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梁实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关于《梁实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9 04:46:58

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

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

“雅舍”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是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座豪宅。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在半山腰上,旁边是竹林、水池、粪坑,后面是一片小土坡。房子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从书房去饭厅是上坡,回去是下坡,看起来不太方便。

“雅舍”似乎是蚊子的“保健品”,蚊子只要呆在里面,要于冬天才能绝迹,因此梁先生的“大火腿”上总是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这屋子不仅蚊子多,老鼠也多,一到夜晚,“梁上君子”齐齐出动,不是啃大门,就是随地大小便,或是喝油,又像鹅老爷似的引吭大叫。梁先生关门,它们一起溜狗洞,就是洋鬼子也拿它没法子呢!

“雅舍”这屋子也真是不老实,一下雨,屋上泥灰就往下跑,好嘛!下面是先生和他的手稿,就这样轰的一下,好容易写好的文章就报废了!第二天又要把顶给糊上,如果到了梅雨季就……

屋中的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张床,这桌子“三项全能”可以当书桌,可以当饭桌,还可以当茶几呢!

不过“雅舍”地势较高,得月最先。这屋子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梁先生的“雅舍”太破旧了虽然我家房子一般,但总是比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好多了。他家一张桌子,我家有五张。我家分两层,下层是客厅、饭厅、爸妈房间和爸爸的书房。我们家吃饭桌子旁的窗户是朝西的,吃晚饭时能观赏夕阳西下的美景,好不惬意!

上层是阳台和我的房间,我的房间叫“静庐”。“静庐”这个名字是我爸取的,他希望我安静下来读书。我的房间最大的特点是书多,那些书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梁先生的床是大硬木板床,而我的是软软的席梦思,这简直是天堂和下界的差别呀!

我家是普通民房,但是蚊子和老鼠也不会来光顾,也不会歪,梁实秋先生,你为什么不请人把你的“雅舍”修一下呢?

不过,“雅舍”虽然破,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先生在“雅舍”中写下了不朽名作《雅舍小品》,因此,何陋之有?

梁实秋《雅舍谈吃》读后感250字

梁实秋《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来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开头几篇真不觉得怎样好,只是开菜单子,心里觉得这书只适合碎片阅读吧?在报屁股或者公众号连载一下,每天消闲读上一篇,倒也有趣。渐渐读进去,是在食物之外看到了人的存在时。忘不了那个说“莲子是从莲蓬里剥出来”的耿直伙计,忘不了会亲自为懂得欣赏的老顾客上灶的名店老板,忘不了那些在抗战后方或初到台岛的艰难中,奇迹般地做出种种地道美食招待好友的贤惠太太……不是说人是风景的灵魂吗?其实,人也是美食的灵魂吧。

最后意外地看到了梁实秋回忆他夫人生平的一整篇文字,非常有《四世同堂》里“大嫂”的风范而又过之,因为梁夫人是一位自由恋爱的知识女性啦。二人的爱情还真是跟传说中的一样,三年异地恋都没有拆散。梁夫人第一次在小家为婆婆做饭,把饭煮成粥,急得哭了,从此发奋学习厨艺,终成高手。俗话说“有情饮水饱”,难得这对有情夫妇还都那么热爱生活,这也是世间能有此一部《雅舍谈吃》的原因吧。梁实秋之幸,亦我等之幸也。是为读后感。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10篇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10篇

《梁实秋:人间食话》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无45.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一):只有美食不可辜负

文:薇子

关于美食你都有什么印象呢? 世间的美食这么多, 对于吃货而言,寻遍天下美食仍然乐此不疲。朋友圈里也经常能看到大厨级别的朋友晒出自己的菜或者的甜点, 对于美味而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偏好,前几年入了烘焙的坑,从此在长胖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了, 对于一个自己心仪的菜式而言,能做成功端上饭桌就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儿。

但是如果你觉得吃货就仅限于这个阶段, 那就不全面了。 对于吃, 除了减肥道路上受阻之外,有的人还把这些美味写到了文字里,甚至还变成了文章出现在了读者面前。 对于没有尝遍天下美食的读者而言, 字里行间里能体会到作者对于美味的体会。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一生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是他下笔谈吃的初衷,本版《人间食话》由“雅舍谈吃”“谈吃拾遗”“人间知味”三部分构成,最完备的收录了梁实秋的谈吃名篇。

