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我只读了一遍,感悟不深,但是思想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盈。想要把中国哲学吃透,远远不是这一本书能实现得了的,然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也就是中国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东西文化的差异可能就在这里。我们追求人性的完满,立志成为圣人,没错。西方追求人性的自由,努力钻研科学,也没错。但从目前结果来看,确实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必然挨打”。科技进步可以摆脱落后,以文化之可以减少纷争。也许有一天东西文明会更好的融合,造福地球村的每个百姓。
如果说,对于中国哲学保持什么态度,高中政治课本就告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感觉每家的言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能够被理解的。但是我们要不要借鉴呢,这就得看适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我们现在的时代可能处在更偏向于蓬勃发展的一个上升期,所以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适合这样的一个大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社会可能还要借鉴法家思想。至于现在有一个逆城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压力大的城里人愿意去山水之间探寻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可能和道家“无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又有所关联。总之,我是提倡大家对于古今中外皆可了解,最好不囿于某一家思想,在辩证看待的基础上借鉴可借鉴之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同思想之间也许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赋予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也许是我们当代哲人需要探索的命题。
咳咳,我好像唠叨了不少废话,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十条让我印象深刻的语句吧:
1.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这也就是时人学习哲学的难处,要品味不够明晰的言外之意。)
2.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这样看来与西方重视商业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东西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的平原多、面积广,适合发展农业。西方多临海岛屿,所以航海贸易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3.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对于忠恕之道有更深的了解,这里孔子时它只是“内圣”之道,后到孟子时又成了“外王”之道)
4.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圣人不为情所忧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庄子在妻子离世后鼓盆而歌的原因。)
5.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这就是哲学之用。)
6.名、实,以及名实关系,都是名家特别感兴趣的。(说这个就是想举个例子让大家更了解名和实,比如“某人指鹿为马”,某人面前的这只鹿就是“实”,而某人口中说的“马”则是名,所以该例其实是名不副实的。)
7.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为止,皇帝的正式头衔仍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阴阳家的邹衍用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朝代的顺序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黄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秦朝水德,以此为一个循环。)
8.西周封建社会根据两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君子”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大家注意:君子和小人,这里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后来儒家主张治理百姓也应当以礼,《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便是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9.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对比两者,道家的“道”是不可名的,“道”不是它的名,而是可以代表它的符号。而《易传》的道是可名的,全部64卦和384爻的卦辞、爻辞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例如乾卦可代表天道、夫道和君道。)
10.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来看是好事。但是在清朝,儒家的正统地位空前加强,清代的学者们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他们认为汉儒对经典的解释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他们称新儒家为“宋学”,因为新儒家的主要学派兴于宋代。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儒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论争之一。(新儒家指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清代学者就觉得它变味了,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致力于原汁原味的古代文献的文字整理工作,因此今天我们读某些文献感觉会非常好读。)
第2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最早接触到哲学,应该是读高中的时候,政治老师常说,哲学是一门受用终生的课程,但那时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根本没有直观的概念,而是更多靠囫囵吞枣般的死记硬背,以期将来高考时能考个高分。上大学时,也学过一些哲学课程,由于不是主科,老师很多时候照本宣科,加上感觉哲学既很枯燥晦涩,又玄而又玄,所以没有深入进去,更没有心入进去。可以说,对于哲学,自己一直是抱有“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甚至连一知半解也算不上。
真正对哲学感兴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看到知名学者周国平用亲身经历讲授“幸福的哲学”,对拥有哲学,拥有生命和智慧,人生便会幸福有了质朴直观的感悟。过后,上网简单搜索了一下哲学的意义,特别是中国哲学,对这个曾经提不起兴趣、敬而远之的学科作了些许粗浅的了解。有人所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因此有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西方圣经的论断。于是乎,根据网上大多数网友的推荐,到书城了买了一本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心想从最基本的入手,由浅入深探究一下哲学的奥秘。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冯老先生这本著作,但通过细细品味的阅读,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一个哲学白丁来说,算是一本哲学入门的最好书籍了。本书非常客观的阐明关于中国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哲学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二是哲学流派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三是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区别,对学习哲学的意义,如何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哪些内容也有所涉及。读完之后,大致能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不再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或者认为哲学离生活、工作十万八千里了。
