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是2012年9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本书共计110万字,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梁启超及其家庭,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形,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作者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资料,宁可放弃,绝不妄言”的精神,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的撰写很有特点,没有用教科书式的编年体,而是从梁启超的童年经历和家庭教育,梁启超和他的朋友、学生相关事迹来写,脉络依然清晰,本书以梁启超和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人的联系展开叙述,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每位伟人的各自故事和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追求、迷茫、困惑与理想,但在事件的理解方面容易让我这种对历史不清晰的人一知半解,书的内容也因为大量引用梁启超的古文著作,显得太专业、学术味道过重,我本来看书就慢,每句话都要看的清清楚楚,文章篇幅又很长,看完全书实在是一次修炼。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第一次了解梁启超是初中历史书上维新变法中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梁”,后来就是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富有激情的文章,只知他是一位伟人,却不知他因何伟大,我带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目的来读这本书,但还是想从梁启超来写,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关于梁启超的教育理念:讲义理重名节,内圣外王。梁启超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的书香世家,其祖父和父亲皆是教书先生,因此当时家里良好的书香氛围和严厉的家庭教育对他一生的成长、还有对孩子的教育都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无论是祖父梁维清的言传身教还是父亲梁宝瑛和母亲郑夫人的淑身济物,都是在用心进行亲子教育,父亲虽是一个普通的村里教书先生,但他不辞辛劳的感化民风,帮助茶坑村民戒赌,带着孩子化解村民间的械斗世仇,是为仁,祖父经常带他亲临古战场忠烈就义之所,讲述亡宋将士事迹,讲到激烈处愤恨不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画面跃然纸上,是为义,都体现出了梁家深厚的儒家思想,为梁启超的教育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启超对待教育,无论是家教还是社会教育,他认为首先要启迪民智,知识教育是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一个人成为了人,有的知识越多越好,一个人没有成为人,有的知识却是越少越好”。他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尽可能的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都进行认真的分析,教育孩子要把自己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用来报效祖国,培养出“一门三院士”“满门俊秀”,即使孩子都不在身边时也经常书信沟通,为孩子的事业婚姻出谋划策,开明的同时给予引导,把父亲的角色做的面面俱到。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所为:以天下为己任。1895年,清王朝靠洋务运动求强致富的中兴美梦化为泡影,耗费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如李鸿章所说“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早年追随师父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乃至维新变法,他认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旧中国的落后,才能为中国求得富强,后来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仍在写文章企图唤醒国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梁启超作为最早接触到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践行理念的勇气一次次触动社会的神经,他的每一次振臂高呼都牵动着大众的神经,作为近代中国的思想领袖人物,他在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是令人叹服的,作为一位学术大师,他无疑为中国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组织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办时务学堂、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搞启蒙、传回引燃五四运动火种,梁启超的一生都满怀赤子少年心,苦苦探寻着关于救国与强民、自由与法制、东方与西方、教育与学术等问题,不断为时代进步与国家存亡上下求索。
关于梁启超的历史评价:对错皆由心。关于梁启超的评价有很多版本,褒贬不一,作者撰写这本书也有为梁启超正名的意图,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最多的指责就是梁启超的“善变”,特别是思想倾向上,基本上有着这么几大阶段:办报社启蒙——维新变法改革——倾向暴力革命——保皇并试图勤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拥袁而反袁护国——专注学问与社会教育。其实梁启超对于自己的“善变”早有认识,他认为:“变是因学识层累叠进”,他的“变”并不是变宗旨、变目的,变的是方法,是“随时与境而变”,,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凡有益于国民的思想,他不惜“屡变”,他不变的是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刘天翔)
第2篇:梁启超传读后感2000字
说起梁启超,三件事可能是大众较为熟悉的:第一,他参与过维新变法;第二,他是《少年中国说》的作者;第三,他是饮冰室主人,著有《饮冰室合集》。其他的,恐怕就不甚了了了。多年来,我一直在想,能写出《少年中国说》这样一篇恢宏而励志的散文,该是怎样的人呀。这不,读过《梁启超传》就明了了,一言以蔽之:梁任公实乃一位民智启蒙先驱啊,一生最初心不改的是爱国。
突然就捧着手头上的《梁启超传》来读,也纯粹是偶然的。不过也确实是偶然中的必然,前不久,在网络上购书,无意中看到这本传记,当即就下单成功。趁着前往杭州培训12天的机会,我便带上了。这本传记,是中国名人大传系列中的其中一本,著者是张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2019年重印。字数23万,售价49.80(入手当然没有这么多,具体优惠已不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耕读世家。其终生座右铭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出生于殷实人家,几代人且耕且读,启超幼时聪慧,有“神童”美誉。
