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逃避自由》读后感(共3篇)

《逃避自由》读后感(共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1:07:10

第1篇:逃避自由读后感2000字

有的时候会相信万物碰撞的缘分,其实,与一本书的相遇也会如此。在接触到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之前,我常与身边人讨论“何为自由”,对这个话题乐此不疲的我很感念遇到此书。

此书虽然不厚却让人读之入迷,就如同坠入了一个深邃的思想旋涡,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像被一点点击碎,而随着书本中文字的不断推进,而自己思想观念里的新的图像却在不断重新组合。弗洛姆能将社会分析得如此细致入微,同时结论又是如此的深刻,让我不得不敬佩弗洛姆基于心理学基础上的理论分析的洞察力。坦诚的说,22号建志老师让我看完写书评的时候,处于阅读过程中的我还很亢奋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可到读完,才发现自己没能力概括出整个知识体系,只能写写自己的个人感想并给大家摘抄些原文欣赏。个人感觉,有些地方还是挺难理解的,我想这本书还需要回头再啃几遍吧,因此现在只读一遍的我和大家先分享些读后念头:

学习、工作、赚钱、结婚、生子……是自己心甘情愿还是仅仅为过上他人眼中的正常生活?稍微成熟以后才发觉做一个常态人是很难的。匿名的权威像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社会中的人,孤独、焦虑和恐惧笼罩在现代人的头上。金钱地位和名气声望使我们在脆弱的生活中获得些许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放弃了自由。弗洛姆认为什么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由呢?大概是充满爱与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家和小孩了,他们既能遵从内心也能感知世界。然而现代社会追求自由的代价太大,为自己而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对大多数人来说逃避自由与忍受孤独是一道亘古难题。不过希望还是有的,正如弗洛姆在书中所说: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刹那间察觉到我们自身的自发性,而正是在这刹那间,我们获得了真正的欢乐。不管怎样,坦然接受自身矛盾的两股力量,学会升华,努力做到自我实现和超越现状。虽然我们很多人没有拥有自由的能力或者说是条件,但既然神秘力量给了我们觉醒的意识,我们就充分利用自发性好好看一看吧。

下面的内容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摘录的文字,现予以分享,供读者来感受弗洛姆文字中思想的力量。

——“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的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自由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

——“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

实。”

——“现实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我们的愿望、思想及感觉并不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

——“人要多脆弱,才会宣告自己热爱某一样东西。”

——“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自卑感和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

——“为了生存,人竭力逃避自由——消极的自由。他被赶进了新纽带关系的束缚之中。”

——“在‘自由’盛名下,生命丧失全部结构,它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拼凑而成,各自分离,没有任何整体感。个人像儿童面对一堆积木一样独自面对这些碎片。然而,不同的是,儿童知道房子的样子如何,因此能忆起房子的某些部分。成人从手中的碎片里则看不出“整体“的意义。他困惑恐惧,只是盯着些无意义的小碎片看个不停。”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为了克服丧失个性带来的恐惧,他被迫与别人趋同,通过他人连续不断的赞同和认可,寻找自己的身份特征。由于他并不知道他是谁,如果他按别人的期望行动,至少他们会知道他是谁,如果他仅仅相信他们的话的话,要是他们知道他是谁,他也会知道他是谁。”

——“神经症和常态发展的核心问题都是争取自由与独立的斗争。许多常人以完全放弃个人自我而结束这场斗争,因此他们适应得很好,并被视为正常人。神经症患者则是不愿完全放弃斗争、不愿臣服的人,但他同时仍与神秘帮助者的象征紧密相连,无论“他“的形式如何。他的神经症总是一种企图,欲解决根本的依赖与渴望自由之间的冲突,只是这种努力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人希望从生活中、从神秘帮助者那里得到期望的一切,但就是不希望从自己的行动中得到。”

——“强迫自己去劳动、厉行节俭、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禁欲主义以及强迫性的义务感,已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没有他们,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

同时在阅读中受到弗洛姆文字的触动,我想起两段与本书内容具有同质性的文字:

“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是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记住这一点好了,人们实际上不喜欢自由。”——《海边的卡夫卡》

“自由就算给了你你也不敢要,因为人类自始至终都是生活的奴隶。”

——《惶然录》

第2篇:《逃避自由》读后感

这本书是弗洛姆基于对30-40年代纳粹极权主义在全世界泛滥的反思而写的,他尖锐指出纳粹极权主义在社会引起狂热追捧的心理机制——即逃避自由的机制。如果作者仅仅是分析纳粹主义的话,这本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在我看来,不会长久和深远。很显然,作者在动笔之前肯定也考虑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整个内容的安排和结构的设计中,专门讲纳粹主义的只安排了一个章节,虽然每一章节都会涉及这一话题,作者试图想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说理与逻辑推理过程,或者说通过分析社会中群体/个体的心理机制来进一步剖析纳粹主义。