作者提到的美味很多, 比如西湖醋鱼, 要选用请于,鱼长不过尺,重不过半斤,宰割收拾好了之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节,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一道西湖醋鱼的制作过程和醋鱼的由来就呈现在纸上了。

书中还有对烤羊肉的描写, 最好的羊肉从选料就很细致,加工的时候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附近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厉害。 羊肉切的飞薄。

平时我们常吃的四喜丸子,选料上就很有讲究,肉要选用七分瘦三分肥的,不可以有些许筋络纠结其间的, 对于肉的加工,要讲究“多切少斩”。 调好芡粉抹在手上,然后捏搓肉末成丸子;蒸制的过程依然有讲究,碗里先放一层冬笋,再不然就横切黄芽白做墩形,把炸好的丸子青青放在碗里,打火蒸一个钟头。

论食物是每个人每天三餐都不能离的。 不论是以什么形式记录下来的, 或者自己选种子种菜的人, 都是不同的对于美味的热爱。 每次烘焙的时候,都是按照配方一步步的操作, 当时最初的时候就有失败的, 慢慢的掌握了规律, 了解了烤箱的脾性, 制作出来的甜点也就越来越好了, 纵然减肥道路成阻力, 这也是一种自己喜欢的事儿呀。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二):尝不完的人间美味,品不尽的百味人生

尝不完的人间美味,品不尽的百味人生

人间最温暖的地方就在于其满满的烟火气,很多人对生活的热爱源自人间食物,被淡淡烟火气包围的食物,代表了众人对生活的无限爱恋。而对于“食”,在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一饮一啄,一蔬一饭,是风味,是故事,更是绕不开的人间风月。

梁实秋先生用他手下的笔在岁月的长河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食话》。温存静默的岁月,风颐美味的人间烟火。对于这本《人间食话》不得不惊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里记录的每一道菜,每一种食物,都经历了岁月和烟火。“食,色,性也”,吃代表了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人类对于食物的感情是无可比拟的。《人间食话》是梁实秋先生的谈吃名篇,书里不仅仅记录了各式的食物,“有故乡的味道,还是四方美食、异域食色,无论是酒楼饭庄的招牌菜,还是平常居民的家常菜、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谈品相、谈材料、谈刀工、谈火候、谈馆子、谈文化、谈传承、谈逸事,谈做的人、谈吃的事儿,篇篇风雅精致,旁征博引,令人大快朵颐。”

好一幅人间食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独有的经历都可以用一道美食来完美的诠释,每一道食物里面都蕴含着人生百味。梁先生笔下的食物不仅仅只有食材本身的味道,还有文化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及回忆的味道。人的一生最长不过百余个春秋最想吃的那道菜,最难以释怀的人和记忆,走马灯亮,一世回望,一餐终了,烟消云散。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所经历:错失,爱恨、遗憾、生死、本来并不复杂,只是人们化简为繁导致大家都活成了那种身心俱疲的人,我们都缺乏梁先生本身的豁达与大度,人间风月几人知?在这本书里梁先生带我们领略不同的菜,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在这里每一道菜都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我相信总有人总会在夜深人静时就着温暖的食物细细的品味.......每个人食物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是单纯的喜欢,而有些人则是通过一饭一菜品味出的是人生。当然品味人生境界的人不是特别多,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

有味道的不仅仅只是食物,有味道的还有文字,《人间食话》记录了人间万般美好,我喜欢这个充满着淡淡烟火气的人间世界,温暖、舒适。当然梁先生对于吃的研究和感悟全部化身为《人间食话》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有美食,更有人生。

做真实的自己,品美食,看人生,阅不尽的人间食话,品不完的百味人生。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三):修“馋”

中国式的“吃”文化,天上飞的飞机不吃,海里游的游艇不吃,真没什么是国人不吃的,煎炒烹炸煮,十八般厨艺,一方水土一方饮食文化,南北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的饮食也存在略微的差异。有一天可以自由的徜徉,从南到北,自西到东,尝遍天下美食,人生也算是圆满。至今还记得高邮的咸鸭蛋,只是一句,“吱,冒油”,至今记忆深刻,心里存在执念,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高邮,只为咸鸭蛋。

端午节的粽子甜咸之争,元宵节的汤圆甜咸之分,南方喜食米,北方喜食面,北方的壮汉到了南方,看着巴掌大的一碗米饭,能连干三碗,南方看到北方的大老碗,感觉胃容量略微紧张,正因为不同的饮食习惯,才形成了华夏大地琳琅满目的美食。

