把价值连城的际遇,轻易推走,在你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之前
第3篇:刀锋读后感
离上次看完《刀锋》这本书,已经有2年时间了吧,可能不到,上次看《刀锋》时,是在一个租的单间房子里面,洗手间还是公用的,租的房子很小,只有一个单间,还有不能看的黑白电视,幸好有wifi,前几天突然心血来潮,想重看一遍。
书中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毛姆展开的故事,作者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国度、各形各色的人物一一以真实与想象的形式,娓娓道来。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羯陀奥义书》
我想这句话,应该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印证了拉里,就像我们在书中所看到那样,穷极一生追寻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真理,不惜一切,甚至哪怕是生命的代价,就像那位为了击落追击拉里的敌机,义无反顾与敌机互相攻击,最终不幸牺牲的战友一样,而他的战友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故事主角,拉里原本17岁,只是喜爱开飞机的那种腾云驾雾般的感受,偶然的机会被亲戚送到法国学开飞机,因为他个子高就加入了空军,与最要好的战友、朋友一起参与一项空军侦查任务,突然遭遇了敌机,在拉里即将被敌机攻击坠毁的一刹那,他的好朋友,开着飞机,迎面而上,迅速的与敌机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生死较量,最终同归于尽............拉里幸免于难,然而这对一个17岁的拉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刚刚还跟他喝酒吃饭的好朋友,转眼间变成了一具冰冷冷的尸体,与他远在家乡的妻儿永别了,没有遗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这只是因为他,为了救他,而他年纪轻轻,就突然面临了残酷的现实,犹如一座大山一般,突然压在他17岁的心灵,彻底摧毁了他对这个社会所建立的认知。
战后。拉里回到家乡,彻底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过多的与人交流,不再像参加空军前一样热爱生活,拼搏进取,努力工作,开朗活泼。
当他与爱人和刚认识的作家毛姆交流,他能敞开心扉,勇敢的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惑。
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我到底怎么啦?为什么我要纠结这个、纠结那个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个狂妄自大的小子。做什么都循规蹈矩、随遇而安会不会更好些呢?
跟着你就会想到,一小时前还是活蹦乱跳的、有说有笑的人,转眼就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死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你压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这个沉重而又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拉里面前,同时摆在了书里的每个角色面前,更摆在了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人的面前,当然也摆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面前。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见解,而时间自会评判。
艾略特倾尽一生,追逐名利威望,挤进贵族圈子,他欣赏名画,乐善好施、空闲下来,也会看看书,并且他并不势力,人们也用一些话形容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当他弥留之际,王妃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见利忘义的王妃没有邀请这位曾经帮助过他很多的人,只是因为,说了她做过的丑事,但是王妃的秘书,在毛姆的提议下,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一丝安慰。
伊莎贝尔在美好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美好,或许我与许多人原先的想法一样,伊莎贝尔就是个拜金女,不想跟拉里过苦日子,想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我现在改了,这无可厚非啊,伊莎贝尔本就家庭富裕,从小到大接受到的观点也是过上美好的、快乐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需要一位负责任的,肯拼搏实干的丈夫,然而,拉里并不想找工作,他只想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只想形而上学、努力求知读书,在认识他的朋友家人恋人面前,他只是个游手好闲的人。
当伊莎贝尔的丈夫公司破产时,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荡然无存,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格雷因此一蹶不振,得了心病,总是时不时的头痛,病一犯就是一天,但他并没有像马图林一样,过于自负、玩乐过度因疾病去世,他苦苦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找工作,可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四处求人,终于精神奔溃,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
伊莎贝尔并没有像那句话一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两个孩子寄托乡下,带着丈夫来到家乡安静的老宅,细心照料,想用家乡宁静的环境,帮助丈夫治愈疾病。艾略特,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安排住处、找一所好的学校供孩子上学,将自己最好的厨师也留给了他们,自己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拉里幼儿时的好朋友,苏菲小时候喜欢看书写诗,成年后她阅读了大量关于工人阶级的书,他喜欢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写了大量关于自由的诗歌,描写穷人的悲惨世界和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后来她嫁为人妇,一次全家驾车外出期间,遇到酒驾开车的醉鬼,发生车祸,丈夫鲍勃与孩子当场去世,而她幸存下来,试图自杀,从此自甘堕落,家人觉得丢脸,就定期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了另外一个国家。
而此时,游荡求学的拉里。从印度返回了法国,碰巧撞见了,自甘堕落的醉鬼,儿时的朋友苏菲,他决心帮助苏菲振作起来,脱离深渊,并娶她为妻,顶着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跟苏菲结婚,再婚礼的前几天,苏菲逃婚了,她不想拉里像耶稣一样来拯救她,或许拉里并没有跟她待过太长时间,但他的行为影响了他,我想。或许她不想有愧于拉里,拖累他吧?离开那里后,找了一位对象,并且不再嗜酒如命,偶尔喝几杯。碰见毛姆时,还希望买他新出版的书籍,希望他能签名,毛姆签上了他与苏菲的名字,并附赠了一首诗其中一句。
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
拉里,求学、求知、求是,的过程艰辛而又漫长,见识了许多事物,学会了许多东西,通过自己的心理治疗疗法,治好了前女友丈夫的头疼,给孤寡老人艾略特送去了人性的关怀,并妥善料理后事,帮助不幸的幼儿玩伴,振作起来,拉里并不熟悉的女人大病初愈,他给了她一个庇护之所,最终女人痊愈,他也准备离去。
拉里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人,而且千千万万个如他一般的学者,倾尽一生,博览群书、犹如一位学者,拜读各类书籍、《希腊神话》《奥德赛》勒内·笛卡尔著作、柏拉图著作、现代心理学经典作品、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与朋友学者聊起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德国神学家..........
毛姆为人们详尽描述了学者拉里,与众多学者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苦作舟、直至知识的彼岸,灵魂的殿堂。
智者常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拉里自始至终都抱着一本书,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