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是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本书由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翻译成中文出版,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形成背景、各学派起源,以及在各学派相互替代、融合和改进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儒道墨法等著名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任何人读完这本连小部头都称不上的书,都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认同、认可、推崇的学派,然后再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冯友兰先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风格是难能可贵、值得推崇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中,堪称最经典的原因所在吧。
因为是《中国哲学简史》,书中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作深入的介绍。但我感觉,从入门来讲,或者激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这已经足够了。这本书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通读此书,我能够感受到中国哲学的含蓄之美、辩证之力和修身之径,也能理解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代代薪火相传,连绵不绝。
我对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全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哲学不是获得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这一看法,发人深省。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我们时常感叹,人生是一场旅行,也是一次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觉悟中不断提升境界、最终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很多人都面临着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有时疲于应付都显得力不从心,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务实,没有多少闲情逸致看闲书、做闲事,甚至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向往诗和远方,从容、淡定、恬静的生活有时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只能满怀希望的憧憬,却劳其一生而不可求。越忙,越心累;越赶,越不安;越追,越不得。也许有的人经过拼搏努力,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内心的精神世界却依然苍白粗糙—因为忙着赚钱、养家糊口,从不或者很少有时间向内探索。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本心、不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怎样一种生活,便始终处于无明状态,在尘俗中摸爬滚打,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永不知足,将大好时光与大美自然辜负。
从“利己”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先生的哲学观念,对于思考现实的人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看懂人生本质,从而轻松自在地、豁达快乐地生活;可以哲学地思考人生大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和角度去进行生命反思。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断地求取高远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通过有限的人生去求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都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确立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蓝图,这会增添生活的动力。这样的人生境界理论,既整合了中国人生哲学中最优秀的传统,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彰显意义与价值。
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前,觉得哲学离我很远,哲学应是哲学家讨论的事。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家的理念,都是来自于生活。人生需要不断地觉解,境界需要不断地提升。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的修为和提升,才能够在生活中将真、善、美动态地统一起来,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善良,体验到人生中的美好。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曾对《中国哲学简史》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我常想这本书像是太上老君练出来的仙丹,经过熔炼,把浩繁的史册浓缩的可以一口吞!”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一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梳理一下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曾经先贤们话,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寻求到心灵的慰藉,回归曾经率性的纯真。
很喜欢冯友兰先生最后的那句话,人的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借此与每一位喜欢《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友共勉。(赵恩胜)
第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著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韩国总统朴槿惠曾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也曾说:“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樊运森)
第4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胡自强)
第5篇: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1000字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第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生活处处是哲学,深处教育行业,在读完《中国教育史》后,我发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与教育的初始就是哲学思想,甚至对诸子百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读冯友兰老师《中国哲学简史》,希望从哲学的角度去解析教育。