1890年的北京之行(参加会试,但未能考取)开阔了眼界,也改变了人生航向。这一年梁启超开始接触了西学,如《瀛环志略》,一本介绍世界地理知识,能勾勒出世界文明强弱之势之书,使他“始知有五大州各国”。梁启超自己也认为这一年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心中萌发了国家观念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后来,他称赞许多西文书为“枕中鸿秘”。此外,这一年对梁启超来说很重要,是因为他遇到了康有为,并拜康有为为师。此后4年,在广州的万木草堂“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梁启超好学成癖,钻研学问已达痴迷的程度。他要闯荡世界,挥斥方遒。对政治的热心成为他钻研学问的动力。他不在倾心于如何成名,而致力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从此开始了从士大夫向新型有识之士的转变。
此后两年,梁启超在东莞一边广泛研读,一边讲学。自光绪20年起,他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维新变法的斗争之中。首先是公车上书,其次是创立强学会(1895年)。种种所为,归结为:办报、设会、合群、开风气。比如创办《时务报》,名声大噪。1896年,到湖南,讲学于时务学堂。上书湘抚陈宝箴将湖南该办之事归纳为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组织南学会,一个政治团体,梁启超主要活动就是演讲、答疑。又参与《湘报》的创办。光绪24年(1898),梁启超离开湖南进京,第三次发动公车上书。
经过长期的舆论与组织准备,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定国是”诏,实行新法,至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此前,梁启超从4月份便正式参加了新政的筹划工作。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东渡日本,仅两个月后,创办《清议报》,影响巨大。写成《戊戌政变记》,畅销海内外。同时,开始在日本讲学。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梁启超与孙中山有过联合会谈,然因康有为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梁启超与康有为是有过分分合合的,在不同时期的一些问题上意见是有分歧的,但尊师不曾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古人,吾尤爱自由。”
1902年,仍然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创办了《新民丛报》,这是他一生中最出色的,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惊世名著《新民说》就刊登在此,提出了培养“新民”的远大目标。同时,还创办国内首家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报》,极为重视小说在开启民智中的特殊作用。自此,梁启超成为了“言论界之骄子”。
1903年游历美洲后,梁启超把曾迈向革命的脚步收了回来,走向了改良。后来,参与立宪运动,组建“政闻社”,创办《国风报》,推动保路运动,同时进行财政理论研究。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又作了种种努力,坚持共和,发动护国运动,反对复辟。
一战后,梁启超赴欧进行舆论宣传,为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作了很大的努力。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千丝万缕。之后,梁启超致力于著书立说。其实,无论在人生的什么阶段,梁启超都没忘记著书立说。他写过的大量的让人望尘莫及的学术著作,如《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王荆公》、《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波兰灭亡记》、《中国国债史》等等。
1912年,梁启超回国后,又创办了《庸言报》;1915年创刊《大中华》,1918年又创办《晨报》,李大钊曾主持过,鲁迅的《阿Q正传》就发表在这一刊物上。1920年,为了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梁启超成立共学社。1921年讲学于南开大学,1926-1927年又到清华大学讲学,讲授的都是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1月19日,巨星陨落。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浮浮沉沉,曲曲折折,有高潮有低谷,然而,一直不变的是他的一颗炙热的心,他爱国,他爱创作,他精力充沛,他才思敏捷,他思想深邃。尽管在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那是过渡时代的局限,后人不能如此求全责备。他高举思想的火炬,在当时,点燃了开启民智的光,为照亮后来人的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了解到写《梁启超传》比较有名的是吴其昌,因其是梁启超的弟子,能以信而有证的史料,秉公立论,分段评说,写得非常出彩。不过,并未写完,因为此书是吴其昌的绝笔之作,据说只有5万余字,写到戊戌变法失败。其他人的也有几本,但没有机会阅读。当然,对我自己而言,传记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得内容真实可信、人物生平完整、从文笔上讲整本书可读性强。那么,张瓊著的《梁启超传》整体上应该是不错的。当然,作为评传,似乎学术性强了一点,生活上的关照少了些,否则普及型应该会更好些。
第3篇:梁启超传读后感800字
闲暇之余翻看了作家解玺璋先生的著作《梁启超传》。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我读完这本书后,感悟颇多。
梁启超的名字我最早是从历史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这个事件中知道的,为了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清朝末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领导了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唤醒和影响了中国的进步青年,为以后其它中国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在清朝末年,中国外受西方列强瓜分,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这段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是他唯一的心声希望中国强大,正如他发表的文章《中国少年说》也反映了他的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
梁启超在中国清末及民国不但在政治舞台上有声望而且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所以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培养出了儿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及思想和学术影响了蔡锷、蒋百里等很多人。
总之,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爱国精神,生活中做好一件件小事其实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我们还要学习梁启超先生热爱学习的精神,正如他热爱学习才有那么多学术著作,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