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作者是《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在书中向我们推荐介绍了十五位当今中小学领域里实至名归的名师。让我们全方位了解到名师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和可读性。读罢新书,感觉与名师们近距离交流了一次,收获颇多。虽然这些名师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但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仍然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满园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我们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我们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吴正宪说:“如果教师中介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会失去活力。”
读书真自我,奠定多元色。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为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今天的师生,身外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些华应龙特别提醒我们,“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第2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在同化社区里,只有特定的一个人可以感受快乐、爱恋、饥饿、痛苦……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独自承受还是共同承担?”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记忆传授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同化社区里。
这本书的作者洛伊丝·劳里带给了我们一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同化社区里,居民们的一切事情都早已被规划好:姓名、家庭、职业……这里没有颜色,没有天气,没有音乐、没有记忆、没有自由、更没有爱。社区中的一个小男孩儿乔纳思因为机智、勇敢,被选为新一任的记忆传承人——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就像书中所说,只有记忆传承人有真正的感觉,他们替人们封存记忆,让人们免受痛苦。在老记忆传承人的训练中,乔纳思渐渐对记忆有了认知,更对爱有了认知。他认清了这个社区的真面目,于是在和老记忆传承人商议后,他决定逃跑,因为只要离开社区,记忆就会返回到所有人身上,大家就不会再当没有感情的“机器人”。最后,他成功了,故事也结束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你一定会有一瞬间也想去同化社区生活吧。在那里,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你不用为你的前途担忧,也不用担心会做错事,更不用想任何后果,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计划之中。这个看似完美的地方,背后却又有多少阴谋呢?这个地方看似自由,却又限制住了你的自由。
人们不想要记忆,不想让它带来痛苦,于是有了“记忆传承人”这个角色。可他们忘了一点:没有经历过风吹日晒的麦子,是结不出麦粒儿的!没经过历练,太完美的人生才是最不完美的!正是这点,使它们变成了一群没有感情的“植物人”、“机器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不能总回避一些困难和痛苦,因为只有经历过磨练和摔打的人生才是独一无二的、最完美的!
无论怎么讲,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感到无比震撼的书。所以,赶快翻开它吧!
第3篇: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1500字
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不尽地,生长……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2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得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碎片化得信息。看完12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有坡度阅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收获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
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2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现在才觉得自己缺的太多,所以就从“缺啥补啥”开始。程红兵老师说:“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所以,尽自己所能,认真读书并珍惜每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