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大决战》读后感(共3篇)

《大决战》读后感(共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22:39:58

第1篇: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800字

暑假,我看了《大决战》这部电视剧,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谈判”的这一集。

这一集讲的是蒋介石在重庆,请毛主席来谈判。然而,蒋介石并不是真心想谈判,他为的是拖延时间,要更大规模地发动战争。但是,毛主席并不惧怕这场“鸿门宴”,他依然坚定地走向龙潭虎穴,为了和平,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谈判。在这一集里,我看到了毛主席的镇定自若,以及蒋介石的居心叵测。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真正的和平不顾自身安危,深入敌人的心脏,体现了毛主席一心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剧中还有一个场景是干部王翠云组织村里的妇女去闯关东,为的是要支援的共产党的军队。她们冒着生命危险,连夜乘船赶往关东,可惜途中碰到国民党的轮船,她们的帆船被国民党的大炮轰塌了,许多人也被国民党士兵的子弹夺去了生命。她们为什么要这么不顾一切地去支援共产党的军队呢?

直到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才知道: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大到毛主席,小到每一个士兵,都是把人民看做国家的主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所以才得到了人民最热烈的拥护,最义无反顾的支持。

不光是在战争时期,就是在和平年代,共产党一直都把人民看做第一位: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小朋友有学上,村里的小朋友们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不但城市里有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马路,边远山区也修建了公路,山区的人们出行方便多了。

再比如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席卷全国,这时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着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与疫情搏斗。哪里缺口罩,国家就往那里送口罩;哪里缺医务人员,国家就把医务人员派到那里......最终,我们取得了这场抗疫的胜利,我们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看着别的国家学生不能上学,大人们不能上班,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凝心聚力,欣欣向荣荣的国家,真是太幸福了!我们党不仅把我们国家的人民放在第一位,还在危难之时,支援其他国家的人民,给他们送医疗物资、送疫苗,派遣医务人员,帮助他们共度难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我们作为少先队员,更应该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2篇: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1000字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凝望着如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心中仍然能够听到那些向往美好的声音,有如横扫九州的滚滚春潮。面对一个个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去。因为“过去”一直是“未来”的线索,我们只有时时回望过去,才能找到持续前进的动力。

电视剧《大决战》向我们展示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三场“决战”,也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但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没有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悍然发动战争,让全国上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之中。于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在三大战役中,呈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舍身取义、不惧生死,只为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正是在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勇气震慑之下,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很多的解放军事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梁士英不惜用身体堵住出口,使爆破筒成功地被塞入地堡;八连战士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所有人都牺牲了,阵地上留下了刚刚吃饭使用过的碗;马庆和李大江本来是对冤家,但是他们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相互谅解,在眼瞎和腿断的情况之下,仍然共同守着一挺机枪,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我们只有在如今保持“团结奋进”、“勇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才能够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才能够抚平这“大决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痛楚。

在电视剧《大决战》当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军民完美配合的场景。老百姓组成一支支民兵队伍,挖战壕、埋地雷,找准时机袭击国民党的部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这部电视剧还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日常交往的场景。毛泽东具有亲民的形象,他在西柏坡和乡亲们一起聊天、剥玉米,这更是始终鼓舞中国共产党员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见证三大战役的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21年。回想那三场著名的战役,这是永不过时的热血故事。它是过去,它也是现在;它是历史,它也是未来。

《大决战》告诉了我:历史最大的逻辑就是人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进最大的力量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如今,全体中国人民正在从过去不断吸取力量,让自己努力地跟上时代的脉动,始终铭记“正义”、“爱心、“良知”。而这也正是激荡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第3篇:大决战观后感2000字

最近我刚刚追完了一部大剧《大决战》,剧中讲述了共产党军队进行三年解放战争的故事,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我逐渐明晰了共产党是怎样取得天下的。

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阐述,首先是最高领导人,国民党是蒋介石(古人起名通常是姓、名、字,蒋是姓,中正是名,介石是字,应当称呼蒋中正、单叫介石,称呼蒋介石是不规范的,但是仍按照习惯称呼),共产党是毛泽东(这个称呼是规范的)。