这本书用七个章节试图阐明四个问题,即“自由是如何产生以及产生的影响”“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纳粹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民主社会中逃避自由的现象”。

一、自由是如何产生以及产生的影响

伴随着文艺复兴、大航海冒险、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个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也越来越自由。而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但是吊诡的是,个人自由的增加并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相反,人们会选择逃避这种自由。

二、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

第一种是权威主义,是对外在权利的依赖与臣服,具体表现为施虐与受虐,并假借爱的名义。

第二种是破坏欲,就是除掉所有与之相比是个人显得弱小的对象。在纳粹极权主义时代,新中产阶级表现最为突出。

第三种是机械趋同,即从众、随大流,个人自主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丧失。

三、纳粹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

区分了当时存在的心理基础,一种是无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听之任之心理,还有一种是新中产阶级如何将社会地位的自卑转移到民族自卑。

四、民主社会中逃避自由的现象

民主社会以一种更加隐形的方式存在,这种社会很容易识别,任何一个压抑人、否定的人的社会都存在逃避自由的现象。

所以,应该怎么办?

作者主张发挥人的自发性,重视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理性+情感)的发展,而这种自发性的获得可以通过劳动创造。

教育呢?教育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对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好像法兰克福学派都不怎么看好教育)。首先批判了教育扼杀了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最原始的表现是孩提时代自由表达厌恶、敌视与喜欢;作者进一步批判了教育不鼓励原创性思维,灌输式的教育,以及过分推崇知识的教育方法更加助长了逃避自由的发生。

读完这本书,对于我自己来说,没有很强的个人冲击感。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快庸)

第3篇: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光从这几个字来说,我就无法理解。现如今,人人都在说追求自由、向往自由,为什么会有人选择逃避自由?这也不由勾起了我对它的兴趣,引发了我对逃避自由的思考。

逃避自由是一种心理机制。弗洛姆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独特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当人们渴望臣服以及贪求权力时,人们便会选择逃避自由。就如极权主义者,他们渴望征服世界、拥有控制他人的权力,他们便会传播逃避自由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臣服于他们。

逃避自由是一种真理追求吗?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有人坚信为反对压迫而死胜于无自由的生存,有人认为为捍卫自由而牺牲是不值得的。有人认为自由是一种内在的真理追求,可也有人把逃避自由当作内心的真理追求。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提到极权主义者便把逃避自由当作内心的真理追求。例如:希特勒法西斯逃避自由,为的就是控制他人人权,巩固自己政权。追求真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真理的原因之一。人们追求的真理并不等于真正的真理,只是他们认识范围内的真理,认识又分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所以真理追求与真理是有区别的。

人们追求自由是矛盾的,而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面对着压迫,人们渴望自由,拼命反抗,通过斗争的方式反抗权力者对他们的压迫,但在斗争胜利之后,人们往往又会面对新一轮的压迫。那些不惜用生命换来自由,但到头来又屈服于权力,他们的自由还是会受到限制,那他们的斗争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说,绝对的自由是很难达到的,但获得相对的自由却很容易。

人生来就受着复杂社会的各种限制,但也从中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人的倾向,最美好的抑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于人之外的社会,或满足或挫败这些与生俱来的嗜好,人性固然是社会历史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机制与规则。但是,社会不但具有压抑的功能,而且有创造的功能。社会为人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条件,所以人可以在这些条件下,自由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个体进化与逃避自由。从孩子出生到长大,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进行个体进化,社会会对这种变化进行干预。教育便是社会有意识给儿童设置一些限制,限制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使他们沿着社会规定的方向发展。例如: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始终受到各种个性化的限制,在学校里,我们禁止穿着奇装异服,必须穿着统一的校服、禁止烫染头发,留着规定的头发等等。教育潜移默化的限制着我们的个性化发展。就算这样,仍然无法完全抑制人的个性化发展,因为人是有思考的,你可以短暂的抑制它的表面,但不能永远的抑制他内心的想法。

随着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人的人格也会不断完善,会更加渴望自由。但在个体化进程中,人也会丧失与别人的共性,让自己与他人越来越分离,这种日益加剧的分离可能导致寂寞的孤立,产生紧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就好比在青春期时的我们,我们极度的渴望自由,当我们受到父母的约束时,我们便产生了叛逆的情绪,越是与他们所期望的背道而驰。但当我们越追求个性和自由,我们便会越觉得孤独,这种强烈的孤独感会一点一点消磨我们的个性,迫使我们逃避自由。