然而对我而言,读这本书很吃力,很多地方都是未经翻译的古文,读的很浅显,但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哲学离我们并不远,正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本书从先秦哲学萌芽讲起,经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独尊儒术”隋唐时期的“儒道佛”三家以及明宋清时期新儒学的发展,代表中国哲学的三个时代巅峰:先秦、汉唐到宋明。
先秦阶段:
本书按照西汉司马谈(司马迁他爹)所著的「论六家要旨」,将诸子百家分为六个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儒家在先秦阶段值得称道的主角有三人: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兴起儒学,它的关键字是“正名”、“仁义”、“忠恕”、“中庸”以及“知命”。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派,荀子就相反的现实派,他的关键字是“性恶”和“功利主义”。
墨家代表社会下层的游侠的思想。墨子的关键字是“非儒”、“兼爱”、“天志”、“明鬼”。后期墨家利用自己总结的辩论和逻辑方法,去澄清自己的观点,并反对其他观点。
道家:道家指的是哲学,道教指的却是宗教,二者虽然同出一宗,但是后期的区别非常之大。书中并没有过多提到道教的事情。先秦道家的三位人物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法家:法家并不仅仅在讲制度法律相关的事情,它包涵了“势“(权力)、“术”(做事用人的办法)和”法”(法律法制),韩非子集其大成。
阴阳家将算数图画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尝试解释世间的一切变化,并将事物变化与它的学说一一对应。邹衍为其创始者。阴阳学术包涵了六种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
名家,惠施和公孙龙是两位名家的重要人士。名家强调逻辑,擅长诡辩之术。
从这些个名字,我们也能大概有个感觉,这个学派是想什么、做什么的。
汉唐阶段
从汉朝到唐朝的不到一千年时间里,是既有的先秦思想们互相碰撞融合,再加上外来佛家传入,并于本地学术学派结合的一个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鼎峰。
秦朝为统一思想,废除烧毁所有和意识形态有关的思想文献。但其二世而亡,汉朝初期采用“黄老之术”的道家思想以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也强调统一思想对社会平稳的重要性,不过要柔和得多。
法家的对立面就是儒家和道家,然后董仲舒为儒家赋予了很符合时宜的“天人感应论”,为汉帝国的统治和政府结构找出了相对应的哲学解释,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主流。从那以后的两千年,儒家思想的地位基本没有动摇。
佛学在汉代开始传入中国,道家因为与其相似的地方很多,同样强调出世,所以也开始复兴。
在公元三四世纪,佛家之人常常精通道家经典,道家之人也常常通读佛学,二者思想结合,产生了“禅”的精神,对应的宗教是禅宗。
宋至今阶段
这个阶段之中,各个学派教派基本都在继续平稳发展。
不过,人们经历了道教和佛教禅宗之后,对超道德价值的兴趣上升,所以儒家的经典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开始被重新演绎,对其著作有了很不同的解释和发挥。
这种演绎从唐朝有端倪,到宋朝后才算大成。
新儒家是中国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综合结合,代表了一种思维进步。
程颐和几十年后的朱熹的理论一并,被称为新儒家大名鼎鼎的“程朱理学”。理学一词中的“理”强调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理”,它是永恒的,不增不减。程颢开创了新儒家的心学,其为宋朝陆九渊继承,在明朝王守仁王阳明的手里大成。
心学强调宇宙和人是一个整体,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强调“良知”,并将大学里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结为三个字:“致良知”,即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
以上为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的所有关节性要点。读完最大的体会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和核心,确实是哲学的学习,或者说如何追求智性的提升,与近代教育的注重知识的积累有本质的不同。
两种方法,古代的注重于说、教,着重于领悟和表达,学生往往可以得到为人处事和人生目标的引领提升但就像冯先生说的,缺少know how的方法论。
近代的教育注重知识积累,多学科地启蒙,注重记忆和运用,但是对人生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教化不足,只有器的教育,没有神的教育。
想通了这些,就要思考,今人读这些古代经典,或者说经典的领路书,需要补充什么。我们需要从这些经典中得到什么?
第7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大概是一个多月前,当我在书目中发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心想,这就是缘分吧,因为当时已经有意向深入了解中国本土的思想源泉了,于是顺势便借了回来。不过有些惭愧,现在已是还书的日子,我却并没有通读——共计二十八章,现阅读至十二章。以下读后感就是基于前十二章的阅读经历所写,主要关于先秦时期的儒家两个阶段,道家三个阶段,墨家两个阶段。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关于先秦思想,我只是肤浅的了解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名家的离坚白之类的,总之,好像儒家的学者就是个老学究,道家则是富于想象力而不切实际“白日梦想家”,名家则更是一群巧用语言漏洞的辩者罢了。而冯友兰先生的“小史”,让我能从周围的土壤环境,自然景观入手,从种子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这颗参天大树。总之,诸如“中国无哲学”“中国古代只是几千年的原地踏步”之类的说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明白这件事算是阅读本书后的一个小收获。
现在谈谈书的内容。在前三章,是从总体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背景,以及结合社会背景介绍了诸子百家的起源。全书之初,作者便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对于宗教事务一向是不太关注的,但是追求超道德价值又是人类的通性,这该如何理解呢?西方人或许会想,中国人真是勤劳的蚂蚁——言下之意是,你们确实是勤劳,务实的,但不免庸俗,为了回应此类的误解,冯友兰先生提到了宋代新儒家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并认为中国哲学“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并不肤浅“,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现世生活中,体验着他的超道德价值,例如,虽然对绘画并无太多了解,但当我回想起中国山水画时,我会有种感觉——画师彷佛神游于天地之间,几百里风光了然于胸,天人合一,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体验。
在介绍完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基调后,冯友兰先生便开始讨论诸子百家的起源(结合东周末年的社会环境),这项工作是很吸引人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被给予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儒家如何如何,道家如何如何,好像他们的思想是某个天才在某一天,拍了下脑袋“原来如此”,于是创立了一个学派,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会有种原来悬于半空的东西突然扎根土壤的感觉,我想,这的确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思想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实践经历,社会背景,这其中,有思辨的伟力,但也有现世的影子,而正是这种角度,使得我们在理解一个流派,一个思想何以至此以及其局限之处时,有了准确的依据——这不仅仅适用于历史研究。