蒋介石出身商人,早年跟随孙中山,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后来成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的强项是交朋友,他和冯玉祥结拜,和张学良结拜,甚至和杜月笙结拜,他信奉朋友多者得天下,把国民政府搞成了水泊梁山,自己却不会静下心来学习。结果做生意赔钱,打仗瞎指挥,治国贪腐横行,最后他的兄弟都纷纷离开了这个大哥。

毛泽东出身农民,早年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后来上了井冈山,跟反动派斗争了二十年,最终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的强项是学习,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学习业务知识,在战争岁月里,学习战争。毛泽东也交朋友,但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不会给别人小恩小惠,他交朋友是为了理想和国家。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和朋友开诚布公的争吵,而很多跟他争吵过的人却没有跟他断交,反而团结在他的周围,这就是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其次是军队将领,国民党军队内部分为嫡系和杂牌,嫡系是指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也就是蒋介石的学生,杂牌是指国民政府陆续统一的地方武装,蒋介石也认可这种划分。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封建家长制的流毒,比如重男轻女,嫡庶有别等等。这种划分在家族管理中可能有他的生存空间,但是在国家治理中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弊端有派系斗争、政府区别对待等等。国民党有些一流的军队将领,但是这些将领却被派系斗争所累,不可能为国家尽心竭力,最终往往成为政府的牺牲品。

比如毛泽东为什么让林彪当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因为毛泽东看重林彪能打硬仗,诡计多端,要知道年轻时的林彪总给领导添麻烦,更有戏言林彪非常尊敬蒋校长,但是毛泽东任人唯贤,给林彪委以重任。反观蒋介石,杜聿明是蒋校长的嫡系,因为能征善战成为名将,却在蒋介石任人唯亲的思想下,疲于奔命,成为救火队长。说句不中听的话,蒋介石这个校长根本没有人格魅力,他奉行权力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蒋介石面前,所有的文韬武略总结起来就是听话不听话。

共产党的军队将领在出身上跟国民党将领差不多,但是其中的一些人在看透了国民党的本质后毅然追随共产党,说明了集体主义较个人主义更能代表革命的方向,而且即使将领之间有分歧,也能够坦诚交流,消除误会,最终团结一致。

最后是普通士兵,应该说国共两党的士兵都是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乡土气息浓重。但是,国民党的士兵看惯了长官的负能量,也没有人正确引导,所以在战争面前贪生怕死。共产党的士兵看到了首长的正能量,同时也有专人负责思想教育,让士兵们能够跳出以前的小圈子,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忘死。

举个例子,共产党在土改政策中把土地交给农民自己,农民通过耕种直接获得粮食,知道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知道了共产党的好,他们会自发的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而国民党呢,他们只会用钱收买人心,可当时的国统区已经腐朽到只认金条不认纸币的地步了,而金条全部运往了台湾,所以这些士兵会用脚投票决定为谁打仗。

剧中有一句台词是说,共产主义为什么能战胜三民主义。恕我直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只是一句口号,没有成体系的内容,光三民主义的提法就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关键是没有贯彻到位,让人们无所适从。另外,孙中山的重点不是强调三民主义的观点,而是强调观点的提出者,使得人民从信奉主义变成了崇拜个人,而崇拜个人有一个重大缺陷,即亲疏远近,亲属、同学、老乡、战友,统称为同志,但是关系却大相径庭。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说自己继承了孙中山,而共产党说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矛盾节点。

而共产主义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没有强调个人的作用,而是说人民大众一起努力去创造一个新世界,确定了总目标后,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话实说,我看到电视剧的结尾,竟然有些同情蒋介石,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中一条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对待日本人,叫嚷着先剿共再抗日,对待共产党,叫嚷着先清党再剿共,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管实际情况,就算是天才也救不了他。

这也体现在人们对两位领导人的评价,国民党里的很多人都见过蒋介石,但是对他的评价不高,甚至有些耿耿于怀。反观共产党,很多人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却能绘声绘色的讲述他的故事,仿佛自己是毛泽东的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家庭出身、精神信仰和思想教育都很重要,首先蒋介石并非信仰三民主义,而是信仰主义的提出者,而毛泽东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其次蒋介石出身商贾,认为用钱可以收买人心,毛泽东出身农民,知道劳苦大众最需要什么;再次蒋介石不爱学习,还是靠江湖义气打天下,毛泽东重视思想教育,让人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打仗。