个性化的发展,会让我们与大多数人与众不同,但是,也拉远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让我们更孤独。我们可以选择孤独,但我们同样需要拥有与他人和平相处和合作的能力。我们要意识到是我们选择孤独,不是被他人孤立而被迫孤独。往往很多被孤立的人,会固执地认为他是选择孤独的人,他拥有选择权,其实是他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认清自己,他是被孤立的出来的。他总是把自己被孤立的事实误认为一种个性,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独行者。当你与一个人无法相处时,你可能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但当你与其他人都无法相处,你就真的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生活在共同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拥有个性,但我们同样需要有适应共性的能力。你可以坚持你的个性(不是你误以为的个性),但你不能偏见地去看待别人对待生活的看法,不要把别人的共性看成平庸或无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况且掌握共性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你拥有你的个性,但并不代表着你也同样拥有把握共性的能力。你所看不起的事情,可能就是你无法做到而逃避的事情。

社会中很难获得绝对的自由,从人类长久的历史进程来看,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自由之下,这也是人类在不断选择之后,做出的重要决定。因为人们通过斗争获得自由之后,又渴望屈服、逃避自由,他们会发现他们更适合生活在限制下的社会中,因为他们贪婪社会限制下的安全感、贪婪社会限制下的秩序、贪婪社会限制下财产的保护等等。人都是贪婪的,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益的方式生活。

《逃避自由》是一本哲学书籍,在看这本书时,我也真正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越自由也会越孤独)。以前自由对我来说很空泛,甚至被用来当作一种口号。如今,我对自由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追求个性。从中也激发了我对追求个性、逃避自由的思考与反思,让我重新的认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推荐信息

  • 关于《鼹鼠的月亮河》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2:33:20

    鼹鼠的月亮河是一本有趣的书,里面的故事很好看。主要讲了鼹鼠米加一家住在月亮河旁边。米加不喜欢挖掘,喜欢设计。鼹鼠尼里成为米加的好朋友。米加看见尼里洗衣服很辛苦,决定设计一个洗衣机。米加进城。他拜魔法师咕噜咕为师,学习魔法。在表演时,咕噜咕误把米加变成了乌鸦。在咕噜咕的帮助下,米加终于发明出了洗衣机。

  • 关于《大渡河》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3:16:10

    晚上,我躺在船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电影《大渡河》中的那些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眼前。令我最感动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战士来到一位老大爷家借船,敌人刚好在逼着老大爷借船,老大爷就是不借。后来,女战士来了,敌人忙躲了起来。老大爷请女战士到家坐坐,女战士告诉老大爷红军现在的困难,想问老大爷借船渡河

  • 关于《歼十出击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3:52:00

    【第1篇】今天,我看了《歼十出击》这部电一影。看完了这部电一影,我觉得非常自豪。《歼十出击》主要讲了以岳天龙和印双虎为代表的新一代空军指挥员,本着“一切为打赢”和“从实战出发”的理念不断挑战高难度飞行作战训练任务,彼此之间充满了较量又互相支持,最终并肩作战、顺利完成演一习一和驱赶侵入我国海域国外战机

  •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4:40:50

    这是一本关于荒野求生的书,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航海冒险遇到大风,船被吹翻,同伴淹死,而自己却被海浪打到岸上,鲁滨逊捡拾了船上所有有用的东西,独自生存,后来吃喝成了问题,但他都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面对,他每天都打猎,有了成群的山羊,他还播种了小麦,烤出了面包,就这样,鲁滨逊在岛上苦苦生活了27年

  • 关于《麻雀》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5:17:40

    读《麻雀》有感我在《黑马阅读》这本书上读过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小麻雀》一文,我读了之后深深地被老马雀救小麻雀的精神所感动。小麻雀家住在窗框的窝里,它想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整天东张西望,妈妈告诉它:现在不会飞,掉下去会被花猫吃掉的。可是他不听话。有一次,它在窝边唱歌一不小心掉了下去。一只花猫正好站

  • 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的范文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6:00:30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

  • 《大秦帝国》读后感(共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6:36:20

    《大秦帝国》的作者是孙皓晖,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创作了《大秦帝国》。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吗?是秦国。《大秦帝国》讲的是在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经过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国面临亡国之祸,齐、楚、燕、韩、赵

  • 《刀锋》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7:23:10

    跟《月亮和六便士》一样,阅读毛姆的《刀锋》,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惊叹书中人物的生命力。“生命力”,这个东西听上去玄妙,但能真实投射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意志,生命的抗争,生命的汹涌澎湃……在尘世不可知的命运和因果律令下,个体生命,无论男女,是否具备独立不移的人格,是

  • 关于《世界是平的》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7 18:02:00

    【第1篇】寒假期间,我拜读了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实话,这是学校推荐我们读的书目,一开始只是在被动的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急切想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世界是平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被作者所描述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所

  • 关于《百团大战》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8 7:47:50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百团大战》,大家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深受教育。百团大战是我军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以大兵团、主动进攻为态势的战役。此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今年,在举国庆祝抗日战争70周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