书的第四章开始便是对各个流派的介绍,通过对孔子,孟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我了解到了儒家在刻板印象之外的侧面——他们是不信鬼神的,而祭祀之类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缅怀逝者;当孟子谈到“浩然之气”时,又是有些“神秘主义”的色彩的,这或许就是当时的儒者所信仰的宇宙观。有关墨家,则更是收获颇丰,我了解到他们的成员多来自平民,而且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秩序,他们有时会参与一些军事活动,所以更像是当时的一个帮会,因此墨家的思想是朴实,务实的,“功利主义的”,他们把行善的原因归结于鬼神的强力显然是局限性所在,但另一方面,《墨经》有大量的关于知识论,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论述,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人民的创造力之伟大。另外则是关于道家,历经杨朱,老子,庄子,他们对于“全生避害”的讨论逐渐深入,最终以庄子将出发点消解——走向了其反面,作为结束。
当说起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时,我们提起更多的是儒家,但仔细回想:“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是道家,务实,人人平等,又有墨家的影子。虽然我并未通读全书,还有很多流派尚未了解,但我相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此类的例子。他们一起构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基调,那些伟大的思想从未走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血液里。
以上便是个人的感想,虽然力求简要,但脱离内容谈感想终究不够深刻,“温故而知新”,在写此文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有了些更深的体会,所以长些还是必要的。
第8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倘若想快速了解中国主要哲学派以及哲学家的思想,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无疑是最合适的;首先,《中国哲学简史》的著作背景,是冯友兰先生1946年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为西方学生学习,使用英文所著,后来由赵复三先生翻译而得,所以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十分便于初学者学习、理解;其次,《中国哲学简史》的“简”字十分重要,一方面是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则是简明扼要,是冯先生对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的概述,这很像初中时的地理课本,对一个国家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做出简述,并不深究其细节,冯先生的著作更像是抓核心,极力概括,这样,也就助于读者更易于了解各家各派的核心主旨。
读此书,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关于哲学思想的“正名”;在还未读本书之前,书里讲到的一些哲学思想已有所接触(课本或人言等),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如“人之初,性本善”或是性恶论;通常未真正理解孟子或荀子观点的人就会认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是善的,也不可能就是恶的,分人”,这样反驳的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可怕的是,有些人中了“文言文”的圈套,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的(这里我理解为全善),进而认为小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善的”,也就是对的;另外一类人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全恶),进而认为小孩就是小恶魔,不要去“惯”着他,继而发展到了不要相信任何人,人就是恶的。这些人完全曲解了原作者的观点;此书做了一次“常识”普及的工作,为那些有深刻道理却又看似简单的哲学思想“正名”。“正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摆脱现代人的思维惯性,例如,通常现代人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官僚则是官僚,不曾想到孔子之前是官教一体的,并且认为古为大,第一为大,因此,许多人在辩论时,会常常拿出一个“古人”(创建学说第一人)说的来为自己证明,可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把螃蟹吃的一团糟,只有经过后人的改进与补充后,才得以发展全面;这不仅仅与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有关,与世界各宗各教也有关,这些观点是此书给予的启发。第二点就是关于知识的来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处理许多繁琐的“小事”,慢慢就得出了一些经验,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上所讲的观点与自己“得到”的经验及其相似或一致,就会怀疑,我的“经验”是自己的吗?尤其是在读“史”的时候。这里我把经验理解为知识,经验本来也就是一种知识;那么,自认为是自己的“知识”来自何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自何处?当打开《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原来出自“此处”(指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逐渐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得到任何自己的一点知识,知识来源于外界,自己只是一个空壳,外界不断往里“注水”,于是产生了知识是自己的错觉,但这并不是说明自己就不能创造知识,而这点是为了说明知识是建立在知识上发展的,所以就有那句话: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发展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甚至有时候知识是倒退的,自己所创造的知识“小而有限”。
本书名为《中国哲学简史》,那主旨就是讲“哲学”的那些事情;读完本书后,会发现,各家各派所主张的哲学思想的目的都一样,那就是为了“快乐”;无论是儒家所讲的“仁”,还是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或是墨家的“兼爱”,名家的“泛爱万物”(惠施),法家的制定法律,佛家的“涅槃”等等,都是为了追求人的最终“快乐”;各家各派的目的一致,“修炼的方式”却不太一致,但却不能说是完全不一致,在各家各派的发展中,彼此借用彼此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思想,或是由于相同的背景下产生的类似思想,前者如佛家经典道家“化”(此处为佛家经典利用道家语言概念去翻译),后者则更多,如庄子与惠施关于“大一”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等等(此处不一一列出);这些都导致各派的“修炼方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完全不一致,后来更是出现了各家的相互借鉴融合,甚至引用西方哲学,出现了新儒家、新道家、更新的儒家等等。
如果要讲此书最吸引人之处,我认为是一家与一家之辩,有一种“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娱乐感,但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辩”才能体现智慧(当然不一定全指口头上的“辩”),否则如何才能体现本家之长,彼家之短,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众,没有了信众,此家将如何发展“繁衍”;辩是哲学各派的一大特点,由此,佛教还著有专门的“辩术指南”《阴明学》。(贺晨亮)
第9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