谈“吃”,首先想到的是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近代有关于烹饪的书,数不胜数,自媒体的发展,有关烹饪的书,视频教程,APP等都应运而生,即使不会做饭,也可以很快的查到最方便的教程,当然,不会做饭不打紧,会吃也是一门学问。什么季节需要进补,哪里的美食更有特色,把吃当做一场修行,行一场食者的终极之旅。

《人间食话》分为三辑,雅舍谈吃、辑外拾遗、人间知味,玉成其书,一定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有人说,梁实秋先生淡薄,作品里透露出一丝寡淡,我却认为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热爱吃才能拥有热爱这个世界的灵魂,对学习知识带有探究的眼光,是严谨认真,对吃抱有研究的态度,可谓是真的“吃货,”比如,他总结出: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所能轻易成功的。溜黄菜的自主研究失败,请教以后的成功,长时间吃会引起胆结石症发。

关于吃的讲究,大多都是名气,比如德芳斋的粽子、稻香村的糕点、信远斋的糖葫芦、德发长的饺子等等,因为传承的秘方和手艺等,远近闻名,很多好酒都因为巷子深,迟迟不被发现,就好比,你到了西安,大街小巷都在卖凉皮肉夹馍,从落脚的那一刻,你肯定会出现一些选择综合症,要么通过当地的朋友推荐来,要么就是自己碰运气,你和美食相遇的概率大概是百分之零点一,吃都不能尽兴,五脏庙的不顺遂,人就容易有缺失感。

看到《薄饼》一章,感觉有深深的熟悉感,每年清明的时候,妈妈都会煮很多的鸡蛋,然后给我们烙好多的薄饼,有单饼、双饼、菜饼等,先生主要记录的是双饼,热水或者开水和面、两团面揉匀,叠起,中间抹油,擀成薄饼,锅烧热,微火,加热至面饼上花色,两面看着差不多了,就可以吃了,卷上大葱、土豆丝、酱,很多其他爽口的小菜,也可以准备一些像北京烤鸭这类的小菜,卷进去,口感不似馒头那般软绵,非常的劲道,吃起来感觉非常的费力气,年年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仔细品味,这也是妈妈的味道,刻到了骨子里,不管什么时候,我再吃起这个味道,依旧会想起妈妈。

除了妈妈的味道,还有外婆的味道,中国人赋予了食物很多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中的味道,不管以后在何地,尝到那个熟悉的味道,都会想到自己亲近的人,食物是风味、是故事、是情怀,是你一生最深的惦念。

不问君行千里,何日归家,倘若一日遇到触及灵魂的味道,也想起亲人的时候,不必悲伤,喜欢就多吃点。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四):还需要说点别的吗?!不了,我们赶紧开动吧!

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吃货可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贬义褒用的“头衔”。但大部分所谓的“吃货”,如果是在碰到了像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这么“高大上”的正宗“吃货”,成色有几何也就可想而知了。梁实秋文章写得好,也尤其懂得美食,还能用文字把美食给如活灵活现地写出来,教你在读的时候也会怀不自禁地:“入戏”,觉得天下美味,大概也就真的非此莫属了。

这本书就是《人间食话》。两千年前,《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了孟子与告子辩论的一段经历。其中告子说过:“食、色,性也。”他认为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这句话就其本义来说,确实也无可非议。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吃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生理需求”内涵之一。但同样都是“吃”,却还是有不一样之处。比如在梁实秋这里,他就既吃出了食物的美味,也吃出了一种乐趣,而且两者都不可偏废,同样都重要。

《人间食话》分为了三辑,分别是“雅舍谈吃”“辑外拾遗”和“人间知味”,主题都是“吃”,只不过不同层面的“吃”而已。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吃”,不是简简单单的美味,而是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其中既有阳春白雪般的美味,也有下里巴人的美味,不论食材、不分场合,共同点是都属于名副其实的美味,透过文字都能感觉到那一种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其次,这些美食还是一种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味的美食,文人眼里的美食,哪能只是单纯的美食呢,信手拈来的就是诗词典故;再者,如梁实秋这样,不仅吃遍了大江南北、黄河长河,还能够把美食写得如此色香味俱全,宛如食谱一般可见,他们不仅懂得吃,甚至有些美食他们自己也能做,理论与实践俱佳。

喜欢美食到了这一层面,“吃货”两字确实有点低了,称之为“老饕”大概更恰当些。正如剧作家曹禺在《北京人》第一幕中的那一句所讲的:“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所谓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确实是有历史由来的。