在剧中,蒋介石不停追问,党国至此,到底是谁的责任。客观来讲,任何问题都无法简单归因于个人,国民党的覆灭也一样,其派系问题并非蒋介石一人所能解决,根本上是制度建设的失败。而共产党的胜利当然也不能归因于一个人,那是中国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中国人民觉醒后的振奋。

当然,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蒋介石同意美国的方案,划江而治呢?恐怕真到了那个时候,共产党也不会同意,在这一点上,双方领导人空前的默契,我们可不可以夸赞蒋介石呢。

言归正传,电视剧有戏说的成分,但是基本情况是众所周知的,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看电视不光要看剧情和演技,更应该通过影片明白道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推荐信息

  • 有关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05:14

    在老师倡导读名著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绿山墙的安妮》。她那灿烂的笑脸,似一束温暖的阳光吹进我们的胸怀。她的天真纯洁,让我难以忘怀!故事是这样的: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生活着一对兄妹马修与玛瑞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做帮手,却因为同情鬼使神差地收养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孩儿,可就是这一个有着丰

  • 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09:44

    《草房子》这本书是曹文轩的作品之一,讲的是油麻地各种奇闻趣事。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桑桑。他的爸爸是桑乔,也就是油麻地学校的校长。桑桑很善良,看到别人有难,都会伸手帮助。有一次,他的同学纸月被一些大孩子欺负了,桑桑看到后,便挺身而出,和那些大孩子打了起来,终究因为寡不敌众,被狠揍了一顿。在这本书中,我最喜

  • 《乡土中国》读后感(共2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10:14

    《乡土中国》,薄薄的一本书,费孝通先生在序言中将之称为小册子,只有短短185页,但读完这本书里面的十四篇文章却花了很长的时间,我想其中有两个缘由吧。一是阅读时会引起很多的思考,因为这本书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的一些概念,是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探索时的首创概念。费先生说:概念是我们认

  • 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大全(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15:43

    我读完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它讲的是1866年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被请追捕一只被断定为独脚金的“怪物”,但是不幸落水,它掉到了“怪物”的身上才发现,这是一艘潜水艇。潜水艇是在一个孤岛上做的,非常坚固,利用海洋发电。他与船长一起旅行。从太平洋出发,经过了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到了大西洋,看到

  • 《中华名著》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19:14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23:44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虽然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但却不被视为爱情小说,而被视为世态小说。书中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爱情观,在这部书中,作者把恋爱和婚姻置于比一般言情小说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中,里面人物的活动大多是开放性的,理性的,现实的,反应了她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然而又不会让人感觉通俗浅显,她对人物

  • 关于《春》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24:14

    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巴金曾说过——“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春》这部

  • 《他们最幸福》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27:43

    当一本书,任何时候捧起来你都可以随时走入书的世界,并且读起来毫无倦意,那么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跟你一定有某些契合之处。读大冰写的《他们最幸福》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大冰是一个油画科班出身,也是某电台的首席主持人、高校导师,但是他真正热爱的却是民谣音乐及背包客,十年余间一人一鼓卖唱行天涯,混迹西藏

  • 《出卖笑的孩子》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30:14

    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出卖笑的孩子》。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觉得很奇怪:笑能卖出去?还是施了魔法?……但完整的看了这本书后,这成了我脑中深奥的书名。深爱的书名衬托着深奥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个叫蒂姆的孩子,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从此,蒂姆过上了伤心(悲伤)不幸的生活

  • 《去年的树》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6:33:44

    今天我读了《去年的树》,心里既伤心又感动。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有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是一对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要飞到南方,它们就约定明年春天小鸟再唱歌给树听。时间过的真快,春天来了,小鸟再一次来到这里,居然发现树不见了,经过与树根的对话,小鸟知道树被伐木人砍掉拉到山谷里去了。在山谷的一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