梁食秋笔下的美食,确实已经出神入化,可以称之为难得的享受了。就像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所说的:“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还能有比这更让人难忘的吗?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唐宋八大家”“宋四家”之一的苏轼,不是也曾经找到了荔枝、“东坡肉”这样的千古美食了吗?曾经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千古名句了吗?可见,中国文人与美食,并不相斥,反而是足以相得益彰。

但美食也绝非文人的专利,普通人等的我们,如果稍加讲究和留心,其实也不难混成一个真正的吃货。自己对自己,还是要有这么一点信心的。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五):丰颐美味的盛宴:《人间食话》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这句话就是“果腹”一词的由来。很多人也觉得吃就是为了不饿,吃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每日的三餐饭食,大街小巷的小吃,豪华餐厅的美食。然而我们为了果腹大口朵颐,却没有更多去体味口中食物的渊源。忽略了对于吃,自古以来都是一种文化的延绵,一种历史的记录。

《人间食话》这本书,是梁实秋原汁原味谈吃的散文名篇。看着封面上丰收的果实,也被封面的那句话感动:温存静默的岁月,丰颐美味的人间烟火。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品有《人间食话》、《人间意趣》、《人间况味》。

一、历史与美味的结合

1、 何为火腿?

每一种美食应该都它的历史渊源,只是很多人不去探究罢了。这不,在梁实秋的这本《人间食话》里,你可以嗅到美食的历史味道,在梁实秋的笔触之中,似乎美食放于案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火腿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热播的时候,从镜头里看到过火腿这种美食,但是对于火腿的由来却不得而知。

书中说道,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华火腿。

《东阳县志》云:“熏蹄,俗称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必松烟,气象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固久而弥旨。”

美食的诞生都有着其必成的原理,原料和所需材料的严谨,必然成就人间美味。阐述历史渊源,记录美味特点,循着历史足迹品美味,口水已不知咽下几回。

2、 蟹的吃法吃多少?

单单就说各种蟹的吃法,书中的介绍就已经让读者欲罢不能。

“有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是《晋书·毕卓传》中对于酒船吃蟹的描写。右手酒,走手蟹,酒中作乐,便满足一生。有些轻狂,但是也能感受到那种乐陶陶的场景。

原来蟹肉可以腌后收藏起来,是为蟹胥,也就是俗称的蟹酱,原来这是一种已有之的美味。《周礼·天官·庖人》注:“青州之蟹胥。”“清水变鸡汤”是作者描述自己的阳春面加入一两匙蟹酱后的变化,黄澄澄的一层蟹油,香气扑鼻。

原来螃蟹还可以加糖,也是古人早有记载的。陆放翁诗:“磊落金盘荐糖蟹。”《梦溪笔谈》中也曾记载:“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有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二、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1、 饺子的故事

我也是北方人,所以也对书中的那句话颇有感触:“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而我的老家还有一句关于饺子的话:“迎客饺子,送客面。”老辈人也说:“滚蛋饺子。”

饺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作者平生吃过最低级的一次饺子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除夕街头的二十个韭菜饺子,让作者十分满足。然而最精致的饺子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宴会,长仅寸许,配以清澈而浓的鸡汤,食者连连叫好。

对于包饺子的工序作者更是了如指掌,作者叙述的包饺子和面的方法,就像是在说一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包饺子也是在包生活。平凡生活之中,每日三餐,即使简单随意,也是生活的馈赠。

梁实秋也在书中批评了有些伙计的手法很快,一握一个,但是煮出来就是一个个的面疙瘩。这是对于美食的亵渎,是对食物的不敬。美食也要讲究艺术性,因为它们是成就我们静好岁月的一种表现。

2、兴趣铸就名作

梁实秋的这本《人间食话》会让读者生发出走入厨房,尝试做各种美食的想法。他把书中所涉及到的美食都研究透彻,加之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自品尝,把各种美食的“形与味”都完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是真正兴趣使然,估计梁实秋不会写出这本《人间食话》。而且对于中国研究饮食的著作更是分析透彻,《饮膳正要》、《媛珊食谱》、《中国吃》、《烹调原理》,梁实秋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地。

篇篇散文,字字情怀。于文字中畅饮历史食味,字里行间散发人间烟火的气息。《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事物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物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正如《人间食话》的扉页上的那段话:

一饮一啄,

一蔬一饭

纵横中外

开合古今

是风味,是故事,是情怀,是名人谈吃中的经典

梁实秋《中年》附读后感

梁实秋《中年》附读后感

中 年(梁实秋)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从前杂志背面常有“韦廉士红色补丸”的广告,画着一个憔悴的人,弓着身子,手拊在腰上,旁边注着“图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对于青年人是相当深奥的。可是这幅图画却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脑里涌现,虽然他不一定想吃“红色补丸”,那点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黄松的柱子,都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是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都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赶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

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井,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炉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读梁实秋先生《中年》有感

读散文《中年》,听朗诵,感触颇深。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没好好拜读过,只能说是知道梁实秋这个名字,了解过他的一些生平状况。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还有主持编篡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能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语堂,另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了,俩人都不愧为文学语言的大师。

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感觉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此刻,读散文《中年》心境尤为如此。

梁实秋先生《中年》中经典之说:“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是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细致地刻画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态。我想,这篇文章一定是梁实秋先生尝过中年的滋味,细品人生特定阶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写出如此生动的感触。中年人往往容易伤感,叹息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怅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辈人过中年,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想想也有点日渐衰迟的味儿。但是读梁实秋先生的《中年》,感觉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点力量:“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里藏了多年的陈酒,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这几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读梁实秋先生妙文的收获!不过,还是觉得梁实秋先生笔下对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残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个当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认观点还是不错的。惟妙惟肖,幽默笔风,含蓄而耐人寻思。

除了独身主义者,人到中年,谁不有个家庭的组织。然而大部分这种组织,生活中少了许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维系一个家庭罢了(旁观者可能说法偏激)。感慨之余,对梁实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态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转载散文《中年》,与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过程同时心态是关键!世间万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专心走自己的路,任由万物如影随形。记忆中这段文字应该是不错的点评: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推荐信息

  • 关于《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15:06

    芸芸众生,都如小草似的,每一个人都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我想,这便是《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想要告诉我们的。——题记初接过这本书时,我认为它是本讲花草种植的书。当翻开此书,沉入阅读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推翻了我初始的想法,并让我受益匪浅。有你作伴,我多了些成熟,少了些幼稚,感谢有你。书中一则故事使我感触

  • 《弟子规》读后感(共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14:36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

  • 关于《党在我心中》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21:06

    为了漫山遍野的红花——读“党在我心中”有感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妈妈给我讲打仗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她不厌其烦,我也认真地听着,使我从小便知道了很多抗战时的英雄,如董存瑞、李大钊、黄继光、王二小、赵一曼……他们力挽狂澜,为祖国付出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心血,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学习的榜

  • 关于狼王梦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21:36

    人们总是说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对此,我无法理解母爱有多么的伟大,无私,可是自从看了沈石溪写作的《狼王梦》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书的主人公主要讲了紫岚生了四个狼宝宝,它为了完成丈夫黑桑要做狼王的遗愿,而为此让自己的孩子去继承这样的梦想,可是天不随愿,公狼宝宝一个个的死去,最后它只能

  •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18:06

    在假期里,除了走亲访友,我的时间几乎都花在读书上了。作为一个“小书迷”,这可真是太过瘾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近百年的历史。在书中,我第一次明白了世上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

  • 关于《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27:36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并且详细的记录编写的。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全书包括10大册,暑假里我读了一小部分。通过读书使我们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了法布尔观察得仔细,就连小小的萤火虫怎样捕食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还不辞辛苦,追踪观察了迷

  • 有关哈姆雷特读后感的范文大全(20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28:06

    看到《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应该是描述一个人的。我曾也听过身边的人提过这一本书,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我是带着好奇心,去看着一本书。起初,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系。后来看着看着,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关系了。《哈姆雷特》算是我第

  • 《水浒传》读后感(共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25:36

    我读过很多书、读过很多故事,但我最喜欢《景阳冈》这个故事。《景阳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武松在一家酒店喝完酒,刚要走,就被店家叫住了,叫他不要过冈,冈上有老虎。可是武松不听,坚持上冈。上了冈才发现真的有老虎,但还是往前走。在看见老虎的时候,他丝毫不怕,和老虎决斗,最后空手打死了老虎。读了这个故事后,我

  • 《茶花女》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34:06

    《茶花女》这部书是由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著,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其中茶花女是指女主人公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因为她喜爱茶花而得这个称呼。此文讲诉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各色各样的社交生活,却因为太过操劳而患上肺病,而后这位美丽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因为被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愿意放弃在巴

  • 关于《简爱》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1:33:36

    读《简·爱》有感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能够说是不幸的,可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